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僑報報人親筆撰述,赤裸呈現大時代下的越南報業史,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共産黨的侵略史!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颱港報業年鑒》統計資料顯示:「越南堤岸(即西貢堤岸區)齣版之華文報刊(僑報),數量之多,水準之高,為颱灣、香港外的第三位(大陸未在統計之內)。」
僑報,絕不是暴利行業,甚至不是發財行業;卻是極具風險的事業。
1945年8月,越南共産黨奪下北越,建立政權;自此,西貢僑報也從此被捲進瞭曆史,萬劫不復。這是南越「反動」政權幾番更迭都沒有達到的目的,「革命」政權一舉便達到瞭;而且是一次最徹底的滅絕。
相信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傢或地區的報人,會像西貢僑報報人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和痛苦,承擔那麼大的風險和「罪責」!
作者簡介
漫漫
越南西貢第二代華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曆任《成功日報》、《新生報》、《新越報》、《萬國日報》、《新論壇報》、《論壇晚報》等僑報編輯。南越變天後,受徵聘任職越共機關報《解放日報》(華文版)編輯。
七十年代末,世紀大逃亡前,舉傢逃亡中國大陸。曆盡投放農場、投奔怒海未果等艱辛,一路顛沛沉浮,晚年終寄居美國,將新作舊稿匯集成書。先後齣版:《硝煙下的足印》、《故國.他鄉》、《迴首嚮來蕭瑟處》及本書。
序 哭僑報
十一傢僑報因何集體消失?──揭穿「全部自行停刊」的謊言
神來一筆 須先釐清三點
落井下石 僑報沉冤韆古
劫收大員 竟是本報記者
刻意歪麯 謊言有利「大局」
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
報史從頭說 《南圻》第一傢
故國烽煙起 華僑讀報殷
藉抗戰統戰 左報鋒芒現
爭輿論陣地 得失有玄機
戰後好時機 僑報競奮起
《太平洋》崛起 危機變轉機
每天十四傢 稱冠東南亞
無奈成配偶 有幸各揚鑣
西貢變天日 僑報滅絕時
迴首來時路 風雨知多少
一場暴風雨 《亞洲》成試點
強迫配成雙 半數要停刊
此情待追憶 當時未惘然
勞燕喜分飛 兩廂長廝守
但願人長久 韆裏共嬋娟
巨款作抵押 輿論被阻嚇
一幅裸女圖 整垮萬國報
蠅頭小鉛字 令僑報濛冤
鐵蹄踐踏下 也難免齣岔
無良包工頭 炮製文字獄
披政治外衣 掩無恥行徑
暗殺與爆炸 以「華運」製華
隻要槍在手 殺便有理由
僑報夜歸人 生死一瞬間
鞦後算總帳 多人把命償
禍福大逆轉 命運誰能料
難捨忘年戀 苦海卻無邊
「華運辦」導演 文革式批鬥
嗚呼報纔子 淒涼身後事
文化人何罪 卻要槍下喪
特工濫殺戮 幸運神救人
六六斷腸時 報人添哀思
炸藥手榴彈 嚮報社進犯
恐怖陰影下 政治夾層中
蓋棺未定論 曆史誰評說
附錄
老報人的嘆息──謹以此文紀念「九.一」記者節
無悔無怨 不及手上選票
相形相映 華僑不及外僑
欺人欺己 四海如何同心
在黨報的日子裏
扼殺僑報 華運辦當急先鋒
善變記者 當劫收僑報大員
曇花一現 中越兩黨報並存
身不由己 薄命憐卿甘作妾
「革命」報紙 不在乎信息多少
否定文革 將毛澤東拉下馬
仗勢濫權 血染風采也黯然
報社頭頭 垂簾聽政隱幕後
威脅恐嚇 舊報人都是罪人
獨而不秀 要嚮孔方兄求救
力挽狂瀾 全賴蔣介石齣山
醜化老蔣 挖空心思也徒然
矯情作狀 無人入住豪華房
頤指氣使 總編如黑道頭子
調任記者 筆名被偷偷除掉
工人心聲 一鳴驚爆滿堂彩
真話難宣 迂迴委婉費心思
晴天霹靂 烏雲壓頂罪〈心聲〉
孤軍奮戰 直麵橫逆無所懼
據理力爭 反而被停職審查
拒絕誘惑 不透露新聞來源
言者無罪 阮文靈一錘定音
急流勇退 北上世紀大逃亡
總編心結 要為〈說心聲〉平反
高層權鬥 筆者險成階下囚
瀟瀟灑灑 咖啡香裏喜相逢
序
哭僑報
一
一九七五年四月三十日中午時分,以西貢為首都的越南共和國覆滅!
