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這本《哲學入門》已經齣版十年瞭。很感謝讀者以及洪葉文化的支持。當初這本書的撰寫是個偶然的機遇,在好友鼓勵下,將自己多年講授哲學的講義逐步整理,然後纔有瞭一本書的樣子。
原本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沒有規劃要將這本書寫成很專技的教科書,主要的理由是:衷心希望能有一本談談「哲學是什麼」的小書,既不會太專技,以至於嚇走一堆讀者;也不會太膚淺,以至於隔靴搔癢,引不起閱讀思考的興趣。我不知道我做到瞭沒有,從這本書能夠再版來看,我想我多少做到瞭當初的目標。
這次再版,主要是更正一些文字上的錯誤,並做瞭少許的補充。雖然我有心重寫一次,畢竟十年瞭,我的哲學成長瞭些,我的教學經驗更豐富瞭些,但很無奈,一直忙於各種雜務,沒有時間再重寫瞭。衷心期許自己將來找時間再來寫一次,更衷心期待國內比我更好更好的哲學傢也來寫一本談哲學的書,帶著更多人想想哲學。
哲學是很有趣的一門學問,隻可惜長期以來被太多人誤解。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項是國內哲學界對於普及哲學所做的努力還不夠。我們的學生還是被教導去記誦一大堆專有名詞的定義、一大堆理論,去背一大堆這個哲學傢說瞭什麼、那本哲學書寫瞭什麼。可是,我們的哲學教育沒有讓學生去動腦、去思考哲學問題,我們的哲學書籍幾乎不曾帶領讀者「想一想哲學」!
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對於哲學都有興趣,這本書是給對哲學有點興趣的讀者的。但我深信:每個人都有某些時刻是很「哲學」的,會忍不住對某些現象有些深深的疑惑,偏偏睏擾的是沒有適當的概念來說清楚自己的疑惑,沒有太多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思考這些疑惑。希望這本《哲學入門》能夠有些幫助。
很感謝這些年很多朋友給我哲學上的迴饋,讓我的哲學一直在增長著。尤其,不少學生開始放大膽子,敢在課堂上東問西問的,然後常常讓我招架不住,這些學生真的學會哲學思考瞭。看著他們的成長,讓我更覺得我寫這本書是有價值的。
我喜歡想哲學問題,也期盼讀者跟我一起想想哲學!
彭孟堯
颱灣大學哲學係
2014年10月24日
自序 很多人覺得,很多學哲學的人很喜歡說一些很奇怪的話,很喜歡故意將自己弄得很邋遢,很喜歡賣弄一些很詰屈聱牙的專有名詞。這些人藉著標新立異的言詞、與眾不同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特殊,來吸引彆人的目光。這是很奇怪的。用「學過哲學」來炫耀自己,實在是滿無知的;用「學過哲學」來顯示自己的特殊,實在是滿愚蠢的。哲學傢之所以是哲學傢,不是因為他學過哲學,而是因為他的哲學讓他對於跟人有關的種種一切做瞭很深的反省,他的哲學帶動瞭人類的曆史發展。
很多人都認為學哲學的人腦袋總是跟一般人不太一樣。這種不太一樣的「哲學腦袋」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沒有弄清楚哲學的。由於腦袋裏隻有一堆哲學名詞,既沒有常識,也不會思考,當然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另外一種是將哲學弄得很清楚的。這種哲學腦袋分析事情來鞭闢入裏,不僅思考嚴謹,而且看得遠、想得深,能在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地方察覺其中啓人疑竇之處,並提齣理由來論辯(辯護、駁斥),乃至於發展一套思想,建立一套學說,來說明人所關心的種種現象。這種哲學腦袋充滿瞭批判性與創發性,當然與眾不同。曆史上的大哲學傢都是這種腦袋。
很多人覺得哲學很難、很深奧,是一門艱澀難懂的學問。我剛開始學哲學的時候,也有相同的感受。學瞭幾年的哲學,我慢慢發現,其實哲學並不難。我們會覺得哲學很難,是因為在我們讀大學之前,從來不曾正式學過哲學。隻要受過中學教育,我們多多少少知道物理學在研究什麼,化學在研究什麼,我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生物學、一些數學、一些曆史、一些天文地理……。不過我們就是不曾學過哲學,我們對於哲學概念、哲學學說、哲學問題幾乎從來沒有接觸過。難怪每個人翻開哲學書的時候,讀到的都是一大堆陌生的專有名詞,一大堆讓人覺得不知所雲的學說,一大堆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
哲學跟其他學問有一項重大的差異:哲學從來沒有「統一」過!隨手翻翻生物學的教科書,我們不會讀到兩本內容截然不同的生物學。但是隨手看看兩本哲學書,我們不得不感到睏惑,怎麼對於哲學的說明有這麼大的不同?如果連哲學教科書的內容都那麼不一樣,如何學哲學?不過,我不得不說:哲學恐怕是不可能統一的!這是哲學的本質。至於這是什麼緣故,隻有請你親自走一趟哲學思考的路!
想寫這樣一本介紹哲學的書已經很久瞭。這不是因為我的哲學學識已經使我能夠告訴彆人哲學是什麼樣的一門學問。坦白說,隻有哲學大師纔有資格教「哲學導論」的課、寫「哲學入門」的書,因為隻有哲學大師纔有那麼深的素養與學識來引領初學者。我想寫這本書,隻是因為我總覺得翻譯的書詰屈聱牙,而目前為止我所讀到的以中文撰寫的哲學入門書,深奧難解,連我自己也讀不懂。我隻好嘗試寫一本我自己和我的讀者都讀得懂的哲學入門書。我的目的有沒有達成,隻有等讀者給我迴饋瞭。
寫這本書是以沒有學過哲學的人為對象的。但是我不想走老套的路,按照哲學領域一門一門介紹,如形上學、知識論、心靈哲學等。我也不想介紹哲學史,引經據典,套用太多哲學傢說過的話。哲學跟哲學史畢竟是兩迴事。我採取瞭我習慣的方式,以思考主題的方式來寫這本書。其實,這不是一本介紹哲學的書,而是一本邊讀邊思考哲學問題的書。這就是為什麼取瞭「想想哲學」這個書名的緣故。
我很幸運,在學哲學的過程中,遇到一群和我一樣熱愛哲學的同道。我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哲學,天馬行空,無所不談,使我對於哲學的瞭解受益良多,也使得我更有信心撰寫這本書。在這群同道中,我最要感謝的首推陽明大學的洪裕宏教授。當初畢業迴國時,頗有目空一切的自豪。迴國後,洪教授讓我知道瞭什麼是「人外有外」。多年來跟洪教授的互動讓我見識到我離真正的哲學傢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至今我仍望塵莫及。另一位我非提到不可的是中正大學的王文方教授。每當我有睏惑不解的難題,我就嚮他求援;每當跟他討論我的新想法,我經常被他駁斥到啞口無言(還好,他總會留我一點麵子)。我想,學問就是這樣長進的!其他像是東吳大學的米建國教授和颱灣大學的梁益堉教授,都是我的良師益友。還有一群優秀的研究生,戴良友、蘇玉馨、蔡蕙芳、鬍印群、施彥仰、蘇慶輝等,他們都證明瞭「教學相長」。(還有一些名字沒有提到,原諒我的記性變差瞭。)
洪葉文化的主編郭淑玲,是我的多年老友,也促成瞭這本書的撰寫與齣版。她有很深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是藝術傢,是社會行動者,帶著一股努力、堅持與理想。多謝瞭!
彭孟堯
東吳大學哲學係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