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樂鍾諸體係的源流問題研究

先秦樂鍾諸體係的源流問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先秦
  • 樂鍾
  • 諸體係
  • 源流
  • 音樂史
  • 古代音樂
  • 中國古代音樂
  • 曆史研究
  • 考古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在1994年齣版的《先秦樂鍾之研究》,主要是鍾類樂器的名實研究、先秦樂鍾的型態分析,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係徐堅評析該書「足以成為過去十餘年有關中國青銅器樂鍾研究的總結性作品」,該書關於西周甬鍾起源的「南北交流說」主張,備受各界肯定與認同。而在之後,作者在青銅鍾類樂器的研究又更進一步,本書為這20年來的總結研究成果。

  本書研究的觸角更往前延伸,進一步探討並確認瞭銅鈴與鍾的更早源頭關係,對於發展過程中的持續影響有諸多申論,有相當醒目的具體學術成果。

  本書研究的範疇相當廣泛,涉及瞭音樂學、考古學、文字學、器物學、工藝學、曆史學的領域,作者呂琪昌教授在工藝史有專長的研究,硃文瑋老師長期任教颱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係,關於二鬍、絲弦等樂麯分析由有專長,領域並跨入古代樂鍾研究。二人的精深研究,受到業界十分重視。
鍾鼎之聲:先秦青銅禮器體係的流變與重構 引言:凝固的曆史與流動的音樂 本書並非聚焦於先秦禮樂製度的宏大敘事,亦非單純的考古學器物斷代研究。我們試圖深入挖掘的是一種更為隱秘、更具穿透力的曆史張力——先秦時期,以鍾、磬為核心的青銅樂器群,如何從早期的實用性敲擊工具,逐步演化為承載政治權力、宗法秩序與宇宙觀的復雜符號係統。這些青銅巨物,沉寂於地下數韆年,其錶麵斑駁的銘文與精妙的鑄造工藝,是解讀先秦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變遷的“硬核”文本。 本書的視角,著眼於“體係的源流”這一核心命題。我們並不滿足於描述“哪裏的鍾形製更早”,而是探究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段的樂器譜係,其背後的動力學機製——是技術擴散,是政治聯盟,還是文化認同的重塑? 第一章:器物的“前曆史”:從原始打擊到禮器萌芽 在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到來之前,古代的打擊樂器已然存在。本章將考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陶器、骨器、玉器在模擬聲音和象徵性使用上的嘗試。重點關注早期鼓類樂器(如陶鼓)的形製特徵及其在祭祀活動中的地位。我們將分析,在文字尚未成熟的時代,聲音如何被賦予社會意義,並為後來的“鍾聲正名”奠定基礎。 早期打擊音的社會功能: 聲音的權威性與區隔性。 “鍾”的雛形: 從功能性懸掛器到象徵性樂器的過渡形態。 第二章:商代:權力的基石與聲音的壟斷 商代青銅器,特彆是編鍾的齣現,標誌著禮樂文明的實質性開端。本章將細緻剖析殷墟齣土的成組編鍾和單體大鍾的形製特徵,如鎘(Gě)與鐃(Náo)的搭配關係。我們認為,商代的鍾樂體係,本質上是一種國傢壟斷的權力工具,其意義遠大於音樂本身。 “有夏之敬”: 商代對夏代禮製符號的繼承與改造。 鑄造技術的政治化: 銅料的徵集、工匠的管理與技術標準的確定,如何體現王室的中央集權。 聲音的等級製度: 鍾的數量、音高與所能參與的祭祀層級的對應關係。 第三章:西周的“樂製”重構:禮儀化的頂峰 西周禮樂製度的確立,將青銅樂器體係推嚮瞭第一個高峰。周公製禮作樂,旨在用一套精確的、可復製的音樂係統來維護新建立的宗法與分封秩序。本章將深入探討周代鍾(包括特種鍾如攸、桴)與磬(石製與玉製)在“雅樂”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在不同等級諸侯國中的擴散模式。 “禮”與“樂”的辯證統一: 鍾聲如何界定社會身份的“方正性”。 鍾形製的標準化與地域差異: 探究周王室嚮諸侯頒賜樂器譜係的可能性,以及不同地域(如關中與洛陽盆地)在繼承與創新上的微小分野。 銘文的“樂律學”意義: 鍾體銘文對當時音律、閤奏規範的潛在指示。 第四章:春鞦戰國:體係的瓦解與多元化的勃興 春鞦戰國時期是禮樂體係劇烈動蕩、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時代。隨著王室衰微和諸侯爭霸,原有的“雅樂”體係開始鬆動。各國在繼承周製的基礎上,紛紛發展齣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銅樂器群,這構成瞭我們所說的“諸體係”的實質性齣現。 楚係、吳越係、三晉係的樂器創新: 特彆關注楚國編鍾形製的修長化、音域的擴大,以及三晉地區對鍾、磬組閤的靈活調整。 “鍾磬”的世俗化傾嚮: 樂器不再完全服務於宗廟祭祀,開始進入宮廷宴饗、甚至私人收藏。 技術革新的推動力: 冶金技術的進步(如閤金配比的調整)如何使得復雜音階的實現成為可能,從而挑戰瞭舊有的音律觀。 第五章:源流的交叉與匯聚:不同技術群的碰撞 本書的核心任務之一,便是梳理這些“諸體係”之間的互動關係。它們並非孤立發展,而是通過戰爭、朝聘、技術人纔的流動而相互影響。 技術擴散的路徑分析: 區域間鍾磬技術的“傳染”模式。 “古雅”與“新聲”的張力: 思想傢(如孔子、墨子)對禮樂變遷的批判與肯定,反映瞭社會對“正統”聲音的焦慮。 最終的整閤: 秦漢大一統前夕,各地方樂器體係在走嚮融閤(或被新的帝國秩序吸收)過程中的特徵殘留。 結論:曆史的殘響 先秦樂鍾諸體係的源流,是一部關於權力、技術、信仰與地域文化相互作用的復雜曆史。它們不僅是考古學上的珍品,更是先秦精英階層如何“聽見”並“構建”他們世界的活化石。理解這些體係的演變與分化,有助於我們超越對單一“周禮”模式的刻闆印象,更全麵地把握先秦文明的動態光譜。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這些沉睡的青銅樂器所蘊含的深厚曆史信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章緒論

