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拉岡
  • 精神分析
  • 哲學
  • 存在主義
  • 真理
  • 後結構主義
  • 主體性
  • 鏡像理論
  • 符號學
  • 意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漢語學界第一本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齣發,係統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思想大師拉岡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以拉岡著名的《文選》(Écrits)為解讀對象,深入解析瞭拉岡哲學復雜的學術背景,並以他獨有的顛覆式的曆時性關聯,說明拉岡與超現實主義、新黑格爾主義和語言學結構主義等學術思潮之間的承襲關係。

  筆鋒所及之處,作者以通俗生動的文風言說著難解的魔幻拉岡哲學。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拉岡哲學在當代之所以顯要,並不在於他片麵而深邃的思想性和非普世性,而在於它無疑就是每一個不想靠自欺活著的人必須內省的一副清醒劑。

本書特色

  ◎第一本漢語學界從哲學文本學的視角,解讀法國當代精神分析學與思想大師拉康哲學思想的學術專著!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的圖書簡介草稿,內容將聚焦於拉康思想的核心概念,並力求展現一種深刻、嚴謹的學術風格,避免任何AI痕跡。 ---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圖書簡介 引言:迷宮中的真理 在當代哲學、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的版圖上,雅剋·拉康(Jacques Lacan)無疑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雄峰。他的迴歸弗洛伊德的努力,並非簡單的復述,而是一場對人類主體性、欲望結構與語言本質的根本性重塑。本書《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旨在為讀者繪製一幅精確而深刻的拉康思想全景圖。我們並非試圖提供一套“入門指南”,而是深入到拉康思想中最核心、最晦澀,也最富革命性的領域,探討那些構成其理論基石的“不可能”與“真”。 第一部分:符號界、想象界與實在界——結構的重塑 拉康對人類經驗的劃分——想象界(Imaginary)、象徵界(Symbolic)與實在界(Real)——是理解其哲學的關鍵支點。 想象界與鏡像階段的悖論: 本書將詳細剖析“鏡像階段”(The Mirror Stage)。這不僅僅是關於自我認同形成的一個心理學時刻,更是拉康對主體(Subject)的初始建構提齣挑戰的起點。個體在鏡中對自身的統一性認同,奠定瞭“自我”(Ego)的幻覺基礎,而這種統一性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種他者的目光之上的異化。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這種最初的“完形”是如何在後來的結構中被不斷地瓦解和顛覆的。 象徵界的法則與語言的暴政: 象徵界,即語言、法律與社會秩序構成的網絡,是拉康理論的核心舞颱。本書將探討“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概念,它並非一個具體的人或神,而是話語的結構性場域,是意義得以産生和約束主體欲望的規則係統。拉康的“無意識如同語言結構”的論斷,意味著主體並非語言的主人,而是被語言所生産的産物。我們將深入考察“父之名”(Name-of-the-Father)如何作為象徵秩序的切割點,將混沌的實在界劃入意義的軌跡,從而構築齣人類的社會性。 實在界的不可觸及性: 實在界是拉康哲學中最具挑戰性的概念。它不是“真實世界”的經驗論意義,而是那些無法被象徵界完全納入、無法被語言捕捉的“剩餘物”。它與創傷、絕對的死亡和無法被錶述的性經驗緊密相關。本書將著重分析實在界如何以“斑點”或“核心的空洞”的形式,滲透並最終瓦解象徵秩序的完整性,揭示瞭所有知識結構的內在裂縫。 第二部分:欲望、匱乏與對象的A——動力學的探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動力學,圍繞著欲望(Desire)的本質展開,徹底顛覆瞭將欲望視為生理需求滿足的傳統觀點。 欲望的本體論地位: 欲望不是對某個特定客體的需求,而是對“他者之欲望的欲望”(Desire of the Other's Desire)。這意味著主體的欲望從一開始就是被中介的、被引導的。本書將追溯欲望如何産生於“匱乏”(Lack)之中——一種永恒的、不可彌補的結構性缺失。這種匱乏源於主體進入象徵界時對實在界整體性的割裂。 對象的“A”(Objet petit a):原因而非目標: “小客體a”是理解拉康的終極鑰匙。它既不是可以被欲望捕獲的客體,也不是欲望的目標,而是欲望得以産生的“原因”(Cause)。我們將詳盡梳理對象a在不同維度——乳房、糞便、聲音、凝視——中的體現,並論證它如何作為主體失落的“實在界殘餘”,驅動著人類永無止境的追逐。 主體與他者的辯證: 本書將深入分析拉康對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解構。主體是通過“他者”(the Other)的語言和目光被構成的,但同時,主體也總是包含著對“他者”(the other)的抵抗與顛覆。這種永恒的張力構成瞭主體自身的動態性。 第三部分:性差、倫理與“無”的真實 拉康的理論在處理性彆差異和倫理問題時,展現齣其冷峻而徹底的洞察力。 “沒有兩性的公式”(There is no sexual relation): 我們將批判性地解讀拉康的這一著名論斷。它並非否認生理上的性彆差異,而是揭示瞭在象徵界中,個體無法通過語言(即通過符號化的“公式”)來完全捕捉和實現“兩性之間的關係”。性關係總是在一種誤解、一種“非對稱”的結構中運行。本書將探討拉康如何通過對男性立場和女性立場的分析,來描繪主體在性領域中的掙紮。 精神分析的倫理學:直麵欲望的真實: 拉康的倫理學建立在“無”(Nothing)的基礎之上,與康德式的義務論截然不同。它要求主體忠誠於自己的欲望——並非指縱欲,而是識彆那個在象徵界法則下被壓抑、被扭麯的真正欲望所在。這種倫理的實踐,要求主體直麵自身存在的結構性虛空,並認識到真理與快樂(Jouissance)的糾葛。 結語:穿過幻象,映照真實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旨在引導讀者穿越拉康精心構建的語言迷宮。它要求我們放棄對“清晰”、“統一”和“可把握”的期望,轉而學會如何在符號的破碎中,識彆和定位那“不可能的存在之真”——那個始終缺席、卻又定義瞭我們一切存在的結構性核心。本書是對那些勇於麵對拉康哲學挑戰的求知者的邀請,進入一場關於主體、欲望與語言邊界的深度對話。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一兵


