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ОО八年六月舉辦第一屆研討會後,一眨眼,至今已是第五屆瞭。為使學者珠璣光華之文,得以呈現共享,裨益學界。故自二О一О年起,即於會後特請作者補述修改,再敦請專傢學者進行審查,提供意見,並洽詢作者意願,而後結集成書。
作者簡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
本係前身為語文教育學係,係務課程以教學為重。二ОО六年轉型為一般中文學係後,對教學與研究力求均衡發展,秉持著古典與現代並重,知識與應用兼顧,傳統與當代相融的目標,孜矻不懈,於固有的基礎上,承古續今,守本求新。係上師長閤力推動學術活動,積極嚮外接觸,冀望能展現齣另一番風貌。在這樣的共識下,於是乎而有「近現代中國語文學術研討會」的舉辦。
弁 言
公安派袁中道生命情調探析 / 簡貴雀 1
壹、前言 2
貳、袁中道兄弟之情感 5
參、袁中道之生命情調 11
肆、結語 24
清人對溫飛卿詞的詮釋角度轉移之探析 / 宋邦珍 27
壹、前言 28
貳、清代之前對溫詞之評論 29
參、清人對溫詞之評論 30
肆、詮釋角度轉移之成因 44
伍、結語 48
硃自清對陶詩詮釋方法與態度的思考 / 黃惠菁 53
壹、前言 54
貳、硃自清古典詩歌研究方法 56
參、硃自清對陶詩評箋方式的廓淸 60
肆、硃自清對陶詩詮釋態度的主張 63
伍、結語 75
晚清西學傳播的橋樑──鄺其照(1836?-1902?)《華英字典集成》及「鄺氏教育係列」初探 / 楊文信 79
壹、鄺其照的生平 80
貳、鄺其照的著作 88
參、《華英字典集成》及「鄺氏教育係列」所見晚清西學內容 97
肆、鄺其照的著作在晚清西學傳播上的貢獻與影響 106
鄭懷德《艮齋詩集》版本考 / 阮進立 119
壹、前言 120
貳、鄭懷德生平及其著作 122
參、幾種《艮齋詩集》版本之比較 123
肆、結語 175
“有+VP”句於漢語共同語中的對應和運用 / 湯翠蘭 179
壹、引言 180
貳、粵語“有+VP”在漢語共同語中的對應 180
參、“有+VP”在澳門報章中的實際運用情況 183
肆、討論 188
閩、客語俗字相關疑義淺析── 兼論現行小學語文學習領域閩、客語教材之俗字選編規範與相關實務 / 許文獻 195
壹、前言 196
貳、方言字詞研究評議 196
參、記載閩、客語俗字之重要文獻 202
肆、閩、客語俗字之造字分析 204
伍、閩、客語俗字之整理與規範化 210
陸、現行小學語文學習領域閩、客語教材之俗字選編規範與相關實務 215
柒、結論 219
Heritage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Motivations toward the Learning of Mandarin L2 in the Bangkok Sino-Siamese Community: A Pilot Study / 李育修 225
1. Introduction 226
2.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230
3.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246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52
5. Conclusion 266
壹、前言
公安三袁兄弟,於神宗萬曆初王、李之學盛行之際,公然舉起反對旗幟,由長兄袁宗道(伯修)及其好友黃輝倡導於前、仲兄袁宏道(中郎)以具體文學理論「性靈說」揭櫫於後,並與小弟袁中道(小修)大力創作「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齣,不肯下筆。」 的詩文作品,皆有助於公安派蔚為一時風尚之主要健將。三兄弟皆早慧,俱有纔名,而於公安派文學,中郎(宏道)洵為領袖,小修(中道)則起護持之功。以世情言,伯修、中郎皆早榮早逝 ;小修則功名晚達,而年壽最長。 雖然,世情之名利與年壽之修短,自古以來,談論者多,卻都是各抒己見,好惡由己。然平心而論,若非真道人本色,世人何能輕易擺落世緣,由是因世情纏擾而影響生命情態,自不待言。
小修處在儒、釋、道三教閤一之時代,因兄弟、師友之論學切磋與時代學術風潮之影響,亦有華梵一傢、儒釋同源之思想與言論,更以「學道人」自居,於三教思想涉入頗深,惟三教閤一思想始終無法解決小修在世情中之睏境。 故其一生,因個人性格與交遊、學識與思辨、社會經濟與時代風尚等因素,形成其人生不同階段之生命情調,迥異於伯修與中郎一生雖享年不永,卻科舉仕途得意之生命風姿。
本文係繼〈從《遊居柿錄》看晚明文人之世情〉、〈從《遊居柿錄》看袁中道之世情〉、〈袁中道《導莊》之寫作及其旨趣探析〉 三篇論文後,復以袁中道生命情調作為書寫主題,蓋入之愈深,愈覺需要更完整而清楚交代作為公安後期主將的小修,如何在生命不同時期,由年幼失恃、兄弟共學共處、形影不離之情感依偎,經青少年之豪傑自命、嗜酒縱欲、視錢如糞土,以為功名可唾取之狂放浪遊時期,至仕途蹭蹬、兄弟傢人相繼亡故、血疾間作、無生知見力微、誓畢棲隱之盛年委頓時期,以至清寂養生、叨得一第之晚年宦遊時期,皆有人生各階段極為鮮明之生命情調。尤以萬曆三十八年(1610),視同知己的中郎謝世,小修頓失依侍,內外交迫,幾至不起。中郎之死,是促使小修生命情調中衝擊最大、改變最鮮明的轉捩點。故本文擬以萬曆三十八年作為小修前後期生活時間的劃定,依其行止經曆,探析其前期生活所呈現齣來的踔厲風發至委頓的生命情調,以及後期生活所重視的清寂養生之生命情調,確實有著時代鮮明的印記及公安派性靈真趣的實踐。
作為一名對曆史事件和社會變遷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最直接的途徑之一便是通過那個時代的語言文字。這本《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會議論文集,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我尤其關注的是,在近現代中國社會劇烈動蕩的時期,語言文字是如何成為承載政治思想、社會思潮的工具的。書中有沒有探討過,例如革命時期,語言是如何被用來動員民眾、傳播進步思想的?新的政治術語、宣傳口號是如何産生的,又如何在社會上流傳開來的?我對這方麵的研究很感興趣,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意識形態的載體。同時,我也想知道,在與西方文化的廣泛接觸中,漢語是如何在詞匯、語法乃至語用層麵受到影響的?是否存在一些論文,專門分析瞭外來詞的引入、翻譯策略,以及這些外來語對漢語本身所帶來的改變?我隱約記得,在那個時代,很多知識分子都在積極地學習和引進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而語言的變革,無疑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近現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變遷的寶庫,而語言,就是那個寶庫中最閃耀的財富。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這個書名本身所蘊含的宏大氣魄。“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光是聽著,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史詩感。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在近現代中國那段跌宕起伏的曆史長河中,中國語文究竟是如何在時代的風雲變幻中,如同日月般熠熠生輝,又如同彩虹般絢爛多彩的。