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

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憲政史
  • 修憲
  • 中華民國
  • 政治發展
  • 颱灣憲政
  • 憲法
  • 政治製度
  • 曆史研究
  • 法學
  • 一九四九年以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針對1949年以來國內憲政發展與修憲之完整論述,並有最深入之評析,同時為國內第一本針對「內閣製」、「總統製」、「雙首長製」提齣憲法增修條文「憲法草案試擬稿」之憲政專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光裕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學博士
  
  經曆
  現任健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曾任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政治係專任教授
  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曾任中華綜閤發展研究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著作
  《颱灣經驗與中國前途》(1992)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1996)
  《憲法與憲政》(1996)
  《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1999)
  《違憲審查與政治問題》(2003)
  《中亞五國政治發展》(2009)
  《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第二版)(2013)
  《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2016)

圖書目錄

自序  3

第一章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1
一、臨時條款的時代背景  11
二、臨時條款的延長與擴張  12
三、臨時條款的施行  13
四、臨時條款的爭議 — 性質論  24
五、臨時條款的評析  27

第二章  戒嚴實施  31
一、戒嚴的緣起  31
二、戒嚴實施的範圍  31
三、戒嚴的檢討  36

第三章  威權體製轉型  39
一、威權體製轉型的相關概念  39
二、威權體製轉型的指標分析  40
三、威權體製轉型的理論依據  41

第四章  解除戒嚴  45
一、前言  45
二、解嚴的背景因素  45
三、解嚴的時代意義  52
四、解嚴後發展情形  53

第五章  國是會議  63
一、國是會議召開的緣起與經過  63
二、國是會議的內容與發展  64
三、國是會議的檢討  72

第六章  迴歸憲法與一機關兩階段修憲  77
一、迴歸憲法與第一階段修憲  77
二、第二階段修憲  82

第七章  第三次修憲  97
一、第三次修憲的經過  97
二、第三次修憲的內容  98
三、第三次修憲的評析  100
四、第三次修憲小結  108

第八章  國傢發展會議  109
一、國發會召開的緣起  109
二、國發會召開的過程  116
三、國發會的共識  122
四、國發會的評析  123
五、國發會的小結  143

第九章  第四次修憲  145
一、第四次修憲召開的緣起  145
二、第四次修憲的過程  145
三、第四次修憲的內容  154
四、第四次修憲的評析  156
五、第四次修憲的小結  185

第十章  第五次修憲  187
一、第五次修憲召開的緣起  187
二、第五次修憲的過程  187
三、第五次修憲的內容  190
四、第五次修憲的評析  191
五、第五次修憲的小結  195

第十一章  第六次修憲  197
一、第六次修憲召開之緣起  197
二、第六次修憲的過程  203
三、第六次修憲之內容  208
四、第六次修憲之評析  210

第十二章  第七次修憲  219
一、第七次修憲召開的緣起  219
二、第七次修憲的過程  220
三、第七次修憲的內容  222
四、第七次修憲的評析  223

第十三章  破局收場的民國104年修憲運動  235
一、民國104年修憲運動緣起  235
二、民國104年修憲運動的各方態度  235
三、民國104年修憲運動立法院運作過程  239
四、民國104年修憲運動評析  268

第十四章  憲政迴顧與展望:未來三種製度修憲草案試擬稿  273
一、前言  273
二、前七次修憲精神總體析論  274
三、前七次修憲內容總體析論  277
四、憲法未來修改方嚮省思:修憲草案試擬稿之提齣  283
五、憲政精神宏揚之道  312

附錄  319

參考書目  379

圖書序言

自序

  餘年輕時好文史法政。大學時代初讀大師蕭公權之《憲政與民主》深為感動,尤其論及守憲守法之精義:
    
  憲政的成立,有賴於守法習慣的培養。在我們缺乏守法習慣的中國,嚴守憲法的習慣遠比條文完美的憲典為重要。如果憲法可以輕易修改,任何人都可以藉口條文有缺點,企圖以修改憲法為名,遂其便利私意之實。

  餘研究所專研比較憲法,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前監察委員李師炳南曾愷切談及當年國內「憲改工程」之較妥適方針:
    
  憲政成長,並非憲法修正一途而已,而憲法修正過度頻繁,更動規模過度龐雜,卻可能導緻憲政製度之全盤失敗,故憲政改革應該盡量慎重其事,即以不修、小修或少修為宜。至於憲政的成長與鞏固,則賴朝野各黨共同信守憲法的規範為首要。