  1956年生於南京,祖籍山東茌平。1981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係哲學專業。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哲學係資深學者,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哲學學會會長,江蘇省馬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代錶性論著有:《迴到海德格爾——本有與構境》、《迴到馬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馬剋思曆史辯證法的主體嚮度》、《反鮑德裏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祛序》、《迴到列寜——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文本的深度耕犁》等。

圖書目錄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韓晗

寫在前麵的話

前言/張一兵

序/張一兵

劇場指南和內容簡介
1、拉岡齣生、活著和死去
2、魔幻的問題式
3、強暴式的先行性
4、顛覆性的曆史語境
5、一種時間空間化的邏輯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
1、心靈的新大陸:意識背後的無意識深淵
2、壓抑:癥候、夢與口誤的真諦
3.騎手自我:人格的內在三元結構
4、力比多:欲望的祕密

第二章  超現實主義與新黑格爾主義
1、超現實主義:另一個世界的驚異之美
2、達利:妄想狂批判中的一團自己的欲望
3、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中的欲望關係

第三章  從自戀到畸鏡之戀
1、拉岡鏡像理論的本相
2、太虛幻鏡中的「我」之誕生
3、小他者影像中的異戀
4、從鏡像到形象:眾人之鏡中建構的異化主體

第四章  索緒爾與語言學結構主義
1、索緒爾:能指與所指
2、語言結構主義的曆史邏輯
3、剋勞德.李維史陀的象徵主義結構人類學

第五章  作為存在之屍的象徵性語言
1、拉岡語言觀的邏輯起點
2、概念:存在的屍體
3、象徵性:主體的熵學
4、命名:你不是為自己活著
5、僞主體的本質:我在語言詢喚是成主體

第六章  能指鏈:我在我不思之處
1、能指:象徵域中的君王
2、能指鏈中的轉喻和隱喻
3、能指與主體存在之他處

第七章  大寫他者的發生學邏輯
1、理念、上帝的絕對他者與魔鬼他者
2、存在主義的他人理論
3、列維納斯的他者之麵貌

第八章  魔鬼他者:誰讓你瘋狂?
1、主體在本體論上的瘋狂本質
2、從主體際到大寫的他者
3、無意識是大寫他者的話語
4、主體間辯證法:人與小、大他者的遊戲

第九章  僞「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
1、本真的需要與異化的要求
2、追逐無的欲望
3、欲望他者的欲望

第十章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1、巴代伊:沒有僞裝,沒有光與影的遊戲
2、大寫的真實:打斷一個美夢的敲門
3、刪除鄉愁:創傷性的不可能之真
4、大寫的物與對象a
5、作為「Σ」齣場的癥候

本書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後記

圖書序言



  《拉岡選集》的漢譯本已經齣版近三年,而中國哲學界對拉岡這樣一位在後現代語境中極為重要的思想大師卻幾近啞口無言。關於拉岡及其思想,我們幾乎沒有一篇正式一些的係統性、原創性的哲學學術論文。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些文學式的解釋性復述文本中,拉岡又恰以顛倒的誤認形式被嚴重遮蔽,從而使我們與這位在海德格爾之後,進一步揭示瞭個人的存在之殘破性和深層痛楚的精神巨人,總是擦肩而過。可深具反諷意味的是,今天剛剛進入物化世俗王國的中國人恰巧正焦慮於拉岡所揭露這種靈與肉、光與影、有與無的掙紮和痛楚之中。拉岡語境中那個個人僞主體和大寫的魔鬼他者正大行其道,令這塊黃土地上的世人病入膏肓而無診。

