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大老陳立夫跟電影界有什麼淵源?
大陸時期就是電影界領導人的羅學濂是誰?
曾任中影三十年顧問的鬍心靈,卻連中影導演都不認識?
世界影壇均罕見的父子攝影大師,林贊庭與林良忠的故事是什麼?
北京大學教授李道新為何能獲選「十佳老師」?
在颱灣電影史上,這是需要重新被發現與傳承的曆史,關注電影的你,不可不看!
本書特色
金馬奬特彆貢獻奬得主黃仁再度爬梳華語電影史之重要著作,深入淺齣,由人物入手,帶領讀者理解華語電影過往的軌跡。
作者簡介
黃仁
本名黃定成,1925年齣生於福建連城。1946年來颱後,1948年起主編《颱北晚報》影劇版兼寫「影評」,1951年轉至《聯閤報》任職長達43年。齣版過李行、白景瑞、鬍金銓、李翰祥、李安等人評傳及《日本電影在颱灣》、《跨世紀華語電影創意先行者》等20多種電影叢書。曾擔任金馬奬、金鍾奬、國傢文藝奬、電影輔導金評審。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一講章、新聞局特彆貢獻奬、金馬奬特彆貢獻奬。
《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前言...3
開拓中國影史新視野的北大學者 李道新...6
颱港文藝、歌舞片大師 陶秦...30
睏居颱灣30 年的老影人 鬍心靈...48
中影保送到東寶培訓並走紅日本享譽國際的颱灣女星 陳惠珠...64
中電總經理、製片人、電影學者、清廉正派大製片傢 羅學濂... 84
一門雙傑的父子攝影大師 林贊庭與林良忠...100
發行日片培養國片大師 張雨田 ...126
首創全國國片競賽 陳立夫...140
走紅日本影壇藝壇的歌舞巨星 林沖...154
2012 年失去的颱灣巨星 張美瑤 ...162
2012 年失去的重要影人 明驥(1923-2012)...170
附錄一 導演中國片的韓國名導演...176
附錄二 我寫颱灣電影曆史的痛苦經驗...196
序
《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一書齣版之後,各界的反應頗為熱烈,有讀者希望我能夠再接再厲,拿齣獨傢資料介紹更多曾經有過重要貢獻,但迄今在中外書刊上仍欠缺深入介紹的一些巨星級電影人。於是我再次翻箱倒櫃,收集整理齣大量珍貴資料,再加上個人數十年來的切身接觸和瞭解,陸續寫成瞭本書收集的多篇長文,逐一介紹齣他們鮮為人知的各個方麵,提供讀者們作重要參考。
《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錶麵是上一本書的續集,但卻具有本身的特色,因為本書介紹的電影界巨星,有不少是鮮為人知的,例如:陳立夫。讀者中應該有人聽過「蔣傢天下陳傢黨」這句話,因為早期的國民黨就是由陳立夫、陳果夫兩兄弟所把持的,尤其是教育和文宣方麵。幾乎都是由陳氏兄弟說瞭算。因此,當時的電影事業政策其實是由陳立夫所決定的,你說此人是否重要?
又如:鬍心靈。這一為颱灣電影界鮮為人知的人物,自香港來颱灣後,在中影公司擔任顧問達30年之久,曆任數位中影總經理,但中影公司卻有很多導演沒聽過他的名字,你說奇怪不奇怪?
在如:羅學濂。他是上海時代和重慶時代的電影界鮮為領導人,在戰後擔任上海電影公司聯閤會的理事長,統帥瞭文華、國泰、崑崙等當時最重要的電影公司,本人也擔任中電公司的總經理,地位崇高,貢獻良多,但在颱灣電影界鮮卻少有人知,大傢隻知道他是世新電影科的科主任,但那已經是他晚年的事瞭。
還有林贊庭與林良忠父子,兩任都是著名的攝影指導,這在世界影壇都甚為罕見。林贊庭曾四度榮獲金馬奬最佳攝影奬,林良忠曾在紐約大學跟李安當同學,又為李安拍過《飲食男女》一片,後來又進軍好萊塢及中國大陸影壇,享譽國際。
除此之外,這本文集還介紹瞭電影學者(李道新),發行人(張雨田)、製片傢(明驥)、導演(陶秦)、明星(陳惠珠、林沖、張美瑤)等,希望讀者們能夠通過這些幕前幕後巨星的「豐功偉業」,對中國電影的發展麵貌增加更多和更深入的瞭解。
國片文藝電影大師陶秦,他和張徹、易文一樣,都是文人導演。他本名秦復基,浙江慈豁縣人,父親秦禊卿是上海名會計師。生於1915年,於1959年5月16日病逝香港。
他高中尚未畢業,就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外交係。大學尚未畢業,就以陶秦為筆名譯外國名著,在文壇頗有聲名。未正式進入影壇就當編劇,當時年僅25歲,比起張徹和易文的少年得誌,相差無幾。
陶秦的導演生涯,從他的藝術成長過程來分析,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先進長城公司,後轉邵氏父子公司,到轉入電懋公司為止,為習作時期。第二時期,是陶秦脫離邵氏父子公司後在電懋的第一段時間,可說是他進入成熟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陶秦重返邵氏後,邵氏公司改組,邵邨人退齣,邵逸夫主持大力投資製片,陶秦的作品也因而更見進步,可說是他創作的高峰。
這種分期方法當然有些勉強,因為他的藝術的成長,是迂迴的,麯綫式的;第二期的作品並不見得每部都比第一期好,第三期的作品也不見得每部都比第一期好,第三期的作品也不見得每部都比一、二期好;祇是為瞭便於討論起見,我們不得不約略地作這樣一個劃分。下麵我們就以這三個時期來分彆談談。
第一期
陶秦早期的從影史,從1941到1945年在上每擔任中華電影公司(華影)劇本科主任,1945年到1948年擔任上海大同影片公司的編劇,其中以編寫《兩地相思》和《芳華虛度》兩劇享譽影壇。抗戰勝利中電在上海復員,陶秦又恢復編劇生涯,為名導演方沛霖寫瞭一個歌舞片劇本《鶯飛人間》,由歐陽飛鶯、陳天國主演。此片完成後,方沛霖與陶秦同受張善琨聘請,由上海飛香港,兩人是同一天啓程,但非同一班飛機,方沛霖乘的空中霸王號觸山墜毀,方氏罹難,陶秦則安全抵達香港。
翻開《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期待的。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瞭多年的電影愛好者,我從小就深受國際影壇的影響,也對我們本土的電影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二”字,我猜想這必定是經過精心梳理和篩選的,能夠代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影壇翹楚。我不太喜歡那些空洞的贊美之詞,我更看重的是書籍內容是否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見解,能夠引導讀者去深入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重新認識那些我曾經喜愛過的明星,發現他們身上我未曾察覺的閃光點;同時,我也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認識一些我可能不太熟悉,但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壇巨匠。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既專業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來講述這些巨星的故事,或許其中會包含一些關於他們錶演技巧的獨到分析,或者他們對電影藝術的深刻理解。我尤其關心書中對於“巨星”這個概念的定義,以及作者是如何衡量和評判一位演員是否能夠成為“永遠的巨星”的。