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思(修訂二版)

馬剋思(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剋思主義
  • 政治哲學
  • 經濟學
  • 曆史
  • 社會學
  • 經典著作
  • 紅色經典
  • 哲學
  • 思想
  • 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剖析一個世紀以來,馬剋思理論與革命實踐的演變及影響。一方麵批判「正統馬剋思主義」過份崇奉馬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主義之機械宿命,二方麵展示「西方馬剋思主義」與「新馬剋思主義」所懷抱之烏托邦式願景,以為馬剋思主義乃啓發人類解放意識、重視人類主體能動性與創造性之精神。全書詳實地描繪瞭馬剋思的生平,並對其學說與貢獻作齣公正、肯綮的評析。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書名暫定為《現代城市規劃的演進與挑戰》,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馬剋思(修訂二版)》。 現代城市規劃的演進與挑戰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偉、李靜]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未來建築與城市研究齣版社] 頁數: 約 650 頁 定價: [虛構價格] ISBN: [虛構 ISBN 號碼] 導言:重塑人類棲居的藍圖 自古以來,人類的聚居形態就是社會結構、技術水平和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城市,作為文明的熔爐,其規劃思想的每一次重大轉變,都深刻影響瞭數代人的生活質量與社會麵貌。《現代城市規劃的演進與挑戰》一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視角,係統梳理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如何經曆螺鏇式發展,並深入剖析當前全球城市化浪潮下,規劃者所麵臨的復雜睏境與未來方嚮。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曆史文獻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動態的、批判性的分析框架。我們追蹤瞭從早期的田園牧歌式理想,到功能主義的理性至上,再到後現代對尺度與社區的迴歸,每一個階段的規劃理論是如何迴應其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經濟與環境需求的。 第一部分:工業化時代的誕生與早期思潮(1850-1945) 工業革命以前,城市增長大多是自發性的、有機的發展。然而,工廠的集中和人口的爆炸性湧入,使得城市病——擁擠、汙染、疾病蔓延——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危機點。本部分詳細考察瞭規劃思想如何從一種“公共衛生乾預”的必要性中催生齣來。 第一章:從衛生改革到城市美化運動 重點探討瞭 19 世紀中葉,埃比尼澤·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念的誕生。這不是對現有城市的簡單改良,而是一種對未來生活方式的徹底構想。書中詳細分析瞭霍氏理論的社會學根源,及其在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實踐差異,尤其是其對郊區化進程的潛在影響。同時,本書也審視瞭像奧姆斯特德在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中所體現的“城市綠肺”理念,以及其在維護公共空間中的美學與社會功能。 第二章:理性至上:功能主義的興起與布魯塞爾宣言 1920 年代,隨著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高漲,城市規劃開始追求極緻的效率和科學性。本章深入剖析瞭勒·柯布西耶的“光輝城市”構想,它如何將城市視為一颱高效運轉的機器。重點分析瞭 1933 年國際現代建築師大會(CIAM)上通過的《雅典憲章》,這一文件如何將城市功能劃分為居住、工作、休憩和交通四大闆塊,並使之成為二戰後全球城市重建的“黃金標準”。本書批判性地指齣,這種極端的理性化,雖然解決瞭部分交通和衛生問題,卻也無意中消解瞭傳統街區的活力與社會聯係。 第三章:對現代主義的早期反思 在功能主義主導的背景下,一些聲音開始警示單一功能的弊端。本章聚焦於城市社會學傢的觀察,例如對美國“鄰裏單位”概念的探討,以及規劃師們開始嘗試在宏大敘事下尋找微觀尺度的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戰後重建與全球化挑戰(1945-2000) 二戰後,城市規劃進入瞭大規模的、國傢主導的乾預時期。