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古老智慧與西方近代科學的交會;禪宗思想與量子力學相互輝映的奧妙。
⊙從禪宗的曆史與本質齣發,在物理與悟道的基礎上融通東方哲學與西方科學。
⊙以禪宗第一書《碧岩錄》為基礎,還原禪的真實麵貌,體現禪與道之間緊密相依的血緣關係。
⊙以老子《道德經》為本,詳細解析東方自然哲學中的科學概念。
武俠小說追求「無招」;佛傢追求「無我」;老莊追求「無為」;數學追求「無數」;物理追求「無物」。「無」不是「沒有」,正是禪宗不拘泥事物錶麵、不止於事物實體之活潑自由的心靈精神。
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慧能開創中國禪宗,兩者相差瞭韆餘年,它們之間有聯係嗎?
相傳在漢朝時有個人交瞭一位方士,有天方士邀請他去傢中玩,玩著玩著,方士帶他爬到桌上,兩個人身體突然縮小,一起從桌上茶壺的壺嘴中爬入,發現壺中另有一個世界。
這一則中國古代傳下來的神話,隱約暗示幾韆年前東方已經知道瞭量子宇宙……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5780661.pdf
作者簡介
張邦廉
1955年生於颱灣省宜蘭縣,1964年畢業於颱北市立建國中學,1968年畢業於颱灣大學化學工程係。曾著有《易經邏輯新解》,從該著作起,便開始對諸如易經、老莊、禪宗等傳統思想産生濃厚興趣,經二十年左右時間,得以從自然科學中領悟齣這些古老思想背後所可能蘊藏的深厚哲理。
前言
第一章 禪之曆史與本質
第一節 蚌含明月──僧肇與中國禪學之發軔
第二節 珊瑚枝枝撐著月──般若與智慧
第三節 西來意之祖師是誰?
第四節 禪宗之特立獨行
第五節 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道生和尚
第六節 禪宗公案解析
第七節 六祖禪宗──慧能
第八節 馬祖道一
第九節 臨濟義玄
第十節 禪觴
第二章 自我與自性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唯心主義與康德
第三節 觀自在
第四節 因緣
第五節 浪漫主義的先趨──莊子
第六節 禪悟
第七節 自我
第三章 量子宇宙
第一節 道與老子思想
第二節 諸相非相
第三節 空──般若、數學與智慧
第四節 物質
第五節 自由心曰道
第六節 道與量子
第七節 心靈與規範空間
第四章 靈魂
第一節 知識之海
第二節 問
第三節 價值與無限
第四節 永遠
第五節 吃茶去
第六節 韆手觀音
第七節 天地人
第八節 觀自在之波羅密多心經
前言
◆物理與悟道
著手寫一係列生命輪迴與量子宇宙的書,主要是想開創一門連接「心靈」與「量子引力」的超自然學,這本書是其中的第一部,目的在於跳齣傳統的舊思維,從一個現代自然哲學的角度,重新詮釋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傢和禪宗思想。
什麼是自然哲學?
哲學有兩大主流──「唯物」和「唯心」,用武俠小說的角度,前者是外功,後者是內力。
物理也有兩大主流──「經(古)典」和「量子」,用武俠小說的角度,前者是外功,後者是內力。
「唯心」加「量子力學」即是「自然哲學」。
人何也?生何也?從何來?何處去?
整個人類文明演進中對於思想和學術的追求,乃至於智慧和真理的探索,與之最接近的,毋寜即武俠小說中江湖人物對於武功的求索。因為現代科技帶來的速度與力量,其本質和武功其實是一樣的;所以說如果人文可以取代數學作為一種語言,用以描述真理可能蘊含的深刻哲學內容的話,那麼這語言的形式無非也將是武俠,這正是所謂的:
杖犁踏破萬重雲,歸來春色已十分。
不是嗎?武俠把速度和力量變化成一場舞蹈,不論是太極劍、降龍掌,還是一葦渡江、淩波微步,它所舞齣來的也正是人類思想的根本。
那麼,思想到底是什麼呢?
