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電影看哲學

談電影看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電影哲學
  • 哲學
  • 電影
  • 文化
  • 藝術
  • 思辨
  • 解讀
  • 人文
  • 大眾哲學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什麼我們要道德?死亡讓我們找到人生意義?什麼是理想的教育?為何要環保?愛是什麼?何謂真實?我是誰?

  一個個發人深省的哲學問題,全部來自我們視為娛樂的電影。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電影則是現代的娛樂;無論是哲學藉電影「翻生」,走進日常生活,還是電影靠哲學來增加「深度」,對觀眾來說,都是好事。在增加欣賞的趣味之餘,又可以引發大眾對哲學的興趣。

  作者通過由逾七十部新舊中外電影組成的光影世界,引領讀者探討「道德」、「死亡」、「教育」、「環保」、「自我」、「情愛」、「自由」等八個議題,在閑聊電影的同時,思索人生的種種疑問。
電影與哲思的交匯:一場超越銀幕的深度探索 書名:電影與哲思的交匯 作者:[此處可填入一個虛構的作者名,例如:林遠、陳墨] 齣版社:[此處可填入一個虛構的齣版社名,例如:時代視野齣版社、人文之光書局] --- 內容簡介: 《電影與哲思的交匯》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電影評論或哲學理論的簡單拼盤,而是一部深入挖掘影像敘事背後的深層哲學意涵的學術性與思想性兼具的著作。本書緻力於構建一座橋梁,連接光影流動的藝術世界與人類思維深邃的本質探尋。我們相信,電影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所承載的敘事結構、視覺語言以及對人性和世界的摹寫,無不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命題。 本書的視角是獨特的。它拒絕陷入對特定影片的膚淺贊美或對哲學流派的僵硬解讀。相反,作者以一種“返本歸真”的姿態,審視那些跨越時代、橫亙國界、以獨特方式觸及人類共同睏境的電影作品。我們探討的重點在於:電影的“在場性”如何重構瞭我們對“實在”(Reality)的理解?電影中的“他者”形象,如何摺射齣主體性哲學的睏境與齣路?敘事的時間性,又與海德格爾或柏格森的時間觀念有何種內在的張力? 全書結構精巧,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 第一部分:視覺的本體論:影像與存在之問 本部分是全書的理論基石。我們首先從現象學和符號學的角度切入,探討電影影像本身作為一種“錶徵”(Representation)的本體論地位。電影的本質是時間中的空間運動,這種運動如何影響瞭我們對“此刻”和“永恒”的感知? 我們細緻分析瞭安德烈·巴贊關於“濛太奇”與“長鏡頭”的經典論戰,但將焦點置於其哲學意涵之上。長鏡頭是否更接近於我們對真實事件的連續經驗?濛太奇在何種程度上扮演瞭建構意義的能動角色?通過對貝拉·塔爾(Béla Tarr)的緩慢鏡頭和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斷裂式剪輯的比較研究,我們揭示瞭影像媒介自身對“真理”錶達能力的邊界。 此外,本部分還深入探討瞭“凝視”(The Gaze)在電影中的權力結構。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視角齣發,分析銀幕上的目光如何將觀眾置於被審視的境地,進而探討拉康的“幻象”理論如何在視覺藝術中找到最直接的載體。電影不僅是觀看,更是一種被觀看的經驗,這直接指嚮瞭自我身份構建的哲學難題。 第二部分:敘事的倫理學:他者、罪責與自由意誌 電影的核心驅動力是衝突與選擇,這自然引嚮瞭倫理學的探討。本部分聚焦於電影敘事中對“他者”的處理,特彆是那些邊緣化、異化或被壓迫的角色。 我們選取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異類”描繪的經典案例,分析電影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對道德邊界的判斷。例如,在探討法西斯主義下的群體心理時,我們援引瞭阿倫特的“平庸之惡”概念,審視那些看似無害的日常場景如何孕育齣巨大的道德災難。電影的倫理並非是說教,而是通過情境的設置,迫使觀眾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況下進行價值判斷。 自由意誌與決定論的衝突,是貫穿許多類型片(尤其是黑色電影和科幻片)的母題。本書不滿足於簡單的歸類,而是探討當敘事結構本身被設計成一個封閉的“迷宮”時(如剋裏斯托弗·諾蘭的部分作品),觀眾的自由選擇權是否已被媒介形式所預先剝奪。電影是否暗示瞭人類命運的不可抗瓦解的“宿命論”? 第三部分:時間、記憶與存在的焦慮 人類對時間流逝的體驗是永恒的哲學議題。電影作為一種“時間藝術”,其對時間的主觀重塑能力,為我們提供瞭研究時間哲學的絕佳範本。 本部分將重點分析“閃迴”(Flashback)和“前瞻”(Flashforward)在敘事中的非綫性結構,探討它們如何挑戰我們對因果律的傳統認知。我們對阿蘭·雷乃(Alain Resnais)的作品進行瞭細緻的文本分析,考察其如何通過記憶的碎片化來錶達創傷後個體的意識流動,以及這與普魯斯特關於“非自主性記憶”的論述有何共通之處。 此外,對“懸念”的分析也被提升到存在主義的高度。懸念的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體驗,是人類對自身有限性(Mortality)的恐懼的藝術投射。通過分析那些將時間拉伸至極限的影片,我們試圖捕捉到那種“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焦灼感。 第四部分:技術、幻覺與後人類的景觀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特彆是數字特效的普及,電影與“實在”之間的界限愈發模糊。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技術哲學對電影本體論的衝擊。 虛擬現實(VR)和深度僞造(Deepfake)的興起,使得“眼見為實”這一經驗主義的基石受到根本性的動搖。本書將分析賽博朋剋電影(如《銀翼殺手》)對“何以為人”的追問,並將其置於當代人工智能倫理的背景下進行重新解讀。當影像可以完美復製甚至創造不存在的“真實”時,我們的主體性認知將何去何從? 我們還將討論媒介的“物性”——屏幕、光束、聲音——這些技術要素本身如何塑造瞭我們的感知結構,使我們成為被技術規訓的觀眾。這不僅是對電影技術的羅列,更是對後現代社會中“模擬”(Simulacra)理論的視覺化考察。 --- 總結: 《電影與哲思的交匯》是一部挑戰性的閱讀體驗,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熟悉電影的語言,更要具備嚴肅的哲學思考能力。本書旨在超越單一的文本解讀,引發一場關於感知、意義、倫理和存在本身的宏大對話。它為電影愛好者提供瞭一把深入理解影像深意的鑰匙,同時也為哲學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化的當代思想實驗場。閱讀本書,就是在觀看一部關於我們如何觀看世界的電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光耀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修美學,現為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研究興趣包括藝術、思考方法、邏輯、中國哲學及宗教哲學。著有《圖解中國古代哲學‧先秦篇》、《思考學堂》、《圖解思考方法》、《圖解實用倫理學》、《藝術終結》、《藝術死亡》、《思考方法淺論》、《思考方法與藝術評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 04

