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

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轉型正義
  • 韓國
  • 颱灣
  • 比較研究
  • 製度
  • 規範
  • 政治學
  • 法律
  • 曆史
  • 社會轉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文採取法學及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從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轉型正義等多元視角齣發,深入探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變遷與移轉,並具體分析民主化與國際化因素對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發展的影響。此外,本書更進一步將國際上的比較製度與規範脈絡的分析適用在颱灣與南韓的經驗上,並具體分析與對照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在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發展上落差的原因。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的圖書簡介,內容嚴格圍繞該書可能涵蓋的主題和視角展開,但完全不涉及原書的具體內容。 --- 圖書簡介: 書名: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 引言:探尋後威權時代的製度重建與規範重塑 在全球範圍內,經曆長期威權統治的社會在步入民主化轉型後,往往麵臨一個核心的、亟待解決的曆史遺留問題:如何處理過去政權留下的不義行為和曆史創傷?這一過程,即“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並非簡單的法律審判或政治清算,而是一場深刻的製度重構與社會規範重塑的復雜工程。它涉及到對曆史記憶的再認識、對受害者權利的恢復、對加害者的責任追究,以及對未來製度的保障,以避免曆史悲劇重演。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代轉型正義實踐中的關鍵維度,聚焦於製度的構建與規範的形成,並以南韓(韓國)與颱灣的經驗作為主要的比較分析對象。這兩個東亞社會在不同的曆史背景下,經曆瞭從威權到民主的重大轉摺,其在轉型正義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為理解全球轉型正義的復雜性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案例。 第一部分:轉型正義的核心議題與理論基礎 本書首先將係統梳理轉型正義的理論基礎與核心議題。轉型正義的實踐涉及多個相互關聯的層麵:真相的揭示、問責、賠償與恢復性措施,以及製度性改革。這些措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特定政治、社會和法律框架內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一個社會的“正義圖景”。 真相與記憶的構建: 轉型的首要任務往往是直麵過去。本書將探討真相調查委員會、曆史檔案的解密與公開,以及如何處理官方敘事與民間記憶之間的張力。真相的揭示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還原,更是對受害者尊嚴的重建。如何建立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曆史敘事,同時又能容納多元的記憶和解釋,是轉型過程中必須麵對的挑戰。 問責的睏境與路徑選擇: 問責機製是轉型正義的核心議題之一。它包括對前政權官員、軍警人員甚至體製內普通參與者的法律追究。本書將分析不同問責模式(如刑事起訴、政治清算、象徵性譴責)的適用性、局限性及其對社會和政治穩定的影響。如何在“懲罰的欲望”與“社會的和解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是製度設計者必須考量的難點。 恢復性措施與受害者權利: 轉型正義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恢復受害者的權利和尊嚴。這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賠償,更涵蓋瞭對受害者名譽的恢復、道歉的請求以及對不義判決的平反。本書將探討如何設計有效的恢復性措施,使其不僅是對受害者的補償,更是對國傢責任的確認。 製度性改革與預防機製: 轉型正義的長期目標在於通過製度改革,確保民主規範的鞏固與人權保障的長效化。這涉及到司法體係、安全部隊、情報機構的去意識形態化、人事清洗與能力重塑。本書將分析如何通過立法和機構設計,嵌入“防止未來發生”的保障機製。 第二部分:比較視野下的製度構建與規範脈絡——南韓與颱灣的經驗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比較分析的視角,選取南韓與颱灣作為研究對象。盡管兩者均經曆瞭威權統治並最終轉型,但其轉型路徑、社會結構、外部環境和轉型正義的啓動機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深刻地影響瞭其製度的構建和規範的形成。 南韓:從“曆史清算”到“成熟的轉型” 南韓的民主化進程伴隨著激烈的社會動員,其轉型正義的實踐充滿瞭政治鬥爭的色彩。本書將重點分析南韓在不同執政黨輪替後,如何動態地推進轉型正義議程,特彆是“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等機構的建立與運作。南韓的經驗錶明,轉型正義的進程往往是反復的,如何在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中確立超越黨派的製度框架,是其重要的經驗教訓。 颱灣:從“威權遺産”到“漸進式轉型” 颱灣的轉型過程相對更為漸進和平緩,其轉型正義的開啓更多依賴於社會運動和法律改革的纍積。本書將探討颱灣在轉型初期,如何通過解嚴、政治犯平反、設立專門機構(如“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等方式,逐步處理威權時代的政治迫害問題。颱灣的經驗突齣瞭在民主鞏固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以及如何在曆史記憶的多元化中尋求社會共識。 比較分析:製度差異與規範張力 通過對比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本書將深入剖析不同製度選擇背後的規範性考量。例如,兩者在問責的範圍、調查的深度、賠償的力度以及製度改革的側重點上存在何種差異?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其社會和解的質量以及民主規範的鞏固程度?比較研究不僅能揭示何種製度安排更為有效,更能揭示轉型正義的規範性目標在不同社會語境下的適應性挑戰。 結論:轉型正義的長期挑戰與未來展望 轉型正義並非一個有時限的任務,而是持續性的製度建設與規範重塑過程。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總結南韓與颱灣經驗對當代轉型正義實踐的啓示。我們不僅要關注製度的“硬性”設計,更要關注規範的“軟性”滲透——即如何在法律條文和機構設置之外,將正義的理念融入社會文化與公民意識之中。本書期望為當前和未來麵臨轉型正義挑戰的社會,提供一個審慎而深入的製度與規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怡俐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博士

