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音韻學
  • 中原語音
  • 古漢語
  • 語言學
  • 方言
  • 語音學
  • 文獻校勘
  • 韻書
  • 古代漢語
  • 中國古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跨越戲麯與音韻兩大領域,通釋《中原音韻》全書
全麵箋釋此部戲麯音韻學開山之作,對元明清戲麯音韻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周德清(一二七七〜一三六五)編撰《中原音韻》,兼具「麯韻、麯論、麯譜、麯選、麯評、麯唱」之性質,是第一本麯學專著,也是戲麯音韻學開山之作,影響後世深遠。本書作者曆時六年完成《中原音韻箋釋》,約四十萬字,是目前第一本完整的箋釋。依據原著內容,分「韻譜之部」和「正語作詞起例之部」兩冊。「韻譜」有十九韻部,為元麯押韻之依據。「正語作詞起例」共二十七條,前二十五條屬「正語起例」之性質,闡釋中原音係及審音辨字等要義;最後兩條屬「作詞起例」之性質,論述創作北麯之原理原則與鑑賞評點。

  本書兼顧戲麯知識與音韻脈絡,對文本詳加「箋釋」,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以期充實完備。全書有三個特點,其一,溯源十九韻部的讀音,係摘錄《廣韻》或《集韻》之反切釋義,彆於明代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其二,採取中原音係有入聲的觀點,釐清「戲麯正音」與「實際語音」之彆。戲麯正音入派三聲,是為廣其押韻;而實際語音在誦讀之間,仍有入聲之彆。其三,以現存元麯印證周德清之說,有助於具體掌握《中原音韻》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箋釋引用資料豐富,務求詳實,理論明確,脈絡清晰。本書跨越戲麯與音韻,旨在通釋全書,便於讀者明白知曉,對元明清戲麯音韻學之研究有重大意義。

名傢推薦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名譽教授)
  姚榮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金周生(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共同推薦
書籍簡介:宋詞格律與近體詩精講 (一)書名:宋詞格律精解與賞析 作者: [此處可自行設定作者姓名,例如:林遠山] 齣版社: [此處可自行設定齣版社名稱,例如:文華書局] 字數: 約 800 字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古典詩詞愛好者、文學研究者以及希望深入學習宋詞格律的讀者,提供一部全麵、細緻且富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專著。宋詞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之一,其獨特的音韻之美、情感之深邃以及對詞牌格律的嚴謹要求,使其成為學習和創作的難點所在。本書即緻力於撥開這些迷霧,以清晰的脈絡梳理宋詞的聲律之源與創作要領。 第一部分:宋詞格律的理論基石 本書首先從音韻學的角度切入,詳細解析瞭中古音係與近世音係(特彆是宋代通行的平仄係統)之間的繼承與演變關係。我們深入探討瞭“平”“上”“去”“入”四聲在詞律中的具體應用,明確區分瞭詞韻與詩韻的差異。重點闡述瞭詞的“韻腳”與“用韻”規則,包括換韻、轉韻的技巧及其對詞的意境營造起到的潛移默化作用。 第二部分:核心詞牌的深度剖析 本書選取瞭宋詞中最為常見、影響最為深遠的五十餘種詞牌進行逐一精講,涵蓋小令、中調、長調等各類體式。對於每一種詞牌,我們遵循以下結構進行解析: 1. 體式溯源: 考證該詞牌的起源、流變及其代錶性的早期作品。 2. 格律圖解: 采用現代易懂的符號係統,清晰繪製齣該詞牌的平仄格式圖,並輔以具體的句式結構說明。 3. 用韻標注: 明確指齣該詞牌的標準用韻(如仄起不入韻、平起入韻等),並列舉不同宋代詞人的用韻實例,展示格律的靈活性與約束性。 4. 節奏停頓: 重點分析詞句中的“一三字位”與“二四字位”的停頓習慣,這是衡量詞作是否“上口”的關鍵。 例如,在解析《蝶戀花》時,本書不僅會展現其十八句的完整格式,還會細緻區分不同版本的“是”“非”句式,探討蘇軾、柳永等大傢在遵循格律基礎上的個性化處理。對於多疊、雙調的長調,如《水調歌頭》,本書會詳細解析其換頭、過片處的音律轉換,確保讀者能把握其宏大結構。 第三部分:詞的創作實踐與鑒賞 理論的學習最終要迴歸實踐。本書的第三部分側重於如何將格律知識應用於詞的創作與鑒賞之中。 詞眼與煉字: 探討如何在嚴格的格律限製下,通過煉字、對仗,使得詞作意象鮮明,情感飽滿。 韻腳的音樂性: 分析不同聲調韻腳對詞作情緒基調(如慷慨、婉約、淒清)的影響。 詞譜的活用: 強調詞譜是指導而非桎梏,鼓勵學習者在掌握基本規則後,嘗試在不破壞核心音律的前提下,進行“閤律”範圍內的微調與創新。 本書配有大量經典宋詞範例,每例均附有詳細的平仄標記和韻腳分析,幫助讀者直觀感受格律之美。全書語言力求準確嚴謹而不失流暢可讀性,旨在成為讀者案頭必備的宋詞格律學習指南。 --- (二)書名:近體詩格律的結構解析與創作技法 作者: [此處可自行設定作者姓名,例如:方懷瑾] 齣版社: [此處可自行設定齣版社名稱,例如:翰墨軒齣版社] 字數: 約 700 字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唐代確立並臻於完美的近體詩(律詩與絕句)的格律體係。它不僅是學習格律的工具書,更是一本深入探究近體詩如何通過嚴謹的音韻結構來承載深遠意境的理論專著。本書力求超越基礎的平仄對仗介紹,深入到聲律組閤對詩歌“氣韻”的決定性影響層麵。 第一部分:近體詩的聲韻學基礎 近體詩的本質是聲律的藝術化體現。本部分詳細梳理瞭近體詩所依循的“今音”係統,重點區分瞭“平聲”與“仄聲”的劃分,並精確界定瞭何為“拗救”及其在不同位置的效力。我們摒棄瞭某些流傳已久的模糊說法,依據現存最早、最權威的韻書(如《廣韻》或其變體)的聲韻係統,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可操作的格律基準。 第二部分:律詩的結構與對仗之奧秘 律詩(八句)以其工整的對仗和嚴格的句式,成為格律詩的典範。 1. 平仄格式的構建: 詳細解析瞭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平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仄起首句不入韻),並用圖錶直觀展示其平仄交錯的規律。 2. 頷聯與頸聯的對仗: 深入剖析“對仗”的要求,不僅局限於詞性、句法的一一對應,更強調意象、情態的工對。本書通過大量唐人名作的細緻比對,講解瞭“工對”、“寬對”的界限,以及如何在不損害詩意的前提下巧妙化用對仗。 3. “粘”與“對”的辯證關係: 闡述瞭近體詩中句與句之間,特彆是相臨句(如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在平仄上的“相粘”規律,以及非對仗句之間的“相對”要求,揭示其內在的音樂性邏輯。 第三部分:絕句的凝練與神韻 絕句(四句)以其短小精悍著稱。本書分析瞭絕句在平仄與押韻上的最大自由度,並重點探討瞭如何在極短的篇幅內實現“意在言外”。我們著重分析瞭起句的“破格”對全詩意境的啓動作用,以及結句的“收束”如何達到畫龍點睛之效。 第四部分:常見格律失誤的辨析與修正 本書最後一部分是實踐性的指引,收錄瞭初學者最常犯的五類格律錯誤(如平仄混淆、對仗失當、韻腳錯誤等),並結閤範例進行剖析和糾正,旨在幫助學習者快速內化格律要求,將技法融化為詩意的自然流露。本書強調,格律是詩歌形式美的骨架,掌握它纔能更好地追求“不著痕跡”的藝術境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惠綿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著有《王驥德麯論研究》、《元明清戲麯搬演論研究──以麯牌體戲麯為範疇》、《戲麯批評概念史考論》(增訂本)、《戲麯錶演之理論與鑑賞》、《戲麯新視野》等學術專著。散文《用手走路的人》曾獲第二十三屆(2000年)中興文藝奬散文奬。創作歌仔戲劇本《宋宮秘史》,2009年與颱北「蘭庭崑劇團」閤作,擔任《長生殿》劇本整編。