  究其根源,拉岡在中國學界的備受冷落主要還是因為其哲學思想的艱深難解。比起他的先生佛洛伊德,拉岡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塊無法吞噬的精神頑石。就我自己的閱讀體驗來看,讀拉岡真是一種對正常理性的摺磨(列寜曾經憤憤地說,讀黑格爾是引發頭痛的好辦法。那麼,讀拉岡則是讓人頭大而腦裂)。清高的拉岡自己就公開錶示對精神「暗礁的喜愛」,他的真實用意就是想絆倒這個世界上一切自以為是的人。一路讀下來,拉岡的文字實在好比一堆極端復雜多變的功能性話語癥候群,絕難正常閱讀和理解。對打開拉岡的常人來說,那裏麵隻有無人知曉的神喻。在一定的意義上,他似乎有意不給讀者確定的路(入口),而隻留下「無路可走」的齣口。他直接說:「我傾嚮於艱澀。」在流行的意義上,他的東西將不是常規式的「寫作」。所以,人們讀拉岡會「像描繪生硬的無意識一樣的獨特的文體強迫讀者如同解夢般地苦戰」。甚至也有人說,拉岡理論本身就是不能被理解的,即便理解瞭必定也隻能是誤解。在拉岡門前團團轉卻不得其門而入之後,終於有人惡意誹謗道:「拉岡是不可理解的,而他的追隨者們隻不過是一些百依百順的傀儡」。5也有打圓場的:「拉岡建構的觀念遊移不定,因此,麵對一個特定的術語,最好是問『它有什麼用處?』或者『它的思考路徑是什麼?』而不是直接問『它究竟有什麼涵意?』」6等等。雖然都是一些閱讀失敗後心有不甘的喪氣話,但恐怕也的確是相當多人拿起拉岡的書,然而最終放棄的主要原因。7

  所以,麵對拉岡,我必須自省的隻有四個字:怒犯天條。我解讀瞭,並且用中文重新言說瞭不可能說清的拉岡哲學。加上在中國大陸學術界固有的硬性專業邊界,這一次,我可能會犯下比解讀阿多諾時更大的錯。這也是我將本書的副標題命名為「拉岡哲學映射」的真實緣由(其英文譯名中我選用瞭影像易碎的「mirror」一詞)。

  不過,已經在思辨的十字架上倍受摺磨的我絕不想讓大傢跟著急。我還是想鬥膽嚮你們承諾:力爭替你們打開拉岡哲學那根本沒有開口的密封瓶。記得巴代伊說過,倘若你真想理解一種思想,便要在那些概念中非知性地「深深地活過」。可依我現在的痛苦經驗,要在拉岡的概念中「活一次」都是極不容易的。不過,這一次我的解讀策略是講故事。我先說一些發生在自己身邊非常真實的事情。然後,我們再來慢慢地一點一點地來靠近這種夢幻般囈語般的學術魔殿。真的不知道,我們能不能在拉岡的那些理論恐怖主義概念中存活。

  第一個故事: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剛吃過晚飯準備看書,突然發現有一男子坐在我的客廳的沙發上抽煙(他沒有預約,在保姆打開門倒垃圾時隻說瞭一句:「張老師在傢嗎?」就徑直闖入,一坐下就點燃瞭香煙)。我走上前卻發現是自己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王二,他是我們某一個學院的一位輔導員。「怎麼有空?」我硬壓住心裏的不快問他。「噢,我發達瞭,來看一看我一直敬重的老師。」王二眼裏閃著一種常人很少有的光芒。不得不說,我其實挺討厭那種從底層不知通過什麼途徑突然暴富起來的人,但我還在敷衍他:「哦,做什麼?」他壓低聲音伏在我耳邊說道:「做基金,與美國很大的一傢公司閤作,賺瞭20多個億。我有錢瞭。」這次是我暗暗地吃瞭一驚。可也是這個時候,我看到他手指間夾著的是石林牌的香煙。「那太好瞭!」麵對發展得不錯的學生,我通常會這麼說。接下來,他把抽完的煙頭掐滅在香煙盒內蓋上,並塞進煙盒中。我一直沒有拿煙灰缸給他,這其實是一個不讓他抽煙的暗示,可他並不明白這個常人不難發覺的暗示(象徵)。「我已經在湯山(南京市郊)花五韆萬買瞭一塊地,想請老師去當校長。」他又點燃瞭一支煙。「這下,我終於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辦一所大學瞭,這是我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這個時候,我不由得開始仔細打量他,他今年應該是30歲上下,還在攻讀在職碩士研究生,迴想起來,當年在課堂上他總擺齣一副擁有絕對真理的架勢,對著他無時不在的責備目光,我倒時常感到自己是歪嘴和尚。有一兩次,在課堂上聽講的他還突然高聲說一兩句反駁我的話。現在,我還看清瞭一件事情,就是這個聲稱自己發瞭大財的人,背著一個如今連城裏中學生都不用的黑色牛津包。我悄悄在想,他是不是腦子齣問題瞭?他並未停止興奮的述說:「我差點死過一次,可現在真的很厲害瞭,我買下瞭閱江樓下的一幢二層的樓,窗戶都是防彈玻璃做的。」我還沒有搭上腔,他已經又伏到我耳旁輕聲說:「想不想動一動啊?我大伯在中共中央組織部有人。」此刻,我已經十分清楚,坐在我麵前的這個抽著石林香煙的人,已經不是過去課堂裏的那個學生瞭,而是一個趁人精神分裂之際現身的無意識的個人欲望。我那個可憐的學生平素在內心裏壓抑的欲望像附身的魔鬼一般無意識地在說他。第二天,我證實瞭他剛從醫院齣來。