  民國八十年起修憲,初始固解決原憲以全中國為格局之設計在運作上不當部份,並授權以法律特彆規定兩岸人民關係與事務處理,反映兩岸分裂四十餘年政治現實,另在國民經濟、社會生活等基本國策,亦頗符閤憲法適應性原則。

  然而,中央政府體製走嚮顯然未順應臨時條款廢止,迅即迴歸原憲法設計之中,主政者滋意妄為行徑,李師炳南提齣「神魔二性」恰是傳神。國安會、國安局等「動員戡亂時期機構」在「程序修憲」中暗渡陳滄、總統公民直選、立法院生命綫之「閣揆同意權刪除」、狗尾續貂毫無內閣製神髓之「倒閣權」……一步一步地踐踏原憲法體製精神,嚴重損毀憲法原理原則,使得七次修憲後反成治絲益棼,整部憲法成為「四不像」。政客之危害,憲法殘破如拼裝車,處處支離破碎,俯拾皆有可議。將使未來修憲若非全盤檢討將無以為濟。

  本書第十四章『憲政迴顧與展望:未來三種製度修憲草案試擬稿』,先論及憲政法理之諸多破毀與嚴重失當,並為國內首次大膽針對「內閣製」、「總統製」、「雙首長製」三種體製,一併提齣三種版本之增修條文「修憲草案試擬稿」。此一具體實像必會引發諸多不同意見看法,然唯有如此,纔真正可達「經世緻用」之目標,力排「坐而論道」,走嚮「起而行動」階段,為國傢建立纍世之根基。因之餘期望本書得為小小之火種!使國人更能集思廣益而成就修憲工程。

  吾人深知,未來修憲有兩大睏境橫亙於國人麵前,倍增修憲工程之難度:

  一者,無論「內閣製」、「總統製」、「雙首長製」三種體製,都有極難突破之高牆、深淵,不易跨越。以言「內閣製」,如何說服颱灣之民眾接受已公民直選20年的總統成為「虛位元首」?甚或取消公民直選總統?以言「總統製」,如何說服民眾摒棄「立法院閣揆同意權」之價值?以言「雙首長製」如何說服學術界放棄對內閣製、總統製之頗多支持聲音?

  二者,無論未來修憲採用何種製度,都有其優缺利弊。「內閣製」雖有諸多偏好者,其有助於「大中華國協」之鋪陳,唯「行政與立法閤一」,勝者通吃〈winner takes all〉,掌握國會多數〈立法權〉同時亦主導內閣施政〈行政權〉,「兩塊招牌一套人馬」,實非典型「三權分立」;益以國會呈現多黨林立、無政黨過半而需組成「聯閤內閣」,觀之於法國二戰後之「第四共和」,不斷上演「倒閣」夢饜,政府施政益發疲弱、國傢威望大損。「總統製」或有較佳之行政效率,但其政策「黑箱作業」,較之內閣製國會質詢製度之攤在陽光下,顯然高下立判;且除美國外,中南美洲、菲、韓之總統製讓人搖頭嘆息。「雙首長製」常以法國第五共和為典範,然而第五共和行政權之不明確部份為學界所疑慮,且以吾國之國民性與政黨意識型態南轅北轍,採行此製,或更增此製運作之難度。

  唯民主最可貴在多元意見充分錶達,民主機製避免「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方案在「多數決」〈majority decision〉。餘以為可用全國性公投定之。三種製度列舉,全國閤格選民過半數齣席投票,齣席投票之同意票為三案之最高者,為通過。是然,選罷法可增修「三案〈含以上〉並列之公投規範」以為肆應。

  餘長時間以來研究國內憲政發展、政黨政治、政治參與、政治發展等議題,發錶多篇論文於學術研討會、期刊,或齣版學術專書。就民國八十年起至九十四年,國內前後進行七次修憲。因曆次修憲期間達十餘年,餘針對各次修憲之政治環境、修憲緣始、修憲過程、修憲內容、利弊得失等等所著專論,發錶於不同時期齣版之專書中,各篇章初次發錶時間列之如後: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1996年1月,揚智文化公司。頁183 – 頁211〉。『戒嚴實施』〈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頁211–頁222〉。『威權體製轉型』〈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頁440–頁446〉。『解除戒嚴』〈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頁447–頁472〉。『國是會議』〈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頁472–頁494〉。『迴歸憲法與一機關兩階段修憲』〈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頁686–頁736〉。『第三次修憲』〈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一版,頁736–頁768〉。

  『國傢發展會議』〈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1998年11月,揚智文化公司。頁173–頁256〉。『第四次修憲』〈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頁257–頁344〉。

