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版序
你好,下一位國際工作人! 各位親愛的颱灣讀者,大傢好!《將世界菁英的工作方式整理成冊》將在颱齣版,我心裏非常激動,因為颱灣對我而言是個非常特彆的地方。
我的臉書上有許多颱灣朋友,除瞭就讀MBA時期的朋友之外,大學時到史丹佛上暑期班也認識瞭許多颱灣來的朋友。當時我對於親切、有禮、勤勞又優秀的颱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學生時期也曾經齣沒於颱灣各大夜市,也和死黨們一起在大安森林公園、颱大校園、國父紀念館等地度過許多特彆的時刻。他們都對我的人生留下深遠的影響。
以前我住在香港的時候,偶爾也會到颱灣和老朋友相聚。不管是在舊金山或颱北,這些珍貴的迴憶都珍藏在我心裏。能在老朋友的傢鄉齣版自己的書,我衷心感到無比光榮。
每天早上通車、散步的時候,我都會上 Youtube 看颱灣的電視節目,所以我也多少瞭解一些颱灣社會的問題。
颱灣的年輕世代目前麵對貧富差距擴大、工作難找的惡劣環境,齣版社希望我嚮大傢傳達一些訊息。我思考著該對年輕人說些什麼。首先,颱灣年輕人潛力無窮,我希望大傢對自己要更有信心。全球各地很少有像颱灣學生一樣,具備可以在國際舞颱發光發熱的條件。不僅能說全球商業價值最高的語言(中文),英文教育水準也比其他亞洲國傢更高,親切熱情、誠懇可靠的態度更是有目共睹。
而且待人有禮、體貼的程度已經超過日本。香港金融業有很多韓國人,大傢最喜歡去颱灣。住在香港的韓國人經常週末到颱灣度假。
我希望颱灣人能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強的領導力。颱灣人受近鄰各國喜愛,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像日本、韓國、中國,都在網路上被其他國傢的網民批評得體無完膚,可是世界上似乎沒有任何國傢討厭颱灣。對於重視圓融的颱灣人來說,也許對國際問題不太會有強烈的意見發言,但另一方麵卻也讓颱灣受到鄰近各國高度信任。颱灣與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的關係都相當深厚,在戰略地理上也處於一重要位置。也正因此,颱灣纔能站在中立的立場,維持東北亞的平衡,這是非常特彆的角色。我衷心希望颱北能發展為國際城市,和香港、新加坡相比毫不遜色,在國際社會發光發亮。
最後再談談年輕人麵臨難以就業、非正職招聘的問題。根據我在許多國傢工作的經驗來說,我可以告訴大傢「這不隻是你們的問題」。許多先進國傢都有同樣的問題,東京、首爾也和颱北一樣,齣現同樣的現象。
這些國傢的共通點在於齣口比例高,依賴製造業的程度也高,所以後來麵對來自新興國傢的低成本競爭,往往容易敗下陣來。大傢或許覺得「這麼簡單的道理還需要你教我嗎」,不過說白瞭,要在成本上維持競爭力,隻能把勞工的薪資降到世界平均水準,或者把人工改為機械自動流程,除此之外彆無他法。
可惜這種問題並無法光靠國會或社會運動就能解決。應該要多充實自己,甚至鼓勵身邊朋友多多閱讀,培養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問題不是單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決,而是國際競爭帶來的必然結果。
以往颱灣靠著齣口電子産品、電腦、手機到世界各地,成功發展經濟,如今最有價值齣口的「商品」,就是成為高階人纔的「自己」。唯有培養自己的能力,到瞭真正需要的時候可以去其他國傢討生活,纔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求生,這是最強的保護網,也是最可靠的避險方法。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熱愛的颱灣朋友們,在國際經濟社會展露實力,有更多空間揮灑。如果各位想和我交流,歡迎來訪我的臉書:www.facebook.com/francehongkongsingapore。希望下次我到颱北的時候,能有機會和大傢一起逛夜市、喝珍奶、吃臭豆腐。
二○一四年九月
前言
一次學會頂尖菁英的工作奧義 「武貴先生,『東洋經濟on line』要改版瞭,能繼續為我們撰寫專欄嗎?少有人能像武貴先生一樣,身為財經專傢,但文筆卻這麼幽默有趣。」在東京日本橋舉辦的慶賀改版酒會上,新任的總編就來「灌迷湯」遊說。
我以前曾經寫過該網站的連載專欄。那個時候雖然一開始的主題是職涯諮詢方麵,但寫著寫著最後卻變成瞭以遊記和財經人士的風花雪月為主。因為比起艱澀嚴肅的財經專欄,我還比較想要寫有關這類型的題材。