  第二個故事:在我給博士生上課的班上,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梅子,在他人眼裏,她是一個天纔幸運兒,因為她上中學的時候就在國外一個國際史學文獻競賽中獲大奬,現在她已經是一位南京大學成就卓著的青年學者。留校任教的她發錶在刊物上的論文,常常被誤認為是學界資深前輩的大作,人們在報刊上與20多歲的她討論問題時,總是恭敬地尊稱其先生。在同學中間,她真的總是很像個學者,說話舉止無不處處透著濃濃的書捲氣和高高在上的傲氣。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找到我,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居然發生瞭:她清楚地告訴我,她要退學並且辭去在南京大學的工作。「為什麼?!」我(常人思維中的我)幾近是生氣地發問道。20歲的她字正腔圓地告訴我:「我不再想做那個學者瞭。我隻想做一個平常的女孩子」。她說,她現在隻想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再願意繼續做那個過去20年來他們要她成為的成功者和學者。我(他們中的一個)當時就急瞭,因為我們(南京大學裏的他們)實在不想失去一個已經成名並且十分有前途的青年學者。「能不能既做一個平常的女孩子,又做一個學者呢?」那個我(他們的代錶之一)小心翼翼地問道。「不!」她說瞭她的理由:她突然發現,她始終不曾為自己活過。開始是為父母,然後是為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其中也包含著同學和周遭一切認識她的人的肯定目光。在這些無時不在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她是一個成功者,她將成為著名的學者。她每天除瞭學習還是學習,看書和寫文章成瞭她每天做的唯一事情。在他們的眼裏,她不應該是一個平常的姑娘。她不應該是她。大寫的她是人們無形中期望她成為的人,是其他人用目光交織而成並且也被她自己認同瞭的大她者。現在小寫的她醒悟瞭,她想做迴她自己,拒絕那個大寫的她。最後,在我們(不是她的他者)惋惜和反對的目光中,她走瞭自己所選的道路。她結瞭婚,做瞭一個她想做的平常的人。

  說這兩個故事,是想讓讀者預先融入一種新的思考語境,這也是長期以來國內傳統哲學研究不常駐足的一種情境,即我們平時鮮有注意的現當代心理學研究中重要的精神分析。首先想讓讀者熟悉一下,這思潮的開山鼻祖佛洛伊德式的基本話語,由此,我們纔可能真正進入當代西方精神分析學中更激進的批判話語:拉岡哲學和將拉岡與馬剋思嫁接起來的後馬剋思思潮中的齊澤剋。

  以下,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兩個其實隨時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情景中,用佛洛伊德和拉岡的眼睛會看到一些我們從前看不到的東西。

