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現在的電影,幾乎是好萊塢的天下,許多觀眾亦經常受到這類好萊塢式動作片或煽情片的吸引。同時又有人把沉悶的影片認為是藝術,套用理論分析,卻無法感受片中令人感動的細節。這兩種觀影群眾可說是兩種極端,但在其間存在「第三種觀眾」,不為好萊塢大場麵與濫情所迷,更能分辨齣什麼是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片。
「第三種觀眾」能在觀影的瞬間融入影片情境與角色意識,在錶麵平靜的畫麵裏看到影片的縱深與層次,亦感受到影像中自然、稠密、隱約的細節與美,進而對人生省思。這種觀眾細膩敏銳,盡管閱讀許多理論,但是不套用理論框架,而是用身心感覺動人的場景,以感動做為思想的基石。
最重要的是,「第三種觀眾」一定是對人生有感覺的人,也對文本有感覺,反之亦然,能體會文本,即是因為他能體會人生。因此,「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纔動人。
本書特色
1.提齣「第三種觀眾」的存在,跳脫好萊塢片與所謂「藝術片」的兩極分野
2.以「第三種觀眾」的觀點評析兩岸三地華語電影,不以理論為先,見解獨到
3.論述及影評兼具文學創作,賞讀影片的同時亦可欣賞文字之美
作者簡介
簡政珍
美國奧斯汀大學英美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係講座教授。著作包括詩集:《因緣此生》(2010)、《放逐與口水的年代》(2008)、《當鬧鍾與夢約會》(2006)、《失樂園》(2003)、《簡政珍短詩選》(2002)等;專書有《讀者反應閱讀法》(2010)、《解構閱讀法》(2010)、《當代詩與後現代的雙重視野》(2006)、《電影閱讀美學》增訂三版(2006)、《颱灣現代詩美學》(2004)、《音樂的美學風景》(2004)等;亦著有散文集《我們有如燭火》(2010)。編有《兩岸四地中生代詩選》(2009,與大陸吳思敬、傅天虹閤編)、《新世代詩人精選集》(1998)等。曾獲中國文藝學會新詩創作奬、創世紀詩刊35周年詩奬、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
代序 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 簡政珍
第一輯 第三種觀眾與電影閱讀
以「第三種觀眾」觀照兩種華人導演的影像敘述
「第三種觀眾」感動的立足點
當代華人影像敘述中「似有似無」的技巧
以李安的電影論全球化與「傳統敘述」的當代性
塗寫與塗消--當代華語影像敘述傢庭關係的書寫
門檻上的視野--當代大陸社會批評的影像敘述
第二輯 第三種觀眾與動人的電影
電影欣賞--動人的華語影片導讀
《戀戀三季》--人間的景深
《柳樹之歌》中映象與觀眾的立足點
《巴爾劄剋與小裁縫》聲音與影像的非同步
俯視鏡頭下的《那山那人那狗》
《色,戒》的縫隙
《一一》--「見與不見」的視角
在飄忽閃爍的光影中活著--《活著》導讀
新舊縫隙裏苦澀的笑聲--《洗澡》導讀
《盲井》的空隙與似有似無的技巧
《草房子》的旁白與俯視鏡頭
《囍宴》精心推敲又渾然天成的影像敘述
《落葉歸根》--感動的美學
品嘗《陽光燦爛的日子》
觀眾的「感同身受」--感受《十七歲的單車》
《孔雀》的敘述與意象
《尋槍》意在言外的敘述
《我這樣過瞭一生》裏的時間與修辭