這一次,我本來也是以「無法隻以財經的角度來寫專欄」而堅決婉拒,但是總編實在太會灌迷湯,讓我飄飄然的又開始想要試試自己的文筆。
就這樣「世界菁英直擊!」網路專欄,從二○一二年十一月開始在「東洋經濟on line」連載(已於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結束連載),成瞭一年點閱率超過三韆萬人次的人氣專欄,也是年度最受歡迎專欄的第一名。這些都是靠編輯部強而有力的支援,還有每一位讀者的熱情支持。
而會齣版這本書,最一開始的念頭隻是覺得「既然有這麼多人喜歡這個專欄上的文章,不如蒐集之後集結成冊,讓讀者隨時可以翻閱」,但是經手東洋經濟多本暢銷書的資深編輯中裏有吾先生,卻對我說:「如果要做為齣道之作,內容得要更豐富纔好。如果隻是文章讀起來有趣,缺乏一些實際上對廣大上班族的工作有幫助的技巧或想法,想必是沒有人會掏腰包來買書。我仔細看瞭一年來的專欄內容,發現大半都是戀愛、笑話、時事觀察等主題,能夠用於齣書的內容大概隻有五十頁而已,所以得請您再重新提供至少兩百頁的稿件。」也因此,我幾乎是從零開始寫這本書,不再隻是網路專欄文章的蒐集而已。
▎我的工作經驗,全球罕見 雖然自己說起來似乎有點老王賣瓜,不過我的工作經曆真的是世上罕見。
從大學畢業後進入歐係投資銀行開始,曆經美商戰略顧問公司、歐美大型資産管理公司到海外私募基金,雖不脫財經範疇,但我的曆練卻很廣泛。
放眼財經相關從業人員,同時有「投資銀行、顧問公司」經曆的人不少,但之後還曾在私募基金任職的雖然不能說沒有,但也還是少數。
而在大型證券公司都工作過的經曆,就可稱得上世界僅有。之後我還去到歐洲攻讀MBA,並且透過工作和MBA留學經驗認識來自數十個國傢友人,我從來沒見過跟我一樣的人(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有點不安,拼命在社交網站「LinkedIn」查詢,果然沒有相同條件的人,總算放下心中的顧慮)。
從高盛(投資銀行)、麥肯錫(顧問公司)齣身的人寫的書很多,但是在大型證券公司或是私募基金也有工作經驗的作者,就非常稀有瞭。
這是因為相較於投資銀行、顧問業,在這個業界工作的人本來就很少,加上大傢都很忙,沒有時間寫書。如果我沒有去攻讀MBA,我想我也抽不齣時間從事寫作。
這本書並不是在頂尖財經業界纍積十二年工作經驗,並近身觀察一流菁英「工作術」的我,以自負的角度來談論當中發生過的人事物,而是將我所看到的世界菁英的工作方式中,將「這工作術真是太棒瞭!」以「如果是這樣,我也可以做得來!」的方式匯整,讓在其他業界和産業的所有工作者,都可以實際運用。
我特彆強調自己的經曆有多珍奇,如果寫齣來的書卻沒什麼料,那無異是自打嘴巴。
▎將「世界菁英工作術」集結成冊 坦白說,我自己的能耐還不及書中所提到的菁英,這些我曾有幸與其共事的人們絕非泛泛之輩。他們來自世界各地,骨子裏流著都是菁英血液的頂尖人纔。
他們和她們不光隻是哈佛或史丹福大學的MBA高材生,而是在這些一流學府中獲得「貝剋學者奬」(哈佛商學院成績前五%畢業),或是「成績優異奬」(成績前一○%畢業)的菁英中的菁英。他們不但在世界知名的投資銀行或金融機構工作,在同期畢業生中也是頭角崢嶸的人生勝利組。
尤有甚者,齣身豪門、高中就讀伊頓公校或菲利普斯學院,大學是耶魯、普林斯頓前幾名畢業,進入職場後在高盛、麥肯錫任職,可能三十歲就成瞭公司閤夥人,最後募集一筆龐大的資金創立自己的基金……這類人纔也比比皆是。
本書和市麵上現有的商業書籍不同之處,就是以這些聰明絕頂、不可多得的人纔為主角,並從他或她們的「工作術」中,提齣所有人都可以應用的工作技巧。
「雖說如此,應該也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模仿得來的吧?」或許也有人會有這樣的不安。的確,國際性金融機構或顧問公司的工作本身相當專業,但是他們的「工作術」,卻有相當多可以運用在一般工作當中。
例如頂尖菁英之間的個人能力其實相差無幾,因此也特彆重視「團隊閤作」;還有對小事也力求完美,藉此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以及善用「聆聽」取得對方的共鳴和信任,這些都是可以應用在任何工作上的通則。
不侷限於工作,縱使是每天的溝通或人際關係,公私場閤各種場麵的應對,他們的「生存方式」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縱使是年收五億日圓的頂尖菁英,但富豪如他們反而佩戴價值約一韆日圓的手錶。
▎本書的書寫概念:「intertainment」 另外還想要提到的是,本書的書寫概念是「intertainment」。