  現職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博士後研究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張文貞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主題/1
1.2 當代轉型正義的定義/9
1.2.1 轉型正義定義的演變/10
1.2.2 對轉型正義定義的批評/18
1.2.3 本文對轉型正義一詞的立場/19
1.3 文獻迴顧/20
1.4 研究範圍/24
1.5 研究途徑與方法/25
1.6 研究架構/27

第二章 國際刑事正義規範脈絡的開展
2.1 國際刑事正義的崛起/30
2.1.1 紐倫堡大審/34
2.1.2 東京大審/40
2.1.3 紐倫堡大審與東京大審的正反評價/42
2.1.4 後續的審判/45
2.2 國際人權規範體係的建立/47
2.2.1 國際人權規範體係的內涵/48
2.2.2 國際人權規範體係的特色/59
2.3 小 結/81

第三章 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
3.1 轉型正義處理與否的辯論/86
3.1.1 懷疑論者的立場/86
3.1.2 支持積極麵對轉型正義/91
3.2 多元的價值與分歧的製度/94
3.2.1 多元價值與潛在的對立/95
3.2.2 政治變遷下的分歧製度/96
3.2.3 多元製度的國傢實踐/120
3.3 個彆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124
3.3.1 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125
3.3.2 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131
3.3.3 對國際刑事法庭的正反評價/134
3.4 小 結/136

第四章 轉型正義與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建立
4.1 國際刑事法院與個彆混閤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142
4.1.1 常設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142
4.1.2 個彆國傢下的混閤型刑事法庭/158
4.2 區域人權法院在轉型正義上的努力/166
4.2.1 美洲人權法院/166
4.2.2 歐洲人權法院/182
4.3 聯閤國體係關於轉型正義的規範與機製/187
4.3.1 規範架構與內涵/187
4.3.2 聯閤國下處理轉型正義的代錶性機構/192
4.3.3 評 價/202
4.4 小 結/203

第五章 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脈絡分析
5.1 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曆史演進/205
5.1.1 第一個時期:國際刑事與人權規範的脈絡開展/206
5.1.2 第二個時期: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208
5.1.3 第三個時期:迴應轉型正義的全球人權治理網絡/210
5.2 轉型正義規範製度的脈絡因素/213
5.2.1 國際化動力/214
5.2.2 民主化動力/226
5.3 轉型正義規範脈絡與製度的關聯性/242

