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互信對方的臉書,
一起日光浴,在螢幕,一起傾聽,遠方鍵盤食野之蘋……
臉書是創作的土壤,隨性播種,自由萌發,靈光乍現,繽紛多采。嚮陽捕捉這樣的特質,融入詩意,他多年來在臉書江湖闖蕩,或遙想故人、或賞玩舊物、或行旅識見、或關懷土地、或信筆揮灑、或記錄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既知性又感性,形成一種迷人的文體。
〈捲一‧念舊〉
前塵往事,曆曆如繪,在山村暗夜中,思慕更形鮮明。
〈捲二‧係緣〉
臉友薈萃,造就臉書上的文字奇緣,
被挖齣的老照片,使得「幽靈書房」得以復活。
詩是沉默的聲音,即使在最喧囂的街衢,也沉默如雷。我內心充滿感謝。
〈捲三‧愛藏〉
重閱此稿,有著與年輕時代的自己重逢的喜悅。
我聽到,我陳述二十一歲的我如何找迴自己的母語;我也聽到,五十六歲的我如何重逢當年不畏虎的年輕的自己的聲音。在蒼茫中走一條人煙稀少的道路。
〈捲四‧賦詩〉
中元明月,煞是迷人,遂得詩;
書房陽颱上的紫鳳凰花開瞭,雲影來相照,遂得詩;
雨後群山溫馴臥於月光之下,蟲語滿山,天上浮雲,林間流螢,遂得詩;
美麗的白流蘇站在枝頭上迎風招展,遂賦詩;
詩,在詩人的眼睛之中、在詩人的胸臆、筆墨之中。
〈捲五‧聞見〉
旅行的意義,在於旅途之中總有後來者加入同行,分享所見、傳遞訊息,且在聽聞對方腳步聲中繼續前進。書寫也是,書寫跨越空間、延展時間,將生命的戳記凝聚於當下,留存於未來。
旅人並不孤獨。
本書特色
★ 圖文並茂,收錄作者本人珍藏之老照片、難得一見的文壇手稿、颱灣史料和掌故、以及人生因緣、土地關懷……速筆勾勒、畫龍點睛,快狠準,篇篇神韻燦然。
★ 臉書特殊的體例,由嚮陽書寫成一種迷人的文體。
★ 「念舊、係緣、愛藏、詩悅、聞見」五捲,以亂針刺綉之美,定義齣一幅關懷而詩意的臉書。
作者簡介
嚮陽
本名林淇瀁,颱灣南投人。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邀訪作傢,政治大學新聞係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報係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任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獲有吳濁流新詩奬、國傢文藝奬、玉山文學奬文學貢獻奬、颱灣文學奬新詩金典奬、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齣貢獻奬、金麯奬傳藝類最佳作詞人奬等奬項。
著有學術論著、詩集、散文集、評論集、時評集等五十餘種;編譯作品三十餘種。
自序
捲一 念舊
捲二 係緣
捲三 愛藏
捲四 詩悅
捲五 聞見
20120210臉書文字奇緣
晚上撰寫《文訊》專欄〈手稿的故事〉第十篇,準備寫我與《五四運動史》作者周策縱教授(一九一六—二○○七)的一段詩的因緣。
下午翻箱倒櫃,找齣瞭一九八五年十月夜宿威斯康辛周策縱先生宅邸「棄園」時,他親手題贈的墨寶,雖然周公已逝,卻有重逢故人的喜悅。
這幅墨寶上,周公親筆寫瞭這首詩:
日月無情競走丸,天風一夕韶春殘;
去年落葉今慵掃,留與新榮綠樹看。
詩以行草書成,書寫之際,我在周公身旁觀看,並聆聽他的解說。時隔27年後已經不復記憶,我將墨寶掃描貼到臉書,首貼時將第一句誤為「日月無情競走飛,天風一夕詔春轉」;貼齣後臉友太樸先生貼文,指此句應為「日月無情競走丸,天風一夕詔春殘」。太樸先生在臉書上有不少精彩草書貼圖,我看到後立刻歡喜改正,並且感謝太樸先生。
不久,另一臉友陳世憲先生也來貼文,他是書法傢,曾為我的詩作〈禁〉於報禁解除紀念活動中當場揮毫。他針對「日月無情競走丸」的「丸」字,指齣「文字字形本身應是『凡』,因為點在右,不在左,竪撇齣頭短。如果是『丸』會齣頭篤定且長」。
兩位書法傢對於「丸」或「凡」的看法不同,我也難解,迴覆留言時乃希望各方幫忙解答。
七小時後,中興大學颱文所廖振富教授來我臉書留言:「走丸指滾動的珠子,時光消逝之快,如滾動之珠,字形也是走丸無誤」,又說「走丸是古語,有典故可查」。
真是太感謝瞭。臉書傳遞知識、交流見解的功能,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充分發揮。廖教授長年研究古典文學,著述甚豐,卓有成就。他的看法已可說是定論瞭。
其後,想想自己也該用點功。於是從書房中找齣一本《行書實用字典》(上海:上海辭書齣版社,二○一○),果然找到「丸」字的九種寫法,均為古代書傢字體,有歐陽詢、黃庭堅、文徵明、王寵、徐渭等名傢寫法。比對之下,周公所寫稍近王寵體。從書法上,此字是「丸」確可確定矣。
《臉書帖》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感。我們每天都在臉書上“發帖”,就像是在這個數字世界裏留下自己的足跡。這本書,就像是將這些零散的足跡匯集起來,變成瞭一幅描繪我們時代生活畫捲的地圖。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耐心和觀察力的人,能夠從海量的臉書內容中,篩選齣那些最能代錶我們當下生活狀態的“精彩瞬間”。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有一些比較“社會學”的視角?因為臉書上的很多帖子,都反映瞭我們社會的某些趨勢、某些價值觀,甚至是某些社會問題。比如,關於“打卡文化”的討論,關於“消費主義”的體現,又或者是一些關於“網絡暴力”的案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啓發,讓我對自己在臉書上的行為,以及整個社會在臉書上的互動模式,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或許,這本書也是在提醒我們,即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我們也要保持獨立思考,不被信息的洪流所裹挾。
评分一看到《臉書帖》這本書,我腦海裏立刻就聯想到瞭無數個在臉書上滑動手指的瞬間。那些小小的方框裏,承載著多少喜怒哀樂,多少生活片段,多少瞬間的靈感?這本書,就是把這些稍縱即逝的“數字痕跡”,變成瞭一本可以細細閱讀的作品。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善於捕捉生活瞬間的藝術傢,能夠從平凡的臉書帖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我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有不同的章節,比如關於“愛情的臉書帖”,關於“工作的臉書帖”,關於“旅行的臉書帖”等等?又或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記錄下某個時期人們在臉書上的集體情緒?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讓我感到溫暖和感動的內容。也許是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真摯錶達,那些在臉書上看似樸實無華的文字,卻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也許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臉書上的角色,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一個故事的講述者,一個情感的傳遞者。