  『第五次修憲』〈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二版,2013年1月,揚智文化公司。頁653–頁660〉。『第六次修憲』〈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二版,頁661–頁681〉。『第七次修憲』〈初次發錶於《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 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第二版,頁682–頁697〉。
  
  以上十餘年七次修憲與憲政發展,餘將研究所得發錶於上述專書,然以各書體例格式並不相同,乃思以“憲政發展與修憲”為一完整體係之專著,匯聚上述各文,並結閤近兩年所寫之:『破局收場的民國104年修憲運動』、『憲政迴顧與展望:未來三種製度修憲草案試擬稿』,都為一書,名之為《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完整呈現一九四九年以來迄今國內憲政發展與修憲。本書各章均可自成一單元,又前後相連貫,呈首尾相顧,環環相扣之勢。

  餘不敏且常怠惰,進入學術界多年,感謝諸多良師益友之助,或勉勵、或督促、或邀稿、或參加研討會發錶論文,常有所思,並有所得,亦使餘不緻安於現狀停滯不前。授業恩師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蕭師行易、監察委員李師炳南、國防大學陳師新鋡、梁師中英、趙師明義,颱師大紀師俊臣、黃師人傑、陳師延輝、黃師城、陳師文政等教授的經師人師,使餘受益深厚。

  特彆地感謝彭壽春董事長、楊曼華校長、李大偉校長、金榮勇校長、高永光考試院副院長、潘維剛立法委員、黃年發行人、林國章館長、王水寶總裁、林鍾仁總經理、王福生總經理、葉忠賢總經理、董瑞林將軍、帥化民將軍、姚強將軍、黃四川將軍、李宗藩將軍、於茂生將軍、鄧長富將軍、賴振生將軍、黃慶靈將軍、黃弈炳將軍、王世塗將軍、李海同將軍、王明我將軍、李智雄將軍、明邦道將軍、鬍瑞舟將軍、張延廷將軍、池玉蘭將軍、趙建中將軍、李慶元市議員、蔡政崇副秘書長、劉昊洲主任秘書、陳嶽主任秘書、傅敬群主任秘書、匡思聖主任秘書、林信華總務長、陳滄海總務長、陳珠龍教務長、賴嶽謙學務長、範振鳳學務長、徐煋輝學務長、鍾文博學務長、郭冠廷研發長、邵宗海院長、羅曉南院長、劉易齋院長、謝登旺院長、羅新興院長、林文清副院長、趙建民所長、何振盛所長、王定士所長、趙國材所長、齊茂吉所長、李細梅所長、傅仁坤所長、張剋章所長、麯兆祥所長、範世平所長、王冠雄所長、吳德美所長、詹哲裕所長、洪陸訓所長、黃筱薌所長、洪泉湖所長、韓孟麒所長、韓毓傑所長、李亞明所長、傅錫誠主任、王 坪主任、盧國慶主任、曾慶華主任、張石柱主任、戴育毅主任、閔宇經主任、李偉敬主任、顔建發處長、謝易達館長、賴德炎總編輯、閻富萍總編輯、莊政、蔡誌昇、劉性仁、劉義鈞、吳傳國、歐廣南、常如玉、秦宗春、何若湯、薛朝勇、杜維鈞、陳維新、羅中展、洪淑宜、林吉郎、謝仁真、董繼禮、郭祥瑞、陳偉傑、莊旻達、湯雲騰、許源派、劉碧蓉、於茂宗、陳佳吉等教授對餘的指導與切磋。

  本書齣刊,犬子汝鴻已取得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金門服完兵役,刻正在新竹擔任工程師;小女汝萱亦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子女學有所成,知禮守分,服務於社會,內人楊麗珠女士平日持傢辛勞,子女的認真奮發,是她最大的成就與喜悅。今年欣逢父親齊治平先生九秩華誕、母親齊吳素琴女士八秩華誕,他〈她〉們鶼鰈情深,在社區中為人人誇贊、羨慕之恩愛伴侶,特彆敬謹將本書奉獻給育我劬勞的父、母親大人。

  最後,感謝健行科技大學提供最優質學術環境,彭壽春董事長、李大偉校長對教育之長遠發展相當關注,尤戮力於本校學術研究風氣之倡導,乃使餘在此優良環境之中,得全心、全力於教學、研究工作。這本「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是很大工程,個人學養、纔識均有不足,疏漏自不能免,所有缺失之處,當由餘負起全責。並請方傢惠予斧正,是為至禱!

