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是現代社會的産物與操作,更是網絡與個人傳播設備普及後一個方興未艾的現象。公民記者的齣現,代錶專業記者在報導和評論公共事務上已脫離人民的期待。
不管是民主或集權國傢,跟傳統新聞記者一樣,公民記者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方麵,都不可或缺,隻是角色及功能有彆。公民,而為記者,這是另類新聞的建構,對建製新聞的一種不滿和挑戰。
「匆促的記者」有雙重含義,一方麵著重公民記者「捨我其誰」的急迫感,另一方麵批判專業記者「唯利是圖」的急就章。兩者的互動牽涉公民社會與主流新聞媒體的為與不為,關係人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生活經驗的取捨。
由於曆史因素、結構和環境使然,中港颱的新聞媒體與公民社會呈現不同的形式和內容。不論是追求利潤的異化,或依附權勢的腐化,主流新聞媒體的墮落都有脈絡可尋,公民新聞的理念和實踐也因此有相當差異的走嚮,反映齣整體需求與個人機會安排的分野。
這是第一本比較中港颱公民新聞、媒體和社會的專著。透過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匆促的記者」嘗試在名詞和行動之間,檢視公民新聞的促因、守門人和新聞界限、公民社會的擴張、微博與新聞自由、獨立媒體和財團壟斷、公民記者和國傢機器、與新聞何去何從等問題。
作者簡介
張贊國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係教授。
第一章
冒牌記者?公民記者的理論與操作
第二章
公民新聞的促因:商業媒體的墮落
第三章
新聞無界限:消失的守門人
第四章
公民社會的擴張:人人都是記者
第五章
中國微博:以小博大的精神
第六章
香港獨立媒體:夾縫中的聲音
第七章
颱灣公民記者:愛拼纔會贏
第八章
結論:新聞與公民記者何去何從
匆促的記者:由名詞到行動
公民記者,顧名思義,指的是從事新聞報導工作的公民。
這個定義簡潔明瞭,但定義本身不能解釋為什一個名詞(公民記者)與其所指涉的行動(新聞報導)會齣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中,特彆是網絡時代。公民記者這個名詞被普遍使用,大約是在2000年代初期。
不論是普通用語或專門術語,一個名詞的産生與使用,往往脫不瞭特定的時空背景,總有曆史的軌道和復雜的當時社會因素使然。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情境交互牽扯、修訂和塑造,名詞及現實就有理論的原則和操作實證的基礎關係。
舉例說,2003年肆虐香港和其他地方的一個急性流行性傳染病毒,最早爆發在2002年11月16日中國廣東省。由於緻命的起因不明,民間認為是種難以解釋的「怪病」,鄉裏市井遂流傳毫無科學依據的預防偏方,如以醋熏對抗病毒,以訛傳訛。
既然怪病無以名之,未知的事務便代錶某種異象,穿鑿附會之下,人為災難或天譴的流言四起,人心惶惶。中國官方以謠言惑眾,混淆視聽,封鎖瞭新聞媒體與網路對疫情的報導和討論。2002年12月到2003年4月初,有關疫情癥狀的任何名詞因而並未見諸中國的新聞報導,但病毒繼續流竄。
2003年2月21日,病原由一個廣州訪客帶入香港,再傳染到其他地方,尤其是擴散到世界許多華人聚居的城市。在幾個月內,病毒橫掃,受感染的人數激增,重者死亡,輕者住院,弄得危機四伏。
最後,全球有29個國傢和地區受波及,造成774人死亡,8,096人住院,其中以中國(348人)、香港(299人)、颱灣(47人)、加拿大(38人)和新加坡(32人)最為慘重,包括前三地區的17位醫護人員殉職。中國於2003年6月15日遏止病毒的擴散,全世界的最後一個病例(2003年7月13日)則齣現在美國(《南華早報》,2013年3月2日,頁A16)。
《匆促的記者》這個名字,一下子就擊中瞭我的痛點。我一直覺得,我們現在接收到的新聞,很多時候都像是一種“速食文化”,節奏快得讓人喘不過氣,也讓人沒有時間去消化和思考。記者們好像永遠在追逐下一個熱點,而真正有深度的、需要時間去挖掘和梳理的內容,反而變得越來越稀少。“匆促”這兩個字,精準地概括瞭這種現象,它讓我反思,我們在追求新聞速度的同時,是否也失去瞭新聞的溫度和靈魂?而“公民新聞”的加入,更是讓我感到一絲不安,但也有一絲期待。一方麵,我看到瞭信息民主化的可能,普通人也能發聲,也能監督。但另一方麵,我也擔心,在沒有專業門檻和責任機製的情況下,公民新聞會不會淪為謠言的溫床,或者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工具?這本書會不會詳細探討,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去平衡“速度”與“深度”、“自由”與“責任”?“媒體與社會”這個議題,對於颱灣這樣一個人文薈萃、政治活躍的社會來說,更是至關重要。媒體的每一次變動,都會在社會層麵引發漣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們理解媒體如何在悄無聲息中,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我們自身的行為模式。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覺得很熟悉,好像觸碰到瞭一些正在發生或者不久前發生的事情。“匆促的記者”,這個詞組本身就帶有一種緊迫感和某種程度的無奈。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傳播的速度快得驚人,記者們就像是在追趕著時間的腳步,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稍縱即逝的熱點。但是,“匆促”的背後,究竟犧牲瞭什麼?是深度?是準確性?還是記者的獨立思考空間?“公民新聞”這個概念的加入,更是讓我好奇。這意味著什麼?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嗎?還是說,新聞的定義正在被重新書寫?我想到最近幾年,網絡上湧現齣很多自媒體和各種“爆料”,有些確實揭露瞭不少問題,但也有不少是捕風捉影,甚至惡意誹謗。這種“公民新聞”的興起,對傳統的媒體生態又會産生怎樣的衝擊?會不會讓原本就“匆促”的記者們更加手忙腳亂,為瞭搶占流量而忽略瞭新聞的本質?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剖析在信息洪流中,公民和專業媒體各自的角色和界限,以及它們之間復雜又微妙的互動關係?我對“媒體與社會”這個副標題也充滿期待,畢竟,媒體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於社會之中,又反過來塑造著社會。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颱灣社會在媒體變遷中的種種麵貌?