颱灣觀眾的欣賞品味是多元的,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评分對於《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這本書,我的期待值是相當高的。我一直認為,電影不隻是光影的藝術,更是人性的探索和時代的縮影。而那些能夠被載入史冊的“巨星”,無疑是這些探索和縮影中最鮮活、最動人的載體。我喜歡閱讀這類書籍,是因為它們能夠讓我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電影這門藝術,並且重新認識那些曾經帶給我無數感動和啓發的影人。我通常會關注作者的寫作風格是否嚴謹,論述是否紮實,以及是否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這些人物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明星畫冊”,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的“影史之書”。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關於巨星們藝術生涯的轉摺點,他們是如何麵對挑戰,如何突破自我,又是如何最終成為影史上的不朽傳奇。對我來說,瞭解這些巨星的成長經曆和藝術哲學,比單純瞭解他們的作品列錶要重要得多。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巨星培養和發展機製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們理解全球電影産業的多元化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评分拿到《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這本書,感覺就像收到一份來自電影黃金時代的邀請函。我一直認為,瞭解電影史,就是瞭解一段人類文明的進程,而這些“巨星”們,就是這段進程中最閃耀的坐標。我平時不太喜歡那種隻流於錶麵、泛泛而談的書籍,我更看重的是其中所蘊含的深度和洞察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人物名字和作品,而是能通過詳實的史料、深刻的評論,以及或許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來勾勒齣這些巨星們獨特的人生軌跡和藝術魅力。作為一個長期的電影愛好者,我深知,一部偉大的電影,離不開一群偉大的演員,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詮釋角色,用自己的纔華去點亮銀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再次走進那些經典的電影場景,去感受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去理解那些流傳至今的錶演藝術。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這些巨星的時代背景的描述,因為隻有理解瞭他們所處的時代,纔能更深刻地體會他們的藝術價值。颱灣電影觀眾的口味一直很挑剔,我們見過太多曇花一現的明星,所以,真正能夠被銘記的,一定是那些擁有真纔實學的。
评分這本書啊,收到的時候就覺得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一直都很喜歡收集關於電影史的著作,尤其是那些能帶我穿越時光、重溫經典的作品。拿到《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這本書,我第一眼就愛上瞭它的封麵設計,那種復古的色調和巨星剪影的組閤,瞬間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黃金時代電影的無限遐想。翻開書頁,那種油墨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心生寜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次的“巨星”名單裏,有哪些是我一直以來仰慕的名字,又有哪些是我可能不太熟悉但值得深入瞭解的。颱灣的電影市場一直以來都對國際電影有著開放的態度,我們有許多資深的影迷,對好萊塢、歐洲乃至亞洲其他地區的經典電影都抱有深厚的感情。我記得小時候,還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些黑白老片,那些演員的錶演,即使在模糊的畫麵裏,也依然光彩奪目,至今想來仍覺曆曆在目。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個寶藏盒,讓我有機會重新梳理那些閃耀在銀幕上的身影,也可能發現一些被遺忘卻同樣偉大的藝術傢。我特彆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這些巨星的幕後故事,或者他們是如何塑造瞭自己獨特風格的深度解析。我覺這本書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收藏佳品。
评分我對這種集結瞭影史巨匠的圖書一直抱有極高的期待,畢竟,能夠被冠以“永遠的巨星”之名,絕非浪得虛名。這本書《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二)》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近來對於深入瞭解那些影響瞭一個時代,甚至是一個世紀的電影人的渴望。我通常在閱讀這類書籍時,並不急於一口氣看完,而是會選擇性地從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開始。譬如,我可能會先尋找那些我熟悉的、心目中的經典影星,看看作者是如何評價他們的藝術成就,以及這些評價是否能夠觸及到我內心深處對他們作品的理解。我比較注重的是作者的見解是否深刻,是否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讀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麵孔,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傳記式敘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獨特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巨星的錶演方式、他們選擇角色的考量,以及他們在電影産業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也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平衡中外電影巨星的介紹,畢竟,華語電影史同樣擁有無數璀璨的星辰,能夠與國際巨星並列,足以說明其價值和影響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驚喜,讓我發現新的熱愛,或者加深對舊愛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