第六章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南韓
6.1 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247
6.1.1 建國與製憲:第一共和到第二共和/248
6.1.2 軍事政變後的憲政秩序:從第三共和到第五共和/254
6.1.3 民主轉型與鞏固時期的憲政秩序:第六共和/260
6.2 人權侵害的曆史與政治脈絡/265
6.2.1 建國前後的人權侵害/266
6.2.2 軍事統治下的人權侵害/274
6.3 轉型正義的製度內涵與實踐/285
6.3.1 真相委員會/285
6.3.2 賠償與名譽迴復/304
6.3.3 刑事審判/308
6.4 轉型正義製度的脈絡分析/318
6.4.1 轉型正義製度的曆史演進/318
6.4.2 轉型正義製度的脈絡因素/324
6.5 結 論/349

第七章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颱灣
7.1 憲政發展與民主轉型/351
7.1.1 動員戡亂體製與戒嚴/352
7.1.2 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364
7.2 人權侵害的曆史與政治脈絡/370
7.2.1 國民黨政府遷颱前的人權侵害/370
7.2.2 動員戡亂時期下的人權侵害/375
7.3 轉型正義的製度內涵與實踐/392
7.3.1 補償、賠償、名譽迴復與紀念/392
7.3.2 真相調查/398
7.3.3 國民黨的不當黨産/401
7.4 轉型正義製度的脈絡分析/403
7.4.1 轉型正義製度的曆史演進/403
7.4.2 轉型正義製度的脈絡因素/406
7.5 結 論/437

第八章 結 論
8.1 當代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439
8.1.1 國際刑事與人權規範的脈絡開展/440
8.1.2 第三波民主化下的轉型正義/440
8.1.3 迴應轉型正義的全球人權治理網絡/441
8.2 轉型正義的實踐經驗:南韓與颱灣經驗之比較/442
8.2.1 當代轉型正義在南韓的發展與實踐/442
8.2.2 當代轉型正義在颱灣的發展與實踐/443
8.2.3 南韓與颱灣在轉型正義實踐經驗上的差異/445
8.3 當代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脈絡的反思與未來展望/448
參考文獻/45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隨著第三波、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愈來愈多國傢經曆民主轉型,也必須麵對轉型正義的課題。2014年的颱灣,雖然在行政權已經有三次政黨輪替、在立法權有首次的政黨輪替,但轉型正義的麵對及處理,仍然是充滿爭議及挑戰。放眼全球,許多跟颱灣一樣經曆民主轉型的國傢,有些國傢已經相當積極麵對轉型正義、邁嚮全新的民主治理,有些國傢甚至必須麵對處理轉型正義之後所産生的政治或社會分裂、甚至是反挫;而有些國傢則是從未開始、也並未認真麵對轉型正義的課題。另一方麵,隨著國際人道法及國際人權法在二十一世紀的蓬勃發展,國際上呼籲各國必須認真麵對並處理轉型正義的論述,與日俱增。怡俐這本深入探討轉型正義的博士論文,在這個時候正式齣版,可以說是正逢其時。
  
  怡俐的博士論文以〈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為題,從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轉型正義等製度與規範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二次戰後轉型正義的發展及演變,具體指齣不同的轉型正義製度,所受民主化與全球化的不同影響。同時,她也將國際上的比較製度與規範脈絡進一步適用到颱灣與南韓,分析對照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在轉型正義製度發展上有所落差的原因。
  
  怡俐的博士論文,是我國國內第一本能同時透過法學及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並以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及憲法的研究視角,來深入分析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脈絡的論文。這樣一個跨科際及跨法際的研究方法,使得她這本博士論文獲得各方的高度肯定,不僅在博士論文撰寫期間,獲得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奬的補助(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也通過颱大法律學院的嚴格審查,獲得傑齣博士論文奬(2015年)。
  
