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增訂版)

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西方視域
  • 國族認同
  • 文化研究
  • 黃禍論
  • 病夫論
  • 形象研究
  • 民族主義
  • 增訂版
  • 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病夫」、「黃禍」和「睡獅」三項當代所熟知的西方視野之中國形象,研究其在近代中國思想論述的豐富意涵,係統性地瞭解這些符號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論述中有關國族建構的影響。本書藉由釐清分梳百年來東西跨文化和跨語境互動過程的錯綜復雜關係,深入理解與分析中西文化百年來交會過程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其愛憎交雜的糾纏心情;並剖析在公共集體記憶中,國族符號背後的復雜形成曆史,因而得以重新反思百年來「病夫」、「黃禍」和「睡獅」,持續作為近代中國國族認同符號的深遠意涵。
現代中國形象的流變與構建:跨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認同探析 一部深入剖析近現代中國如何在外部世界描繪與內部自我認知中相互塑造的學術力作 本書旨在全麵考察自晚清至民國時期,西方世界如何通過其獨特的文化與政治視角來“觀看”中國,以及這種外部形象如何反過來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建構現代民族國傢認同的過程。本書超越瞭單純的“中西交流史”敘事,聚焦於圖像、話語和概念是如何被挪用、改造乃至激烈對抗,最終熔鑄成現代中國民族敘事的復雜過程。 全書分為四個相互關聯的闆塊,層層遞進地揭示瞭“他者凝視”與“自我塑造”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一部分:西方視野下的中國符號:從異域奇觀到文明參照 本部分著重於早期西方傳教士、外交官和探險傢對中國的記錄和描述,探究他們是如何將一個遙遠而龐大的帝國納入西方既有的知識框架之中。 一、啓濛時代的“模範”與“反麵”: 重點分析十八、十九世紀之交,伏爾泰、萊布尼茨等啓濛思想傢如何將儒傢學說視為“理性王國”的典範,以及這種“賢明君主製”的形象如何在歐洲思想界流傳。隨後,考察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這種贊譽如何迅速轉嚮對“停滯的、專製的”東方的批判,為西方乾預製造瞭道德和文明的製高點。 二、奇觀、展演與物質文化: 細緻考察瞭十九世紀末世博會和東方物産展覽中“中國館”的設置。這些空間如何通過展示瓷器、絲綢、服飾,構建齣一個既富麗堂皇又充滿異域情調的“他者”形象。特彆關注這些展演如何將中國固化為一種靜態的、供人消費的“景觀”,而非一個動態發展的社會。 三、醫學、衛生與“汙穢”的地理學: 探討西方媒介如何將中國城市與“瘟疫之源”、“衛生落後”的標簽聯係起來。這些醫學化的描述,實質上是殖民主義話語對中國社會進行“淨化”和“規訓”的早期嘗試,並將社會問題轉化為生理缺陷。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焦慮與“中國病理學”的形成 隨著中國被迫捲入全球現代性進程,西方對中國的觀察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奇觀描述,而是轉嚮對中國社會肌理的“診斷”。 一、技術落後與政治僵化: 分析瞭甲午戰爭後,西方輿論如何將中國的失敗歸咎於其“僵化的官僚體製”和“缺乏創新精神”的民族性。重點梳理瞭西方自由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期待與失望,以及他們如何將“改革”視為唯一齣路。 二、種族論述的滲透與“劣等”的標簽: 深入研究瞭將達爾文主義和社會進化論應用於中國社會的現象。探討瞭西方學者如何用“種族退化”、“生命力衰竭”等概念來解釋中國的衰弱,以及這些論述如何被國內的知識分子反嚮吸收,催生瞭急劇的民族自救運動。 三、傳教士與社會改造的藍圖: 考察瞭教會係統在教育、醫療領域的影響力,以及他們所攜帶的文化優越感。這些“改過自新”的努力,往往伴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對傢庭結構和民間信仰的結構性顛覆,這為後來的“文化保守主義”的興起提供瞭外部參照。 第三部分:內部的迴應與想象的構建:從反思到重塑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如何迴應和消化這些外部投射的形象,並在此過程中構建自身的“現代中國”概念。 一、藉用與抵抗的“文化間性”: 分析瞭早期留學歸國知識分子如何使用西方的概念工具(如“民族國傢”、“國民性”、“科學”)來解剖自身。重點剖析瞭他們如何有選擇性地采納某些西方批判,同時又激烈地抵抗那些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評價。 二、對“國民性”的批判與重塑: 詳細梳理瞭從魯迅到梁啓超等人的文學和思想實踐中,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反思。本書認為,這種對自身“病態”的深刻描繪,既是對西方批判的迴應,也是一種尋求內在變革的動力。如何定義“中國人”的本質,成為構建新國傢意識形態的關鍵戰場。 三、圖像的權力:報刊、漫畫與新式教育中的中國形象: 研究瞭新式報刊和教科書中,通過插畫、漫畫和標準化的曆史敘事,是如何係統地“教育”民眾什麼是“現代的中國人”,以及什麼是“落後的遺毒”。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形象規訓。 第四部分:國族論述的張力與身份的斷裂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辛亥革命前後及民國初期的政治實踐,考察外部形象與內部建構在國傢認同形成過程中的衝突與融閤。 一、革命的敘事:暴力與斷裂的必要性: 分析瞭革命黨人如何將清朝描繪成西方“帝國主義”代理人和內部腐朽的象徵,從而為激進的“打碎舊世界”的論述奠定基礎。這種對曆史的絕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迎閤瞭西方對中國“必須脫胎換骨”的期望。 二、對“東方”的重新定位:走嚮現代亞洲的探索: 考察瞭知識界試圖擺脫“被西方定義”的努力,例如對泛亞主義和對非西方文明體係的重新審視。這種努力試圖在抵抗西方霸權的同時,找到一個既非完全西化、也非固守傳統的中間地帶。 三、現代性、西方與中國敘事的內在矛盾: 本書總結認為,近代中國國族論述的建構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的過程。為瞭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和“與世界接軌”,中國不得不接受某些西方設定的“現代性”標準,但同時又必須捍衛一個獨特的、有彆於西方的“中國精神”。這種雙重束縛,構成瞭近代中國身份認同的永恒睏境。 本書以嚴謹的史料和跨學科的分析視角,為理解近現代中國復雜的民族主義生成路徑,提供瞭一個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論框架。它揭示瞭外部世界投射的陰影,如何成為塑造一個國傢自我認知和政治走嚮的無形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瑞鬆 (Yang, Jui-sung)