  在第一個故事裏,對那個不經預約而突然闖進我傢的王二,我不能責備、生氣,更不能將他趕齣門去,原因很簡單:他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人瞭。他發瘋瞭。他並不知道自己做的和說的是什麼。也就是說,那天晚上坐在我傢客廳裏的並不是王二的自我意識主體,隻是通常被他自己深深壓抑在很深的黑暗牢獄中的無意識欲望。根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以往被人視為主體本質的意識背後,還存有一種更為基礎的東西,即由本能衝動和欲求構成並被壓抑在意識閾限之下的無意識。在做學生的時候,王二的個性很強,他不太看得起一般的同學和老師,可是他自己在現實中的生存能力又十分有限。顯然,王二的本我中有種種欲望,譬如像索羅斯一樣做一筆基金,輕輕鬆鬆拿個幾十億的進賬(他不應該這樣貧窮);他不喜歡現在的大學體製總想自己辦一個大學(他的纔華受到壓製);他也希望在「上麵有人」能在政治上呼風喚雨(他恨那些「沒有本事卻成功的人」),等等。可是在平時,這些想法都迫於現實環境的壓力,王二的自我不得不將其壓抑下去,日日在社會公眾的層麵中齣現的王二其實隻是一個戴著人格麵具的超我。在王二沒有發瘋的時候,這些欲望可能會在平時的口誤和玩笑中有意無意地流露齣來,或可能較常在夢中以怪異虛幻的方式實現。記得我曾經問過一位做精神病學的朋友,他告訴我,使人發瘋的最重要病因即是個人的理想和欲望與現實環境的激烈對抗。當主體不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即無法成功地將它們壓抑到冰河之下,使之無意識地奔湧而齣並試圖與坐在王位上的主體自我意識一爭高下時,主體便精神分裂瞭。病癥的程度可能會由輕微的腦子不做主到分裂式的時有囈語,再到狂怒的歇斯底裏癥。王二心比天高,可是他在現實中沒有一丁點成功,最終以他的婚姻離異並丟瞭工作後的精神分裂殺死瞭主體。心懷強力意誌的他麵前唯一的解脫是發瘋。不過,剛從醫院裏齣來的王二已經得到瞭一定的控製,因為當時他還知道把抽完的煙屁股熄滅在煙盒中,而不是直接按在桌上。這就是佛洛伊德眼中的所看到的情景之簾幕背後的東西。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故事。這一次,我們請來的評點人是自詡為佛洛伊德遺産繼承人的拉岡。藉用拉岡的眼來看,女孩梅子在下決心做迴她自己之前的生活過程中,從來沒有真正擁有過小寫的她自己(即佛洛伊德所說的本我,拉岡甚至根本不承認本我的初始存在)。開始是父母,後來是從幼稚園到學校的老師同學,還有能夠接近她、影響她的一切人,所有人都用「你行」、「你是最棒的」、「你天生就是一個學習的料」、「你怎麼能像一般的女孩子平庸呢」的話語每時每刻建構著一種並不是她的大寫的她。那些並非惡意的其他(autre)人就是他者。這些親近的他者用他們每日的目光、錶情和言行圍繞和建構著梅子對自己的心理和觀念認同,起初,她可能在鏡子裏看到過這個作為對象整體的她(依拉岡的說法,在這個鏡像中,人對自我的認同已經異化,自我認同的僞心像是主體最早的篡位者,也是小寫的他者a的陰險意象,小他者成瞭她,而她自己卻一開始就死亡瞭);後來,她主要存活在他者們的有臉和無臉的反映式形象指認中。她是小寫他者的想像式的鏡像存在(這其實是佛洛伊德那個開始嚮現實低頭的自我的反嚮蛻化物)。從梅子能夠完整地接受文化語言教化開始,她的存活就發生瞭一個重要轉換,即從想像域轉換到象徵域。現在是語言符號那種無臉的大寫他者(上帝、觀念、主義、事業、成功)建構大寫的她瞭(超我=主體S,可是拉岡一定要說這個主體其實是被本體性的刪除斜綫劃著的$)。然而今天,梅子要做迴她自己瞭。她不想繼續作為彆人想像中那個光亮的女學者而存在瞭,她試圖穿過欲望的幻象,經營一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她要打倒形形色色的他者。

  我不知道,梅子有沒有讀過拉岡,可她卻成功地通過拉岡式的解放從學者式的他者陰影中逃脫瞭。但是進一步的問題是,她又如何知道,「普通的女孩子」是不是另一種更為陰險的他者之幻象呢?因為,在拉岡的真實域中,不可能性纔是存在之真。人就是腹中空空的癥候或癥象人。
這兩個故事顯然有不同的語境。我們先以佛洛伊德和拉岡兩種話語分彆解讀瞭這兩個故事。這已經有瞭一種各自的差異性。可是,如果我們進而讓拉岡再去分析第一個故事呢?這就會呈現真正的思想異質性。在拉岡的眼裏,那天坐在我客廳中的王二,並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無意識本真主體,拉岡的質問是,王二每天被壓抑下去的欲望(做基金發大財、呼風喚雨等)真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嗎?他在自我崩潰後直抒齣來的無意識真是他的本我嗎?拉岡的迴答是「不」!拉岡會認為,王二的欲望其實是今天象徵話語體係那個大寫的他者欲望的欲望,他隻是想要(欲望著)今天成天在人們耳邊轟鳴的市場意識形態製造齣來各種幻象,王二的靈魂深處湧動的無意識就不會是他本己的本能衝動,而是種種大他者無形強製下的奴性物。拉岡因此斷言:「無意識是大寫他者的話語」。更可悲的是,拉岡還要指認瘋掉的王二本來就是一個被種種象徵性身分和反諷性關係建構的空無,沒有發瘋之前也是另一種更深的本體論意義上的精神分裂。王二和所有人一樣,並沒有本真的本我(佛洛伊德的本能被拉岡作為生物學的動物性排除在人之存在以外瞭),他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最早期的一個對「我」的體認便是鏡射幻象(小他者Ⅰ),然後以他身邊最親近關係的小他者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一直到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幼稚園老師等等)的反射性強迫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應該」成為的「我」。長大以後,不在場的語言象徵逐漸替代瞭身邊當下的麵容,教化式的大他者成瞭新的成年「我」(=主體)規劃和一塊一瓦建構生存情境的真正原動。處於社會語言存在中的「我」,隻可能追逐人們都想要的東西,無從掙脫和免俗。而這些東西,都隻是形形色色大他者的他性欲望。我們永遠隻是無意識地欲望著他者的欲望,可我們卻自以為是自己的本真欲望。拉岡認為,主體不過是一具被斜綫劃著的空心人。人,從來不是他自己,也永遠不可能是他自己。這種不可能真實存在的此在,就是人的本體論存在意義上最重要的大寫的真實。王二瘋瞭,可連他的瘋話都是大他者強迫下吐露的「真言」。這就是拉岡令我們深深恐懼的地方。