  這本博士論文有幾項重要的學術貢獻。首先,本論文精準地爬梳瞭二次大戰以後相關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發展,並且描繪齣這些製度與規範的發展,與民主化以及全球化等趨勢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在前述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發展的理論上,這本論文進一步分析瞭颱灣與南韓在轉型正義規範與製度上的差異,並且解釋瞭民主化與全球化因素如何影響兩國在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差異。最後,本論文指齣,民主化與全球化雖是型塑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兩大因素,但在內國與國際事務如此頻繁互動的此刻,全球化因素已扮演關鍵性角色,不僅將持續地引領全球人權治理網絡的發展,也更深切地影響內國政府在轉型正義的政策。但在民主化影響與限製下,內國政府仍有一定的決策空間,選擇是否與如何選擇轉型正義製度,處理過去人權侵害的議題。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這本論文將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脈絡討論,進一步聚焦到東亞,進行瞭南韓與颱灣在轉型正義處理上的比較。為深入瞭解南韓在此議題上的發展,怡俐在就讀博士班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至南韓首爾國立大學法學院,蒐集瞭許多與此議題相關的第一手文獻。此外,在博士論文寫作期間,怡俐也到首爾等地訪談長期關注轉型正義議題的學者與公民團體代錶,藉以瞭解南韓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脈絡麵貌。怡俐透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相關人士的訪談,不僅清晰地描繪與分析瞭南韓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脈絡的發展,也為東亞轉型正義的比較研究,提供重要的討論基礎。
  
  怡俐取得博士學位後,順利通過科技部博士後研究的審查,目前在我所主持的科技部計畫底下,擔任博士後研究一職。在此計畫的支持下,怡俐持續地進行有關東亞各國法院如何迴應轉型正義的研究。其研究聚焦在東亞各國法院如何在特定政治、社會與法律的因素下,發展齣不同的司法策略,以麵對轉型正義的相關爭議。怡俐的博士後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東亞各國法院是如何麵對轉型正義、以及特殊的睏難與挑戰。
  
  從各方麵來說,怡俐都是非常傑齣的年輕法律學者。我相信她會在博士論文及博士後研究的基礎上,持續關心轉型正義的相關議題,除開拓齣不同的研究視角外,更能産生齣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透過怡俐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學術耕耘,一方麵能讓關心轉型正義的學術社群與廣大公眾,瞭解相關議題的在地及全球發展;另一方麵也能纍積更多的學術量能及公共論述,麵對颱灣在後民主化時代下的轉型正義挑戰。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張文貞
2016年3月21日

序言

  轉型正義一直是睏擾颱灣社會的難題,也是颱灣民主政治發展上的考驗與挑戰。在颱灣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的此刻,該如何麵對轉型正義再度成為熱烈議論的問題。在此氛圍下,本論文有幸獲得颱大法學院傑齣博碩士論文奬的支持與鼓勵,以專書形式齣版,藉以迴饋此一議題的討論,實感銘謝與難得。和其他研究轉型正義文獻不同的是,本論文非在探討曆經威權統治或從戰爭走嚮和平的民主國傢如何選擇特定製度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本論文的目的,是從比較政治與法學的研究視角與曆史製度論的研究路徑,分析民主化與國際化的不同脈絡因素如何影響或改變各國在轉型正義議題上的製度選擇。此外,在此研究分析架構下,檢視與比較歸納南韓與颱灣兩國在民主化後,轉型正義製度與規範的發展差異與其原因。本論文希望透過重視製度發展脈絡的分析,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除豐富國內轉型正義的討論外,並寄望深化轉型正義在東亞區塊上的研究,藉以與其他地區的國傢經驗進行對照和比較,引發更深度的學術對話與反省。
  
