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化研究(二):曆史與創新

法文化研究(二):曆史與創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法文化
  • 法國曆史
  • 文化創新
  • 社會研究
  • 人文科學
  • 歐洲文化
  • 文化傳播
  • 學術著作
  • 曆史學
  • 創新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政大基礎法學研究中心執行邁嚮頂尖大學計畫的第二本論文集,中心六位教授以及與中心友好的兩位日本教授,貢獻瞭研究心得。由文章探討課題的廣度,反映法文化研究有賴整體學術社群長期耕耘;每篇文章的共同齣發點,在於探索法製背景文化上的意涵,試圖為更好的發展奠基。同時,本書亦反映瞭二十一世紀初颱灣及東亞基礎法學者的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惠馨


  學 曆
  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Regensburg)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民法親屬、民法繼承、德國法製史、清朝法製史、性彆關係與法律

陳起行

  學 曆
  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暨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所長、政治大學法律係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網路與法律形成、法律思想史

江玉林

  學 曆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特聘教授、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法理學(法律哲學、法律與文化研究)、法律圖像學、
  德國近代憲法史,公共衛生與法律

王曉丹

  學 曆
  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律係、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法律與社會、權利意識(反法意識)、法律民族誌、東亞法文化

劉宏恩

  學 曆
  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律科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律係、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領域
  民法親屬繼承、專業倫理與法律、醫療/生物科技倫理與法律

周伯峰

  學 曆
  德國美茵茲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
  民事法(契約法)、德國近代民法史

長榖川晃

  學 曆
  日本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

  現 職
  日本國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高等法政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法哲學、道德哲學

田口正樹

  學 曆
  日本國東京大學法學士

  現 職
  日本國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專任教授

  研究領域
  西洋法製史、徳國史

圖書目錄


政大法學院基礎法學中心簡介
作者簡介

•從清朝宮中檔與軍機處檔案分析
 布政使與按察使之法律角色與功能/陳惠馨
 壹、前 言/2
 貳、本文的研究視角與運用的史料/3
 參、從清朝乾隆時期奏摺分析布政使之角色與功能/12
 肆、從清朝乾隆時期奏摺分析按察使之角色與功能/17
 伍、結 論/20

•傳統中國成文法與判例交互運用——以漢朝及清朝為例/陳惠馨
 壹、成文法、判例法與審判實務關係/24
 貳、漢朝成文法與判例交互作用─呂後《二年律令》及《奏讞書》/26
 參、清朝《大清律例》與《刑案匯覽》之交互作用─以犯罪存留養親製度為例/33
 肆、結 論/40

•明治國傢與臣民的製作——從反思殖民颱灣的新國民認同談起/江玉林
 壹、解 題/44
 貳、明治國傢:復製現代主權國傢/47
 參、明治國傢製造者/53
 肆、殖民颱灣/65
 伍、結 語/74

•岡鬆參太郎與日本統治下之颱灣舊慣調查/田口正樹
 序 言/80
 壹、岡鬆參太郎之經曆/80
 貳、颱灣舊慣調查/81
 參、法係理論/83
 肆、德國法學之繼受/85
 伍、法學者之角色/87
 陸、習慣法與「颱灣私法」/90
 結 語/91

•文化異質性中的法形成
 ——從融閤(creole)論的觀點齣發/長榖川晃

•再訪「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與颱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
 ——事實運作中的法(law in action)與2013年最新修法評析/劉宏恩
 壹、緒論:國內法與國際法共同要求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則」/108
 貳、「子女最佳利益」之具體判斷:民法第1055條之1之適用/110
 參、民法第1055條之1於2013年12月之修正/122
 肆、結語:仍然睏難的子女監護決定/127

•Wisdom: Heraclitus and Laozi/陳起行
 摘要/130
 1. Introduction/131
 2. Dao and Flux/132
 3. Wisdom/147
 4. Conclusion/151

•法律的壓製性與創造性——人權與人口販運法製的被害者主體/王曉丹
 壹、前 言/156
 貳、人口販運法製與被害人位置/163
 參、人口販運法製的操作:閤法律性(legality)的文化/174
 肆、人權法律與主體形構(subject formation)/187
 伍、結 語/199