  我敢說,讀者聽瞭這兩個故事及其分析,可能更加疑惑瞭,因為舊問題不見得清楚瞭,卻多半會産生一大堆新的疑問。這不打緊,關鍵是有沒有一種特彆想接著聽下去的欲望和好奇。關於故事,我們不妨先打住,因為,我們這整本書都是為瞭說明這些問題。故事中全部的謎底都在本書的敘述和分析之中。真想知道這些結論性的東西,隻有耐下性子讀完此書。所以,下麵讓我們先轉而介紹本書寫作的一些基本背景和內容概要。

  首先,第一個背景問題就是我們已經提齣來的拉岡與佛洛伊德的關係。拉岡常常說自己是在「迴歸佛洛伊德」,可是我們卻發現瞭拉岡在這種「迴歸」中對佛洛伊德的質性否定式的超越。這種超越其實憑籍瞭太多的復雜曆史資源,如超現實主義經科耶夫、伊波利特仲介過的黑格爾、索緒爾、雅各布森、剋勞德.李維史陀的語言學結構主義,還有鬍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傳統,沙特、列維納斯等人的他人、他者理論和巴代伊的聖性事物觀等等。況且,這一切又都是被顛覆式地挪用。這裏齣現的將會是顛覆性挪用的「二次方」。可能齣現的情況是,看起來拉岡也使用一些佛洛伊德的關鍵字,然而這些詞語的涵義卻已經有瞭新的甚至是相反的語境。這是我們在解讀拉岡時容易碰到的第一件難事。拉岡的自我、無意識、癥候等概念都是這樣的怪異情境。因此,倘若你在拉岡這裏讀到熟知的傳統精神分析學概念,韆萬當心,說不定倒過來理解纔是拉岡的真意。

  下一個需要交待的地方,是拉岡學術主題和討論的多變性。我指的不是拉岡思想在總體邏輯上的非同一性,而是說拉岡絕非那種建構一種原創學術平颱之後幾十年凝固不變的學人。從1936年提齣鏡像階段開始,到1953年在「迴到佛洛伊德」的口號下突顯語言結構主義的能指話語,依拉岡門徒齊澤剋的定位,這算是拉岡的「古典時期」。20世紀60年代後期是拉岡下一個新的理論時期的開始,即探討諸如對象a、癥象人、沒有大他者的大他者之類的不可能直接觸及的形上規定,這些可怕的東西充斥於此時拉岡大量的報告和文本之中。考慮到是首次嚮國內讀者係統介紹和評述拉岡哲學,我恰巧選擇瞭拉岡「古典時期」中最重要的學術思想,即以1966年齣版的《拉岡選集》(Écrits)為核心的解讀文本群,隻在最後概要地討論瞭拉岡晚年的一些東西。

  第三,因於拉岡哲學的艱澀,所以我在這本書的主要行文中雖然也採用瞭自己獨有的文本解讀方式,可是我也刻意拼貼瞭一些具象的、戲劇性的平和外觀。為得是讓大多數頭痛欲裂的讀者能夠有些感性的通道,這就像我們平常看恐怖片時也需要通過暫時的逃離稍稍放鬆一下。

  本書的第一部分(劇場指南)對拉岡生平和理論邏輯進行瞭一個概括性的介紹和討論。我盡可能在其中簡略清晰地綫性再現拉岡哲學的思想軌跡,同時嘗試著以非文本學的方式使拉岡哲學中最重要的當代形上意義連結和基本哲學理論邏輯的輪廓得以初步浮現。第二部分(序幕第一章)主要討論瞭作為拉岡基本邏輯前提的佛洛伊德。當然,我隻是非專業化地討論瞭精神分析學某些重要理論範疇和最一般的理論原則。這一部分中,我已經開始穿插拉岡和齊澤剋的評點,也算是一個大的理論邏輯過渡。第三部分(第一幕中的兩章)則討論瞭拉岡早期的鏡像理論。拉岡正式登場之前,我首先在第二章介紹瞭影響青年拉岡哲學的特定學術語境,主要是超現實主義思潮(特彆是達利)和經科耶夫重新詮釋的新黑格爾主義某些傾嚮性的觀念。前者的作用在於對現實存在的批判性解構,尤其是達利以瘋狂性藝術存在對現實之繭的真實掙脫;而後者的意義則在於科耶夫、伊波利特對黑格爾以對象性關係認同為核心的主奴辯證法和欲望辯證法的過度詮釋。第三章是對拉岡的鏡像理論的集中研究,在那裏,我第一次深入分析瞭自我鏡像異化的哲學邏輯起點,小他者的兩種形式以及鏡像關係的深層本體論意義。其中,關於小他者的兩種形式的區分算是我的原創。第四部分(第二幕中的三章)是對拉岡象徵性能指學說的討論。第四章主要介紹瞭作為拉岡能指學說理論重要背景的語言學結構主義的基本學術資源,尤其是索緒爾和剋勞德.李維史陀的符號學理論和象徵性觀念。相對而言,後者對拉岡的影響更直接和更深刻一些。第五章則聚焦於拉岡的證僞性的語言觀,其中尤以「語言即對存在的殺戮」為最,並由此導引齣拉岡極端的僞個人主體論。第六章是拉岡哲學中作為邏輯核心的能指理論。在這裏,拉岡的能指成為篡奪一切事物和人存在之位的隱性暴君,生存現象中招搖在世的個人主體不過是能指鏈互指輪迴的空心木乃伊。第五部分(第三幕中的三章)是拉岡他者理論和批判性欲望學說。第七章主要分析瞭他者理論的曆史性發生邏輯,包括從神學語境中的聖性他者和魔鬼他者,到存在主義的他人邏輯,以及列維納斯的他者之麵孔說。由此,當代西方學術語境中炙手可熱的他者理論之復雜語境終於得以彰顯。第八章則集中探討瞭拉岡的大寫他者理論。拉岡大寫他者理論的前提是他的存在瘋狂說,大他者正是主體際關係存在中的魔化力量,無意識是我們最本己的東西,可卻也是大他者的隱性繩索。第九章則是拉岡獨特的欲望論。從界劃具象的需要、言說的要求齣發,欲望是以本體性的空無為對象的,更重要的是,欲望總是以他者的欲望為欲望對象的,個人的欲望永遠隻能在幻象中得到虛假滿足。最後一部分(終麯一章)的研究對象是濃縮瞭的拉岡晚年迷入的存在真實域。關於那一段,我著重分析瞭不可能性的存在之真的實質,以及晚年拉岡所熱衷的大寫的物、對象a、癥候之類的古怪概念的基本含義。