社會情境的「韆言萬語」--《韆言萬語》導讀
即興與非必要的美學--《重慶森林》導讀
影像摸索成形的藝術--《頤和園》導讀
既左又右,非左非右的《左右》
《卡拉是條狗》中虛綫的隱喻
手機的主體性--《手機》導讀
社會批評的美學--《紅西服》導讀
第一人稱影像敘述的權威性?--《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導讀
附錄
代序
「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簡政珍
也許,藝術成就的高低,經常與「刻意」成反比。越刻意寫作的詩,越是遊戲和玩弄標簽的代言人。「刻意」也經常是想像力匱缺的遮掩,反諷的是,喜歡貼標簽的評論傢因為找到標簽,卻將這些詩作哄抬成超凡的創意與想像力。
放眼當今的電影,「刻意」的影像敘述經常墜入兩種模式。許多好萊塢的影片以票房收入為標的,驚悚的大場麵、激情的場景、濫情的結局是票房的保證。一般觀眾生活單調平凡,影片變成日常服用的安慰劑,現實不得意,因而渴望麻雀變鳳凰,小人物的日子蒼白無趣,因而有時幻想自己是終極警探,有時幻想是藍波為天下流第一滴血。攬鏡自照,五官長相乏善可陳,因此夢想與白馬王子做第六個夢。電影不論悲劇或是喜劇,都類似迷幻藥,遠離當下有血有肉的人生。所謂感動,是因為影像煽動觀眾的情緒,所謂「好看」,是因為大場麵鋪成的輝煌與虛假。
另一種模式是,以刻意呆滯的影像散發學術理論的昏光。電影製作者為瞭和好萊塢的濫情影片有所區隔,刻意讓電影乾澀瀋悶,以彆於大眾口味。由於善用當代全球化與地域化的矛盾,經常在國際影展裏,因為呆滯乏味顯現第三世界的「不同」而得奬。部分得奬的原因是影像配閤當代理論的標簽,讓喜歡套用理論的批評傢趨之若鶩。電影製作因而類似是編導與批評傢的共謀;拍攝這樣的電影是獲得評論贊揚因而得奬的契機,拍攝這樣的電影也讓那些隻會套用理論而無法觀賞動人細節的批評傢有瞭撰寫論文的題材。
於是,我們有一部《海上花》,在油燈下,妓女A對一個男子抱怨妓女B,接著妓女B也是在油燈下對同一個男子抱怨妓女A,接著又是類似的場景裏(永遠的油燈與圓桌),妓女間的唇舌,妓女和嫖客的抱怨,夾雜吃飯喝酒、瑣碎的言語,反反覆覆一個多小時。我們還有一部影片叫做《愛情萬歲》,女主角對著完全不動的半特寫鏡頭放聲大哭五、六分鍾。我們甚至還有一部《河流》,一個幾乎全黑,隻有中間一個小光點似乎在動,但觀眾完全看不齣在做什麼的畫麵,這樣的畫麵,鏡頭竟然可以持續不動十三分鍾。電影乏味如此,的確與眾「不同」。但這些影片都是批評傢一再在《中外文學》、《電影欣賞》、《電影欣賞學刊》,以及各個學報給予掌聲的例子。
其實,假如把電影純粹當作一種娛樂,大眾在娛樂中得到情緒的抒解,濫情電影無可厚非。假如編導偶爾把影像當作一種形式的實驗與戲耍,即使自欺欺人,也未嘗不可。但是當大眾文化把濫情營造的票房當作電影成敗的指標,當批評傢對瀋悶影片的贊賞而造成價值觀的倒錯,進而將我們的電影工業帶入死鬍同,我們禁不住要問:為什麼要讓濫情淹沒我們內心縴細的感情?為什麼要讓發黴的影像醃製我們的品味?在我們周遭的人生中,有多少動人的場景,他們竟然視而不見。除瞭大場麵、大哭嚎、大動作,人所有的感情似乎已經麻痺。假如沒有套用國族論述、殖民論述、文化論述、同性戀論述、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批評傢就沒東西可寫?假如不迎閤批評傢的理論框架,假如畫麵不夠呆滯,影片就無法顯現「不同」,因而也就沒有「創意」,因而更不可能得奬?
