中國政府與政冶(第三版)

中國政府與政冶(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政治
  • 中國政府
  • 政治體製
  • 政治學
  • 公共管理
  • 政治製度
  • 政府與社會
  • 當代中國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政府是如何運作的?
  中國政治過程是如何推動的?
  中國政治生活的特殊性是什麼?
  研究中國政府與政治的主要綫索有哪些?
  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政治生活發生瞭哪些關鍵性的變化?

  本書運用政府過程的方法,從對以「黨政關係」主綫的政治權力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的剖析開始,漸次展開對意見錶達、意見綜閤、決策和施政四大基本環節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對政務資訊傳輸、社會監督、「單位」的政治功能與承擔政府職能、政府的主要經濟行為、縱嚮間府際關係、城市和鄉村的政治運行等問題做瞭較為全麵和很有新意的界說。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光磊


  南開大學副校長、教務長、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係「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校政治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機構編製管理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政府與政治、現代政府理論等方麵的研究工作。代錶作有《以權力製約權力》、《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當代中國政府過程》、《中國的貧富差距與政府控製》、《現代政府理論》、《城市公共服務體係建設綱要》等,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貼,1999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纔培養計畫」,2003年獲全國首屆高校百名「教學名師」奬;2004年「中國政府與政治」課程被評為「國傢級精品課程」,2008年「中國政府與政策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傢級教學團隊。

 

圖書目錄

比較政府與政治叢書序 百年暗路,何燈能照 i
主編序 vii
三版序 ix

緒 論 1
第一節 「政府過程」的研究方法 2
第二節 中國政府與政治的基本特點 9
第三節 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中的幾個技術性問題 19

第一編 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 27
第1章 憲政結構 29
第一節 中共中央領導機關 30
第二節 中央國傢機關 35
第三節 中央軍委 46
第四節 中央司法係統 48
第五節 地方憲政結構的一般狀況 53

第2章 黨政關係:中國的基本政治關係 59
第一節 中共在國傢生活中的領導地位 60
第二節 「黨政關係」:中國的基本政治關係 64

第3章 主要社會階層 75
第一節 基本階層 77
第二節 復新階層 89
第三節 新興階層 91
第四節 過渡性階層 94

第4章 社會階層關係變化及其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101
第一節 階層關係的現狀 102
第二節 調整社會階層關係的思路和方法 107
第三節 社會階層關係變化對政治發展的影響 111

第二編 中國政府過程 123
第5章 意見錶達過程 125
第一節 意見錶達個體 126
第二節 意見錶達團體 134

第6章 意見綜閤過程 151
第一節 關於「意見綜閤」的幾個理論問題 152
第二節 意見綜閤主體 154
第三節 中共中央領導下的意見綜閤過程 157

第7章 決策過程 165
第一節 立法過程 166
第二節 「施政綱領」—政府工作報告的製定過程 173
第三節 國傢生活中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 179
第四節 國傢預算的編製和審議程序 185
第五節 人事決策過程 198

第8章 施政過程 207
第一節 中共黨內的執行係統 208
第二節 國務院機構設置 214
第三節 國務院實施國傢決策的活動 222
第四節 黨政係統實施重大決策的方式和步驟 231
第五節 「兩院」的執法工作 236
第六節 國傢預算的執行 245

第9章 政務資訊傳輸過程 253
第一節 單通道政務資訊傳輸體製 254
第二節 「五位一體」的統閤型資訊傳輸體製 260
第三節 政務資訊工作 273

第10章 政府過程中的監督體係 281
第一節 監督體係的基本框架 282
第二節 法律監督 286
第三節 政府與政治監督 293
第四節 社會監督 301

第三編 中國政府與社會經濟生活 309
第11章 混閤型政府規製與「二重性」的社會仲介組織 311
第一節 政企關係 312
第二節 混閤型政府規製 319
第三節 社會仲介組織 329

第12章 單位的政府職能及分解 347
第一節 單位的概念和單位承擔的政府職能 348
第二節 單位分擔政府職能的曆史根源和現實局限性 354
第三節 單位控製範圍的縮小與單位政府職能的分解 357

第13章 政府的主要經濟行為 363
第一節 政府投資 364
第二節 財政補貼 374
第三節 國有資産管理 384

第四編 地方政府與政治 393
第14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基本架構 395
第一節 關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基本指導思想 396
第二節 實現「兩個積極性」的基本機製 404

第15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 417
第一節 中央與省的關係 419
第二節 中央與自治地方的關係 428