圖書目錄

曾序
姚序
金序
自序
凡例

【韻譜之部】

導論

中原音韻序

中原音韻十九韻部

一  東鍾
二  江陽
三  支思
四  齊微
五  魚模
六  皆來
七  真文
八  寒山
九  桓歡
十  先天
十一 蕭豪
十二 歌戈
十三 傢麻
十四 車遮
十五 庚青
十六 尤侯
十七 侵尋
十八 監鹹
十九 廉縴

中原音韻十九韻部索引

附錄一:瞿本、訥菴本韻譜異體字與校勘字、正體字對照錶
附錄二:寜繼福與楊耐思《中原音韻》聲韻母擬音差異對照錶

【正語作詞起例之部】

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一   音韻不能盡收廣韻
二   龐涓呼為龐堅
三   餘與清原曾玄隱言
四   平上去入四聲;音韻無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
五   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
六   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如「鞞字」次本韻後
七   平聲如尤侯韻浮字、否字、阜字等類
八   中原音韻的本內平聲陰如此字、陽如此字
九   分彆陰、陽二義,熟看諸序
十   東鍾韻三聲內轟字,許與庚青韻齣入通押
十一  音韻內每空是一音,以易識字為頭
十二  漢書東方朔滑稽,滑字讀為骨
十三  漢書曹大傢之傢字,讀為姑
十四  廣韻入聲緝至乏,中原音韻無閤口
十五  逐一字解註中原音韻,見行刊雕
十六  齊微韻璽字,前輩剮王莽傳奇,與支思韻通押
十七  有客謂世有稱往為網
十八  亳州友人孫德卿長於隱語
十九  歡娛之娛﹝廣韻音愚﹞,四海之人皆讀為吳
二十  餘嘗於天下都會之所,聞人間通濟之言
二十一 依後項呼吸之法,庶無之、知不辨
二十二 看嶽王傳 韓世忠 悞國賊秦檜 張俊
二十三 泰定甲子鞦,復聞前章餘論
二十四 辨明古字略
二十五 畧舉釋疑字樣
二十六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
二十七 作詞十法

中原音韻後序

引用書目

圖書序言

作者序(摘錄)

  二○○八年八月嚮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今改名「科技部」)人文處申請為期三年學術補助專題計畫「從周德清到徐大椿:元明清戲麯音韻史的考察」,《中原音韻箋釋》是成果之一。原擬一年的計畫,孰料內容龐大繁浩,曆時六年完成初稿;修訂時間長達一年。本計畫敦請中央研究院何大安先生擔任音韻顧問指導,導讀原典,排難解惑。初稿完成後,承濛輔仁大學中文係金周生先生反覆審訂,不吝賜正,钜細靡遺。修訂過程中,再敦請曾師永義審訂〈正語作詞起例〉最後兩條〈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及〈作詞十法〉,就麯牌麯律部份詳加批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中原音韻箋釋》的課題,絕非個人學養足以獨立成之。本書得以定稿付梓,對三位師長銘感在心,豈勝言謝!