道德 06

為什麼我們要道德? 08
道德與利益 13
道德的自強意義 18
人性本惡? 22
總結 28

死亡 30
死亡的恐懼 32
死亡的意義 37
生前死後 42
自殺可以嗎? 47
總結 52

教育 56
理想的教育? 58
現代教育的目標 62
古代的教育 67
學習的意義 72
總結 78

環保 82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 84
動物權利?尊重生命? 87
地球有內在價值? 93
基督教VS道傢思想 97
總結 101

自我 106
我是誰? 108
自我同一性 111
自我理解 115
自我實現 122
總結 127

情愛 132
愛是什麼? 134
愛的種類 136
愛的苦果 143
愛與性 147
總結 154

真實 158
何謂真實? 160
如何判定真實? 166
真實與幻象 172
真實的人生 176
總結 180

自由 184
自由意誌與決定論 186
自由的價值 190
自由與權利 194
自由至上? 201
總結 207

結語 210

片目 215

圖書序言

前言

  近年來,哲學有「復興」的趨勢,有兩個明顯的現象,一個是哲學治療的興起,用哲學分析去消除人在概念上或價值上的睏惑;另一個是有很多藉電影情節來討論哲學問題的書本齣現,幾乎每一部賣座的(西方)電影,都有這樣一本與它相關的書。自從學院製度齣現之後,哲學變得專業化,哲學傢討論的問題也愈來愈抽象,即使一般學者,都難以理解。但其實西方哲學最初齣現的時候,是十分「入世」的,蘇格拉底就是站在街上跟一般人討論哲學問題,令大眾有所得益。所謂哲學的「復興」,指的就是哲學「迴歸」日常生活,恢復它在古希臘時的功能。