评分一拿到《臉書帖》這本書,我腦海裏立刻就閃過瞭無數個在臉書上刷屏的畫麵。每天,無數的文字、圖片、視頻在眼前飛過,有時候是令人捧腹的段子,有時候是觸動人心的故事,有時候是引發思考的觀點。這本書,就像是把這些“數字碎片”收集起來,變成瞭一本可以靜靜閱讀的文學作品。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擅長從生活中提取靈感的創作者,能夠把那些看似隨意的臉書帖,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我好奇,這本書的風格會不會有很多樣化?因為臉書的內容本來就是包羅萬象的,從個人的生活瑣事到宏大的社會議題,都可能齣現在其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齣乎意料”的驚喜,也許是一些我從未想過的角度,或者是一些我從未注意到過的細節。或許,這本書也是在提醒我們,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那些真誠的、用心的文字,依然能夠打動人心,依然能夠成為我們連接彼此、理解世界的橋梁。
评分《臉書帖》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畫麵感。我常常在想,那些我們隨手在臉書上發布的狀態,有時候是不是就像是寫給一個看不見的觀眾的情書,又或者是對著空氣訴說的秘密?這本書,將這些“臉書帖”集結起來,就像是在一個數字的畫廊裏,掛滿瞭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不同個體的“心靈肖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進行挑選和編輯的?是隨機抽取,還是有某種特彆的標準?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包羅萬象,從最接地氣的傢長裏短,到充滿哲學思考的生命感悟,再到那些隻屬於特定群體纔能懂的“內部梗”。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社群”的探討。在臉書上,我們構建瞭各種各樣的社群,有共同興趣的小組,有行業交流的圈子,也有隻是單純為瞭娛樂而聚集的人群。這些臉書帖,是否能摺射齣社群的活力,以及社群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又或許,這本書會以一種更個人化的角度,講述作者自己與臉書的故事,以及臉書在她/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無論如何,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因為它觸及到瞭我們現代人最熟悉也最容易忽略的生活角落。
评分《臉書帖》這個書名,實在太有吸引力瞭。我的臉書動態裏,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有朋友的生活近況,有明星的八卦新聞,也有一些看起來很深刻的觀點分享。我一直覺得,臉書不僅僅是一個社交平颱,更是一個現代社會生活百態的縮影。所以,這本《臉書帖》的書,就像是一個濃縮的“社會觀察報告”,把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臉書內容”,變成瞭一本可以仔細品味的書。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非常有意思,也許會有人物故事,有社會現象的探討,甚至會有一些令人捧腹的段子。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從海量的臉書內容中挑選齣那些最能代錶“臉書帖”精髓的文字的?是作者自己非常擅長寫作,能夠將彆人零散的想法進行加工提煉,還是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活躍的臉書用戶,能夠從內部的角度去審視和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原來如此”的驚喜,讓我發現一些平時在臉書上可能錯過的精彩。
评分拿到《臉書帖》這本書,我感覺像是收到瞭一份來自數字世界的“匿名信件集”。每天,我們在臉書上傾訴、分享、錶達,那些文字和圖片,構成瞭我們在這個虛擬世界裏的“存在證明”。而這本書,就是將這些“證明”匯集起來,變成一本我們可以捧在手心的讀物。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極富洞察力的人,能夠從紛繁復雜的臉書內容中,提煉齣那些具有代錶性、能夠引起共鳴的“片段”。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有一些關於“時間”的痕跡?因為臉書上的帖子,往往是即時的,記錄著當下那一刻的情緒和狀態。當這些“即時”的記錄被轉化為一本實體書,它們是否會散發齣一種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些平時在臉書上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比如那些發文者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錶達的深層含義,或者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或許,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即使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我們每個人也都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值得被看見和記錄。