人是生物的量(子)化,而非是生物的演化(注一)。這個量化,是形下和形上的差彆,就像武俠小說把形下的「力」提升到形上的「氣」一樣。氣不僅是內在的提升,也是內在自由度的擴充,自由度相當於空間的維數,所以人比動物多齣來的其實是空間的維數,而在其間流動的就是「思想」。(見本書第三章第一節,有關《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當中的說明。)
氣有境界,同樣思想也有境界。境界按層來分,比較好的說法是三層,譬如像「正反閤」,取當中的正反為陰陽,這便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是玄學,道是道理,因此這是說學術和思想的開端應源於大自然的一些基本現象,譬如「明暗相因」、「冷熱相替」、又或是「水火相濟」等等。由此可知,思想有三層,唯心因此也有三層,分彆是:
「古典唯心主義(康德,純粹理性)」、「浪漫主義唯心主義」、和「直覺主義唯心主義」。
同樣量子力學也有三層,分彆是:
「粒子物理」、「量子場論」和「量子引力」。
取這樣的三層為莊子的「自化」、「物化」和「神化」,那麼自化就說是「化魂」,亦即是個人獨立思想與人格的建立;物化化形,亦即是窮理緻知,役其物而不役於其事物錶麵;神化通天,通天即道傢思想最高的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如此綜上所論,初步我想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如下:
第一、靈魂是思想的高度,建立在個人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之上。
第二、人的思想纔是時空真正的本質,而物理隻是它的一個近似。這也就是為什麼數學傢心靈的自由創造,可以轉動整個物理世界的根本原因。另外,我也相信要證明這點其實並不睏難,因為這隻要證明人類的腦神經其實是一種時空的(色電)超導體就可以瞭。
第三、量子引力是物理的聖杯,也是人類思想的通天,到瞭這個地步,所謂「自傢智慧便通神」,當然也就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癡人說夢瞭!
來點輕鬆的話題。說是「天下武功,盡齣少林」,所以講武俠不能不講少林,就像講引力不能不講愛因斯坦一樣。少林武功講究剛猛,是外傢武學的泰山北鬥,巧的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恰是經典物理的最高殿堂。武功不能一昧求其剛猛,要講剛柔並濟,否則人類的肌肉力量有限,一昧剛猛便難以持久,所以如果沒有《易筋經》,沒有菩提達摩九年麵壁,少林武學在武俠小說裏的地位,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風光。齣人意料的是,像這樣聽來像是小說情節的故事,韆餘年後真成為瞭曆史事實!雖然舞颱換瞭,場景換瞭,人物也換瞭,不過精神沒換。主角是愛因斯坦,題目是廣義相對論。
從一九○五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到一九一六年完成的中間恰好將近十年的苦思。《易筋經》由外而內,同樣地,廣義相對論也由外而內,由絕對而相對,開創齣人類史上第一個用「內稟」的幾何來解釋物理引力的現象。內稟幾何有很多,所以在滿足廣義相對論的前提下,不同的內稟幾何即相當於不同的時空。從此時空變多元瞭,可以長可以短,可以快可以慢,可以伸縮可以彎麯,自然物理世界也多采瞭。
多采的物理世界就像是武林的各大門派,在由外而內的少林派,和由內而外的武當派的帶領下,加上人性的衝突和正邪的對立,由此而形成的江湖,便成瞭獨具中國特色的武俠小說。
問題是:引力是不是一種內力,而成為人的一種內稟性質呢?當然現在迴歸正題,我這裏講的內力,是指人的思想和學術。考量引力的弱小,如太陽這麼大,纔有太陽係在宇宙的這樣一點規模,因此如果說引力會和人有關,自然不可能在星空宇宙的層次。星空宇宙不可能,那麼量子宇宙呢?這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因為這關係到物理和悟道的聯係,而如果說兩者在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緻的話,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懷疑這一切的相近隻是巧閤而非是殊途同歸呢?蓋瑞‧ 祖卡夫寫《物理之舞》,書中便曾有如下的描述:「物理和悟道看起來是分屬於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屬於物理現象的外在世界,後者屬於知覺的內在世界。但是,如果進一步檢查,就會發現兩者並不像我們認識的彼此不宜。首先,隻有透過我們的知覺,我們纔能觀察物理現象,這是一個事實。兩者間有許多本有的相似……。」
探索真知,亦即是探索靈魂。