  一九八二年就讀颱灣大學中文係必修「聲韻學」課程,有幸受業於何大安先生,觸發對聲韻學的興趣。一九八五年進入碩士班一年級,熱誠依舊,繼續選修杜其容先生開設「音韻專題」課程。又因景仰王叔岷先生古籍斠證之篤實工夫及其人品風範,同時選修「斠讎學」課程。一九八六年鞦天,濛曾師永義不棄,收為入室弟子。將近三十年來,以戲麯批評、錶演理論為治學方嚮,筆者深知戲麯與音韻密不可分,而《中原音韻》正屬跨元麯與音韻雙重領域之著作。以《中原音韻》探討北麯創作論與度麯論,不宜局限於〈作詞十法〉,當與〈正語作詞起例〉融會貫通。研讀〈正語作詞起例〉各條文字後,乃有「務求甚解」之渴望,因而興起箋釋之動機。進入周德清之文字奧義,則多從元麯創作與唱念的角度思考,期能找到二者係聯的內在理路。《中原音韻》是元代「戲麯音韻學」開山之作,而元明清幾本戲麯理論經典,早有注釋齣版。舉其要者,如周貽白《戲麯演唱論著輯釋》(1962),注釋的論著包括元芝菴《唱論》、明魏良輔《麯律》、清李漁《閑情偶寄‧ 演習部》,以及清俞維琛、龔瑞豐口述《明心鑒》(《梨園原》)。李漁《閑情偶寄》,「演習部」之外尚有「詞麯部」,另有陳多《李笠翁麯話注釋》(1981);江巨榮、盧壽榮《閑情偶寄校注》(2000)。明王驥德《麯律》由陳多、葉長海注釋(1983 初版,2012 修訂再版)。清徐大椿《樂府傳聲》由吳同賓、李光譯注(1982)。承繼以上經典注釋之後,香港古兆申、餘丹策劃「崑麯演唱理論叢書」之研究及翻譯(2006),包括魏良輔《麯律》、王驥德《方諸館麯律》、瀋寵綏《度麯須知》、徐大椿《樂府傳聲》等四本。以上所述戲麯理論之典籍,注釋成果豐碩,獨缺《中原音韻》。期望《中原音韻箋釋》齣版,得以為注釋戲麯典籍添增一筆。注釋體例本當力求精簡扼要,為兼顧戲麯學與音韻義理,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不免增生繁文,此所以書題「箋釋」之故。

  本書有四個特色。首先,這是目前所見《中原音韻》第一本完整的箋釋。其次,溯源十九韻部讀音,摘錄釋義,彆於明吳興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又題《重訂中原音韻》)。其三,採取中原音係有入聲的觀點,釐清實際語音和北麯正音之彆。其四,以現存元麯文本印證周德清之說,彰顯中原之音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或有助於具體掌握《中原音韻》所以成為元代「戲麯音韻學」開山之作的精義。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韻》成書於元泰定甲子(1324)。十九韻部類似《詩韻全璧》,為北麯押韻之用。每個空格是一個讀音,以易識字為頭,根據頭一字識讀,故不需彆立反切。其後將近三百年,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1601),為韻譜增註反切釋義。再經三百年左右,江都任訥(任中敏)有感〈作詞十法〉原文措辭甚簡,又義有未盡,乃輯元明以來諸傢論說,詳為疏證,完成三萬七韆餘字的《作詞十法疏證》(1924)。任中敏序曰:「明王文璧有增注《中原音韻》一書,以餘所見刻本,其所注者僅限於諸部韻字而已,餘非所及。是此所疏證,又適足以彌前人之所缺憾,益不為無故也。」疏證內容,旁徵博引,詳加考證,奧義精盡,嘉惠後學,厥功甚偉。曆經一甲子之後,對〈正語作詞起例〉有精要分析者,以甯繼福《中原音韻錶稿》第二章為著稱(1985),是為近代音韻學研究重要代錶著作之一。以其非屬逐條釋義性質,或有可再補充之處。至此,所見《中原音韻》各部份,或音切釋義,或疏證考述,或扼要導讀,尚無完整之箋釋。本書針對韻譜異讀、罕見字、難字、方音俗字或音變字等,以及〈正語作詞起例〉,連同前後六篇序文,定格四十首小令及其評點,詳加闡釋,期望呈現體例統一、內容完整的箋釋本。幸有近代音韻學者的篳路藍縷,筆者得以汲取前輩研究《中原音韻》的成果,奠定箋釋之基礎。茲就本書箋釋與王文璧、任中敏、甯繼福注釋疏證之差異,略作說明。

  就韻譜音義而言,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反切釋義係根據明代《洪武正韻》,這是以「後設」的切語為韻譜注音,無法體現從《廣韻》到中原音係之演變。本書箋釋韻譜音義,彆於王文璧增註本,主要根據《廣韻》或《集韻》反切,並摘錄其釋義,以溯源韻譜音讀。就箋釋立意而言,任中敏《作詞十法疏證》之長有三。其一,採集元明以來諸傢論說與周德清形成對話。其二,周德清於「末句」列舉若乾麯牌,任中敏分彆詳加考證其末句平仄律,並舉元麯證之。其三,周德清於「定格」選錄四十首小令及一首套數,任中敏逐首列齣各麯牌句數,對照末句平仄律是否相閤,並參考隋樹森編選《全元散麯》,比對麯文版本之差異。以上疏證之功,本書箋釋不再贅述,直接呈現麯文與平仄律之對照,可免去各首麯牌格律之說明,而著力於文句義理之闡發。

  就入聲觀點而言,體現在中原音係入聲有無之差異。《作詞十法疏證》雲:「惟北麯創自金元之北人,北人發音無入聲,故韻亦因之。入派三聲,雖為廣韻,亦北音本有之事實,而後始可。周氏所謂言語之間還有入聲者,蓋就朔南大體而立言耳。」任中敏主張北音本無入聲,韻亦因之。於是認定周德清所謂言語之間還有入聲者,係指南方音係而言。甯繼福主張《中原音韻》無入聲,但不等於說四海之內都無入聲,此即周德清所謂「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彆」。甯繼福對中原音係是否有入聲的立場,似乎模稜兩可。本書箋釋採取中原音係有入聲的觀點,嘗試對《中原音韻》相關論述形成明確統一的詮釋,從而釐清實際語音和北麯正音之彆。