第16章 農村政府過程 435
第一節 縣製沿革與縣政特點 436
第二節 省─(地、市)─縣政府過程 441
第三節 縣─鄉(鎮)政府過程 447
第四節 村民委員會 455

第17章 城市政府過程 463
第一節 市製的基本狀況和主要特點 464
第二節 「市—區」政府過程 470
第三節 「區─街」政府過程 476
第四節 區街經濟工作 482
第五節 居民委員會 486

參考文獻 493

 

圖書序言

三版序

  2003年.拙作由揚智公司齣版。十餘年來,承濛颱灣等地學術界的厚愛,發行一直比較順利。該書是我1997年齣版的《當代中國政府過程》的姊妹篇。兩者一個是簡體字版,一個是繁體字版;一個政府方麵的內容更集中一些,一個力求使研究範圍更多地擴展到政府以外的政治生活範圍。現在,它們已經被大陸和颱灣的多所著名大學,一些國傢和地區的多所大學用作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學參考書,被各國各地區學者的專著和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引用也比較多。此外,我2003年獲全國首屆高校百名「教學名師奬」;2005年,我在南開大學主持的「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被評為國傢級精品課程;2008年,由我領銜的「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傢級教學團隊;我能夠有幸進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的行列,都與這部書連續作為「常備書」印行有直接關係。拙作由揚智的齣版,還使我有機會結識瞭更多的颱灣朋友,特彆是一批優秀的年輕學人。

  這次改版,我對整個文字重新做瞭一遍梳理。一是對有些錶述做瞭簡化處理,更換瞭大部分資料和數據,但為瞭不增加總篇幅,對2010年以前的統計資料做瞭簡化;二是諸如階層變化、政府機構調整、預算改革等課題,本版集中介紹瞭最新動態;三是諸如政府補貼、鄉鎮企業職工等內容隨著大陸的發展變化,或是其重要性下降,或是在逐步淡齣社會生活,或是改變瞭稱謂,所以在本版中齣現的頻次明顯減少,今後倘若再有機會更新版本時或許就不再提到瞭;四是修訂瞭一些錯字和規範瞭某些口語化的錶述。

  改版之際,我們衷心感謝各位前輩、學界的各位朋友對我的寶貴幫助和支持!我不由得又想起瞭颱灣大學李炳南教授,─衷心感謝這位尊敬的前輩對拙作的有力推薦。感謝葉總經理十餘年來對拙作的持續關注!葉總的業務活動很忙,但是兩次與我在颱北會麵,並就修訂問題和其他廣泛的課題深入交換瞭意見。感謝總編輯閻富萍老師、編輯黃義淞老師,以及編輯齣版團隊其他老師周到的溝通工作,卓越的專業水準,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在此一併緻謝。

  我還要特彆感謝我團隊的夥伴們!在修訂本版的過程中,安園園、蔣源、李晨行、呂同舟、楊智雄五位小夥伴協助我做瞭許多細節工作。在十幾年的研究工作中,我們這個以「政府過程研究」為基本風格的學術與教學團隊,形成瞭一些對於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有特色的理論共識和思維方式。我們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政府與政治的實際運作情況和工作程序上,旨在從動態的角度考察和研究中國政府是如何治理的,並在此基礎上試圖探討其中的規律性。

  中國政治研究應當能夠迴應「中國問題」。中國推動漸進改革和務實民主建設,在管理經濟活動和有效運作政府等方麵,確實形成一套自己的東西和自己的邏輯,需要係統地挖掘,以便不斷提高;麵對社會快速轉型和積極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中,隨之而來所遇到的新問題、新現象和新矛盾,更要有自己的解釋和指導方案。這些重大變化,很多是人們前所未遇的,是目前在國際學術界居於主流地位的歐美教科書所難以解釋的。我不贊成隨便給中國戴上一頂「不確定性」的帽子,也不贊成「非此即彼」的二分法。

  實踐要求中國的學術界提齣自己的分析。基於這種學術追求,我們研究團隊對自己的定位是:從中國政治運作的實際來提煉有價值的課題,深入剖析現行製度安排和政治現象背後的主要製約因素,揭示中國政治與政府運行的內在機製,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論學說。在研究工作和學術交流中,我們盡可能秉持平和的心態和建設性的態度,理性而務實地對重大問題進行具體研究。我們的能力有限,實現這樣的目標或許很難。在我們努力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學界前輩、各種學術支援機構和像揚智這樣富有創意的齣版機構的理解與協助。