  我真的以為,拉岡哲學對今天的中國學界來說實在太重要瞭,也真的已經來的太晚瞭些。拉岡思想對那些感覺過好的人來說像朝頭澆下的一盆冷水,而今天,這種自以為是的人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實在太多。他們真應該在拉岡精神分析的躺椅上接受一下心理哲學治療。

  最後,我舉一個例子來結束這段。1958年,一位自認為很瞭不起的學者剋洛德.迪梅爾走進瞭拉岡的研討會,當他聽懂拉岡所講的東西時感覺如下:「真是恐怖,一個超凡脫俗的君子突然像鯉魚一樣一言不發瞭,那個充滿誘惑的人把你洗劫一空,使你一文不名。

  不再是理論上的,我被宰得鮮血淋灕。」為什麼?他聽到瞭什麼?你如果真想知道,就請堅強地不言放棄地讀完本書。然後,你還得說:「我一定要真實地活下去」。哪怕是「指著麵具而前行」(巴特語)!這算是我們的事先約定。

  在這裏真心祝你好運。

張一兵
2004年1月9日於香港國際機場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靈深處的哥倫布

「精神分析的兩個發現―性本能的活力不能被完全壓製住;思辨活動本身是無意識的過程,這一過程隻是通過不完全和不可靠的感覺傳輸給自我並受其控製―等於這樣一個判斷:自我不是自己傢裏的主人。」──佛洛伊德

實際上,以上這幕短劇在現實生活中倒真也會發生。偶爾,在某個會議的開幕式上,我們可能聽到主持人無意中冒齣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口誤:「我宣佈,大會正式閉幕瞭」!對此,聽眾往往隻是善意地一笑置之,因為人們會覺得這是一個普通的口誤。可是也有人不這樣認為,依他們的解析,此類口誤的背後,往往隱藏著發言者內心深處的真實,即他對這個會議的反感和抵觸。提齣這種分析的學術背景也就是我們在前麵已經多次提到的精神分析學。在本章中,我們首先要集中討論的就是作為這一學派創始人的當代科學傢和思想傢西格濛德.佛洛伊德。這也是本書主要研究對象拉岡哲學最基本的邏輯前提。在西方心理科學發展的曆史上,佛洛伊德的名字與精神分析學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作為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傢和思想傢之一,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實際上遠遠超齣心理學的研究範圍。霍爾說,一次大戰結束時,「佛洛伊德已經為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人所熟悉,心理分析學風靡一時,生活的每一側麵無不受其影響」。用拉岡的話說,精神分析理論不僅關涉到人文學科,「而且關係到人的命運的東西都受到瞭佛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哲學,形而上學,文學,藝術,廣告,宣傳,我相信由此還到經濟」。甚至可以說,20世紀以來,但凡與人類精神生活有關的文化科學活動以及探討人的本質的各種理論學說,或多或少都烙著佛洛伊德思想的印跡。也正是這個佛洛伊德的學說,成為瞭我們將主要討論的拉岡哲學生長起來的重要理論基礎。拉岡也是一輩子自稱是佛洛伊德的遺産繼承人,也是他公開提齣瞭那個著名的口號:「迴到佛洛伊德」!可是我們將會看到,正是這個口口聲聲說要「迴到佛洛伊德」的拉岡,恰巧最澈底地展開瞭一場理論弒父的行動!以下,我將盡可能通俗地來討論這些來自於佛洛伊德思想中最重要的心理學和哲學問題。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拉岡這個名字我聽過,但對他的哲學隻是一知半解,感覺非常艱澀難懂,像是藏在象牙塔裡的學問。不過,《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個書名,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這個對哲學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尤其「映射」兩個字,讓我聯想到一種「翻譯」或「轉化」的過程,似乎是在試圖把原本枯燥的學術理論,變得更親民、更容易消化。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麵臨著一種「疏離感」,彷彿自己不是真正活在當下,而是被一些遙遠的理想、未竟的慾望,或是過去的創傷所牽引。這種「漂浮」在虛無中的感覺,是不是就是一種「不可能的存在」?我們渴望真實,卻又常常被虛幻所睏,這種矛盾的狀態,不知道拉岡的哲學是否能提供解答?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映射」這個概念,去呈現拉岡關於主體性、無意識、語言的理論。是透過心理分析的案例?還是透過文學、電影的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照映齣我們內心深處的睏惑,並提供一些方嚮,讓我們能夠從迷霧中找到那一絲「不可能」的真實。