  感謝三位先生百忙中撥冗為本書寫序。曾師永義在玉體違和、調攝補養之際,校閱文稿,補充賜正,繼而慨然允諾作序,何其榮幸。拜讀姚榮鬆先生和金周生先生序文,方全盤知曉先生委婉麯摺之心路。承濛何大安先生引薦,得有機緣拜識音韻學前輩大師,輾轉獲得兩位先生的序文,如獲至寶。三篇序文溢美之詞,未敢承領。先生意在提攜後進,嘉勉後學;字裏行間蘊含更多期許與鼓勵,助我在戲麯音韻研究孤獨的旅程中,獲得繼續前進的動能。

推薦序一

  很高興惠綿又完成瞭一部龐大浩繁的钜著《中原音韻箋釋》,足足花瞭她六年時間,但她同時也寫齣瞭洋洋灑灑三十萬言可以獨立成書的副産品《北麯創作論與度麯論之研究》。可見惠綿治學是多麼的聚精會神、鍥而不捨。誰說惠綿行動不便,隻能拘守鬥室,閉門造車。她為瞭撰著此書,可也跨海越洋,訪求名山石匱之藏;而且得道多助,受惠方傢指點,友生效力。

  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兼具戲麯創作和歌唱理論的開山之作。其韻譜分十九韻部,根據北麯實際語言,驗證關馬白鄭等名傢作品而完成,獲得平聲分陰陽的重要發現;學者因而認為他開啓瞭今音韻學一派。其〈正語作詞起例〉,包括字音辨彆、用字方法、宮調麯牌等;而最重要的則是〈作詞十法〉,含知韻、造語、用事、用字、入聲作平聲、陰陽、務頭、對耦、末句、定格。其中論作麯肯綮,多有言前人所未能言、發前人所未能發者;而其「定格」可謂麯譜之雛型,為《太和正音譜》之先驅。

  對於這樣一部戲麯學的經典,雖論者已多,但迄未有仔細的探討。惠綿因而奮發,欲以她兼具戲麯學和聲韻學的修為,為周德清畢生心血,抉幽探微,盡揭其潛德精光,於是而有《箋釋》之作。

  我們知道經典的詮釋,解經者為「傳」,解傳者為「注」,解注者為「疏」。而「箋」者,錶也,識也,亦即更進一步為「經」錶明而記識其事。所以惠綿的《箋釋》,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以發明《中原音韻》之麯學與音韻義理。則其功夫之繁瑣、其心思之細密可想而知。

  惠綿這部《中原音韻箋釋》將由颱灣大學齣版,為颱灣大學學術的代錶作之一,其審查自是非常的嚴格。其審查者之一謂:「本書利用現今已有的音韻學知識,溯源十九韻譜讀音,摘錄其釋義,採取中原音係有入聲之觀點,釐清實際語音與戲麯正音的區彆。並以元麯文本印證周德清立論之觀點。無論在材料匯集、音切釋義、疏證考述,及扼要導讀方麵,皆顯見為精審之作;尤其增列《廣韻》,更可省卻讀者翻閱對比的工夫。允為一部具有專業價值的佳作,值得奬勵齣版,供為學界參考。」審查之二謂:「本書已做到理論明確,脈絡清晰,箋釋詳實,內容完整,參考資料豐富,故樂於推薦齣版,以享學界。」他們的「審查結果」,當然都是「極力推薦」。

  在《箋釋》修訂過程中,惠綿請我校閱〈正語作詞起例〉中的〈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和〈作詞十法〉。我看齣周德清雖然非常講究「平仄聲調律」,但對平仄拗救、四聲調質特色尚未有明確的認知。因之一方麵不知如何調適平仄的變化,也說不齣何以上去、陰陽要分明,何以上去、去上往往「取務頭」。而周氏之所謂「務頭」,實指麯中必須聲律雙美的地方,亦即句中之眼、麯中警句、套中主麯;而其所論「造語」,謂不可作俗語、蠻語、謔語等等,難道麯中真不可用此等語言嗎?又難道麯中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尤其是襯㼭字嗎?凡此惠綿皆就其「義理」給予充分的說明。可見其《箋釋》不止可作後學入門之津梁,亦可供學者研究之參考。

  惠綿治學黽勉勤劬,钜著連連,每部钜著都擲地有聲,為海內外學者所重視。眼看著她站在我的肩膀上,青齣於藍而勝於藍,使我感覺到「人間愉快」莫過於此。

曾永義(本書審訂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名譽教授)

推薦序二

  一

  《中原音韻箋釋》從題目看起來,是一本典型的訓詁類書籍,但被箋釋的是一本元代北麯韻書。按照聲韻學傢的觀點,這本書反映瞭早期官話,而且是傳統韻書劃時代的改革者。從韻書體式與功能,它代錶瞭戲麯語言韻書的正式登場,或者說揭開瞭戲麯音韻學的序幕。

  傳統韻書主要是為詩文韻律服務,所以從分韻開始,匯集韻字,記錄音讀,搜集釋義,詮釋形構,兼及又音彆義,始於五傢韻書,統整創為「切韻」。曆經《唐韻》、《廣韻》、《集韻》⋯⋯流衍既久,它已成為兼具韻書、字書和字義學之漢字小百科,它與文學音韻的關聯,往往不能與時俱進。麯傢創作的依據主要是語言,而戲麯兼有賓白與唱麯;音韻學傢的研究以「韻譜」為主,最終目標是探究音係並納入漢語語言史的一個共時平麵,以便進行語音史的比較。這就是坊間研究《中原音韻》汗牛充棟的主要內容。

  至於〈正語作詞起例〉中的〈作詞十法〉,則為麯律研究者奉為圭臬的開山之作,也有適度的講疏、會釋。整體而言,這部分的詮釋者較為務實,故亦有可觀的成績,但是把《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統閤研究的作者,可說少之又少,金周生教授是一位代錶,而且已做齣可觀的成績。李惠綿箋釋全書,則是破天荒的創意。我忖度其著作基本動機,完全齣於使命感,作者在自序中已提齣二重的理由:

  將近三十年來,以戲麯批評、錶演理論為治學方嚮,筆者深知戲麯與音韻密不可分,而周德清《中原音韻》正屬跨元麯與音韻雙重領域之著作。以《中原音韻》探討北麯創作論與度麯論,不宜局限於〈作詞十法〉,當與〈正語作詞起例〉融會貫通。研讀〈正語作詞起例〉各條文字後,乃有「務求甚解」之渴望,因而興起箋釋之動機。

  這是一層。作者又認為元明清幾本戲麯理論經典,早有注釋齣版,諸如明魏良輔《麯律》、王驥德《麯律》、瀋寵綏《度麯須知》、徐大椿《樂府傳聲》、李漁《閑情偶寄》等典籍注釋成果豐碩,唯獨作為開山之作的周氏此書尚無注釋。因此作者說:「期望《中原音韻箋釋》齣版,得以為注釋戲麯典籍添增一筆。」這是第二層。

  看來隻是一個小小的願望,然而茲事體大。作者從二○○八年嚮國科會(今科技部)人文處申請一年期學術專題補助計畫,卻曆時六年始完成此箋釋文本,足見此項箋釋設計層麵之大,箋釋內容之浩繁,已非如惠綿這種「用手走路」的人可以承擔的肢體負荷。幸而有颱大卓越的工作團隊,又有何大安院士的顧問與指導。當然名師齣高徒,一切的根底動力,還有一位戲麯大師曾永義院士。

  當我接到《中原音韻箋釋》初稿,由自序、凡例、導論三項「非箋釋文本」的前奏麯讀起;續讀〈中原音韻序〉五傢逐篇疏釋,已察覺作者箋釋的格局。接下來是「韻譜」及「起例」兩部分核心內容,逐條讀其釋文,更覺肅然起敬,尤其一位戲麯學者要為單一功能的「韻譜」補苴罅漏,這不正如一部「中原音韻百科辭典」一般的富麗堂皇、钜細靡遺嗎?是什麼力量支撐作者六年青春的投注,隻為瞭普及麯律、溯源麯韻、宏揚周德清創造性的麯學原味?

  二

  這樣一部詳實的韻書箋釋,本質上是橫跨語言與戲麯。有關前者,學界優先構擬的是《中原音韻》音係,也就是要重建北麯語言的聲音,要記錄每一個音節,其研究成果就是要迴饋戲麯研究者。主要是感謝周德清的慧眼,編撰瞭這部卓越的韻書,一方麵有活語言作為音係基礎,又有前輩劇作關、鄭、馬、白做為驗證,纔能歸併齣十九部的「韻譜」,做為「正語之本,變雅之端」。同時又以〈正語作詞起例〉演繹北麯音韻的特質,如:

  〈起例〉四雲:「音韻無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前輩佳作,中間備載明白。但未有以集之者,今撮其同聲,或有未當,與我同誌,改而正諸。」

  〈起例〉五雲:「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語言之間,還有入聲之彆。」

  〈起例〉六雲:「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如『鞞字』次本韻後,使黑白分明,以彆本聲、外來,庶使學者、有纔者,本韻自足矣。」

  從以上三例,我們看到周氏〈起例〉的本質是正語,是站在整理北麯語言者的角度,故雲:「今撮其同聲,或有未當」,是何其客觀的態度。〈起例〉五擺明實際語言還有入聲。〈起例〉六分明把「入派三聲」的配置作為「補胎」,蓋言明有纔者本韻自足。周氏知道一種新的中原之音已經存在,他說:「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這是一位精於北麯的作傢對「國傢語言」最親切的告白,所謂「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周德清自序),周維培指齣:「周德清的生活時代,正趕上北麯創作中心由北嚮南轉移,大批的南方籍作傢投入北麯創作,也迫切需要理論上之指導與幫助。周德清沉湎麯學三十年,對北麯創作規律有精深研究的散麯作傢,他應麯學同好之請,撰成《中原音韻》,就是為瞭糾正當時北麯寫作者帶有普遍性的錯誤。」(《論中原音韻》,1990 年)。這話是客觀的,周氏的〈正語作詞起例〉二十五條(箋釋釐為二十七條)正是繞著這個中心思想,亦即「韻譜」首行「中原音韻」下周德清自注的「正語之本,變雅之端」八個字,即是掌握正語理論之鑰匙。箋釋者已完成專論〈《中原音韻》「正語」理論之建構〉(《颱大文史哲學報》第80 期,2014 年5 月)。本書以「正語」概念作為箋釋之主旨,其中相關難題,皆據何大安院士〈周德清的正語之謎〉一文所啓發(收入洪波等編《梅祖麟教授八秩壽慶學術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2015 年)。例如闡發《中原音韻》正語的對象是《廣韻》及南戲唱念的吳語;揭示「諸方語病」後排列周德清四首小令之涵義等。由此可見箋釋「韻譜」中的音義,均環繞此一主題,其引用《廣韻》、《集韻》為基本資料,讓讀者讀韻譜每字均有舊韻的消息,可說淋灕盡緻。而在〈起例〉二十一諸方語病,及〈起例〉二十三提及的「閩浙之音」做為檢討對象,箋注者對吳語所作疏釋,也特為詳備。無疑,這些核心觀點已形成「中原音韻何氏學」,這正是箋釋本在語言學上獲得最大的成功。

  這部箋釋把散見於不同條文的體例,逐條串釋釐清;並將這些分散的音理故實,加上如實反映周氏的詮釋觀點,統整成〈導論〉一篇;又將近人研究音韻的成果,如楊耐思、甯繼福、金周生等適度吸收融入,其用心良苦,不下於周挺齋。由此觀之,自序所稱的「本書四個特點」尚不足以窮盡箋釋的真詮與卓見,今演繹為六:

  一曰:完整。本書包括「韻譜」的音注,釋義、校勘、探源及又讀(含《廣韻》及《中原音韻》兩部分)的說明,不下於「韻譜」的重編,賦予語言研究與北麯參校的雙重功能。

  二曰:溯源。「韻譜」中不常見字及多音字,逐一探源,《廣韻》、《集韻》及相關韻書,摘錄釋義以備參考,迥異王文璧之增註本。

  三曰:有入。《中原音韻》雖無獨立入聲,但為「正語與變雅」之故,本箋釋採中原音係有入聲的觀點。

  四曰:印證。以現存元麯文本印證周氏所言不虛,奠定本書為戲麯音韻的開山之作。

  五曰:詁訓。本書作為韻書之箋釋,除特齣「凡例」,以校勘為核心,實以「字形、字音、字義」為標竿,各本異體及音義依據,音變之端,能評其源流。包括虞集等五篇序(含周氏自序)、周氏後序,及〈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其箋釋之詳,均見博采通儒,摺衷至當。尤其諸序中又涉及內文觀點,作者不厭其煩,論述五方言語,與正音正語作為對照,均使讀者豁然於此書有功於南方之作者。如餘初讀瑣非復初序,論及「周德清所作樂府、迴文、集句、連環、簡梅、雪花諸體,皆作今人之所不能作者。」推崇備至,然一般語言研究者,實難窺其奧,及讀箋釋,不憚其詳,並引《全唐詩》、《全宋詩》、《全元麯》及今人論述,乃能初見其妙。

  六曰:跨界。作者為中文係齣身,具有文字、聲韻、訓詁之基礎訓練,但在學術分工之後,罕見兼通戲麯理論及音韻理論者,但惠綿是一個務實的學者,不曾把音韻文字視為傳習之外務。觀其沉潛於十九部「韻譜」的擬音、又讀、校釋,在何大安院士指導之下,順理成章,瞭無滯礙。尤其使《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一書形同「韻譜」加附論,長期被兩界學者割裂分讀的奇特現象,通過這個箋釋通而為一。

  我開始閱讀「韻譜」箋釋之初,保留許多自己的想法,想要建立一種音義學與北麯文本穿插的箋釋法。早年,王熙元、黃麗貞、賴橋本閤編《麯海韻珠》(颱灣學生書局,1979 年),根據《中原音韻》十九韻部,擇採用韻詞句,僅限於十七傢散麯作品中常用的韻字,成為「麯選及習作」實用的、方便的參考書。然而某些《廣韻》的罕僻字,或許在北麯雜劇、散麯的語言裏是個新詞素。這會使隻懂得聲韻學的學者,及初讀散麯小令之輩,乃至有心創作者,觸字皆是語料庫。這是從坊間《詩韻集成》得到的靈感,期待「韻譜」結閤散麯語料庫,變成語言學者想讀的《麯韻集成》之類的入門書。當然格律是否也能畢其功於一役?這些想法最後都被惠綿箋釋具有中心思想的方法論說服瞭。不過,這兩條路綫也能共構成另類的「中原音韻百科式詮釋學」。企盼今後戲麯學者與語言學者通過這個橋樑,把語言與戲麯的研究,做得更落實一些。例如編一部《中原音韻大詞典》,廣搜本書所涉及的關鍵詞語及特殊難解的議題,使語言學和戲麯學的研究者,通過詞匯檢索,自能讀通全書,這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原音韻詮釋學」。蓋「箋釋」有讀原典的品味,而「詞典」有百科式的開擴。

  三

  我與惠綿素昧平生,但她的身影早透過兩位古典與現代兼備的中西文學當代巨擘曾永義院士和齊邦媛大師的傳播,在我的「人物誌」中有一鮮明位置,惠綿是曾院士弟子譜之後俊者;卻又與知名散文傢簡媜、比較文學名傢單德興,同列齊大師的「三位天使」,赫然齣現在《巨流河》書序的一幀閤照裏(頁13)。比較令人稱奇的是,假如沒有讀過惠綿散文集《用手走路的人》或《愛如一炬之火》,你可能會誤以為照片中微帶中年身材的右天使,是幸福使者。

  一〇三學年上學期開學不久,有幸擔任同門金周生教授指導的博士生吳文慧的論文初審及復審委員。在考完吳博士口試當晚的餐敘中,金教授提起有位颱大教授對《中原音韻》做瞭一本箋釋,問我能否為這本新著寫篇序文?當下的直覺是不能。自忖雖然曾發錶過一篇相關論文,但已是十九年前,對近代音我並不專注,隻有在寫聲韻學史迴顧時偶而涉獵有關《中原音韻》研究,正因為這本書在音韻學史上的巨大影響,使它的研究成為顯學。任何教過聲韻學的先生,手中都有幾本相關著述,從趙蔭棠起,可數的研究名傢多達十幾位:羅常培、陸誌韋、楊耐思、李新魁、甯繼福、薛鳳生、魯國堯、張玉來、陳新雄、丁邦新、何大安、金周生。這些清單都是研究音韻學的專傢,而李惠綿則是運用音韻學知識注入戲麯理論之研究。暫時撇開任中敏、汪經昌等麯學名傢對〈正語作詞起例〉的講疏。由於我關注入派三聲的問題,因此保持對這本書的高度興趣,所以一九九三年旅法研究期間,寫瞭〈《中原音韻》入聲問題再探〉一文,作為先師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颱北文史哲齣版社,1994年)。無獨有偶,金周生教授也以〈從李漁〈彆解務頭〉試說麯律上的幾個問題〉為伯元師祝嘏。金教授不但是《中原音韻》的專傢,他是師門中少見能跨聲韻與戲麯兩個領域的通纔。拙文仍在早期官話與當代北京話的關係上打轉,完全是在語音史的鬍同內打陀螺。金教授持續在這條匯通漢語音韻與文學聲律的道路上奔馳,我則光說不練,尚無實踐的成果。既然有戲麯學者箋釋《中原音韻》這本以「韻譜」為中心的語音史經典,我在退休之餘,難道不想完成一些未竟之業?因此也就在猶豫間勉強同意周生的推薦。最重要的仍是對李惠綿如何箋釋此書感到無比好奇,「先讀為快」無異於學術上的「偷窺」。

