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奇書
三兩句即醒腦,轉個彎就撞見幽默。
這是一本奇書,
若以案頭手捲視之,
宜用慢生活來讀,字行間,風吹落花,見心抱素。
但見馮傑以鄉土為榻,荷衣為服,
嘴角掛著最現代的一朵笑。
若以漢簡殘劄視之,亦可,
隨機天成,如紙牌,如撲剋,
可自由組閤,貌離神閤,彆有洞天。
這是一本奇書,
他藉草、藉木、藉露水、藉咳嗽、藉哈欠之後,
遂成字、成句、成文、成一把薄薄的月光意象。
馮傑幽幽嘆道:
「江山依舊在,隻是豬顔改」,其意雲何?
待他以雞零狗碎,一五一十道來。
名人推薦
舒國治 瘂弦 宇文正 王盛弘 丁允恭 幽默推薦
陳芳明專文推薦:
每當俯臨他的散文,彷彿可以窺見一個乾淨而透明的靈魂。簡潔的語法,鄉愁的散發,無垢的美學。
作者簡介
馮傑
真名亦筆名,母親起的。
一直使用,將從有到無。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齣生北中原一個叫孟崗的小鎮。
童年與外祖父母在滑縣小村留香寨度過。
在方圓不足二十平方公裏的幾處村鎮輾轉接受教育。
小學、轉學,初中,降級。
職務最高曾任二年級組長,轄管近十人。
高中輟學,考入長垣縣農業銀行。
當信貸員、辦事員,通訊員、文案員、小職員。
在一個斷無詩意的空間獨自造詩造夢近三十年。
四十五歲那年持一蓋滿公章信函到鄭州來當專業作傢。
本想養心,實為糊口。
低産作傢,著作等腳。
電子郵箱:fengjie1964@163.com
【序】 以緩慢抵抗現代──讀馮傑《豬身上的一條公路:手捲展》 /陳芳明
第一集 雞
A
暗夜細聲
B
鞭稍的長度
半碗蜜
C
城市雞鳴
湊閤畫
D
地窨之深
多抽齣一支筷子的象徵
鑄‧解詞
第二集 零
E
軛
二十條鄉村指南
F
風‧在童年時的解釋
反標
紡車和亂人方寸之弦
G
跟著姥爺去買馬
管管荷花
第三集 狗
H
荷葉的格言
荷花帖
狐狸頭瓜的稱呼
畫龍話龍都不點睛
和蘇東坡鬧
J
節日縫隙裏的兩件碎事
第四集 碎
K
誑花的道理
坷垃影
L
犁鏵的麵龐
籠嘴
履的履
裏生外熟
兩匹著名的驢子
第五集 再雞
M
貓行瓦屋
木瓜誌
麻經
每個女人並不是都有自己的節日
母雞打鳴
N
尿素和布榖的關係
農民組織考‧北中原結構
捏碼
P
瓶膽之心
第六集 再零
Q
牆體標語‧我觀
蜣螂的風度‧關於散淡
汽油的味道
雀,國鳥乎
雀甕之考辨
R
燃香餘屑
S
牲口的口語
樹木的擔當
食槽也要雕花
手帕在鄉村的壯膽行為
第七集 再狗
T
聽到鐵軌上的口香糖味
跳傘的驢
兔子,兔頭,兔事薈萃
剔牙傳奇
W
韋‧牛皮繩子
屋頂上的牙齒
瓦叫
我的老師計有張岱陳洪綬和關節炎
X
鄉村二十五種聲音
序‧繩‧和捆蟹的草繩
鄉村敵颱
下榻‧狗的雅緻
鄉村填空題
第八集 再碎
Y
菸草之路
雨天的事
壓床
移樹就宛如移夢
葉公好龍和遊走及無定位
Z
豬身上的一條公路
在血液裏遊泳的「馬匹」
竈火
澤馬之草宛如大地的麵龐
棗核記
中鞦節吃啥
【跋】藉髭記/馮 傑
序
以緩慢抵抗現代──讀馮傑《豬身上的一條公路:手捲展》 陳芳明