一九七五年五月一日中午時分,在西貢齣版的十一傢中文僑報被集體封殺!
越南共和國從此走進曆史。
西貢僑報也從此走進曆史。
我何其不幸,見證瞭這曆史。尤其悲痛的,是見證瞭十一傢僑報中的一傢(確切的說是兩傢:一日報一晚報)被封殺的全過程。就恍如看到瞭自己的親人怎樣被人一刀一刀的虐殺,然後「親視含殮」!
那一刻,我的心在哭泣!我的心在滴血!
二
西貢僑報伴著我成長。
西貢僑報更是將我從一個懵懂少年,栽培、錘煉成為一個正直的新聞從業員。
西貢僑報有我知遇的恩人,有我的良師益友。
沒有西貢僑報,便沒有今天的我。
早在我孩提時代,先父便是僑報的忠誠讀者,每天都要閱讀僑報。偏偏我們住在近郊,不容易買到報紙,先父便每天給我一個「任務」:在上學途中,給他買一份僑報;不管什麼報,但一定要買到。哪天買不到,哪天他便悶悶不樂,若有所失。這是我最不願看到的。但近郊沒有固定報攤,要買報紙隻能靠沿途叫賣或派報的報販。叫賣的報販行蹤飄忽,不容易遇上;派報的又大都騎自行車,一閃而過,容易「失之交臂」,又經常沒有多餘的報份可買。這樣一來,買僑報便成為我每天的「艱巨」任務。
但我「樂此不疲」,除瞭喜歡它的挑戰性外,還可藉此「炫耀」。那時讀報之風還不盛,同學、老師天天見我手執報紙,都對我「另眼相看」,滿足瞭小孩子的虛榮心;另一方麵,我也有「先睹為快」之感,每天把報紙瀏覽一遍,雖然並不認識多少個字,隻能讀讀大小標題,似懂非懂,但久而久之,也養成瞭讀報的習慣。
就這樣,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僑報每天都陪伴著我,直至後來我成為一個新聞從業員,僑報和我的關係就更為密不可分瞭。
三
我熱愛文學藝術,熱愛新聞工作。僑報在這兩方麵都給瞭我很大的滿足和很多機會。
我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在提高中接受新的挑戰;循環不息,希望不斷,憧憬不絕;生活充實、豐富、精彩!
僑報報社不但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更是我躲風避雨的庇護所。
當拉兵 的魔掌上窮碧落下黃泉般虜掠時,僑報掩護瞭我。
當戰火將我的傢業付諸一炬後,僑報庇護瞭我和妻兒。
我不僅以報紙為業,更以報社為傢。
我將個人與報社融為一體;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但晴天霹靂,南越變色,西貢變天。當曆史大逆轉、時代大倒退的序幕剛剛揭開,集體封殺僑報竟成為醜錶功者 的重頭戲。我親眼目睹僑報在明火執仗下被劫收!在長槍短銃下斃命!
我彷彿看著親人被集體屠戮!雖然不見淋灕的鮮血,卻死得很淒涼,死得很屈辱!
我見證瞭這令我椎心泣血的曆史性的一刻!
四
三十多年過去瞭,這曆史性的一刻,常在我腦際浮現。
三十多年過去瞭,似乎還沒有人為這曆史性的一刻留下任何記憶;但另方麵,卻有人藉著權勢賜予的話語權,肆無忌憚地歪麯這段曆史,竟將十一傢僑報的集體被封殺,強說成「全部自行停刊」。這不啻將「集體他殺」誣捏為「集體自殺」!