  本論文從發想到寫作完成,仰賴許多人的鼓勵和幫忙纔得以完成,所以我想藉著此難得機會好好地感謝這一路上幫助過我與這本論文的所有人。最先,要特彆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教授——張文貞老師。從碩士班開始,我就得到老師很多的教導和鼓勵。在老師身邊學習到許多事情,不僅是對學術研究的堅持和熱忱,還有許多人事物的處理和對待。我非常感謝老師總是不吝惜給予我機會,並且在身邊不斷地鼓勵我,協助我完成一個個階段的考驗,這份恩情,真的終生難忘。我也要特彆謝謝葉俊榮老師的鼓勵和幫忙。從碩士班開始上老師的課,就從老師身上得到許多富有啓發性的觀點,真的獲益良多。覺得自己可以一直在老師身邊感受到自由的學風和神采,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另外,我也要感謝翁嶽生老師,在張老師的推薦下,願意給我機會擔任老師的助理。在老師身上,除瞭學習到老師對學問的熱情與努力不懈外,也學到老師對學生的耐心和照顧,老師對學問的態度與對學生的愛護,是終身值得學習的事情。同時,我也要非常謝謝許宗力老師、廖福特老師、黃長玲老師、陳俊宏老師和黃丞儀老師,不論是在論文計畫、論文初稿與口試的階段裏,幾位老師分彆給瞭我諸多受用的意見,幫助我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想法,讓論文變得更加完整與成熟。此外,我也要感謝在颱大法律學院就讀這段期間中所認識的師長,你們給予我的鼓勵和關懷,也是促使我完成學業和論文的動力來源。此外,我也要感謝「行天宮資優學生長期培育專案」與「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撰寫博士論文奬」的奬勵與補助,讓我得以在較有資源的情況下,完成博士班的學業與論文。審查颱大碩博士論文奬的兩位審查老師也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這些意見除瞭讓這本專書變得很完整外,也助於我思考有關轉型正義的相關研究,非常感謝審查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
  
  除瞭颱灣老師們和奬學金的幫忙外,我要特彆謝謝我在南韓的老師——安京煥(안경환)教授。我不僅在韓國交換那年(2009-2010)深受安教授的照顧與教導,在迴到颱灣後,還經常得到安教授的幫忙。在安教授的鼎力協助下,纔得以順利地完成南韓章節的訪談工作。安教授溫和親切的學者風範,除讓我在異地生活時感到格外溫暖外,也讓我學習到許多待人處理的態度和方法。此外,我也要感謝在南韓認識的所有老師,透過韓國老師們的幫忙,除瞭在南韓順利度過一年交換生的生活外,也收集到許多跟南韓相關的有用資訊。這些經驗不僅是對我的論文有所幫助,更有助於我日後相關的學習與研究。
  
  除瞭在學業與研究上得到許多老師們的幫忙外,在生活上,我也得到許多長輩與親友的照顧和協助。除瞭長期支持我的爸媽和妹妹外,我要特彆感謝我的舅舅阿姨們和錶姊妹們,在我成長的歲月中,給予我必要的協助和鼓勵,真的非常感謝!另外,我也要感謝張素娟阿姨,因為阿姨的幫忙,我纔得以順利地到南韓交換,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經驗。真的十分感謝阿姨對我的照顧和幫忙。此外,我也要謝謝江阿姨和劉阿姨,在我遇到一些關卡時對我的關心和協助,這些協助纔讓我走到今天。
  
  在博士班階段和論文寫作期間,我也很感謝朋友們的幫忙和鼓勵,尤其是謝謝韶曼和尚雲的陪伴,讓我安然度過博士班生活的種種考驗。此外,也謝謝建誌、春元、思岑、兆恬、勤富、大德學長、賴小美、傢慶、佩蓉、如璟、若慈、誌姈和Allen,不論是在資料收集與翻譯上,或是經驗分享上,謝謝你們給予的幫忙和鼓勵,希望大傢都可以順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快樂地感受人生的美好。我也很感謝其他在修課或研討過程中所認識的朋友,和你們的討論豐富瞭我的視野與經驗。
  
  最後,我要非常感謝一直在天上保佑我的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謝謝你們的保佑,纔讓我們一傢人得以平安地在一起,並且讓我順利地完成論文,邁嚮人生下個階段。此外,我還是再特彆感謝長久以來支持我的爸爸媽媽和妹妹,沒有你們的鼓勵和協助,我根本無法順利通過這一路上的考驗和挑戰,真的非常地感謝有你們的相伴與支持!
  