  讀完《中原音韻箋釋》足足花瞭將近四個月,雖然同時期也肩負為先師陳伯元教授八秩冥誕紀念論文集輯稿工作,因此閱讀箋釋也是斷斷續續。一方麵也涉獵一些麯論方麵的參考書,我始終堅持不讀完全稿,是沒有資格寫箋釋一書的序文。尤其知道作者箋釋工作長達六年,其中經曆兩度休假,但期間亦相隔四年,兩罹棘薪,風樹增悲,椎心刺痛之餘,竟能以「箋釋」來安頓心神,坐忘書齋,不覺令人涕下。我本來以為這本書已經有完整的詮釋觀點,其「韻譜」部分增釋似已超越一般讀者之需求,唯一我能建議的事項,就是在箋釋之外,提齣一些科學的文獻檢驗邏輯,就是驗證「韻譜」的選字,是否忠於北麯語言的用韻,能檢驗的作品是否隻限於關、鄭、馬、白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否經過逐首分析,並進行數據庫的建構,到底《中原音韻》能否反映全元散麯押韻的全部事實,這可能是語言學傢比較有興趣的課題。以現在語料庫的操作,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個難解之謎。此外,我還想談周德清的語言觀,或者他對「入派三聲」的真諦,這些構想無非想補充惠綿在箋釋裏做得不夠完整的,想得不夠透徹的。但是在細讀完惠綿的「導論」,不禁喟然長嘆:吾友大安真高人也,已為漢語史諸多關鍵問題,提齣典範,尤其方言與音韻的矩範,學界耳熟能詳,竟然從惠綿的箋釋中,隱約看到「中原音韻何氏學」;而其人深居簡齣,不復當年領導聲韻學會之意氣風發。令人聯想周德清在諸序文之間,隱隱約約,似其晚年神龍不見首尾。論者或謂周氏睏頓終老,以餘觀之,周氏必然為「予獨知之」之《中原音韻》一著,活得像四海遊龍吧!周氏一本韻書有四個人寫序,算是十分風光哪!因受友人晚境潛藏之啓發,我也決定把那些未完成的癡心夢想,暫時擱置,就這樣作為我讀惠綿《箋釋》一書的心得。說它是一篇序,恐怕是自抬身價而已。

姚榮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推薦序三

  李惠綿先生新書《中原音韻箋釋》即將齣版,請我寫篇序文,推辭再三不得,聊寫數語,略記所思所感。

  一九七六年,我讀碩士班時,選修鄭騫因百師「詩詞麯專題討論」,研讀《從詩到麯》、《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等,特彆對老師在高度近視、眼力不佳之下仍能完成《北麯新譜》,十分敬佩。學期報告論述《中原音韻》的入聲問題,但書寫內容已不復記憶。同年,論文指導教授陳新雄伯元先生齣版《中原音韻概要》,當時也曾詳讀。由於長輩親戚們多喜觀聽國劇,耳濡目染,頗受薰陶。這些都影響我日後的研究方嚮,撰寫瞭十餘篇關於元麯或《中原音韻》的論文。

  一九九一年考入博士班,論文計畫是《中原音韻研究》,希望對前輩學者在音韻問題的分歧看法上做齣平議,能有「後齣轉精」的研究成果。經營二、三年後,發現調和眾說或評判對錯,並非易事。加之周德清〈正語作詞起例〉中,許多內容涉及戲麯理論及麯牌格律,並非專注音韻者所能理會。自知無法順利完成,畏難作罷,轉而研究硃熹的「葉音」問題。

  二○一三年暑假前夕,接到惠綿來電,陳述她多年前嚮國科會申請《中原音韻》箋釋的研究計畫,即將完成初稿,經由何大安先生引薦,商請我可否擔任審訂?當時提到幾個音韻課題,都是以前想過的,有些比較熟悉,有些則一直存疑在心。既有商量對象,與同好切磋更是難得,於是答應下來。

  在一年半的討論過程中,我一直堅持知無不言。將箋釋的文稿,當成磨礪的對象,一字一句認真讀,這就是自序所說的「反覆審訂、钜細靡遺」吧!有些內容曾讓惠綿放棄己見修改,但最後要整編成書時,迴顧我的「建言」,往往又因不能顧全整體,必須改迴原樣。她卻也不以為煩,反讓我覺得不好意思。

  惠綿早年研究麯學,碩士論文《王驥德麯論研究》,一九九二年入選國立颱灣大學文史叢刊。二十多年來,孜孜不輟,勤奮著述。由於麯論的源頭涉及《中原音韻》,而《中原音韻》嚮來認為是一本改變《切韻》係韻書,能顯示元代戲麯音韻與北方語音係統的重要著作。二十世紀研究該書音韻問題的專書甚多,也取得極好的成績;但《中原音韻》除「韻譜」錶現音韻係統外,還包括〈正語作詞起例〉,其中麯學麯論資料極為豐富,是一般音韻學者不常顧及的。有鑑於此,結閤「韻譜」與「起例」作齣全盤瞭解,元代麯學纔能呈現完整麵貌,展現明清麯學的源頭。此一研究,具有不同視野與目的。

  為《中原音韻》作箋釋,與對書中某一問題作研究,完全不同。後者著重新見解的錶達,而前者更重視全麵的觀照與通讀全書。本書韻譜部分的箋釋,針對異讀、難字、罕見字、方音俗字等,企圖知曉字音的來源,能於《廣韻》找齣音讀者,盡可能注齣;找不到對應字音者,也嘗試從稍晚的語料中尋得齣處。至於各傢的擬音,則以存異為主,除非有較堅實的證據,一般不下評論。一些文白異讀的字,也能一一詳辨,並作齣學理說明,讓「韻譜」成為知源通變而能與明清麯學接軌的資料。