  1963年齣生於颱北市。畢業於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獲清華大學曆史所碩士學位後,於1997年取得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曆史學博士學位。現職為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心理史學、史學理論與方法。最新齣版的英文專書為 Body, Ritual and Identity: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rly Qing Confucian Yan Yuan (1635-1704), Leiden: Brill, 2016.

圖書目錄

自序
增訂版序

1 導論
一、「自我東方化」與近代中國共同體想像
二、相關研究文獻迴顧與檢討
三、各章主題簡介

2 「東亞病夫」
一、導論:問題的緣起
二、重迴曆史的起點:「病夫」的誕生
三、在中國「成長變化」的「病夫」:從「中國是東方病夫」到「中國是東方病夫之國」
四、Long Live the Sick Man?:百年來「東亞病夫」情結的省思

3 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
一、問題:認同與「鏡我」
二、來自西方的「黃禍」
三、「種戰」與近代中國的世界觀
四、從日本來的「黃禍」與「黃禍英雄」在近代中國的誕生
五、結語:「黃禍」情結與近代中國國族想像

4 睡獅將醒?: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論述中的「睡」與「獅」意象
一、「睡獅西來說」?:拿破崙到底說瞭什麼?(或是他到底有沒有說?)
二、「睡」與「獅」的結閤:睡獅在近代中國的誕生過程
三、Beauty or Beast?:「睡獅」意涵的再商榷
四、結語:睡獅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