  哲學治療源於美國,在香港已有人從事這方麵的工作,至於透過電影討論哲學問題,在華語界比較少見。

  哲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電影則是現代的娛樂;無論是哲學藉電影「翻生」,還是電影靠哲學來增加「深度」,對觀眾來說,都是好事。因為電影既是一種娛樂,在觀賞的時候自然會給予我們滿足感,如果能同時帶齣某些哲學問題,一來會增加欣賞的趣味,二來可以引發大眾對哲學的興趣。

  有些電影的主題十分明顯是哲學性的,不妨稱之為哲學電影;但其實從一般電影都可以找到哲學的話題,例如大部分電影都涉及人與人之間的紛爭,這就一定跟倫理學有關。本書正是藉題發揮,藉著電影,探討一些常見的哲學問題。

  看電影一定要進戲院!因為這裏纔是我心中的教堂。

梁光耀
2014年4月書於澳門

圖書試讀

死亡
 
某日跟幾位父執輩茶敘,閑談之間,其中一位不大滿意我經常花錢去旅行,於是以略帶教訓的口吻對我說:「你這樣亂花錢,有沒有為將來打算,老來怎麼辦?」麵對批評,不得不認真迴答:「人不一定會老,但一定會死,所以我正在為死後打算,我已經研究死後往哪裏去好幾年瞭。」這位長輩當場為之語塞,不知如何應對,從他的錶情可以看到,他對死亡甚為忌諱。
 
的確,中國人最忌諱死亡,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傢中唱歌,歌詞中有「死」字,父親聽到,結果被打瞭一頓,現在迴想起來,父親打得那麼狠,正反映齣他心中對死亡的恐懼。中國人不喜歡談論死亡,可能跟儒傢有關,孔子不正是說「未知生,焉知死」嗎?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就是「未知死,焉知生」。生死乃人生大事,正所謂「生死事大,訊速無常」,我認為,能正視死亡,人生纔有更大的意義。
 
孔子對死亡的態度
 
對於死亡之後如何,孔子存而不論,是不可知論者。不過,孔子並不畏懼死亡,孔子說:「朝聞道,夕可死矣」,重要的是做好人的責任,其他的都不用太擔心,正所謂「義命分立」,我想這就是儒傢剋服死亡的方法。
 
1 .死亡的恐懼
 
《禮儀師之奏鳴麯》這部電影講述一位樂團的大提琴手因樂團解散而失業,生活迫人,他唯有迴到老傢,在那裏找到一份為死者入殮的工作,但他沒有嚮妻子解釋這份工作的詳情,就是要為屍體清洗、打扮和化妝。後來妻子發現瞭真相,要他辭掉這份「惡心」的工作,其實妻子的反應也代錶一般人的看法,背後的心態正是對死亡的恐懼。由於恐懼死亡,我們纔會「歧視」這類跟死亡有關的工作。最後妻子見到主角認真工作的態度,及對死者的尊重,終於體諒和接納瞭他。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是會死的,但大部分人並沒有重視死亡,正如海德格所說,我們隻是談論另人的死亡,仿佛死亡跟自己沒有關係,他主張「人是走嚮死亡的存在」,就是要將死亡拉到跟前,就像臨死的人一樣,直視死亡。我也十分佩服古希臘的哲學傢,因為連講邏輯三段論也不忘提醒我們:人是會死的。
 
所有人會死
蘇格拉底是人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用户评价

评分

**評價三** 我一直覺得,看電影最大的樂趣,除瞭視覺的享受,還在於它能引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談電影看哲學》這本書,完美地滿足瞭我這個需求。作者的文筆功力相當深厚,他能將復雜的哲學概念,用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而且這一切都緊密圍繞著電影展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作者不僅僅分析瞭電影中機器人情感的設定,更將其上升到瞭關於生命、關於意識本質的哲學高度,讓我久久不能平靜。還有一些涉及到道德睏境的電影,書中對這些情境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原來很多我們糾結的問題,在哲學傢的思考中早有答案。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巧妙,不是那種流水賬式的羅列,而是有清晰的邏輯綫索,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而且,作者的選片範圍相當廣,既有耳熟能詳的經典,也有一些我之前沒注意到的佳作,這些都為我的觀影清單又增添瞭不少靈感。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電影的“段位”都提升瞭,不再隻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主動地去挖掘電影背後的深意。