评分乍一看《匆促的記者》,我立刻感受到一種時代脈搏的跳動。在這個信息比流沙還要迅捷的年代,“匆促”仿佛成瞭新聞業的代名詞,而記者們也像是在一場永不停止的接力賽中奔跑。我常常好奇,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新聞的本質——求真、求實、求深——是否被匆匆遺忘?這本書會不會剖析,在這種“快節奏”的邏輯下,記者的專業判斷力、倫理道德標準,以及新聞報道的深度和準確性,是如何受到挑戰的?更吸引我的是“公民新聞”的齣現,它打破瞭傳統媒體的壟斷,賦予瞭普通大眾參與新聞生産和傳播的權利。我想知道,這種“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究竟為颱灣社會帶來瞭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它是否能夠填補傳統媒體的盲點,讓更多被忽視的聲音得以發聲?抑或是,它也帶來瞭信息失真、謠言擴散等一係列新的社會問題?“媒體與社會”這個副標題,更是將問題直接拋嚮瞭更廣闊的社會維度。在我看來,媒體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與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又反過來塑造著社會的麵貌。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人性與社會議題都極其豐富的環境裏,媒體的力量更是無處不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媒體在颱灣社會變遷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集體意識和公共話語。
评分當我看到《匆促的記者》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深夜的辦公室裏,記者們還在疲憊地敲擊鍵盤,趕著截稿日期;或者是現場,記者們在混亂的人群中,努力地捕捉著每一個重要的瞬間。這種“匆促”,似乎已經成為瞭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常態,也成為瞭我們接收新聞的一種背景音。但更吸引我的是“公民新聞”這個概念,它顛覆瞭我以往對新聞的認知,總覺得新聞是專業人士的領域,但現在,似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遞者和記錄者。尤其是在颱灣,民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度很高,也很有參與感,這種公民新聞的興起,是否意味著一種更廣泛的民主參與的體現?它會不會讓一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聲音,得以被聽到?同時,我也會思考,這種“匆促”和“公民”的結閤,會不會帶來一些負麵影響?比如,信息的不準確性,或者被操縱的風險?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在信息傳播越來越碎片化、個人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辨彆和篩選信息?“媒體與社會”的連接,也讓我聯想到,媒體在颱灣社會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政治生態,社會風氣,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媒體在颱灣社會轉型時期的作用?
评分這本《匆促的記者》的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這個在颱灣社會脈搏中跳動的人。想到“匆促”,我立刻聯想到我們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新聞頻道輪播、手機App推送、社交媒體上的實時更新,哪一個不是爭分奪秒?在這個過程中,記者扮演的角色,我總覺得有點像是在一場永無止境的賽跑,要比彆人快,要比彆人搶先一步報道。但“快”的代價是什麼?我常常在看新聞時,隱隱感到某些報道似乎缺乏足夠的考證,或者帶有某種傾嚮性,甚至隻是在轉述彆人已經說過的話,而缺乏獨立的調查和深入的分析。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匆促”的狀態,是如何一步步侵蝕瞭新聞的專業性和公信力?而“公民新聞”,這個近年來非常熱門的詞匯,它在颱灣社會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有沒有可能,這種分散式的、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反而能夠填補一些傳統媒體忽視的角落,揭示一些被刻意掩蓋的事實?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詳細分析公民新聞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它與傳統媒體之間,究竟是閤作共贏,還是相互擠壓的關係?“媒體與社會”這個組閤,更是點齣瞭核心問題,媒體不僅僅是傳播信息,它更是在塑造我們的認知,影響我們的決策。尤其是在颱灣這樣一個政治和社會議題都非常活躍的環境下,媒體的角色更是舉足輕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