  〈正語作詞起例〉部分,本書獨具慧眼看齣可分「正語起例」與「作詞起例」兩部分。惠綿對明清麯論麯律熟稔,箋釋發揮更能駕輕就熟。無論平仄、麯牌、字音及作品解釋分析,都能確實掌握相關資料,齣言有據,充分顯現齣「箋」、「釋」兩方麵的功力。不僅為傳統韻書箋釋開先河,也為明清麯學的源頭《中原音韻》,補足瞭相關的麯論說明。本書是跨足音韻學與麯學的論述,或可說是「戲麯音韻學」領域一部完整的箋釋。

  「論學取友」是為學長進的必要過程。「論學」方麵,我在惠綿身上看到「求真、奮進、不怠」的態度。「取友」方麵,也看到瞭「盡全力、不屈服、謙忍直」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相信這不是個人的觀感,隻要接觸過惠綿的朋友學生,或讀過她相關文章的人,都會一緻認同的。

  每次在電話或當麵討論問題時,惠綿雖然一直以老師相稱,我卻是以和「一位值得尊敬的戲麯學者」與「學術諍友」的心情,相互討論。曆時六年,《中原音韻箋釋》終於完成,在著名的颱大齣版中心印行。除瞭衷心祝賀外,書架上也將多一本可以要求學生閱讀的好書,故樂為小序推薦,並記感言。

金周生(本書審訂者、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套《中原音韻箋釋》的齣現,著實解決瞭我一直以來在研究古代語音時遇到的一個痛點。我一直對《中原音韻》這部著作心嚮往之,但苦於其本身的晦澀和缺乏易懂的解讀,一直未能深入。市麵上雖然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但要麼過於零散,要麼不夠係統。這套《箋釋》,兩冊的篇幅,足以見其內容的充實和深入。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字詞釋義,而是將《中原音韻》置於整個漢語語音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全麵地展現瞭這部著作的曆史地位和學術價值。尤其是在音韻演變規律的梳理上,能夠做到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實踐的細節,讓我能夠清晰地把握住每個時期語音變化的脈絡。我本身對曆史文獻的研究有一定涉獵,知道做好一套嚴謹的學術著作需要付齣多少心血。這套《箋釋》無疑是作者花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傾注瞭無數心血的成果,它的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紙麵之上,更在於它能夠為後來的學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研究基礎。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是它龐大的體量,更在於它背後所蘊含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靜謐而專注的學術氛圍,讓我仿佛置身於某個古老的書齋,與先賢對話。我特彆喜歡它在箋釋部分的處理方式,不是簡單地羅列字詞,而是通過大量的引證和細緻的分析,層層剝繭,將復雜的語音現象解釋得通俗易懂,又極具說服力。每一個注解都像是一個小小的知識點,引人入勝,讓我不斷地想要深挖下去。我之前在閱讀其他古籍時,常常會遇到一些生僻字和典故,當時隻能通過查閱各種工具書來解決,效率不高,而且往往一知半解。《中原音韻箋釋》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知識寶庫的大門,它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更闡釋瞭它們在那個時代語音係統中的位置和作用,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文本。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體驗,對於一個有求知欲的讀者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评分

拿到《中原音韻箋釋(兩冊)》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整體感覺就是“細緻”和“全麵”。書中的字體大小適中,排版疏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處理每一個音韻現象時,都力求做到解釋的詳盡和論證的充分。不僅僅是告訴你某個字的讀音,還會追溯其來源,分析其演變,甚至還會對比其他學者的觀點,並給齣自己的考證。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古漢語語音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在解釋一些比較復雜的音韻規律時,是否能夠提供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例子。《中原音韻》本身就涉及大量語音學和音韻學的專業知識,如果能有一套優質的箋釋,能夠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那將極大地降低學習的門檻。從初步的翻閱來看,這套《箋釋》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的注解清晰明瞭,邏輯性強,而且引用的例證也非常恰當,讓我能夠迅速地理解那些曾經讓我睏惑的語音問題。

评分

這套《中原音韻箋釋》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權威”和“可靠”。從紙張的質感,到墨跡的深淺,再到裝幀的工藝,都透著一股精良和考究。我深知《中原音韻》在漢語音韻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一套優質的箋釋,是理解這部著作,乃至深入研究那個時期漢語語音的關鍵。在初步瀏覽的過程中,我發現它對於一些容易混淆的音類、韻部以及聲調的變化,都進行瞭詳盡的解釋和梳理,而且引用的史料非常豐富,論證過程也相當嚴謹。對於我這樣對學術嚴謹性有較高要求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注解體係是彌足珍貴的。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是什麼”,更在於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並提供瞭充分的依據。我曾經在學習其他相關內容時,遇到過一些模棱兩可的解釋,讓我倍感睏擾,而這套《箋釋》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加清晰、更加權威的解讀框架,讓我能夠更有信心地去探索《中原音韻》背後的奧秘。

评分

這套《中原音韻箋釋(兩冊)》的裝幀本身就透著一股厚重和書捲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觸感也很實在,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紙製品。封麵設計簡約大氣,沒有過多花哨的圖案,隻是以一種沉靜的墨色為主調,點綴著古樸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內容的學術性和研究價值。我平時就對古代漢語,特彆是語音係統比較感興趣,總覺得古人說話的韻味和我們現代人有著天壤之彆,而《中原音韻》恰恰是研究這個重要時期語音演變的關鍵文獻,之前也讀過一些相關的資料,但總覺得不夠係統和深入。這次入手這套《箋釋》,就是希望能夠通過更加詳盡的注解,一點點地梳理清楚那些晦澀的字詞和復雜的音韻規則。我尤其期待書中對一些有爭議的音韻點能夠有獨到的見解和考證,希望能幫助我撥開迷霧,更清晰地理解那段曆史時期漢語音韻的真實麵貌。而且,兩冊的設置,也意味著內容會比較充實,篇幅足夠支撐起深入的探討,這對於一個追求知識的讀者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