  我想這本論文隻是我研究生涯的一個開端,我會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不斷地前進,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迴饋與分享給所有有需要的人。

李怡俐
2016年3月於國立颱灣大學法學院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對曆史負責,對當下警醒,對未來負責的學術答捲。作者以紮實的理論功底和細緻的田野考察,為我們呈現瞭轉型正義議題的多重維度。南韓和颱灣的經驗比較,更是點睛之筆,它打破瞭國界與意識形態的藩籬,讓我們看到瞭同一個議題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長與變異。這本書所闡述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在我理解來,就是轉型正義的“骨架”和“血肉”。沒有健康的骨架,再動人的血肉也難以支撐;沒有充盈的血肉,再堅實的骨架也顯得冰冷。這本書幫助我理解瞭,轉型正義的實現,需要的是一套係統性的工程,而非一朝一夕的呐喊。它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颱灣在民主化進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並認識到,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

评分

這本《當代轉型正義的製度與規範脈絡:兼論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身處颱灣,轉型正義這個詞匯我們並不陌生,它就像一股暗流,時而澎湃,時而沉寂,但從未真正消失。這本書的齣現,像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張詳盡的地圖,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辨識齣這條復雜而漫長的道路。作者深入淺齣的分析,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化為生動的製度構建和規範演進的脈絡,這對於我們理解颱灣自身所處的曆史位置,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在南韓的案例比較部分,能夠看到不同國傢在麵對相似挑戰時,采取的策略、遇到的睏境以及最終的成果,這種橫嚮的比較,無疑能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跳脫齣單一的颱灣視角,去審視轉型正義議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於任何關心颱灣民主發展,對曆史真相與社會和解抱有期待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啓迪之作。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份對我們共同記憶的梳理,一份對未來社會的期盼。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轉型正義這個議題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停留在感性的層麵。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打開瞭另一扇門,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更具結構性的分析。作者在對南韓與颱灣經驗的比較中,不僅僅局限於描述現象,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製度設計與規範演進。我特彆贊賞作者的客觀與審慎,它既肯定瞭轉型正義的必要性,也直麵瞭其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睏難與局限。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轉型正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製度的健全程度和規範的有效性。它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不斷、螺鏇上升的過程。對於我們這些身處轉型社會中的普通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理性、更清晰地看待轉型正義的議題,並從中汲取力量,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穿越瞭轉型正義的迷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製度和規範這兩個層麵的深入剖析。以往我們談論轉型正義,更多的是聚焦於具體的事件或人物,但這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的機製層麵,即“製度”如何建立,“規範”如何確立。南韓與颱灣的案例比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生動的“實驗場”,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不同製度設計和規範框架所産生的不同效果。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將復雜的曆史與政治現象,凝練成清晰的邏輯綫索,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轉型正義的復雜性與多麵性。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通俗易懂,以及其對颱灣現實的深刻洞察,都極具吸引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對話的起點,引發我對颱灣社會未來走嚮的深層思考。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轉型正義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製度設計與規範落地。作者通過細緻的梳理,為我們揭示瞭從概念的萌芽,到製度的建立,再到規範的形成,這背後所經曆的艱辛與智慧。特彆是在南韓與颱灣的經驗比較部分,我看到瞭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卻都指嚮瞭同一個目標:如何讓過去的不公得以糾正,如何讓受害者得到慰藉,如何讓社會重建信任。這種比較,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刻的洞察。作者並沒有迴避各自實踐中的爭議與不足,反而將其作為重要的分析對象,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真實、可信。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們能夠更係統地審視颱灣在轉型正義進程中的得失。它鼓勵我們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個案,是如何匯聚成時代洪流,推動著社會嚮前發展。這本書絕對是一本能夠激發深度思考的佳作,值得我們反復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