但,我們在不少類似伊朗的《柳樹之歌》(Willow and Wind)的電影裏看到動人的影像。一個小男孩打破教室的玻璃,他必須在第二天上課前補好玻璃,否則就不準來上課。他的父親幾乎不管,他必須嚮新來的同學藉錢。於是,我們看到一個場景,遠方,新同學去跟爸爸藉錢時,鏡頭擺在近景的小男孩邊,鏡頭的觀照也是小男孩的觀照。有時鏡頭攝景兼容並蓄,觀眾看到遠方新同學爸爸「概略的」反應時,同時也看到主角小男孩臉上「細微的」錶情。山坡上,他的頭發在呼嘯的風中飛揚,他看到遠方的父子無聲的交談,這時有感覺的觀眾會不自覺地和小男孩的意識結為一體,觀眾會投入情境,因而看到旁邊風力發電機葉片徐徐的轉動,有意無意間暗示命運之輪的運轉,隱含小男孩的焦慮與不安。遠方的大人迴頭看著主角,風聲似乎呼應小男孩在風浪中起伏的心情。一瞬間,有感覺的觀眾甚至悲從中來,他感受到小孩的無助、普天之下無數蒼生的無助,人情的溫暖、最後遠方同學的微笑傳遞的溫暖。
如此動人的影像,我們不可能在濫情影片裏緣木求魚,我們更不可能在那些酸腐洋溢、呆滯無趣的影片裏追逐幻影,正如我們不可能在四處飄散的煙花中尋求真正的花朵。動人的電影,撩撥的是我們人性共通的琴弦。感動的齣發點,在於影像瞬間邀約觀眾遺忘自我,而融入電影的情境,並與角色的意識結為一體。觀眾在感動之餘,會進而對人生進一步的省思。感動是思想的基石,知性不是脫離人生蒼白的學理。
許多套用理論的批評傢無法分辨情感與情緒。為瞭錶明自己的立場與濫情影片涇渭分明,他們經常將枯燥無味的電影詮釋成藝術。他們無法感受到介於兩者之間,有不少讓人心動且引人深思的影像,正在真誠細緻地譜寫人生。人生的感動,不是濫情的眼淚,但有感覺的人會為某一個眼神、某一個背影、某一個堅持的手勢動容。假如文明有所成長,並不是「刻意」宣稱藝術的得以提升藝術,真正的藝術可能似重又輕、似無又有。但是我們的學界一再為那些虛假造作、刻意錶現「藝術」的影片背書,以這樣的背書同時為自己的論文、升等、國科會計畫背書。
真正能體會那些幽微細緻的電影的是「第三觀眾」。「第三種觀眾」不會給濫情影片的眼淚與大場麵淹沒,他更能看穿一些所謂的「藝術」是因為創意捉襟見肘,所以故弄玄虛。他領悟到最好的技巧是似有似無的技巧。他能在一個錶象平靜的畫麵裏看到層層的縱深。他感受到動人的影像飽含自然、稠密、隱約的細節。他體認到影像不是言說,因而「刻意」要說什麼的、明顯要錶現什麼的,大都源自於想像力的欠缺。
「第三種觀眾」不一定是博士,但他可能比許多博士細膩敏銳。他不反對理論,甚至閱讀瞭很多理論,但是他和電影的第一個照麵,絕不是理論的牽引。理論可以深化個人的思維,但閱讀與詮釋不是套入理論的框架。以前,我說過套用理論詮釋一首詩,幾乎就是謀殺一首詩。反諷的是,批評傢無法謀殺許多感動「第三種觀眾」的影片,因為他們很難找到可以套用的理論,隻是他們視野茫茫,不承認它們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第三種觀眾」一定是很有感覺的人。一個對人生有感覺的人,纔會對文本有感覺;反過來說,一個對文本有感覺的人,因為他對人生有感覺。因為體會到「報紙登載的事,可能就是你的事,隻是用瞭彆人的名字」,人生纔動人,影像纔動人,「第三種觀眾」的閱讀纔動人。
本書第一輯包含六篇論文,第一篇〈以「第三種觀眾」觀照兩種華人導演的影像敘述〉,與第二篇〈「第三種觀眾」感動的立足點〉,主要的重點是提齣「第三種觀眾」的理念,並以這個理念審視當今華人電影南轅北轍的兩種樣貌,探討動人影像的立論基礎,以及觀眾受到感動中「知」與「情」的互動關係。第三篇〈當代華人影像敘述中「似有似無」的技巧〉,說明「第三種觀眾」對於「刻意」技巧的保留,最好的技巧應該似有似無。第四篇〈以李安的電影論全球化與「傳統敘述」的當代性〉,以李安當作「第三種觀眾」閱讀的具體案例,說明李安如何在全球化與地域化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本文進一步探討李安錶象傳統、實際蘊含豐富的當代性,當代性並非玩弄形式的代名詞。第五篇〈塗寫與塗消--當代華語影像敘述傢庭關係的書寫〉,說明「第三種觀眾」透過傢庭關係的探討,與現有的理論對話,本文且藉由塗寫與塗消的意象與意涵,闡明影像敘述的書寫特性。第六篇〈門檻上的視野--當代大陸社會批評的影像敘述〉一方麵說明影像的雙重視野,一方麵探討大陸影像社會批評一把刀的兩麵開口。錶象的指陳,可能迂迴迴到自身。整體來說,第五篇與第六篇的書寫,在於證實「第三種觀眾」如何運用理論而不是套用理論。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篇〈以「第三種觀眾」觀照兩種華人導演的影像敘述〉,原來以〈「第三種觀眾」與華語「傳統寫實」的影像敘述〉發錶於大陸《電影藝術》,由於該期刊字數的限製,發錶的文章比本文少瞭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第六篇〈門檻上的視野--當代大陸社會批評的影像敘述〉發錶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也是因為字數限製的關係,刪減瞭將近五分之一。除外,發錶於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的〈塗寫與塗消--當代華語影像敘述傢庭關係的書寫〉與〈當代華人影像敘述中「似有似無」的技巧〉,為瞭與本書其他各篇的體例一緻,中英文摘要皆刪除,各節小標題前麵的一、二、三、四等也刪除。
本書第二輯「第三種觀眾與動人的影片」裏麵的各篇文章,先後發錶於《人間福報副刊》與《明道文藝》。由於報刊與雜誌提供的篇幅不同,各篇的長短不一定與相對應的重要性成正比。《戀戀三季》、《柳樹之歌》、《巴爾劄剋與小裁縫》、《那人那山那狗》與《色,戒》四部影片因為發錶於《人間福報副刊》,賞讀比較短。另外,與其他發錶於《明道文藝》的各篇相比,《一一》的閱讀也比較短,它是我心目中最想寫的一篇,但因為是專欄的第一篇,必須挪齣四分之一的篇幅給專欄的開場白。除外,在本書第二輯裏,同一部影片的同個片段有時在不同文章裏齣現,為瞭避免文字的重復,本書結集時,部份發錶後的影片導讀必須稍做更動,《巴爾劄剋與小裁縫》是最明顯的例子。再者,為瞭標題的統一,部分《明道文藝》發錶的文章,結集時題目已略有變更。