第1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1.研究動機
    2.研究重點與方法
第2節  《先秦樂鍾之研究》的成果與結論
    1.研究成果與貢獻
    2.研究重點與結論
第3節  本研究的樂鍾分類與定名
    1.鍾
    2.「原始鎛」與「鎛」
    3.庸
    4.「早期句鑃」與「句鑃」
    5.鉦
    6.鐸
    7.鈴

第2章  文獻探討

第1節  《先秦樂鍾之研究》的迴響與意見
    1.研究成果的迴響
    2.迴響意見的討論
第2節  先秦樂鍾源流探討之相關文獻
    1.樂鍾的起源
    2.樂鍾的流變

第3章  先秦樂鍾的起源階段研究

第1節  原始樂鍾「三元論」
    1.「庸」的分布與特點
    2.「早期句鑃」的分布與特點
    3.「原始鎛」的分布與特點
第2節  早期銅鈴的資料與分析
    1.陶鈴與銅鈴的起源及發展
    2.陶寺文化與二裏頭文化的銅鈴
    3.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的銅鈴
    4.陶鈴與銅鈴之「閤瓦形」結構的推測
第3節  銅鈴與原始鎛的源流關係
    1.最早的「原始鎛」
    2.銅鈴與「原始鎛」的關係
    3.大洋洲原始鎛為「鈴」說
第4節  銅鈴與庸的源流關係配方精準度之檢驗與分析
    1.商「庸」的發展序列及最早的形式問題
    2.銅鈴與商「庸」淵源關係的形式探討
第5節  庸與句鑃的源流關係
    1.「早期句鑃」發展序列的問題
    2.「早期句鑃」發展序列的問題辨析
    3..對於「早期句鑃」發展序列及起源的看法
    4.「庸」與「早期句鑃」發展過程中的聯係

第4章  先秦樂鍾的發展階段研究

第1節  甬鍾來源再探討
    1.關鍵器物:寶雞齣土的兩組甬鍾
    2.相關問題的討論
    3甬鍾相關要素來源的探討
    4.「新南北交流說」的提齣
    5.南北文化的交流問題
第2節  鎛的來源及其發展探討
    1.關鍵器物――陜西眉縣楊傢村窖藏的三件鎛形器
    2.南方「原始鎛」與北方「鎛」的關係
    3.鎛在中原地區的齣現及其用途
    4.由「鎛」嚮「鎛式鍾」的發展
第3節  鈕鍾的來源及其發展探討
    1.對《先秦樂鍾之研究》相關資料的重新檢視
    2.新資料的討論
第4節  其它鍾類樂器的起源
    1.鉦
    2.鐸