每個人的時間快慢不一,被監禁在囚牢的人,時間相當遲緩;在運動場奔跑的人,時間特彆快。由於對時間的感受不同,從而對空間的想像也有所差異。現代生活的節奏特彆迅速,所有的事物稍縱即逝,甚至感情與思想也是倏起倏滅。都市的時間,往往隻是媒介而已,從來都無法保留下來。尤其在消費社會裏,再也找不到任何鄉愁。新的商品不斷上市,舊的事物不斷丟棄,交替過於激烈,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眷戀。
馮傑的文字,有意使時間都緩慢下來。就像電影運鏡那樣緩緩移動,讓鏡頭中的人與物細細呈現在眼前。其中的光影、色澤、溫度,都以定格方式逐漸顯影。當代書寫的風氣是以速成方式進行,馮傑反其道而行,選擇瞭慢活與慢寫,為的是讓讀者清楚看見地球從來不是迅速鏇轉。身在北地的作傢,必然見證資本主義浪潮對古老中國的侵襲。尤其是後現代主義風潮與消費社會文化,席捲亞洲大陸時,曆史越來越沒有深度,文化也變得淺薄。由於消逝太快,不久就變成一種懷舊病。這種懷舊病不是鄉愁,而是代錶時間的迅速轉換。
文化鄉愁纔是真正具有曆史深度,它負載著一定的美學價值與生活方式,也暗示著異於現代的生命態度與時間觀念。那是纍積瞭好幾個朝代慢慢形塑而成,並且也連係著好幾個世代的感情。這樣的鄉愁往往跟泥土緊密連結,就像根須那樣緊緊抓住大地,並且在土壤底下深深蔓延。馮傑散文便是根植在他自己的故鄉,每個文字,大量吸收瞭土地之氣。麵對整個世界轉變時,他仍然顯得非常從容,完全不為任何風潮所動搖。無論是政治波濤或經濟浪潮,他都親身經曆,卻對靈魂深處的文化信仰毫無衝擊。
他所看到的時代,可能不隻是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浪潮,在上世紀的文化大革命,就已經目睹無數文物資産徹底遭到破壞。政治運動中,藉著意識形態的鬥爭,有多少文化鄉愁受到掃蕩。如今有多少來自遠方的舶來品,也次第取代舊有的生活方式。這種精神上的雙重失落,一個來自內部,一個來自外國,使整個世代幾乎要連根拔起。馮傑在一個小鎮擔任信貸員,前後三十餘年,寜可守住世界的一個角落,堅持不為全球化所動。他的散文書寫,可能無法抵禦八方而來的消費風氣,但隻要挺起一支筆,他的土地就可發齣聲音。
齣生於一九六四年河南長垣的馮傑,是在文化大革命欲熄未熄之際,逐漸在長輩的薰陶下,認識自己的土地。他生命中的幸運,也許是從未在城市裏漂泊遊蕩,無須受到任何流行商品的誘惑,也無須養成無情與絕情的傲慢。正如他在上一冊散文集《一個人的私傢菜》的〈跋〉說:「如今再沒有一個食客吃後會在紙上留香,他們大都抹嘴而行。」時代風氣使許多人都變成消費者,絕對不可能珍惜他們的擁有。當馮傑像一棵樹,牢牢生長在質樸的泥土,可以仰望遼闊的天空,也可以呼吸澄明的空氣,那就是他的文學養分。他對待每一個文字,彷彿就在於尊重每一顆飯粒,從來沒有虛擲。他的文學從未齣現輕佻、侮慢、放縱,每當落筆時,他總是抱持敬謹之心。
馮傑擅長使用簡短的句式,使節奏顯現特彆輕快。在最短的語言裏,蘊藏最豐富的意義。筆下的故鄉人事與景物,縱然都是耳熟能詳,經過他的鍛鑄之後,立即産生陌生化;因為陌生,所以新鮮。這正是他動人心弦的書寫策略。許多語言都是從姥姥身上學習,但是化為他的文字時,整個意象就鮮明起來。在地書寫並未過時,凡是讀過他的散文,都會被喚醒失憶已久的感覺與感情。雖然他在〈裏生外熟〉自謙說:「我寫的散文,大體算是土坯散文,尚未成磚。」細讀他的遣詞用句之際,可以體會用心良苦之深。收在書裏的文字,往往篇幅有限,少則五六百字,多則一韆多字,卻容納飽滿的情感,承載歧異的意象。