5 國族符號、國族認同、集體記憶

附錄一 The Condition of China
附錄二 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
附錄三 從「眠獅」到「睡獅」:梁啓超睡獅說淵源新論
徵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病夫、黃禍與睡獅》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重的體量和略顯沉重的標題所吸引。我一直對近代中國如何從“東亞病夫”的屈辱形象中掙脫,以及在世界舞颱上重新定位自身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這個副標題更是精準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它直接點齣瞭本書探討的核心——外部視角如何塑造瞭中國,以及中國如何在內生力量的推動下構建自己的國民身份。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被西方媒體、文學作品、甚至政治宣傳所固化的“中國形象”,例如“黃禍論”的興起和傳播,以及“睡獅”這一比喻背後的復雜含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夠清晰地梳理齣,在這些外部影響的交織下,中國知識分子、革命者和普通民眾是如何迴應、反思、甚至顛覆這些刻闆印象,並最終在民族主義思潮的浪潮中,一點點塑造成今日之中國的。這本書的增訂版,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不知道是否加入瞭更多新的史料、更深刻的分析,或是對某些論點的進一步補充和修正,總之,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一場遲來的、卻又無比及時的大掃盲。我總覺得,我們對近代史的理解,或者說對“中國”這個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從內部視角齣發,強調民族自救和抗爭。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全新的維度:原來在“我們”的視角形成之前,“他們”的視角早已先行一步,並且對“我們”的認知産生瞭如此深遠的影響。《病夫、黃禍與睡獅》正是要揭開這層迷霧,讓我們看到,那些帶有偏見、誤讀甚至惡意構建的“中國形象”,是如何滲透到國際社會的認知中,又如何反過來,成為刺激中國民族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來自不同西方文化領域的“中國想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宏大的敘事。例如,從醫學上的“東亞病夫”,到政治上的“黃禍”,再到軍事上的“睡獅”,這三個意象背後,各自承載瞭怎樣的曆史邏輯和文化解讀?它們又如何在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曆史事件中得到體現和強化?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一種對我們自身民族認同建構過程的深刻反思,讓我更加理解“我們是誰”這個問題的復雜性。

评分

當我翻開《病夫、黃禍與睡獅》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幅幅老照片,是那些充滿壓抑和絕望的年代。我一直認為,近代中國最令人心痛的部分,就是那種被外部世界深深誤解和矮化的痛苦。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接戳中瞭這一點,它用“病夫”、“黃禍”、“睡獅”這些極具衝擊力的詞匯,概括瞭西方對中國的種種刻闆印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這些“中國形象”是如何在西方輿論場中誕生、傳播,並最終成為一種普遍的認知。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標簽,更可能隱藏著西方社會對東方、對“他者”的恐懼、傲慢和期待。而更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本書副標題點齣的“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這預示著它不會停留在對外部形象的批判,而是會深入探討中國自身如何在這樣的外部壓力下,進行自我反思和身份重塑。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偉大的思想傢、革命傢們,是如何在與這些負麵形象的搏鬥中,孕育齣全新的民族理念,如何讓“睡獅”醒來,並發齣自己的聲音。這本書,無疑是理解這段波瀾壯闊曆史的關鍵鑰匙。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題目一開始就給我一種“學術巨著”的壓迫感,尤其是“國族論述想像”這個詞,聽起來就不是那種輕鬆讀物。但越是深入思考,我越覺得這樣的題目正是直擊要害。我們現在談論中國,談論民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很少有人去追溯,這些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被定義,甚至被“發明”齣來的。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帶我們進行一場“身份考古”。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處理“西方視野”與“中國國族論述”之間的互動關係的。這不僅僅是單方麵的“被想象”,更是“想象”與“反想象”、“被構建”與“自我構建”之間的復雜博弈。我希望書中能夠細緻地分析,在不同時期、不同事件中,西方的中國形象是如何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又如何激發瞭他們對“中國性”的探索和定義。例如,當“黃禍論”甚囂塵上之時,中國知識界是如何迴應的?是憤怒?是反思?還是藉此機會重新審視自身?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顯微鏡,讓我們得以窺探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的“看不見的手”。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是如何看待“中國”這個整體的。尤其是在閱讀一些曆史書籍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模糊的“他者”視角貫穿其中,那就是西方。而《病夫、黃禍與睡獅》這本書,恰恰就以“西方視野”為切入點,來解構我們對近代中國形象的認知,並進而探討中國如何在此基礎上構建自身的國族認同。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來理解為什麼在近代史上,中國會經曆如此多的屈辱和掙紮。它不僅僅是外部侵略造成的,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們的形象在世界眼中,是被“定義”和“標簽化”的,而這些定義和標簽,又反過來影響瞭我們自身的自我認知。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分析“病夫”、“黃禍”、“睡獅”這些意象的具體內涵,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被西方社會使用的,以及這些使用背後所反映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動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展現,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這種外部壓力的作用下,開始思考“我們是誰”、“我們應該是什麼”這樣的根本性問題,從而一步步走嚮民族國傢的建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