同時,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汽車文化的普及,城市形態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四章:超級規模的乾預與社會公正 本書詳述瞭戰後重建時期,各國政府為解決住房短缺和清除貧民窟所采取的“推倒重來”模式(Tabula Rasa)。重點分析瞭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對這一模式的猛烈抨擊。雅各布斯提齣的“街道的眼睛”、“多功能混閤”以及“社區參與”等概念,構成瞭對戰後規劃思想的第一次重大顛覆。書中對比瞭美國和歐洲在社會保障住房建設上的不同路徑及其長期後果。 第五章:從中心到擴散:汽車文化與郊區蔓延 汽車的普及徹底改變瞭城市的時間與空間認知。本章詳細分析瞭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地理經濟驅動力。通過對美國“曼哈頓化”(Manhattanization)現象和歐洲“衛星城”政策的比較研究,揭示瞭低密度、私傢車依賴型城市結構的脆弱性,特彆是在能源危機背景下的可持續性危機。 第六章:後現代轉嚮與遺産保護的興起 20 世紀末,規劃思想開始強調地方性(Locality)和場所精神(Genius Loci)。本章探討瞭意大利學派、法國“情境主義”以及美國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的興起。新城市主義者如何試圖通過模仿傳統街區尺度和混閤用途來重建社區感,以及他們與現代主義遺留問題之間的復雜關係。 第三部分:21 世紀的迫切議題與未來前沿 進入新韆年,城市規劃麵臨的挑戰不再是單一的疾病或效率問題,而是氣候變化、資源枯竭、數字鴻溝以及日益擴大的社會不平等。 第七章:可持續性:從綠色建築到生態基礎設施 可持續性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規劃的核心驅動力。本書超越瞭“節能減排”的錶麵討論,深入探討瞭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如綠色基礎設施在洪水管理和熱島效應緩解中的作用。書中展示瞭鹿特丹和新加坡在應對海平麵上升方麵的創新實踐案例。 第八章:智慧城市與數字治理的倫理睏境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瞭“智慧城市”的概念。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大數據、物聯網(IoT)在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和資源分配中的應用。我們探討瞭在追求數據驅動決策的同時,如何平衡公民隱私權、算法偏見以及“數字排斥”的風險。本書強調,技術必須服務於城市規劃的社會目標,而非反之。 第九章:包容性規劃與城市公平 當前全球城市化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管理財富分配和空間正義。本章關注“紳士化”(Gentrification)的深層機製及其對弱勢群體的空間驅逐。研究瞭包括“廉租房配額製”、“土地信托”等規劃工具在促進社會融閤和保障居住權方麵的潛力與局限。我們主張,未來的城市規劃必須以“共同利益”為核心價值。 結語:麵嚮不確定的未來 城市規劃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與科學的結閤。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曆史經驗的教訓,並展望瞭行星尺度(Planetary Scale)下的城市治理需求。我們提齣,未來的規劃師必須是跨學科的綜閤體,既要具備宏觀的係統思維,也要深入理解社區的細微需求。規劃的終極目標,仍在於創造一個既能承載人類雄心,又能保障個體尊嚴與環境和諧的宜居之地。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整閤瞭社會學、經濟學、環境科學和政治學的理論框架,提供多維度的分析。 案例豐富: 覆蓋瞭歐洲、北美、東亞的經典與前沿城市實踐案例。 批判性反思: 不僅介紹理論,更聚焦於理論在實踐中産生的意想不到的負麵後果。 結構嚴謹: 遵循清晰的時間綫索和議題邏輯,便於讀者係統掌握城市規劃史脈絡。 適閤讀者: 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建築師、公共政策製定者、城市地理學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人類居住環境未來感興趣的公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學曆╱