誠實與敦厚,是他的美學原則。在成長歲月裏,由於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記憶中充滿纍纍傷痕。字裏行間猶存留一些驚悸,但沒有絲毫罣恨。他容許受害經驗化為遙遠的背景,有時充作某些幽微的反諷,有時則是反襯高貴的人性。他雲淡風輕地勾起,隻是希望人間災難不再重演。農村麵臨的危機,再也不是來自政治的批鬥。取而代之的是,農村裏無端齣現高速公路,所到之處,不僅輾過豬身,也輾過人身,從此世外桃源永無寜日。當世界變得太快,記憶也跟著迅速消逝。當他看見資本主義轟然而至,便決心追求緩慢,發抒他無聲而深沉的抗議。
馮傑的每冊散文,必然都會有他親繪的水墨插圖。那種小品風格,與文字相互對照,誠然餘韻無窮。他自稱那是湊閤畫,其中卻暗藏他的含蓄寄意。作畫時,他使用桑葚、菠菜汁、陳醋、羅漢果,來取代顔料,真正是以實踐來印證自己的美學信念。他的書法筆式與水墨畫式,都帶著拙趣,幾乎可以讓讀者聞嗅泥土的氣味。每當俯臨他的散文,彷彿可以窺見一個乾淨而透明的靈魂。簡潔的語法,鄉愁的散發,無垢的美學,構成他的文學世界。他刻意慢下來,如鞦天的一片葉,在風中緩緩飄揚,那樣從容,那樣無悔。以緩慢抵抗現代,為這時代心靈留下無可輕侮的證詞。
2014.1.2 政大颱文所
半碗蜜
有一個小劇種,在村裏稱「二夾弦」,講訴世間哀愁。道具由一把鬍琴來奏。那鬍琴有四根弦,因每兩根弦夾一根馬尾拉奏,故叫二夾弦。風中顫音。
在村裏,它還有個更妙的稱呼,叫「半碗蜜」。
為啥叫半碗蜜不叫「半碗米」、「半碗水」、「半碗糊塗」?我曾專心探討過,是說二夾弦音調甜美,委婉動聽,聽一段心裏如同喝瞭半碗蜜一般。「糊塗」則是玉米粥,質稠,黏嘴。蜜的聲音是甜的。
鐵匠孫炳臣有一句口頭禪,「二夾弦一哼哼,不穿棉衣能過鼕。」
他媳婦就會嘲笑他:「不穿衣服,照樣凍得你個屌朝下。」
他還有一句話,「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聽聽二夾弦。」
他媳婦接著又嘲笑他:「好,那我今晚就不給你插糊塗瞭,你去吃哼哼吧。」
孫炳臣的後一句沒有上一句直接到位,唧唧復唧唧,就有較勁的意痕。
二夾弦分河東調和河西調。黃河東流去,在我們這裏拐瞭一個彎,掉頭北下,闖入渤海。以黃河為界,河東調是山東菏澤那邊演唱的,北中原的二夾弦屬於河西調。每年黃河發水,河東曹縣、東明過來的要飯藝人都唱河東調二夾弦。我們這岸的肯定也過去光臨,去傳播河西調。
河西調唱得最好的是道口鎮的一位藝名叫「大蒲扇」的,因演唱時習慣放把蒲扇,他以唱《王婆罵雞》齣名,吐詞爽快流暢,一口氣可唱二百多句,還博得一個「翁倒山」的美名。
孫炳臣後來因為犯瞭那件政事,死瞭。我在一篇叫《鏊》的文章裏戰戰兢兢捎帶過。
他死瞭三十多年之後,他兒子掙瞭大錢,恍然想起他爹喜歡二夾弦,請瞭滑縣豫劇團退休演員,雖說這些藝術傢們一一嘴裏跑風。在村裏唱瞭三天二夾弦,讓他爹喝瞭「半碗蜜」。
戲劇場景是他爹當年在監獄裏痛定思痛時沒有想到的。
2013.04.25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