 
齊光裕  謹識
健行科技大學A605研究室
2016.1.1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我最開始的反應是:“這得有多厚啊?” 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吸引住瞭。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者,在跟你娓娓道來,講述一段跌宕起伏的政治史。 書裏對1949年後颱灣的政治環境的描繪,非常生動。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細節,展現瞭當時社會思潮的碰撞、國際局勢的變幻,以及這些因素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華民國在颱灣的憲政實踐。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戒嚴”時期社會管控的分析,它不僅僅是描述瞭壓抑,更揭示瞭這種管控在當時特殊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與“負麵性”是如何糾纏在一起的,這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 書中對曆次修憲的梳理,堪稱是“史詩級”的詳細。我發現,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憲法修改,背後都牽涉著巨大的政治能量和復雜的利益博弈。作者對“國大”代錶的演變、立法委員的選舉製度改革,以及最終走嚮“民主化”的關鍵性修憲,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一場場政治馬拉鬆,參賽者們為瞭颱灣的未來,在憲法這個賽道上,不斷地調整方嚮,挑戰極限。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讓我對“憲政”的理解,從抽象的概念,變成瞭具象的政治實踐。作者在書中,通過一次次的修憲案例,展現瞭憲政是如何在現實中被塑造、被挑戰、也被捍衛的。比如,關於“主權在民”的理念,在颱灣是如何從一個口號,一步步變成切實落地的政治實踐,書中都有精彩的論述。這種將抽象理論與具體史實相結閤的寫法,非常適閤我這樣的普通讀者。 總而言之,《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就像一幅精心繪製的颱灣政治史的畫捲,展現瞭中華民國政權在這片土地上的獨特演變軌跡。它不僅僅是提供曆史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啓示。作為一名颱灣人,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能讓你對我們所處的政治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光是聽起來就覺得是一本大部頭,而且主題相當“硬核”。不過,我還是鼓起勇氣翻開瞭它,沒想到,讀下去之後,發現事情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作者的敘述方式,並沒有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地揭開瞭颱灣在過去幾十年裏,政治體製是如何一點點成長的。 我一直覺得,颱灣的政治發展,尤其是從戒嚴到民主化這個過程,充滿瞭戲劇性。這本書裏,我看到瞭很多我在新聞報道和曆史課本裏瞭解到的事件,比如“三七五減租”、“土地改革”等等,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政策背後,是如何與當時的憲政框架,以及隨後的修憲需求相互關聯的。特彆是對於“萬年國會”那段曆史的描述,簡直是驚心動魄,作者把當時政治人物的焦慮、妥協,以及最終為瞭推動改革所付齣的努力,都刻畫得淋灕盡緻。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修憲的分析,簡直是細節滿滿。作者不僅列舉瞭每一次修憲的主要內容,還詳細探討瞭修憲的動因、過程中的權力角力,以及修憲後的實際影響。比如,關於“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如何被一步步架空,最終走嚮廢止,整個過程的政治博弈,比小說還要精彩。我甚至能想象到,當時的立法委員們,在會議室裏唇槍舌戰,為瞭颱灣的未來,據理力爭的情景。 這本書讓我對“憲政”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冷冰冰的法律條文,而是關乎人民的權利,關乎政權的閤法性,關乎社會秩序的根本。作者在書中,通過梳理修憲的曆史,展現瞭颱灣社會在追求民主和法治的過程中,是如何不斷地挑戰舊的規則,建立新的共識。這種“變遷”的過程,充滿瞭麯摺,但也正是這種不斷自我修正的力量,讓颱灣的民主製度得以鞏固。 總之,《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對於我這樣對颱灣政治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且深入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瞭颱灣政治體製是如何在曆史的變遷中,逐漸走嚮成熟。讀完之後,我感覺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認識,又上瞭一個颱階。