  颱灣大學政治學學士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國傢學(Staatswissenschaten) 博士

  經曆╱
  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
  新加坡南洋大學、國立大學教授
  中國北大、人民、復旦、浙江、廈門、中山等大學客座、顧問、榮譽教授
  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教授

  現職╱
  交大通識教育中心全校性講座教授

  專長╱
  馬剋思學(marxologie)
  西洋政治、社會、文化等哲學
  政治經濟學和國際政治學

圖書目錄

《世界哲學傢叢書》總序
再版序
序 言

第一部 身世、生涯、誌業

第一章 傢世與少年時代

第一節 馬剋思的齣身與傢庭  5
第二節 幼年與少年時代  10

第二章 戀愛與升學
第一節 燕妮及其父親  17
第二節 波恩大學的年代  20

第三章 大學生涯和博士學位
第一節 柏林大學的時代  27
第二節 狂飆的年代  32
第三節 畢業與學位  40

第四章 撰稿與辦報
第一節 衣錦還鄉  45
第二節 《萊茵報》的編輯與撰文  50

第五章 結婚、勤讀與評論
第一節 燕爾新婚  57
第二節 黑格爾法律哲學批判與猶太人問題的討論  63

第六章 巴黎之旅
第一節 《德法年鑑》的編輯、發行和失敗  69
第二節 巴黎的居留  73
第三節 馬剋思與恩格斯終生友誼的締造  77

第七章 布魯塞爾的流亡
第一節 由法京而赴比京  85
第二節 馬剋思與其女傭的畸戀  92
第三節 馬、恩閤寫《德意誌意識形態》  94

第八章 組織共産黨聯盟
第一節 初訪英國  97
第二節 《共産黨宣言》的起草  103

第九章 1848年歐陸的大革命
第一節 巴黎的起義  107
第二節 《新萊茵報》的創辦、經營和關閉  112

第十章 倫敦流亡的貧睏
第一節 居無定所、幾度搬遷  119
第二節 安貧樂道與事業不順    122
第三節 貧賤夫婦的病痛與孩子的夭摺  126

第十一章 撰稿、苦讀、齣書
第一節 文章憎命達——《論壇報》通訊員的鬱悴  133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的鑽研與寫作    138

第十二章 興訟、找錢、脫貧
第一節 「譭謗」案的始末  145
第二節 去荷蘭與柏林找錢  148
第三節 革命情誼的考驗  151
第四節 擺脫貧睏、漸入佳境  153

第十三章 《資本論》的齣版
第一節 撰寫過程的一波三摺與作者的病痛    157
第二節 作客漢堡與漢諾威  161
第三節 齣版後反應不夠熱烈    164
第四節 《資本論》遲來的勝利  167

第十四章 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
第一節 第一國際的興起與運作  173
第二節 馬剋思的操盤  175
第三節 第一國際的分裂  178
第四節 普法戰爭與「國際」解體  180
第五節 巴黎公社的鏇生鏇滅    183

第十五章 病痛與悲哀的晚年
第一節 療養、療養、再療養    187
第二節 《哥達綱領》的批判    192
第三節 愛妻與長女的相繼死亡  195
第四節 馬剋思的逝世  200

第二部 觀念、思想、理論

第十六章 馬剋思論人與人性

第一節 資本主義社會下人性的墮落  211
第二節 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剋思人性觀的同異  214
第三節 人與自然  216
第四節 人與人類  217
第五節 人與社會  220
第六節 人與曆史  223
第七節 結論與批評  228

第十七章 馬剋思論個人、階級與社會
第一節 前言:人是曆史和社會的動物    233
第二節 個人與個人主義    237
第三節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240
第四節 階級社會的齣現與發展  242
第五節 階級屬性與類彆    245
第六節 普勞階級與階級鬥爭    248
第七節 個人、自然、社會  250
第八節 社會經濟形構  252
第九節 社會與社群    254
第十節 結論:馬剋思個人與社會觀之評析  256

第十八章 馬剋思論曆史——曆史唯物論的析評
第一節 曆史的創造與曆史的理解    261
第二節 唯物史觀的理念泉源    263
第三節 唯物史觀的要義    265
第四節 由技術麵轉嚮社會麵——階級社會及其變遷  268
第五節 唯物史觀中物質或唯物主義的意涵  271
第六節 辯證法和曆史的辯證發展    274
第七節 結論與評估    277

第十九章 馬剋思的經濟學說
第一節 馬剋思經濟理論與資産階級經濟學說相左  283
第二節 價值與價格    285
第三節 剝削理論  288
第四節 利潤率的降低趨勢  290
第五節 資本主義的危機    293
第六節 資本主義的崩潰    297
第七節 馬剋思經濟思想的評論  301

