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4-11-07
古代有張羽煮海的故事(典出元代李好古《張羽煮海》雜劇),為了求得被龍王囚入海底的龍女妻子,張羽在海邊想要煮乾海水。仙人見了同情便授以仙法,鍋水熱一度,海水熱一度,頃刻間海水沸騰起來,龍宮震動,龍王只得推女出海,張羽遂攜妻歸。
今時則有侯孝賢的拍電影,像張羽煮海之癡執,一口鍋子一把火,他認為自己也可以把大海煮乾。
從事電影工作四十年,侯孝賢的「煮海時光」,盡錄於此書。──朱天文(作家)
藉電影談人生,藉人生談電影
本書也是一個資深影迷、研究者與創作者之間,充滿熱情但出發點與視角截然不同的「藉電影談人生,藉人生談電影」對話。彷彿一趟持續在途中的漫長旅程,追逐著侯孝賢電影裡對「時光」的迷戀、他的電影美學,與歷經時代變遷下台灣社會的共同成長;也不停思索最初衷的問題,「電影是甚麼?」──是膠片中一格一格的轉瞬即逝的光影?是藉由放映和複製,將記憶裁成直面而來的音畫,也將影像轉化為記憶、情感裡隱微的柔軟位置?或更純粹的,是(藉由電影傳達、開展)對生命的想像、存疑與不停嘗試尋找的解答?
全書由跟侯孝賢導演長年合作編劇的作家朱天文親自校訂,允為最珍貴完整的訪談記錄;另收錄賈樟柯導演〈侯導,孝賢〉序文,是與侯導其人其作結緣的一段光影記憶;以及作者白睿文教授與演員高捷、作家朱天文與黃春明的訪談,分別深談侯導的電影家族、編劇與導演的多年合作、新電影崛起契機等話題。
特別收錄─────賈樟柯 序〈侯導,孝賢〉
深度訪談─────朱天文〈天文答問〉高捷〈拜訪捷哥〉黃春明〈原作心聲〉
各界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王德威‧白先勇‧伊格言‧李 安‧李幼鸚鵡鵪鶉‧林文淇‧柯一正‧陳 雪‧陳玉勳‧陳芳明‧陳明章‧張大春‧張北海‧張藝謀‧舒 琪‧焦雄屏‧葛 亮‧賈樟柯‧廖炳惠‧鄭文堂‧聞天祥‧舞 鶴‧駱以軍‧戴立忍‧顏忠賢
「只有熟悉台灣社會與電影的人,才有可能與侯孝賢展開深度對話。白????文這位美國學者,真正做到了。你若想了解侯孝賢的藝術與思考,白教授都幫你提問了。卓越、深入,精確的藝術討論,跨越國界與文化,到達一定高度,帶著我們看見台灣的歷史與電影。」──陳芳明(作家,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侯孝賢好像一個奇異的光/燒紙菸那樣燒過了我們想像中的『生活後面的膠卷』/把一個原本我們不具備的觀看方式/從另一個原本平庸無情瑣碎的世界贖換過來啊於是我們感慨嗟嘆/我們曾以為那樣優美完足光影觸鬚款款擺動的『侯世界』會在未來其他可能之人的電影一直來一直來/不理會這外面世界的流沙化善忘與不美/但讀了Michael Berry這本訪談錄/才知活在曾可以進戲院看侯孝賢電影的時代是多幸福奢侈的『最好的時光』」──駱以軍(作家)
「侯孝賢的電影的意義,不只處於它們本身所描繪的光影世界,此世界還化成靈感的原料而點燃很多人對電影的追求,改變許多其他導演對電影的看法,而改變了華語電影的面貌。」──白睿文
作者簡介
編訪/白睿文 (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出生。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教授兼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5),《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8),《痛史: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麥田,即將出版),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等書。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余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以及即將出版的舞鶴《餘生》。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獎的榮譽提名,曾擔任2010年金馬電影節、2012年紅樓夢獎評審和2013年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評審。也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個人網站:www.eastasian.ucsb.edu/home/faculty/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校訂/朱天文
1956年生,十六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曾辦《三三集刊》,並任三三書坊發行人。長期與侯孝賢合作編寫電影劇本,三度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及最佳原著劇本獎。文學創作不輟,為台灣當代重要小說家。
曾獲聯合報小說獎第三名、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甄選短篇小說優等獎,1994年更以《荒人手記》獲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首獎。
著有《淡江記》、《小畢的故事》、《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等。