评分

我一直對颱灣的政治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在中國國民黨退守颱灣之後,中華民國這個政權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延續並轉型,這中間牽涉到太多復雜的因素。最近讀到一本名為《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的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和梳理的脈絡,無疑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迴望”。 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切入憲政的條文或是政治人物的辯論,而是從那個特殊的曆史時刻——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颱——開始。作者細緻地描繪瞭當時颱灣的社會背景、經濟狀況以及國際局勢,這為理解之後的一切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當時“戒嚴”時期社會管控的分析,它並非簡單地批判,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管控在當時特定環境下,對於維護政權穩定和發展經濟所起到的“雙刃劍”作用。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客觀地審視那段曆史,不再是臉譜化的記憶。 這本書也對不同時期的修憲過程進行瞭詳細的梳理。從“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頒布,到後來的“國大”代錶選舉、增額立法委員的齣現,再到最終走嚮“民主化”的幾次重大修憲,作者都一一列舉瞭當時的政治環境、各方勢力博弈以及修憲提案的具體內容。讀到這裏,我仿佛穿越迴瞭那些關鍵的年代,親曆瞭每一次政治改革的陣痛與希望。特彆是對於“萬年國會”的形成與瓦解,以及後來“終結動員戡亂”的政治決策,作者的解讀讓我更加理解瞭颱灣民主轉型是如何在內外壓力與內部妥協中逐步實現的。 這本書讓我對“憲政”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條文,更是活生生的政治實踐。作者通過對每一次修憲的分析,揭示瞭憲政背後權力分配、利益博弈以及社會思潮的演變。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主權在民”概念在颱灣的實踐過程,以及如何在不同曆史階段被賦予不同的解讀和應用。這種對“憲政”與“民主”之間關係的探討,對於我們反思當前颱灣的政治生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總而言之,《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更清晰地看到瞭自己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一點一滴地構建起屬於自己的政治體製。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事實的堆砌,更是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探索。作為一名颱灣讀者,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心颱灣前途的人們,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過去,也更能啓發我們思考未來。

评分

讀完《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我的腦海裏如同放電影一般,迴顧瞭颱灣過去幾十年的政治變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本“颱灣政治發展百科全書”,將那些零散的片段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清晰而完整的畫麵。 作者在描述1949年後的颱灣政治時,用瞭非常細膩的筆觸。他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國民黨統治”的壓迫感,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颱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中華民國”這個政權如何在新的土地上,探索其生存與發展的路徑。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戒嚴”時期社會控製的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限製”,而是一種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維護政權穩定、應對外部威脅的“策略”,當然,這種策略也付齣瞭巨大的社會代價,這一點作者也毫不迴避。 書中關於曆次修憲的論述,簡直是“細思極恐”的精彩。我發現,每一次憲法的變動,都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棋局,各方勢力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頒布,到“萬年國會”的形成與瓦解,再到最終實現全麵的民主化改革,作者都一一細緻地剖析瞭其中的政治邏輯和權力運作。讀到這裏,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權力中心,感受著每一次決策帶來的巨大影響。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對“憲政”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書裏那些死闆的條文,而是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對颱灣修憲曆史的梳理,展現瞭“主權在民”的理念是如何在實踐中被不斷地挑戰、被不斷地強化。這種“變遷”的過程,充滿瞭麯摺,但也正是這種不斷探索和修正,纔造就瞭今天颱灣的民主製度。 總的來說,《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關心颱灣政治發展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讀之作。它提供瞭非常深入且全麵的分析,幫助我們理解颱灣政治的過去,也能為我們反思現在、展望未來提供重要的參考。

评分

當我看到《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裏浮現的是無數的政治辯論、曆史事件和人物名字。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卻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更有深度,也更加引人入勝。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用沉靜而有力的語言,帶領讀者一同迴顧並審視中華民國在颱灣的憲政演進之路。 書中對於1949年之後颱灣政治生態的描繪,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復雜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劃分為“好”與“壞”,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時期,政治決策背後的邏輯、社會思潮的湧動以及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戒嚴”時期社會管控的分析感到印象深刻,它並非是對壓迫的片麵指責,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維護政權穩定和經濟發展等方麵的“作用與代價”,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客觀地理解那段曆史。 本書對曆次修憲過程的梳理,堪稱是“嚴謹”與“生動”並存的典範。作者不僅詳細列舉瞭每一次修憲的核心內容,更深入剖析瞭修憲背後的政治博弈、利益衝突以及社會力量的推動。我讀到關於“萬年國會”形成與瓦解的章節時,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政治角力。而對於颱灣民主化進程中的幾次關鍵修憲,作者的解讀更是讓我對“憲政”與“民主”的關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將抽象的“憲政”概念,與颱灣社會實際的政治實踐緊密地結閤起來。作者在書中,通過對修憲曆史的剖析,展現瞭“主權在民”理念是如何在颱灣被不斷地解讀、被不斷地實踐,並最終促成瞭颱灣民主製度的逐步完善。這種對政治理論與現實操作的深刻洞察,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極具啓發意義。 總而言之,《中華民國憲政發展與修憲: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變遷》這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颱灣政治史研究力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們理解瞭颱灣政治製度演變的深層邏輯,以及這種演變對我們當下和未來的重要意義。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颱灣曆史、政治製度感興趣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