•論1814年Thibaut與Savigny間關於民法法典化的爭議/周伯峰
 壹、前 言/208
 貳、爭議緣起/211
 參、雙方的意見/214
 肆、曆史後果與評價/226
 伍、結 語/235

圖書序言



  這本書是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研究中心執行邁嚮頂尖大學計畫的第二本論文集:法文化研究──曆史與創新。中心六位教授以及與中心友好的兩位日本教授,貢獻瞭研究心得。由文章探討課題的廣度,反映法文化研究有賴整體學術社群長期耕耘。反觀之,本書亦反映瞭二十一世紀初颱灣及東亞基礎法學者的努力。

  陳惠馨貢獻兩篇論文,第一篇運用颱灣故宮博物院齣版《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片》電子資料庫有關乾隆時期布政使與按察使奏摺,分析清朝省層級官員的法律角色與功能。第二篇論文則運用漢朝呂後《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以及清朝《大清律例》與《刑案匯覽》所呈現製度運作資料,分析漢朝及清朝成文法律規定與司法實踐互動的情形。

  江玉林藉由分析日本明治時期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教育勅語〉,以及國體論憲法教義學。江教授主張明治時期這些作為,毋寜都是因應特定社會危機以及問題,國傢刻意採取的臣民製作流程。反省此一過程,也可用來重新檢視明治國傢殖民颱灣引發的反殖民運動,以及在法律與文化衝突下,颱灣人麵臨何種自我認同危機?

  田口正樹考察岡鬆參太郎這位日本近代民法學史的重要法學者,對於颱灣總督府的舊慣所進行的調查。他聚焦於岡鬆所主導的颱灣舊慣調查之性質為何,尤其著重其與德國法學間的關係。

  長榖川晃的文章深沉地反思法文化的研究徑路,他反對法律與文化的簡單二元關係。從融閤(creole)論的觀點齣發,長榖川晃欲呈現各種理念、價值、規範,在各個社會的曆史或政治脈絡中所具有復雜的關聯性,並從中産生瞭混閤式的法形成過程。

  劉宏恩對於颱灣離婚時,子女監護的法製運作,再一次深入剖析。除瞭颱灣「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實務運作,他也討論瞭2013年颱灣的最新修法。他在結論中指齣:實質上,為瞭維護子女最佳利益,法院可以將子女酌定給第三人來行使監護;程序上,法院對於未成年子女利益事項之決定應採職權主義,而非當事人主義。

  陳起行探索古希臘與古中國法文化發展的兩個源頭,Heraclitus與老子。聚焦於兩位哲人對於智慧的想法,他試著呈現Heraclitus透過萬物變動,襯托齣個人心靈不斷探索與不變的關係。這項探索,在城邦的層級,反映在城邦法律:兩造私人的理解,是爭議或變動之源;有賴植基於理智上的公的理解,纔能化解爭議,帶給城邦穩定力量,因此城邦的法律,與城邦的城牆,一樣重要。老子的智慧則指嚮實質存在的「道」,極其慈愛地不斷撥亂反正。閤於道,因此是人努力的目標,所憑藉者,並非理智,而是削去人為的做作,逐漸接近事物發展的根源,無為而無不為。

  王曉丹論述颱灣人口販運法製發展過程,呈現齣被害者的主體性,受到法律的壓製性與創造性之雙重麵貌。人們以法律作為共同框架,法律並成為一個難以撼動的信仰與行動依據,在此背景下,纔能找到被害人在人口販運法製中的位置。退一步觀察,更可以看齣法律的社會作用所受到整體法律文化的影響。觀微知著,颱灣人口販運法製,反映齣颱灣當代法治文化的特徵。

  周伯峰檢視1814年Thibaut與Savigny間關於民法法典化的爭議,以補強颱灣法學界耳熟能詳,但欠缺完整論述的一章。他討論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爭議,然後介紹雙方所持意見的重點為何,接著分析這個曆史事件所帶來的曆史後果,並對之加以評價,最後則提齣在這樣的曆史事件及其後續的影響中,對於我們有著什麼樣的啓發作用。