最後,感謝所有發錶我論文、導讀的學報、雜誌、副刊。感謝國科會通過我多年來對華語影像敘述的研究。感謝書林齣版社。感謝所有那些讓我們看到細緻動人的人間、啓迪心靈讓我們看到縴細自我的電影。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為我這樣的“普通觀眾”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個電影迷,但總覺得好像在電影的世界裏,我們這些“觀眾”是被忽略的。我們隻是被動地接受導演想給我們的東西,好像我們自身的存在和感受,並沒有那麼重要。直到我看到瞭《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這本書。它的書名,就直接點齣瞭我的心聲——我們能不能不僅僅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能夠成為一種更積極、更有影響力的“觀眾”?我喜歡這本書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它並沒有把電影看得高高在上,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解讀電影。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某種特定的理論,而是鼓勵你去發現自己獨特的觀影體驗。書裏提到的一些例子,都非常貼閤我們日常看電影的情境,讓我一下子就産生瞭共鳴。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那些零散的、甚至有時候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觀影感受,都可能是“第三種觀眾”存在的證據。這本書的章節安排也很閤理,每一段的論述都層層遞進,不會讓你覺得信息量過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找到瞭一種新的“看電影的語言”,能夠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也更能理解電影想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真的讓我對電影的理解,上升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天啊,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太吸引人瞭!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閑逛的時候瞥見的,那個字體、那個構圖,就好像在跟我招手一樣。你知道的,現在市麵上的書,有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這個名字,就很不一樣。它不像那種直接告訴你“如何看懂電影”的工具書,也不是那種 the-movie-is-this-and-that 的書評集。它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你去探索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我當下就把它收進瞭購物車,完全是憑著一股直覺。我平時其實對電影理論什麼的不是特彆研究,但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第三種觀眾”這個說法,真的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除瞭我們平常知道的“參與者”和“旁觀者”,還有什麼樣的“觀眾”呢?是不是意味著電影帶給我們的體驗,可以有更深層次、更意想不到的解讀方式?拿到書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瞭幾頁,雖然還沒完全讀進去,但光是序言和一些零散的章節,就讓我感覺到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它沒有用很學術的語言,反而是一種很親切、很啓發的方式,在跟我對話。我感覺這本書可能會改變我以後看電影的方式,不再隻是被動地接收畫麵和故事,而是可以主動地參與到電影的“創作”中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期待後續的閱讀體驗,真的迫不及待想知道那個“第三種觀眾”究竟是什麼模樣!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書名裏“第三種觀眾”這個概念給勾住的,感覺有點酷,有點叛逆,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看電影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看電影無非就是跟著劇情走,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或者在腦子裏迴味一些精彩的畫麵。但這本書,它好像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平時不是那種會去研究電影史或者導演風格的人,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很貼近我們普通觀影體驗的方式,來探討“觀眾”這個角色。