第二十章 馬剋思的國傢學說
第一節 國傢生機說與國傢工具說    307
第二節 嚮往黑格爾的理性國傢觀    309
第三節 黑格爾國傢學說的批判  311
第四節 國傢形同宗教虛幻的共同體  314
第五節 人的解放和普勞階級的曆史角色  319
第六節 現代國傢、普勞階級和社會革命  322
第七節 人的異化和資産階級的國傢  326
第八節 唯物史觀與資本主義的國傢  330
第九節 國傢為階級統治的剝削工具  334
第十節 國傢為社會寄生蟲說    337
第十一節 國傢的消亡論    339
第十二節 馬剋思國傢觀的結論與批評    342

第二十一章 馬剋思的政治觀
第一節 政治及其相關的議題    347
第二節 古希臘與現代政治本質的不同    351
第三節 國傢有機說與人性復歸  353
第四節 公共事務與私人活動的分彆  356
第五節 政治如同宗教虛幻不實  360
第六節 政治的根源在於經濟  364
第七節 政治是否受經濟決定?  368
第八節 革命、鬥爭、解放、危機    373
第九節 結論:馬剋思政治觀的摘要與批評    377

第三部 演變、影響、展望

第二十二章 馬剋思與馬剋思主義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的齣現  387
第二節 正統的馬剋思主義——社會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390
第三節 馬剋思主義的發展——蘇維埃馬剋思主義的崛起  395
第四節 西方馬剋思主義    400

第二十三章 馬剋思與當代
第一節 新馬剋思主義與後馬剋思主義    409
第二節 女性主義與歧異的政治  411
第三節 資本主義的變化——壟斷資本主義的齣現  413
第四節 國傢的角色和政治化的資本主義  415
第五節 世界體係和環球的資本主義  417
第六節 半世紀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實況    420

第二十四章 馬剋思與未來
第一節 兩種馬剋思主義    425
第二節 馬剋思主義實證化與科學化的弊端    429
第三節 馬剋思主義的過時失效  432
第四節 馬剋思與烏托邦    437

參考書目
馬剋思年錶
人名索引
事物索引

圖書序言

《世界哲學傢叢書》總序

  本叢書的齣版計畫原先齣於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多年來的構想,曾先嚮政通提齣,並希望我們兩人共同負責主編工作。一九八四年二月底,偉勛應邀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三月中旬順道來颱,即與政通拜訪劉先生,在三民書局二樓辦公室商談有關叢書齣版的初步計畫。我們十分贊同劉先生的構想,認為此套叢書(預計百冊以上)如能順利完成,當是學術文化齣版事業的一大創舉與突破,也就當場答應劉先生的誠懇邀請,共同擔任叢書主編。兩人私下也為叢書的計畫討論多次,擬定瞭「撰稿細則」,以求各書可循的統一規格,尤其在內容上特彆要求各書必須包括(1)原哲學思想傢的生平;(2)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3)思想傳承與改造;(4)思想特徵及其獨創性;(5)曆史地位;(6)對後世的影響(包括曆代對他的評價),以及(7)思想的現代意義。

  作為叢書主編,我們都瞭解到,以目前極有限的財源、人力與時間,要去完成多達三、四百冊的大規模而齊全的叢書,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光就人力一點來說,少數教授學者由於個人的某些睏難(如筆債太多之類),不剋參加;因此我們曾對較有餘力的簽約作者,暗示過繼續邀請他們多撰一兩本書的可能性。遺憾的是,此刻在政治上整個中國仍然處於「一分為二」的艱苦狀態,加上馬列教條的種種限製,我們不可能邀請大陸學者參與撰寫工作。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獲得八十位以上海內外的學者精英全力支持,包括颱灣、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國、西德與加拿大七個地區;難得的是,更包括瞭日本與大韓民國好多位名流學者加入叢書作者的陣容,增加不少叢書的國際光彩。韓國的國際退溪學會也在定期月刊《退溪學界消息》鄭重推薦叢書兩次,我們藉此機會錶示謝意。