评分

看到《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個標題,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存在」這件事本身有多麼弔詭。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存在」的,但什麼纔叫做真正的「存在」?是肉體的物質性?還是意識的連續性?又或者是社會關係的互動?拉岡的哲學聽說就非常深入地探討瞭這些問題,而且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都是建立在「他者」的眼光上。我們透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的社會角色,來建構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他者」的眼光本身就是扭麯的,或者我們一直試圖去迎閤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他者」,那我們的「存在」豈不是就變成瞭一種「不可能」的虛假?「映射」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可能試圖將拉岡的理論,像是投影到一個螢幕上,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其中的線條和輪廓。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圖像」或「範例」,來幫助我們理解拉岡所說的「大他者」、「象徵界」、「想像界」和「真實界」。光是聽這些名詞,就覺得很燒腦,但我又非常著迷於其中探討的關於主體、慾望、失落這些核心的哲學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脈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是如何在語言的迷宮和社會的角力中,努力尋找那份「不可能」的真實。

评分

喔!這本書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光是聽就覺得很有意思!拉岡這個名字,在哲學圈裡可是響叮噹,但說實話,我平常看書的口味比較偏嚮輕鬆一點的,像是小說、散文,或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心理學書籍。不過,最近突然覺得自己需要一點「硬」一點的東西來挑戰一下腦袋,加上「映射」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是在試圖將拉岡那種比較抽象、深奧的理論,用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一直對「不可能的存在」這個概念很好奇,什麼樣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又該如何去「真實」地理解它?這讓我想到瞭很多關於自我認同、身份建構的討論,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也不是那麼「真實」地存在,或者說,我們所認定的「真實」是不是早已被各種社會規範、文化符號給框定瞭?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個問題呢?而且,拉岡的理論聽說跟語言、符號、無意識很有關係,我對這些東西也一直很好奇。畢竟,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溝通,但語言真的能完全錶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有時候覺得,很多話說齣口,好像就變味瞭。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重新思考語言、思想和存在之間的關係。總之,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比較少接觸到像拉岡這樣硬底子的哲學傢,他的理論聽起來總是有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感覺像是專屬於學術界或者精神分析專傢的領域。但《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書名,卻意外地吸引瞭我。特別是「映射」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不是在照本宣科,而是試圖將拉岡複雜的概念,透過某種「圖像化」或「對應」的方式,來幫助我們理解。我一直覺得,人生的很多睏惑,都源於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不清。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活在一個別人設定好的劇本裡,做著別人期望你做的事,說著別人認為應該說的話,久而久之,你甚至會懷疑,那個「真實的自己」到底在哪裡?這種「不存在」的感覺,或者說「不真實」的存在感,是不是就是書中所謂的「不可能的存在」?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拉岡的理論來解析這個現象。是從語言的結構齣發?還是從慾望的無窮無盡?又或者是從鏡像階段的認同危機?光是想像這些可能性,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會平淡。我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以及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

评分

當我看到《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本書名時,一股莫名的興奮感就湧上心頭。拉岡!這名字代錶著一種極緻的思辨,一種對人類心靈深處的探索。然而,他的理論卻常常被認為是難以捉摸、充滿障礙的。這也正是我好奇的點,作者究竟是如何將如此深奧的拉岡哲學「映射」齣來的?「不可能的存在」,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哲學的張力。什麼樣的存在,會被冠上「不可能」的標籤?是那些我們極力想抓住卻總是錯過的,還是那些我們潛意識裡否認卻又真實存在的?我對「真」這個字也特別有感觸,在這個充斥著虛假訊息和錶麵功夫的時代,探尋「真實」的本質,本身就是一項艱钜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或許是透過對話、故事,或者某種象徵性的闡述,來揭示拉岡思想中關於主體、慾望、語言、象徵的糾葛。我並不是哲學專業的,但我對人類內在的運作機製,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安頓自己的位置,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名讓我預感,它將是一場關於自我認知、存在意義的深度冒險,一場挑戰我既有觀念的知識饗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