我並非是專門研究語文的學者,但我一直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發展變遷充滿好奇,尤其是近現代時期,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語文也必然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論文集中,找到關於漢語自身演進的深入探討。比如,從傳統的書麵語到白話文的過渡,這個過程中遇到的睏難和挑戰是什麼?有哪些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推動瞭這一轉變?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特定作傢或作品的語言特點,來印證這些宏觀的論述。另外,我也對近現代中國語文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好奇。在那個時期,中國語文是如何與世界其他語言發生聯係和互動的?是否有學者研究瞭漢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通往近現代中國語文世界的一扇窗,我迫不及待地想透過這扇窗,去觀察、去理解,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語言變革史。
评分這套論文集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與曆史的厚重感,“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並非是研究近現代中國語文的專業學者,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學發展都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扇窗,能夠窺見中國語言文字在近現代巨變時期是如何傳承、演變,又如何與時代精神同呼吸的。聽到這本論文集匯集瞭2012年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精華,我的期待值更是瞬間拉滿。我想象著,來自不同國傢、不同學術背景的學者們,圍繞著近現代中國語文這一主題,會碰撞齣怎樣的思想火花?他們會如何剖析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字詞,如何解讀那些記錄著時代變遷的篇章?是會聚焦於某個具體的文學流派,還是會宏觀地探討語言結構的革新?是會關注新文化運動的深遠影響,還是會深入挖掘口語文學的獨特魅力?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一些關於白話文運動的深入分析,以及它在打破舊有束縛、開啓新文化視野方麵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同時,我也對漢語在麵對外來文化衝擊時,是如何吸收、融閤,又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實現創新的問題感到著迷。這本書,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論文的匯編,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近現代中國文化史的畫捲,等待我去細細品讀,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後蘊含的時代脈搏與民族智慧。
评分讀罷這本《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2012年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漢語,竟然經曆瞭如此豐富而復雜的演變過程。書中的一篇篇論文,如同一個個精心打磨的 Lens,將近現代中國語文的各個側麵,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那些探討語言規範化進程的論述所吸引。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如何統一文字,如何讓普通民眾都能掌握和使用標準化漢語,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學者們對於這一曆史進程的梳理和分析,讓我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語言文字工作上的巨大努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還對一些論文中涉及到的方言研究感到新奇。在國傢統一和推廣普通話的大背景下,各地方言的命運究竟如何?它們在多大程度上保留瞭古漢語的痕跡,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瞭現代漢語的影響?這些問題,都引發瞭我進一步的思考。書中關於現代漢語詞匯的創新與演變,例如新詞的産生、舊詞的語義轉移等,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身邊每天都在使用的詞語,發現它們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生長。這本論文集,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喚醒瞭我對語言的敏感度和曆史意識,讓我覺得,學習和使用漢語,本身就是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方式。
评分我一直對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風格變化非常感興趣,而這本《聯藻於日月,交彩於風雲》似乎正好填補瞭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空白。我一直好奇,從晚清的文言文到民國的白話文,這一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它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的一些論文,恰好就深入探討瞭這一轉型期文學語言的特點,比如分析瞭某些作傢如何巧妙地將口語融入書麵語,如何通過語言的創新來塑造人物性格和錶達情感。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作傢們在語言的選擇上,麵臨著怎樣的睏境與抉擇?他們是如何在繼承傳統與藉鑒外來語之間找到平衡的?此外,我對那些關於新詩發展曆程的研究也充滿期待。新詩的齣現,無疑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裏程碑,而它的語言,也與古典詩歌有著天壤之彆。書中對新詩的語言特色、藝術錶現手法以及與社會思潮的關聯分析,一定會非常精彩。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新詩的語言是如何擺脫格律的束縛,變得更加自由、更加貼近現代人情感的,以及這些語言上的創新,又是如何呼應瞭那個時代變革的洪流。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言作為文學載體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時代變遷中不斷煥發新生的奇妙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