  原則上,本叢書應該包括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哲學思想傢,但是除瞭財源問題之外也有人纔不足的實際睏難。就西方哲學來說,一大半作者的專長與興趣都集中在現代哲學部門,反映著我們在近代哲學的專門人纔不太充足。再就東方哲學而言,印度哲學部門很難找到適當的專傢與作者;至於貫穿整個亞洲思想文化的佛教部門,在中、韓兩國的佛教思想傢方麵雖有十位左右的作者參加,日本佛教與印度佛教方麵卻仍近乎空白。人纔與作者最多的是在儒傢思想傢這個部門,包括中、韓、日三國的儒學發展在內,最能令人滿意。總之,我們尋找叢書作者所遭遇到的這些睏難,對於我們有一學術研究的重要啓示(或不如說是警號):我們在印度思想、日本佛教以及西方哲學方麵至今仍無高度的研究成果,我們必須早日設法彌補這些方麵的人纔缺失,以便提高我們的學術水平。相比之下,鄰邦日本一百多年來已造就瞭東西方哲學幾乎每一部門的專傢學者,足資藉鏡,有待我們迎頭趕上。

  以儒、道、佛三傢為主的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本有根基,有待我們經過一番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重新提高它在世界哲學應有的地位。為瞭解決此一時代課題,我們實有必要重新比較中國哲學與(包括西方與日、韓、印等東方國傢在內的)外國哲學的優劣長短,從中設法開闢一條閤乎未來中國所需求的哲學理路。我們衷心盼望,本叢書將有助於讀者對此時代課題的深切關注與反思,且有助於中外哲學之間更進一步的交流與會通。

  最後,我們應該強調,中國目前雖仍處於「一分為二」的政治局麵,但是海峽兩岸的每一知識分子都應具有「文化中國」的共識共認,為瞭祖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繼往開來承擔一份責任,這也是我們主編《世界哲學傢叢書》的一大旨趣。

傅偉勛 韋政通
一九八六年五月四日

圖書試讀

第一部 身世、生涯、誌業
 
本書第一部分為馬剋思齣身的傢庭背景,包括其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其妻子燕妮傢族的介紹。然後詳述他平凡的少年時代,反叛的青年時代,勞苦貧窮的成年時代,而終於他淒涼的晚境。全部分為15章,按年代與重要事件之先後,作一生動感人的敘述。
 
有異於俄共、中共教條式的馬剋思傳記,把他人生的每一曆程均作英雄式的禮贊,本部所描繪的傳記主角,卻是一個平實的、有血有肉、成名急切、黨同伐異的悲劇性人物。他忠貞不渝的愛情,固然令人激賞,但他也有七情六慾,因而偶然有點婚外的偷腥;他舉債度日,不時嚮恩格斯伸手討錢;他常為病魔所睏,在晚年為尋求療治而遊走於英倫、歐陸、北非等渡假勝地,不辭舟車的辛勞。這些紀錄在在把一個凡夫俗子的馬剋思勾繪得淋灕盡緻。當然對他緻力於政治經濟學的鑽研、《資本論》的撰述、獻身第一國際參加權鬥,以及在1848~1849年和1871年歐洲革命的積極參與,本傳記也有詳盡的描寫與剖析。
 
隻有在他艱苦、貧睏、病痛與坎坷的人生途上,我們纔能看齣馬剋思追求理想、應付現實堅毅不屈的精神,也瞭解他何以能夠成就不朽事功的因由。
 
這部足以令讀者掩捲嘆息,甚至一灑同情之淚的傳記,主要是取材自帕多維(Saul K. Padover)所著馬剋思不為人知、親密細緻的故事。也參考麥列連(David McLellan)幾本有關馬剋思的青年與一生思想暨著作之介紹。此外,拉達次(Fritz J. Raddatz)、尼可萊夫斯基(Boris Nicolaievsky)、曼興‧赫爾分(Otto Maenchen­Helfen)等有關馬剋思政治傳記,甚至語帶嘲諷的孟紐爾(Frank E. Manuel)為馬剋思所譜的輓歌,以及標榜科學中立、不帶任何價值判斷的呂貝爾(Maximilien Rubel)幾本涉及馬剋思思想與作品之剖析,也一一納入本傳記內容之中,俾為勾勒馬剋思的真麵目提供翔實的基礎。
 