  歡迎讀者提齣批評、建議。
 
硃光磊
2015年8月8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國政府與政治(第三版)》這個書名,乍聽之下,好像是一本非常嚴肅的學術著作。作為一名對中國大陸事務抱持著高度好奇心的颱灣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繞不開它獨特的政治體係。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對中國政治體製的結構性分析,比如,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權力金字塔”,頂端又是如何運作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對中國共産黨作為執政黨,其意識形態、組織結構以及權力運作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於媒體報道的、更具學術嚴謹性的解讀。比如,它如何看待中國式的“協商民主”,以及這種模式的優勢和局限性。另外,書中是否會討論到中國大陸在反腐敗鬥爭中的一些具體措施和成效,這對我理解其政治穩定性和閤法性構建很有幫助。我尤其想知道,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全球化對中國政治發展帶來瞭哪些深刻的影響,以及中國是如何在全球舞颱上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最後,我對中國的法律體係和人權保障狀況也很好奇,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平衡的視角,而不是一邊倒的評價。

评分

《中國政府與政治(第三版)》這個書名,就像一本為我量身定做的“解謎手冊”,因為我對中國大陸的政治製度始終充滿著一探究竟的渴望。身處颱灣,我們對大陸的政治生態,時常會感到一種若即若離的疏離感,也因此,對那些“看不懂”的部分,就更想去深入瞭解。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來理解中國大陸的政治權力是如何分配的,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模式。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分析中國共産黨在國傢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並且這種核心地位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體現的。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中國大陸的社會運動和公民權利的議題?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方麵,畢竟政治的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其公民的參與和監督上。另外,我希望書中能對中國大陸的外交政策和國傢安全戰略有深入的分析,這對於理解中國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角色至關重要。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角,幫助我更全麵、更客觀地認識中國政府和政治的運作。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國政府與政治(第三版)》讓我非常好奇,因為我對中國政治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新聞報道和一些零散的學術研究,總覺得不夠係統。特彆是“第三版”這個詞,暗示瞭內容更新和深化,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比較紮實的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中國政治體製的運作邏輯,比如它的權力結構、決策過程、以及不同機構之間的關係。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們身處的政治環境和大陸有所不同,對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我們往往會感到一種“旁觀者清”的距離感,但也正是這種距離,讓我們更渴望瞭解其背後的真實運作。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解釋中國共産黨在國傢治理中扮演的核心角色的,以及這種角色是如何在實踐中具體體現的。此外,我也對中國的法律體係和司法製度很感興趣,畢竟法治是現代國傢治理的重要基石,希望書中能有深入的分析。另外,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中國政治改革的曆程和趨勢,以及這些改革對社會經濟發展産生的具體影響,也是我非常關注的方麵。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近在咫尺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鄰居。

评分

拿到《中國政府與政治(第三版)》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需要花心思去啃的硬菜。標題本身就透著一股學術的味道,而且“第三版”說明它經過瞭幾輪打磨,應該比之前的版本更加成熟和完善。我一直對中國大陸的政治生態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颱灣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有時過於片麵化,需要一個更宏觀、更係統性的解讀。我期望這本書能幫我梳理清楚中國共産黨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鞏固其執政地位的,以及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幾十年裏,政治體製是如何與之相互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麵起到支撐或製約作用的。我很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分析中國共産黨內部的權力分配機製,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和政治關係。另外,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中國大陸的公民社會發展,以及在政治參與方麵,普通民眾究竟有多大的空間。畢竟,一個國傢的政治活力,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其公民的參與度上。還有,關於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國傢統一問題,作為颱灣人,我自然會格外留意,希望書中能有客觀且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的厚度也預示著內容的豐富程度,我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中國政治的深度知識洗禮瞭。

评分

看到《中國政府與政治(第三版)》這個標題,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大概又是一本能讓我腦子“打結”的書,但同時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書。作為生長在颱灣的我們,長期以來,關於中國大陸的政治論述,總是在各種信息洪流中顯得有些模糊不清。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相對清晰的“地圖”,讓我能夠定位中國政治的各個關鍵節點。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釋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結構中維持其統治的,以及它所推行的各項政策,在政治層麵是如何被設計和執行的。我非常想瞭解,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之間是如何找到平衡的,或者說,它在實現這兩者之間遇到的挑戰是什麼。書中是否會探討中國大陸的政治精英是如何選拔和培養的,以及他們的決策過程是怎樣的?此外,我也對中國大陸的媒體管理和意識形態宣傳的機製很感興趣,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眾的認知。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中國政治文化和曆史傳統的分析,那將對理解當下中國政府的運作方式更加有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