评分拿到《臉書帖》這本書,我立刻就想到瞭自己平日裏刷臉書的種種感受。每天,手機屏幕亮起,無數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有朋友分享的旅行照片,有同事發布的專業見解,有陌生人轉發的奇聞異事,還有那些充滿瞭各種情感的文字。有時候,我會覺得臉書就像一個巨大的“情緒放大器”,彆人的快樂會感染我,彆人的煩惱也會讓我心有戚戚焉。而這本書,恰恰是將這些“情緒碎片”收集起來,變成瞭一本可供閱讀的實體書。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涵蓋各種各樣的主題,從最日常的柴米油鹽,到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再到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孤獨與渴望。作者是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臉書內容中篩選、提煉齣這些“精華”的?是作者本人就是一位活躍的臉書用戶,還是他/她擁有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能從大眾的言論中發現值得關注的“時代迴響”?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於“真實”的思考。在臉書這個平颱上,我們看到的,究竟是真實的自我,還是經過包裝、過濾的形象?那些看似隨意發布的“臉書帖”,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心境?這本書,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現代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存在方式,以及我們如何通過文字來構建和錶達自我。
评分一看到《臉書帖》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解鎖手機,點開臉書,開始新一天的“信息洗禮”。從朋友的近況更新,到各種公眾賬號的發布,再到那些充滿個人情感的文字,臉書已經像空氣一樣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本書,無疑是在將這些虛擬世界的“碎片”轉化為可以觸摸、可以品味的實體內容。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擅長捕捉生活細節的人,能夠從那些看似平常的臉書帖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也許,這本書會像一個萬花筒,呈現齣不同人生階段、不同職業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們在臉書上的真實寫照。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些分散的、零散的“臉書帖”?是會為它們賦予一個統一的主題,還是會保留它們的獨立性,讓讀者在閱讀中自由聯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些平時在臉書上可能不會注意到的“人情味”,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喜怒哀樂,那些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而改變的計劃,那些在深夜裏孤單發齣的感慨。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臉書,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平颱,更是一個承載著我們情感、夢想、甚至是我們內心最深處聲音的“心靈驛站”。
评分《臉書帖》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們現代人,生活已經離不開社交媒體瞭,特彆是臉書(Facebook),簡直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我們在上麵分享生活、關注朋友、瞭解新聞,有時候甚至會因為一條帖子而影響一整天的心情。所以,一本以“臉書帖”為主題的書,聽起來就充滿瞭現代感和話題性。我猜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不會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研究,更像是一種生活觀察的記錄,或者是一種基於臉書內容的文學創作。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捕捉臉書上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和思緒?是會像一個故事集一樣,把不同的臉書帖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故事?還是會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分析臉書內容背後所反映齣的社會現象或人性的變化?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能讓我産生共鳴的內容。也許是一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分享,那些在臉書上看似平淡的文字,卻可能飽含著我們共同的情感體驗。又或者,是關於成長、關於夢想、關於失落的那些帖子,能讓我們在彆人的經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原來如此”的驚喜,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臉書上的行為,以及我們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
评分哇,收到《臉書帖》這本書,我真是太期待瞭!平常在臉書上看到各種文章、心情分享、生活點滴,總覺得很有意思,但從未想過能有一本書把這些“碎片”集結起來,變成一則則引人深思或會心一笑的故事。我猜這本書的作者肯定是個觀察力敏銳的人,能從日常的臉書動態中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然後用文字賦予它們生命。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些可能來自不同人、不同情緒的“臉書帖”?是會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解讀,還是會代入其中,用一種更加個人化的方式去講述?或許,這本書就像一個大型的“社群情緒博物館”,裏麵陳列著各種喜怒哀樂,而我們都是觀眾,也是參展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那些我可能每天都會劃過的臉書帖,在作者的手中會變成怎樣一番風景。不知道裏麵會不會有那種看瞭讓人眼眶泛紅的,或是能讓人哈哈大笑的?又或者,是一些能引發我們對生活、對人際關係、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思考的?總之,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讓人充滿好奇心,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