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講到電影中的“空白”留白,以及觀眾如何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它,這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們並不是電影的旁觀者,我們纔是電影的共創者!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清晰,雖然主題很深刻,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作者的文筆也很流暢,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讓你不自覺地跟著他的思路走。更重要的是,它真的改變瞭我看電影的方式。現在每次看電影,我都會更留意自己內心的感受,留意那些畫麵之外的東西,嘗試去理解電影背後隱藏的意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麵。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給瞭我一種主動參與電影的“能力”,讓我感覺看電影不再隻是一種娛樂,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
评分怎麼說呢,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社群裏看到有人推薦的,當時就覺得這個書名“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太有意思瞭,有點神秘,又有點挑戰。我平時算是個電影愛好者吧,但總覺得看電影的時候,好像少瞭點什麼,總是在故事和演員身上打轉,很少去想,我自己在看電影的時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本書,就很巧妙地切入瞭這一點。我最近剛好在想,為什麼有些電影看完之後,我腦子裏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會時不時地迴味,而有些電影,就算當時覺得很精彩,過後就忘得一乾二淨。是不是就是因為我作為“觀眾”的“模式”不同?這本書的結構,我覺得安排得非常用心。它不是一上來就拋齣大道理,而是循序漸進,從一些大傢都能理解的切入點開始,慢慢引導你去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提到的幾個案例,那些電影我都看過,但通過書裏的分析,我好像發現瞭新的視角,以前忽略的細節,現在突然變得很有意義。而且,它也不是那種照本宣科的理論解讀,而是充滿瞭作者個人的思考和感悟,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資深影迷在聊天,聽他分享看電影的心得。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原來還可以這樣看電影”的驚喜感,感覺自己的電影觀正在被打開,變得更豐富、更立體。
评分我必須說,《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平常其實不太接觸電影評論類的書籍,總覺得那些東西太學院派,離我的生活有點遠。但那天在書店,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你知道嗎,有時候一個特彆的書名,就能勾起你無限的好奇心。我當時就想,到底什麼是“第三種觀眾”?我們平時看電影,不就是看進去,或者在旁邊看嗎?這本書的包裝也很精緻,拿在手裏就覺得很有質感。我迴傢翻開之後,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特彆。它不是那種一本正經地講解電影理論,而是通過很多生動的例子,一些我熟悉的電影片段,來引齣它的觀點。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又很細膩,讀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被帶入到那個情境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觀眾如何與電影産生連接”的討論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個人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是一個獨特的“接收器”,接收到的信息,以及如何解讀,都跟我們自身的經曆、情感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自己在看電影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更積極、更主動的方式去參與,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它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給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自己去探索。這種開放式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也很有成就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