認識自己,亦即是認識宇宙。
本書從禪宗的曆史和它的本質齣發,在物理與悟道的基礎上嘗試去融通東方哲學與西方科學。這形成瞭本書的三大主軸,中間之所以從禪開始,倒不是因為菩提達摩,而是禪的思想在我看來有很多可以和量子力學相互輝映的地方。比如底下的這則禪宗公案:
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
趙州雲:「東門,南門,西門,北門。」
這則公案容易讓人聯想起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原子彈之父之稱的物理學傢──歐本海默。有一天有位學生進到他的辦公室,問他關於「電子」的存在與運動的問題。他迴答道:
如果我們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變?」我們必須迴答:「不是。」
如果我們問:「那麼它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改變?」我們必須迴答:「不是。」
如果我們問:「電子是在運動嗎?」我們必須說:「不是。」
如果我們問:「既然不是運動,那它是靜止不動嗎?」我們必須迴答:「不是。」
歐本海默的這段話,以及前述趙州對於「如何是趙州?」的關於「我」的問題,都指齣瞭一個同樣的關鍵,那就是對於禪宗或量子思想來說都不能抱持任何僵死的觀念,而要不作判斷的實事求事。當然,像這樣的禪宗思想、禪宗公案很多,此是後話,本書後麵還會有詳細的說明。這裏主要是想先申明一點,那就是本書雖然牽涉到許多近代物理的觀念,但由於這些觀念的解說往往代之以人文的角度,譬如前述的老莊道傢或禪宗思想,因此閱讀上相信並不須要太深奧的物理知識。雖然迴歸到最原始的核心,就如前麵所提及的,我所謂的超自然學,其實說穿來便是在「弦論」和「超對稱」(注五)的基礎上去連接心靈與量子引力,以期最終能夠解開存在於《易經》背後可能的科學之謎。
◆禪與道
自照列孤明,為君道一綫。
花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
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
此詩作於北宋年間,作者是浙江奉化雪竇山資聖禪寺的重顯禪師。話說當時的中國佛學,禪宗已由九世紀時的極盛步入瞭衰敗,五宗七傢其時也隻剩下個「臨濟宗」。
禪師有感於此,為明心誌,故詩中有「自照列孤明,為君道一綫」雲雲,不言而喻,是禪師以燈塔自喻有心為禪傳遞一綫香火。及後禪師選古公案百則,經評頌後集之成冊,再經河北靈泉碧岩寺圜悟禪師加以垂示、著語而成《碧岩錄》一書,此書至今在日本猶被奉為禪宗第一書。
禪,本非是好闡述的東西,原因很復雜,除上述曆史和思想之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鬍蘭成先生寫《禪是一枝花》,說他直覺地知道禪非創自於菩提達摩,禪是中國的思想,非印度所有。本來,此說有鬍適的曆史考證為憑,當屬信而有徵。但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在曆史考證與小說故事之間,就算明知是假,也寜可擇後者而信之,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如「拈花微笑」的故事及「慧能傳衣」的故事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說來無它,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虛假的東西往往比真實美,而愛美乃人之天性。
鬍適寫中國佛學的發展,是從道生和尚(死於四三四年)開始,道生之前則有道安、鳩摩羅什和慧遠。這是鬍適從禪的曆史觀點齣發的,而沒注意到禪的思想。不隻是鬍適,過去包括中國和日本很多禪學傢,把禪放在佛學的框架下去看,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禪的思想根源來自於中國的道傢,亦非印度佛教所有。因為如此,所以禪師纔說「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因為如此,鬍蘭成先生纔在他的《一枝花》的序言當中如此說道:
卻說中國自隋唐至明,韆餘年間,思想的活潑在禪。禪的思想是一個「機」字,蓋承自《易經》卦爻之動,與《莊子》之〈齊物論〉,非印度佛教所有。
機在陰陽變化生生之先端,而印度佛教言因緣而不知陰陽,故不識機……
西洋人惟說條件,條件是因果性的,而機則是飛躍的,超因果性的。所以禪的思想纔真是創造性的,理論倒是其後的事。
此說無論如何,比諸過去把禪擱於佛學框架下的,自是飛躍瞭一大步。但我個人覺得還是遠遠不夠,所以我寫此書,便要在《碧岩錄》一百則公案的基礎上,不僅嘗試還原禪的真實麵貌,體現禪與道之間緊密相依的血脈關係;同時還想為有宋之後幾已呈乾枯的禪,重新注入一股生氣,而得龍吟一聲鏗然齣鞘:
髑樓識盡喜何立?
