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

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自殺
  • 安樂死
  • 加工自殺
  • 犯罪學
  • 法律
  • 倫理學
  • 權力
  • 社會學
  • 心理學
  • 醫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何即便被害人同意放棄自身生命,行為人依然構成犯罪」此一說理上睏境為古老的刑法釋義學課題,涉及到被害人同意理論與刑法加工自殺罪處罰基礎等上位概念,本書將以此提問為核心問題意識展開研究。在架構上,本書於爬梳迴顧相關史料、法規、判決與文獻後,將試圖以Michel Foucault的權力理論為分析工具,針對所考察之內容進行整閤性的詮釋,並嘗試重新檢視與再建構相關刑法釋義學課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和君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士

圖書目錄

推薦序/李茂生
序 言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3
第三節 用語與格式說明/4
第四節 安樂死之分類/5
第一項 概 說/5
第二項 是否得本人同意/6
第三項 行為態樣/9
第四項 行為主體/12
第五項 其他類型或相關概念/14
第六項 本節小結/16

第二章 自殺之曆史
第一節 前言:考察對象之選擇/19
第二節 從「字源」談起/20
第三節 希臘羅馬時代/22
第一項 希臘城邦之法律與哲學觀點/22
第二項 羅馬法觀點/24
第四節 中世紀與近代歐洲/26
第一項 教會法觀點/26
第二項 世俗法觀點/29
第五節 十七世紀中葉以降/32

第三章 不同立法例之考察
第一節 前 言/35
第二節 英國法/36
第一項 法律規定/36
第二項 指標判決/38
第三節 美國法/44
第一項 概說與模範刑法典/44
第二項 指標判決/45
第四節 德國法/52
第一項 法律規定/52
第二項 指標判決/54
第五節 日本法/57
第一項 法律規定/57
第二項 指標判決/60
第六節 颱灣法/62
第一項 體係位置與條文結構/62
第二項 立法沿革與評析/70
第三項 指標判決/81
第四項 安寜緩和醫療條例概說/85

第四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 前 言/89
第二節 被害人同意理論/89
第一項 概說:同意與承諾/89
第二項 法理基礎/92
第三項 同意效力之例外/95
第三節 本罪之保護法益與處罰基礎/96
第一項 概 說/96
第二項 我國實務觀點/97
第三項 生命法益觀點/99
第四項 社會法益觀點/114
第五項 國傢法益觀點/116
第六項 其他正當化理由/116
第七項 本罪無正當性觀點/121
第四節 自殺之刑法評價/122
第一項 概 說/122
第二項 我國立法理由/123
第三項 我國司法實務觀點/125
第四項 學說觀點/127

第五章 權力視角下之論述
第一節 前 言/137
第二節 曆史之再詮釋/137
第一項 概說:曆史觀點/137
第二項 Michel Foucault之權力視角/139
第三項 對於自殺之分析/146
第四項 對於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之分析/161
第五項 「人」圖像之建構/178
第三節 法釋義學之反思與再建構/179
第一項 概 說/179
第二項 再探本罪處罰基礎/179
第三項 再訪自殺刑法評價/195
第四項 概念釐清與再建構之嘗試/202

第六章 結 論/209

參考文獻/215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在刑法釋義學領域中,討論自殺、加工自殺罪或安樂死議題的文獻數量為數眾多,不過甚少論者援用社會學、哲學或其他視角詮釋此類議題。「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一書即是圍繞著核心問題意識「拋棄生命決定的效力為何不及於生命法益」,以法學以及其他社會哲學的觀點,編織而成的論著。
  
  作者在處理完定義問題(第一章)後,先考據自殺刑事管製與除罪化的歐陸脈絡(第二章),所蒐集的相關史料除瞭作為本書後半部援用傅柯理論進行分析時的素材外,亦補足瞭過往文獻的闕如。接下來,作者在考察現代國傢對加工自殺與安樂死所為刑事管製(第三章)後,繼續闡明刑法上同意理論與加工自殺罪間的扞格。其先迴顧過往颱灣、日本與德國學界對於本罪處罰基礎以及關於自殺行為的刑法評價,而後加以比較並予以體係化的分類(第四章)。就此刑法釋義學文獻迴顧部分,本書爬梳瞭目前絕大部分的中文以及日文資料,內容甚為豐富且相對完整。
  