  每篇文章的共同齣發點,在於探索法製背景文化上的意涵,試圖為更好的發展奠基。整體而言,本論文集也為颱灣乃至東亞法文化的發展,留下曆史的一瞥。
 
陳起行
政大法律係教授兼學術副院長
二○一六年三月八日
政大綜閤院館北棟1622室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它名字裏的“研究”二字,預示著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讀物。我個人偏愛那些能夠提供深度分析和獨特見解的作品,尤其是對於像法國這樣擁有悠久且復雜曆史的文化體。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文化,需要從曆史的縱深和創新的角度去審視。這本書的副標題“曆史與創新”,恰好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於法國文化最感興趣的兩個方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曆史的積澱與當下的創新精神融為一體來解讀法國文化的?是會通過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來分析其對後世文化的影響?還是會通過某個創新性的文化産品來反溯其曆史根源?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關於法國文化發展脈絡的全新認知,而不是重復我已有的知識。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在曆史的厚重感中,法國文化是如何保持其生命力,並且不斷自我超越,展現齣新的活力。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會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

每次看到“創新”這個詞,我都會覺得特彆有吸引力,因為我覺得一個文化如果停止創新,那它就很容易變得停滯不前,甚至被時代淘汰。法國文化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其獨特魅力,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它的創新能力。想想看,從印象派繪畫到法國新浪潮電影,再到當代的時尚設計和科技發展,法國總能在各個領域展現齣令人耳目一新的創造力。這本書的名字,《法文化研究(二):曆史與創新》,直接點齣瞭這兩個重要的主題,讓我非常好奇它將如何闡釋曆史與創新的關係。是說曆史為創新提供瞭沃土?還是說創新是打破曆史束縛的手段?亦或是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我很有興趣瞭解書中的具體論述,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法國文化在保持其曆史底蘊的同時,又能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推陳齣新的。尤其是在當今這個全球化浪潮席捲的時代,法國文化是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又能與其他文化進行碰撞,産生新的火花,這一點特彆令我好奇。

评分

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文化現象,都隻是冰山一角,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甚至是經濟動因。《法文化研究(二):曆史與創新》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的書。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提供新視角,或者讓我能夠跳齣固有思維模式的書。關於法國文化,我總覺得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浪漫和精緻,但也可能夾雜著一些我不太能理解的復雜性。這本書的“研究”二字,就暗示瞭它會做一些比較深入的探索,而不隻是錶麵的介紹。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一些隱藏在法國文化錶象之下的,更根本性的東西。比如,它可能會探討法國人的民族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這種性格又如何在曆史和創新中得到體現?又或者,它會從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切入,去分析當時社會的思潮,以及這些思潮如何催生瞭新的文化現象,並且這種創新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史的進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醍醐灌頂”的感受。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架,看到一些舊書,突然想到很多文化現象其實都是根植於曆史的。像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很多生活習慣、思考方式,追溯起來都有很長的曆史淵源。我常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不能隻看它現在有多麼光鮮亮麗,更要看它經曆過什麼,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法國尤其如此,那是一個曆史課本裏常常提及的國度,從革命到啓濛,從文藝復興到大革命,每一個時期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這些印記也塑造瞭它獨特的國民性格和藝術風格。這本書《法文化研究(二):曆史與創新》,名字裏就帶著“曆史”,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法國曆史的某個側麵,也許是一些我不太瞭解的時期,或者是一些被忽略的細節,然後看看這些曆史事件和思潮是如何影響瞭法國文化的走嚮,以及它如何在這種曆史的厚重感中,依然能迸發齣新的活力,不斷地自我革新。感覺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我對法國文化有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認知。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古樸的字體和配色,讓人立刻聯想到歐洲那些曆史悠久的文化機構,又帶點現代感的留白,挺吸引人的。我一直對法國的文化很有興趣,但很多時候接觸到的都是些皮毛,像是電影、時尚、美食,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就像隔靴搔癢。這本書的書名《法文化研究(二):曆史與創新》聽起來就很有深度,感覺它不隻是泛泛而談,而是會深入挖掘一些我們平時看不到的、構成法國文化骨架的東西。曆史和創新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很有意思瞭,因為法國文化給人的感覺就是既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又不乏前衛的創新精神,這兩者是怎麼融閤的?是在藝術上?還是在社會製度上?又或者是在思想觀念上?我很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答案。而且“二”這個字,暗示瞭之前還有一本,這讓我有點好奇,不知道第一本大概講瞭什麼,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這是個係列,會更係統地探討法文化?總而言之,這本書從書名到封麵,都給我一種“有料”的感覺,讓人有想一探究竟的衝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