有關馬剋思的傳記,在國民黨統治颱灣半個世紀中,盡是汙衊、撻伐、批判之聲。在篇幅上也屬簡單數頁的形式交代。像本書這樣詳細的描繪剖析,應當是解嚴以來的第一部,雖非絕後,但為空前,這是本書作者自信與自炫之處,尚祈讀者明察。

用户评价

评分

《馬剋思(修訂二版)》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所展現齣的馬剋思思想的普適性和生命力。很多時候,我們聽到“馬剋思”這個名字,就容易將其與曆史上的某個特定時期或政治體製劃等號,但這本書卻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通過對馬剋思多方麵的思想進行梳理,包括經濟、哲學、社會學等,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宏大、更加深刻的思想體係。書中對於“異化”等概念的闡釋,至今仍讓我迴味無窮,它觸及瞭現代社會許多個體麵臨的睏境,例如在高度分工化的工作環境中,個體價值感如何體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馬剋思理論的現實意義的探討,它並沒有停留在曆史的層麵,而是積極地迴應瞭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例如全球化、不平等問題等等。這讓我覺得,馬剋思的思想並非塵封的古籍,而是依然能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啓示。

评分

閱讀《馬剋思(修訂二版)》的過程,就像是在探尋一座思想的迷宮,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這本書最讓我稱道的一點是,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馬剋思的理論概念,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這些概念是如何在現實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又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社會運動和政治格局。作者的論述鞭闢入裏,對於一些復雜抽象的概念,比如“剩餘價值”或者“階級鬥爭”,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解釋,並且輔以生動的案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馬剋思經濟學理論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和公式,而是將理論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實際狀況緊密結閤,讓我看到瞭馬剋思理論的強大解釋力。同時,書中也探討瞭馬剋思思想的演變和不同時期的側重點,這使得對馬剋思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入,避免瞭簡單化的標簽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現代經濟運行的許多現象都有瞭更深刻的洞察,也更能理解一些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

评分

拿到《馬剋思(修訂二版)》這本書,我最初的預期是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的理論和深奧的哲學概念。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大大超齣瞭我的想象。這本書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語言風格卻相當具有可讀性,甚至可以說是引人入勝。作者運用瞭大量貼近生活的例子,將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形象,讓我在理解馬剋思思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共鳴。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社會形態演變的那一部分,它將宏大的曆史進程描述得清晰明瞭,並且讓我看到瞭不同社會製度下人們的生活狀態。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馬剋思思想中的爭議之處,而是進行瞭客觀的分析,這反而讓我對馬剋思的認識更加深刻和全麵。它促使我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時還兼具可讀性的優秀著作。

评分

不得不說,《馬剋思(修訂二版)》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學者式的嚴謹和人文關懷。作者在梳理馬剋思的生平與思想時,並非一味地贊美,而是客觀地呈現瞭其理論的優點與局限性,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受到的評價和爭議。我喜歡書中對馬剋思思想的批判性解讀,它鼓勵讀者獨立思考,而不是全盤接受。對於馬剋思的一些觀點,例如關於曆史的決定論,書中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和質疑,這讓我覺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此外,作者在引用馬剋思原著時,也做瞭恰當的解釋和翻譯,使得即使是對馬剋思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把握其核心思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馬剋思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它引導我思考,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理解和運用馬剋思的思想。

评分

終於下定決心啃下瞭這本《馬剋思(修訂二版)》,說實話,一開始確實有些畏難情緒。畢竟,馬剋思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總覺得是那種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理解的“大部頭”。但當我真正翻開書頁,卻發現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遙不可及。作者的敘述條理清晰,邏輯性很強,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馬剋思的思想世界。開篇部分對馬剋思的生平做瞭詳實的介紹,讓我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不再僅僅是課本上那個刻闆的形象。那些關於他早年求學、與恩格斯結緣,以及在流亡中堅持思想探索的細節,都讓我感觸頗深。我尤其關注瞭他早期著作的形成過程,那些在動蕩年代中孕育齣的思想火花,是如何逐漸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理論洪流。這本書在梳理馬剋思思想發展脈絡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曆史背景信息,讓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和挑戰。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馬剋思會提齣那些思想,而不僅僅是“是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