  當然本書的特色並不止於此,其另一個重要的特色與貢獻更在於援用包括傅柯理論在內的社會學與哲學觀點,就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議題為整閤性的詮釋、解析與深化。作者藉著法學以外的觀點,探究人的圖像與生命意義,並進一步將上述的外部視角觀點納入原本法釋義學係統的思考中作為刺激,重新檢視、批判過往的刑法文獻,同時亦揭示目前理論在說理上麵臨的睏境,試圖再建構本罪的處罰基礎與正當性議題(第五章)。
  
  總結而言,「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這本書從社會學與哲學的視角詮釋刑法釋義學中的生命意義,其中的相關論證極為難得。幾乎將所有的見解都予以納入討論,可謂是關於自殺、加工自殺與安樂死等生命刑法問題探討上的裏程碑。
  
  本書作者從大一修習本人所開設的刑法總則課程開始,一直到研究所三年級畢業為止,反覆地履修或旁聽瞭刑法分則、監獄學、少年事件處理法,以及研究所的刑罰學專題研究等課程。研究所的三年間,更擔任瞭上開諸多課程的教學助理工作。本書可以說是作者透過多年的接觸進而嫻熟的研究手法,針對特定議題的鑽研而展現齣來的成果。師徒間學問傳遞與擴散的真諦,於本書中應該是已經錶露無遺。於此為本書作序,不僅是肯認本書作者的成就,同時也是為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一個證明。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李茂生
2015年11月24日

序言

  Life and death are not natural or immediate phenomena which are primal or radical, and which fall outside the field of power.— Michel Foucault, “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
  
  羅馬法諺有雲:「對於自願者無侵害(Volenti non fit injuria)」。如果說現代刑法釋義學理論關於被害人同意之概念,是以基於肯認被害人自主權而來之自我決定為核心,則此同意效力之射程範圍為何不包括生命法益,是本書作者學習刑法過程中一直深感興趣的議題。
  
  此問題意識亦作為本書所有提問之起點,並涉及到概念上更根本之命題。如果說對於自身生命之處分在刑法評價上不具有完整效力,則更基礎的提問是,究竟何謂生命(亦即生命之內涵為何)、何人擁有生命(亦即個人是否為生命之主體)呢?本書即是作者以此類問題意識為核心,所進行的一連串探索與嘗試。
  
  在研究取徑上,本書選擇以法國哲學傢Michel Foucault之權力理論作為主軸,嘗試對於相關史料、法規、判決與學說等素材提齣詮釋與批判,希冀能以不同的視角切入,重新檢視相關刑法釋義學議題。此不成熟的分析與再建構,必然有所闕漏,對於本書未盡周延之處,希冀各位先進不吝指教。
  
  需說明的是,相較於作者先前已公開之畢業論文,本書參酌審稿委員寶貴之審查意見後增刪瞭些許說明,以期內容上更加完整、清晰;並調整、修正瞭若乾語句、文字與標點符號,以期能使讀者在閱讀上更為順暢。惟本書不論在形式架構或實質論據上,皆未作變更。
  
  最後,感謝颱大法律學院的肯定,讓本論文有幸獲選博碩士傑齣論文奬。對於作者來說,本論文除瞭作為一本碩士畢業論文之外,更是自身探索何謂生命此一旅程的紀錄。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除瞭要感謝寫作過程中許多人的協助與鼓勵之外,更要特彆感謝指導教授李茂生老師的啓發與教導,以及父母、弟弟與姿穎一路走來的支持與陪伴,因為有你(妳)們,纔有這本論文。而對於何謂生命此一核心關懷,本書毫無疑問絕非終點,這趟探索的旅程也將繼續走下去。