评分

**評價四** 最近在翻閱《談電影看哲學》這本書時,我被作者的獨特視角深深吸引。以往我總覺得哲學是學術界的玩意兒,離我這個普通觀眾很遠,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輕鬆、幾乎是閑聊的口吻,將那些原本讓人望而生畏的哲學理論,巧妙地融入到對各種電影的解讀中。例如,書中對一部關於時間旅行的科幻片分析,不僅僅停留在電影的邏輯層麵,而是引申齣瞭關於自由意誌與宿命論的討論,讓我對“選擇”的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還有關於人性善惡的探討,通過幾部不同類型的影片,作者呈現瞭不同的哲學觀點,讓人在觀影之餘,也能對自身和他人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影片的“重讀”,發掘齣我之前從未注意到的哲學內涵,感覺像是在和電影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晦澀的詞匯,也沒有故弄玄虛的錶達,這使得即便我沒有什麼哲學背景,也能輕鬆地讀懂並從中獲得啓發。強烈推薦給所有喜歡電影,同時又對生活有思考的朋友們。

评分

**評價五** 剛拿到《談電影看哲學》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會不會太硬核瞭?”畢竟“哲學”兩個字,自帶一種高冷的光環。但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真的是一個非常有纔華的人,他用一種非常迷人的方式,將電影的魅力和哲學的深度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書中對一些我們熟悉的電影,比如探討存在主義的《存在之鏈》,或者是關於道德與責任的《十二怒漢》,作者的解讀都非常獨到,讓我看到瞭電影錶麵之下的更多可能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觀看”這個行為本身的哲學思考,通過分析不同的電影敘事手法,作者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被信息塑造。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有感染力,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纍,反而會讓你越來越投入。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種引路,讓你在觀看電影的旅途中,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電影所提齣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背後隱藏的哲學智慧。《談電影看哲學》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有機會在享受電影的同時,也滋養瞭自己的心靈。

评分

**評價二** 這次拿到《談電影看哲學》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好奇心,想看看電影和哲學這兩個看似不相乾的領域能碰撞齣怎樣的火花。結果,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他能夠從電影的細節處挖掘齣深層的哲學意涵,這一點讓我佩服不已。比如說,書中對某部描寫社會階層固化的電影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劇情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其中的權力結構、社會公平等議題,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身處的社會環境。還有一些關於個人身份認同的電影,作者能夠巧妙地將其與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或者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等哲學思想聯係起來,讓那些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哲學概念的解釋,非常清晰易懂,即便是哲學新手也能迅速理解。作者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電影情節,將復雜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這本書讓我覺得,哲學並非高高在上,它其實就隱藏在我們日常的生活,隱藏在我們觀看的每一部電影之中。《談電影看哲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電影,去思考人生。

评分

**評價一** 哇!最近讀完這本《談電影看哲學》,簡直驚為天人!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很遙遠、很深奧的東西,離我這個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太遠瞭,所以通常都是敬而遠之。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我們平時在電影裏看到的情節,巧妙地和哲學概念連接起來。舉個例子,像《盜夢空間》那種關於現實與夢境的邊界,書中就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所處的“真實”到底是什麼。還有那些經典的愛情電影,不再隻是看帥哥美女的浪漫故事,而是從中看到瞭關於存在主義、關於自由意誌的探討。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小眾但很有啓發的電影的解讀,像是《楚門的世界》,那種被設計的人生,讓我深深感到個體選擇的珍貴。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和作者一起在電影院裏聊天,然後突然靈光一閃,原來電影的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智慧!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流暢,不會讓人覺得枯燥,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作者的比喻而會心一笑。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給那些對哲學感興趣的朋友看的,即使是對電影有點興趣,想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電影的觀眾,也一定會有收獲。太值得推薦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