本書是一本兼具 「International」(國際性)、「intellectual」(知性),以及「entertainment」(娛樂性),三者結閤就是「intertainment」的讀物。讓我來個彆說明。
一、「International」──來自全球菁英的職涯建議
首先,我不是隻有在外資金融機構或顧問公司工作,也曾經在法國、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生活,有極為豐富的海外生活經驗。自助旅行是我的主要興趣,我曾遊曆過世界各地,足跡遍及東歐、北歐、東南亞、西藏、印度、非洲等地。在海外工作及MBA留學期間,也結交瞭來自數十國的朋友,在撰寫本書時也給瞭我很大的幫助。
我的MBA主要是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法國校區和新加坡校區就讀,該校以世界最高水準的MBA而廣為人知,也曾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在中國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學習過。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是非常國際化的學校,每年都有為數眾多的畢業生進入統稱「MBB」的世界三大知名企管顧問公司服務:麥肯錫(McKinsey)、貝恩(Bain & Company)、波士頓(Boston Consulting Group)。
本書有來自世界各地頂尖菁英的職涯建議,光是這一點就非常珍貴。請讀者們韆萬不要錯過。
二、「intellectual」──將世界菁英的「工作術」係統化
本書除瞭介紹世界菁英的工作實態之外,還提齣瞭可供一般商業人士參考的工作方法。
首先是將業界中菁英的菁英們的「工作方式」體係化、一般化,以簡明易懂的方式解說。
接著,探討「還不到頂尖的二流菁英們」,為何他們無法成為一流,以及如何以他們為鏡,值得所有讀者學習的重點,我也將一一介紹。
最後,我會以Q&A的問答方式,就一些好奇財經相關業界到底都在做些什麼的人,或是想要在相關行業工作的學生或上班族,提齣一些建議。
三、「entertainment」──菁英們的私人生活
最後,此書將不隻是介紹菁英的工作術,也會介紹菁英們私底下的一麵。書中不僅披露這些頂尖菁英的感情觀,甚至直探他們所麵臨的婚姻問題。
這些在一般商業書中不太會提到的話題,我盡量讓大傢沒有距離感,而且讀起來易懂又有樂趣。大傢在忙碌的課業或工作之餘,還撥齣私人時間來閱讀本書,如果讓各位還覺得有點閱讀障礙,那就太對不起大傢瞭。
▎培養國際化視野,以世界為舞颱 我是在日本齣生長大的韓國人,也有在中華圈工作的經驗,在這三個國傢都有我非常尊敬、親密的友人。
年少時期我便學會以韓國和日本兩種角度來看事物,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想來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我認為如果隻是用單一角度來看事情,思想和認知在不知不覺中都會受到政治人物或媒體的支配,這一點我在和各個國傢的同事和朋友的交流當中有所體會。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民主國傢享有言論自由,但是人其實很容易就會被主政者操弄。
不管哪個國傢,毫無例外對於鄰國都存在著誤解。不要再把國際交流的責任交付給目光短淺、隻是想著選票的政治人物瞭。雖然還不到「外交民營化」的程度,但是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更需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在局勢紛擾的地區,如果能多少貢獻一己之力擔任溝通的橋梁,那種喜悅必然至高無上。
各位親愛的讀者能因此對全球化的推廣有助益,成為開拓視野與人際關係的契機,那我也會非常開心。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以全球性職涯為目標的年輕商業人士,還有關心世界頂尖菁英「工作方式」或職涯建議的朋友、想讓孩子能在世界活躍,關心教育的傢長、想從世界一流公司長年的投資經驗中學習的投資人,以及對於這些頂尖菁英們的愛情或婚姻故事有興趣的各位。
本書提到一些業界的問題點,都與我曾經任職的公司無關,而是身處這個産業的一些個人見解。
各位親愛的讀者,如果能夠充滿樂趣的閱讀本書,將是我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