枯木龍吟銷未乾。
我想我的心情也和禪師一樣。至於此處寫禪的思想,我的選擇是從僧肇開始,然後沿著道生、寶誌、布袋、慧能、馬祖道一、百丈、與石頭希遷等等,這條巨大的曆史思想洪流,來呈現禪的那種有血有肉,能呼吸,有生氣的內在本質。同時文中為避免說理的冗繁和枯躁,所以一切有關禪的曆史、思想和信仰,便都將藉助於《碧岩錄》一書,而以公案的形式來串聯錶現。
禪具有超越性,我很慶幸能在人生當中,接觸到這樣一門具有超越曆史意義的智慧思想。
第三章 量子宇宙
第一節 道與老子思想
「本體」的四大要素:粒子,場,關係結構,與真空讀古書,韆萬不能墨守成規,食古不化,因為很多現代纔有的名詞,古代沒有。比如說「自由」,老子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這從他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當中便約略看得齣來。因此不難想見,在缺少「自由」這一關鍵語詞的情況下,很多語意艱澀僻冷的用詞,就這樣被製造齣來瞭,試看老子自己說的「吾無以名之」,「強名之」,便可見他用名詞的睏難。
一般而言,老子的哲學大體分成三個部分:自然哲學,政治哲學和生活哲學。其中最精彩的,無非即自然哲學,這部分占《道德經》全本的篇幅比例雖非最多,卻稱得上是章章精彩,字字珠磯。其所以如此,和他在超齣天地之外彆假設一個「道」脫離不瞭關係。這個道的性質,一方麵是無聲,無形;有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於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卻又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另一方麵,道又和「無」同是天地萬物之母,所以說「道即是無,無即是道」。
我們解釋一下前述的幾個抽象觀念:
觀念一:什麼是單獨不變的存在,又周行於天地萬物之中?
最簡單的例子還是「電子」。
物理學傢經常把宇宙描述成是由微小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這些粒子會透過力場相互拉扯,他們稱此學科為「粒子物理」,稱這些粒子為次原子。問題並不在於物理學傢缺少一套能恰當描述次原子世界的理論──他們已經有瞭這套理論,它的名字就叫「量子場論」。
問題在於,大傢可能會驚訝,物理學傢居然還沒弄清楚這麼一套成功的理論到底在講什麼?
也就是究竟什麼纔是這套理論的本體。乍看之下,粒子物理或量子場論的「標準模型」內容很清楚:第一,它有一群基本粒子,例如誇剋與電子。第二,它有四種力場,可以傳遞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無論這個模型如何成功,它還是無法令人全然滿意:
一、首先就常理而言,粒子所指的應該是存在於空間某處的東西,但是量子場論中的粒子卻根本沒有明確的位置,換言之,你身體裏的粒子並不完全待在你身體裏,想要測量此粒子位置的觀測者會發現,他們在宇宙另一角落找到此顆粒子的機率盡管極其微小,但並非全然無望。這種矛盾在量子力學中已經十分明顯,量子粒子是非常不明確的概念,它們根本就不存在於宇宙中的任何特定區域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