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
擺脫彆人的標簽與定義,隻有我能定義我自己 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真正瞭解我們的人呢?難道說,是我們身邊重要的人,都不願意花時間瞭解我們嗎?但你覺得你夠瞭解自己嗎?
-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多少機會,能夠好好地與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話?
你覺得,你夠瞭解自己嗎?
很多時候,我們忙碌應付著世界的張牙舞爪。一波波的訊息,一波波彆人告訴我們的「你是怎樣的人」、「你該怎麼做」;我們忙著被彆人短暫的瞭解,被彆人定義,然後,我們接收,以為那就是自己。
有的時候,我們覺得疲倦,尤其是當彆人理解的「我」與我所理解的不相同時,我們大聲疾呼,想要努力解釋,想要被理解更多⋯⋯卻徒勞無功。
那時,我們的心裏,可能會齣現這樣的聲音:「我好想要一個真正瞭解我的人。」
然後,我們會期待,可能期待我們的傢人、或是伴侶,能夠成為這樣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失望;於是,覺得這個世界不可期待,覺得沒有真正看重、理解我、甚至愛我的人。
但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真正瞭解我們的人呢?難道說,是我們身邊重要的人,都不願意花時間瞭解我們嗎?
或許更深的原因,並非因為對我們重要的人,不願意理解我們;而是因為連我們都不夠瞭解自己,也沒有機會花時間瞭解自己。你,覺得你瞭解自己嗎?
《練習問自己:關於我,Me&myself》是一本「關於自己」探索指引工具書,從「瞭解自己真正的模樣」、「找齣自己的魅力」、「微小的事情也算成就」,或是幫助瞭解自己容易焦慮的狀況,找到「舒緩緊張的方法」。當可以做到瞭解自己、看見自己的優勢,進而肯定自己,也讓自己可以應付容易緊張、焦慮的情況時,對自己的信心也慢慢增加,也更能檢視與他人的關係。如果我們的人生掌控權在彆人手上;自己想做什麼事情,其實都是為瞭迎閤彆人、或是彆人決定的,我們的自信也會在這樣的互動中消磨殆盡。
所以,為瞭幫助我們檢視與他人關係對我們生活造成的影響,書中接下來幫助我們思考「討好彆人的自己」與「當自己人生的主人」的重要題目。唯有找迴自己人生的主控權,我們纔有能力做到「變得幸福」、「找到並達成自己的目標」,且認真規劃、實行「我所描繪的人生」。
這本僅有十章的書,篇幅不多,卻是本方嚮清楚、適閤「與自己對話」的實用工具書。如果你想要更瞭解自己,卻又不知道如何著手,好好地迴答《練習問自己:關於我,Me&myself》中的問題,或許,你會更瞭解自己真正的模樣。
那麼,你就有機會擺脫彆人的標簽與定義。
記得:唯有你自己,纔能定義自己。
導讀二
任何麵嚮的「我」都值得被接納與理解 自我理解與自我照顧的旅程不是一場競爭,也沒有絕對的終點,每往前一步都是纍積。
-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學博士 何雪綾
這是一本給自己的自我介紹書。
不同於其他常見的心理自助書籍,這本書採用極少的文字、提供有限的訊息,試圖騰齣大量空間讓讀者能夠參與這本書的創作,進而創造齣自己獨一無二的自我介紹書。書的開頭首先提醒讀者創作參與的守則—對自己坦白。這除瞭要我們試著擱置過去對自己各種不夠完美的擔憂,更提醒我們該練習去信任身處的環境。隻是在本書中,這個練習的環境,就是我們自己。
《練習問自己:關於我,Me&myself》在書中進行好幾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我們練習透過仔細地迴答關於自己的各種問題來完整認識自己。平常嚮彆人介紹自己時,我們總習慣篩選特定的麵嚮示人;透過逐一迴答這本書的問題來介紹自己,能讓我們跨齣那個慣常的篩選範圍,看到自己過去或許疏忽、或許逃避的部分。而自信的建立,往往不隻在於肯定自己的好,更在於接納自己的不好,找到自己真實的位子,心裏的篤定便油然而生。建立自信的過程,最基礎的步驟便是透過覺察,充分而完整地接納自己。
接納與理解自己,是這本書帶領我們進行的第二重練習。「自問自答」的設計使讀者能體驗不同的角色觀點。迴答問題時,我們是生活於日常世界的自己;嚮自己提問並且等待、聆聽答案時,則是從他人的角度觀看著的自己。扮演後麵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心態是「接納」。
「接納」是心理治療曆程中關係建立的核心,透過治療師承認個案的經驗感受皆有其來由,個案能在治療關係中感受到被接受與包容,進而學會能放下評價、理解自己,改變的契機可由此産生。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需要提醒那個提問的自己,去承諾開放一個空間讓各種各樣的「我」展現齣來、承認各種「我」以及「我的行為」都有其來由;盡管在價值選擇上我們不盡然希望自己如此錶現,但在觀看自己的這個當下,我們相信任何麵嚮的「我」都值得被接納與理解。最後一重練習,是對自己産生好奇心。
這本書鼓勵讀者完成之後,亦可反覆閱讀。因為這樣自問自答的過程裏,經驗是不斷流動纍積的。在心理治療中,每當個案多接納與理解自己一點,便有機會對自己的狀態形成新的觀點,從而發現過去難以發現的改變機會。完成自己的自我介紹書以後,再試著重復以第三者的眼光迴頭看看自己與自己的互動,看看自己在過程中的坦誠與勇敢,也看看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與理解,會讓我們更意識到自己在單一觀點之下可能受到的侷限,從而對於自己的各種可能産生更多期待。
最後,投入這個創作的過程之前,我們也需要有心理準備:探索自己、照顧自己,甚至改變自己,都是耗費心力的。有時我們可能感覺許多問題自己想都沒想過,或者一時之間無法體會這一問一答的效果,也可能遇到問題越想越多到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況,這些都可能使我們感覺挫摺與不確定,這也是為何作者在開頭便提醒讀者「沒壓力、輕鬆地閱讀本書」。自我理解與自我照顧的旅程不是一場競爭,也沒有絕對的終點,每往前一步都是纍積。我們都該好好提醒自己、給自己一點鼓舞,然後勇敢邁開步伐。
推薦序
練習自我提問,成為更完整的人 這是本透過書寫及自我對話中,企圖透過自我提問及迴答,釐清「自己眼中的自己」、「彆人眼中的自己」、「你希望的自己與真正的自己」,以增進個體自我察覺、自我揭露。
在心理或輔導工作上運用各類原理及活動,協助個體統整自己內在與外在的樣貌。當個體對於自我的察覺愈佳,愈有助於形成良好自我概念,也有助於個人適應及人際適應。
對於正值自我概念混淆的青少年,或是生命遇到瓶頸的個人,學習自我提問是一種「自助」能力提升,透過生命課題的提問察覺自己發展的特性,讓個體成為統整而有智慧的人。
財團法人「張老師」颱北分事務所總乾事、社會工作師 塗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