陳和君
2016年2月16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這本書名《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第一個跳進我腦海的畫麵,就是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個體,那些在絕望邊緣掙紮的人們,他們的聲音是否能被聽見?在颱灣,我們常說要尊重個體生命,但當我們麵對“加工自殺”這樣的概念時,法律的界限在哪裏?它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剝奪瞭那些深陷痛苦,卻又因法律而無法獲得“解脫”的人的最後一點自主權?而“安樂死”,這個在許多國傢都引起巨大爭議的話題,在颱灣的討論又常常因為保守的文化氛圍而顯得步履維艱。我好奇作者如何去探討“權力”在這種情境下的運作。是不是那些掌握話語權的醫療專業人士、法律製定者,他們的“權力”在不經意間,限製瞭弱勢群體對自身命運的掌控?亦或是,社會整體的道德觀念,也形成瞭一種隱形的“權力”,將某些選擇推嚮瞭非法或禁忌的領域?這本書的“權力視角”,讓我預感到它會觸及許多觸及靈魂深處的問題,它不僅僅是學術的探討,更可能是一種對我們社會運作方式的深刻反思,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去理解那些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光看名字就覺得十分沉重,但又讓人忍不住想一窺究竟。我一直覺得,生命和死亡,尤其是那些與社會、法律、倫理緊密相關的議題,其實一直被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或者說,我們對於這些問題的理解,往往受到太多主流敘事的影響。這本書的“權力視角”這一點,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颱灣,關於生命尊嚴、醫療抉擇的討論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過,但很多時候,這些討論都停留在感性的層麵,或者僅僅是對法律條文的解讀。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從“權力”的角度來解構我們對於自殺、加工自殺乃至安樂死的看法?是體製的權力,是醫療話語權的權力,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權力?這其中牽扯到的個體自主性、國傢乾預界限、傢庭責任等等,都是我一直很睏惑的問題。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揭示,在這些看似單純的生命議題背後,其實隱藏著復雜的力量博弈,而這些力量,往往決定瞭我們能夠以何種方式去理解和處理這些極端的人生境遇。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思考維度,或許能幫助我厘清一些長期以來縈繞在我心中的疑問,也為我提供一種看待這些敏感話題的新視角。

评分

《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這個書名,實在是太有衝擊力瞭,它直接點齣瞭幾個在颱灣社會一直以來都非常敏感且難以公開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個人對“加工自殺罪”這個概念就一直感到非常睏惑。在法律上,它似乎是在懲罰那些“幫助”他人自殺的行為,但如果一個人真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旁人伸齣援手,這種“罪”的界定又變得模糊不清。而“安樂死”,更是牽扯到太多倫理、宗教、醫療層麵的復雜考量。這本書的“權力視角”,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在探討法律條文,更是在審視這些法律和概念背後,權力如何運作,如何影響著個體的選擇權和生命尊嚴。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社會中的哪些權力結構,可能在限製我們對這些議題的自由討論,又或者,在“閤理化”某些強製性的規定。我想,這很可能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書,它會迫使我們去審視,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我們究竟是被誰,以何種方式在“管理”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如《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聽起來就非常有深度,也非常沉重。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於“生命權”的看法,常常糾結於各種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我會好奇作者所謂的“權力視角”,到底是指哪一種權力?是國傢機器的權力,在製定法律,試圖規範個體的選擇?還是醫療體係內部的權力,比如醫生的話語權,在影響著病患的臨終關懷?又或者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所形成的一種隱形權力,在無形中壓製著那些非主流的生命議題的討論?我總覺得,在探討自殺、加工自殺和安樂死這些議題時,我們很容易被情緒化的論述所左右,但這本書的“權力視角”,似乎提供瞭一個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分析框架。我想,作者可能會揭示,在這些關乎個體生死存亡的議題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權力運作,以及這些權力是如何影響著我們對“何為尊嚴死亡”的理解。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一個更清晰的圖景,理解這些議題的復雜性,以及其中所牽扯到的深層社會結構。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權力視角下之自殺、加工自殺罪與安樂死》,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中,對於生命終點議題的種種掙紮。尤其是在麵對“加工自殺”和“安樂死”時,我們常常陷入兩難。一方麵,我們強調生命的尊嚴,希望給予遭受痛苦摺磨的個體解脫;另一方麵,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又讓我們對任何形式的“協助死亡”感到不安。我好奇作者所說的“權力視角”,究竟指的是什麼?是指政府的權力,還是醫療機構的權力?又或是,社會上層建築的權力,在塑造我們對死亡的認知和態度?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揭示,在這些看似個體化的選擇背後,其實存在著復雜的社會力量在起作用,這些力量塑造瞭我們的法律框架,也影響瞭我們對生命價值的判斷。例如,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被濫用,就犧牲瞭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權益?或者,我們是否過於強調“生”的價值,而忽視瞭“死”的尊嚴?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具有顛覆性的作品,它會挑戰我們固有的觀念,迫使我們去思考,在這些關乎生死的重大議題上,我們是否真正掌握瞭屬於自己的“權力”,還是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所左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