第5章  先秦鍾樂發展的相關問題

第1節  濫觴期的鍾樂問題討論
    1.節奏樂器主導的時代
    2.陶鈴與銅鈴
    3..三件製的商「庸」
    4.三件製的西周早期「甬鍾」
    5.濫觴期的樂鍾音列
第2節  發展期的鍾樂問題討論
    1.樂鍾調音時代的來臨
    2.「一鍾雙音」的使用
    3.過渡期的編列分析――𤼈鍾
    4.過渡期的編列分析――晉侯穌鍾
    5.過渡期的編列分析――眉縣楊傢村鍾
    6.單肆與雙肆的編列
    7.春鞦早期鈕鍾的音列
    8.關於「商」聲的問題
第3節  繁盛期的鍾樂問題討論
    1.鎛的角色轉變及其對鍾樂發展的影響
    2.大規模的編鍾組閤現象
    3.鄭國的鍾樂特點
    4.楚地的鍾樂發展
    5.晉地的鍾樂發展
第4節  衰落期的鍾樂問題討論
    1.戰國後期的樂鍾衰落現象
    2.西漢時期的樂鍾資料分析
    3.先秦樂鍾的終結

第六章  結論

第1節  鍾類樂器的發展譜係
第2節  鍾樂的發展與區域差異
    1.濫觴期
    2.發展期
    3.繁盛期
    4.衰落期
第3節隨州葉傢山齣土西周編鍾的啓示
    1.葉傢山編鍾的組閤特徵
    2.葉傢山編鍾對樂鍾發展研究的啓發
    3.葉傢山編鍾的年代及國彆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對古代聲學和樂律頗有研究的愛好者,因此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瞭我。我一直在思考,先秦時期的先哲們,是如何在沒有現代科學儀器的情況下,通過觀察、實踐和理論思辨,逐步建立起一套精妙的音律體係的?這本書能否在“源流”的探討中,兼顧到樂鍾體係在理論層麵的發展?例如,關於度量衡、音高標準、五聲音階乃至更復雜的十二律的早期探索,是否能在書中有所體現?我希望書中能夠不隻是停留在器物層麵,更能深入到那些構成樂鍾體係的抽象概念,探討它們是如何與當時的哲學、數學乃至宇宙觀相結閤的。如果書中能有對古代樂律理論的梳理和闡釋,那將是對我個人研究的一大助力。

评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的細節非常著迷的讀者,特彆是那些能夠“活化”曆史的細節。這本書的標題“先秦樂鍾諸體係的源流問題研究”,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我設想,書中是否會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墓葬齣土的樂鍾進行細緻的比對分析,來揭示它們在形製、工藝、鑄造技術、裝飾紋樣以及聲音特徵上的異同?這些細微的差異,是否能幫助我們勾勒齣不同區域樂鍾體係的獨立發展軌跡,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影響和傳播路徑?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樂鍾的“體係”問題,即一個完整的樂鍾體係,除瞭主樂鍾之外,是否還包含其他打擊樂器,以及這些樂器之間的配閤和演奏方式,這對我理解先秦時期的音樂場景至關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質感,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感,這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文明的音樂,就像在觸摸它的靈魂。先秦時期,正是中國古代文明從多元走嚮統一的關鍵時期,而樂鍾作為當時重要的禮樂器具,必然承載著那個時代重要的政治、社會和文化信息。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從社會史的角度齣發,去探討先秦樂鍾體係的形成和演變,例如,不同諸侯國在發展各自鍾樂體係時,其背後的政治考量、社會功能以及與貴族階層的關係。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洞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頗具古韻,深沉的青色基調,點綴著幾處模糊的金紋,仿佛能從中窺見青銅器特有的沉靜與厚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僅是看到它,就讓我對即將開啓的“先秦樂鍾”之旅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音樂不僅僅是鏇律和節奏的組閤,它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與情感的載體。先秦時期,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奠基階段,其樂鍾體係必然蘊含著那個時代獨特的哲學思想、社會結構乃至於祭祀禮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究這些寶貴遺産的窗口。我特彆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聆聽那些失傳已久的鍾鳴,去理解那些古老樂器背後隱藏的智慧。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感到滿意,這意味著作者在其中傾注瞭大量的心血,相信定能帶來一場豐盛的精神盛宴。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的思緒便如同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牽引,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開篇便以“樂鍾體係的源流”為題,這正是許多曆史研究者和對古樂愛好者所關心的核心問題。我曾設想過,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族,是如何獨立或相互影響地發展齣各自獨特的鍾樂文化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內在的聯係,抑或是獨立演化的奇跡?這本書能否為我們梳理齣這些紛繁復雜的脈絡,揭示齣先秦時期樂鍾體係從萌芽到成型,再到分化融閤的整個過程?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具體的考古發現,例如殷墟、周原齣土的鍾,以及它們在斷代、形製、紋飾等方麵的特徵分析,這些細節的呈現,將直接關係到我們對曆史真實性的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