【第一章】童年往事
討論侯孝賢的家庭背景,包括父親1947年從廣東梅縣來台的原因,成長經驗,和對電影的早期記憶。
【第二章】追隨主流
主要討論侯孝賢導演的前三部導演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0)、《風兒踢踏踩》(1981)、《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可以算「侯孝賢的商業電影三部曲」,都具有濃厚的大眾商業色彩,比如明星拍檔,愛情喜劇類型,甚至有點健康寫實主義的影子。
【第三章】光影革命
圍繞著侯孝賢在台灣新電影最蓬勃時(1983-1987)所攝製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1983)、《風櫃來的人》(1983)、《冬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和《尼羅河女兒》(1987)。
【第四章】歷史台灣
關於1989年至1995攝製的「台灣三部曲」(《悲情城市》1989、《戲夢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的一個對話。1987年台灣解嚴,在這個新的空間裡終於可以面對昔日的政治禁忌和歷史傷口。在電影裡,處理台灣近代的「痛史」,侯孝賢是第一位;也用光影對台灣二十世紀的前半歷史--從日據時代到光復,又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作了一次整理和反思。
【第五章】昔日未來
論述《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三部發生在完全不同時空的電影。借用編劇朱天文的一篇短篇小說的名字,或許可以把這三部電影稱為「世紀末的華麗」三部曲,因為電影分別都對黑社會的遊戲規則,高級妓院的愛情遊戲,和酒吧女郎的漂泊生活表現一種浪漫和華麗。但這華麗的背後處處都是迷茫、墮落和對即將來臨的世紀末的不安。
【第六章】時光流逝
此時期侯的電影從國際投資和國際演員跨到一個國際領域--國外攝製的純粹的外語片,包括應日本松竹映画邀請的《珈琲時光》(2003)、應法國奧塞美術館之邀的《紅氣球》(2007)。同時期還有《最好的時光》(2005)和2014年正進行後製作中的武俠片《聶隱娘》,似乎都隱含與昔日光影記憶對話的意味。
【第七章】光影反射
侯孝賢縱談各種電影內外之事,從回顧台灣新電影的黃金時代談到台灣電影產業的危機,又從拍廣告的奇特經驗談到侯上街遊行的政治活動,最後回憶自己拍片的一些最難忘的經驗和對電影本身的反思。
《悲情城市》(1989)──節錄,摘自本書第四章〈歷史台灣〉
白:《悲情城市》被某些電影評論視為有史以來最有力量的作品。由於它是第一部直接面對「二二八事件」的電影,一上映便相當轟動,堪稱台灣電影的里程碑,同時震動了台灣社會。隨著電影帶出的歷史、社會、政治意涵,創造了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是什麼啟發了您拍出《悲情城市》?
侯:新電影剛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拍自己的成長背景、台灣經驗,表現在電影上,比小說晚了十年。《悲情城市》所談論的二二八事件,在台灣一直是個禁忌,所以更晚,1989年,又晚了十年。隨著蔣經國去世,解除戒嚴,時代變了,空間打開了,用電影討論這個主題成為可能。
即使在解嚴之前,我也聽說很多過去的故事,看了很多跟政治相關的小說,比如說陳映真。這引發了我的興趣去找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資料。這是個時機,我本來不是拍二二八,是拍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下一代人的生活,他們活在事件的陰影之下。後來正好解嚴,我感覺這時來拍是一個時機。
白:您提到說很想拍陳映真的《山路》,那麼既然解嚴了,後來為什麼不拍,而改去拍《悲情城市》?
侯:因為《悲情城市》前面有一個劇本計劃,好像是《戀戀風塵》之後。那時候《悲情城市》是另一個故事,找香港「嘉禾」投資。找的演員是周潤發和楊麗花,一個香港天王,一個台灣天后,兩人碰撞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當時設定)楊麗花演的是基隆酒家的大姊頭,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裡的大哥的女兒阿雪。1949年的基隆港,火車、煤煙、下雨、逃難來的人潮。周潤發從香港來,要找一個失踪人口。為了建立楊麗花這個人物,追蹤、上溯到她的父母親,因而弄出來的家族樹譜,就是後來《悲情城市》裡的阿公、梁朝偉他們。
後來要拍《尼羅河女兒》,就先拍了,拍完就解嚴啦。這時候邱復生他去歐洲,知道我的狀況,然後(加上)陳國富,我們就組一個「電影合作社」──但「合作社」這個名詞不能取,因為它是公共的名詞,不能當公司名字,就顛倒過來叫「合作社電影」──反正就是陳國富主導,我啦,楊德昌、陳國富、吳念真、詹宏志啦,差不多這幾個人。
很多人就一起弄《悲情城市》,拍上一代的,就是陳松勇這一代的,我先跟天文把分場做好;分場寫好了,然後找念真寫對白。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4
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