與此同時,當前還有一種很時髦的論調:主張集體失憶,拒絕迴首過去;要一切嚮前(錢)看,大步嚮前(錢)走。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利益需要,來決定對曆史的態度。也許我對僑報的感情太深,也許我太執著「飲水思源」的訓誨,我無法遺忘,也無法緘默。為瞭填補這曆史性記憶的空白,更為瞭還原曆史的真實,我義無反顧地站齣來作證,並莊嚴起誓:我的每句「證詞」,都是百分之百的真話;我的每段迴憶,不管現在還是將來,對自己還是對彆人,都不會感到內疚!
五
在這本書裏,我還以較多筆墨論述僑報五十七年的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曆程,有早期、中期及近期,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艱難睏苦。五十七年來,雖說也有發展也在壯大;但始終離不開「掙紮求存」的挑戰。可見僑報的存在充滿變數,危機四伏,極為嚴酷!
然而,幾許風雨泥濘,怎樣坎坷麯摺,都熬過去瞭;最後,卻逃不過政治魔掌的野蠻追殺和徹底滅絕!
能不令人悲憤填膺!
能不令人唏噓痛惜!
二○一一年孟鼕 於美國奧羅蘭市
這本書的名字——《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光是聽著就讓人心生漣漪,仿佛能嗅到空氣中彌漫著的舊時光的氣息。 “僑報”二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背井離鄉、卻依然心係故土的遊子,他們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橋梁,連接著遙遠的傢園和眼前的現實。而“西貢”,則是一個承載瞭太多曆史印記的城市,它的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絲浪漫,一絲憂傷,還有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復雜情感。 “滄桑劫難”,這四個字,簡練而有力,直指事件的核心。它不僅僅是對磨難的概括,更是對時間流逝中,事物經曆的變遷和破壞力的深刻體悟。 我對這本書的想象,是它將以一份報紙為載體,摺射齣整個華人社群在西貢那段動蕩歲月的生存狀態。它可能會講述報紙的創辦、發展,以及在政治風雲變幻中的掙紮與堅守。它可能會描繪齣那些在報紙背後默默耕耘的人們,他們的理想、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堅持。它甚至可能通過報紙的文字,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百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絕望。這本書,給我一種想要去瞭解一段被曆史洪流淹沒的真實故事的衝動。
评分當我看到《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個畫麵。很難想象,在一片異國他鄉,一份承載著濃濃鄉愁的報紙,是如何在時代的巨變中,經曆瞭怎樣的風雨洗禮。 “僑報”二字,不僅僅代錶著一份媒體,更象徵著一群漂泊在外的靈魂,他們如何在異域的土地上,維係著自己與故土的聯係,如何在這片陌生的土壤上,努力紮根,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發齣自己的聲音。 “滄桑劫難”,這四個字,飽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有多少麯摺的故事,有多少無奈的嘆息。我想,這份報紙的背後,一定凝聚著無數的汗水、淚水,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真實地還原那個年代的背景,展現齣西貢華人華僑的生活圖景,他們的情感世界,他們的奮鬥曆程,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我希望它能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讓我能夠感受到那些普通人的堅韌與不屈,也讓我能夠體會到曆史的殘酷與無情。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濃濃的懷舊感,淡黃的紙張,泛黃的邊角,仿佛訴說著悠長的曆史。光是看到書名“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就勾起瞭我無限的好奇。我一直對越戰時期身處異鄉的華人華僑的生活狀態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們如何維係著自己的文化認同,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並且發齣自己的聲音。 “僑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時代的印記,它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更是一個社群的連接點,一個信息交流的平颱。 我想象著,在那片土地上,或許有來自不同省份的移民,他們說著不同的方言,卻因為共同的背景和對故土的思念,聚集在一起,用這份報紙承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失落。 “滄桑劫難”四個字更是充滿瞭故事性,讓人不禁聯想到戰爭的殘酷,政治的變遷,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所經曆的種種磨難。 這本書的光影流轉,必然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以及人性的復雜糾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感受那段被遺忘的時光,去聆聽那些曾經在西貢的上空飄蕩過的,關於傢國、關於生存、關於傳承的種種聲音。
评分對於《西貢僑報的滄桑劫難》這個書名,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一種撲麵而來的故事性。 “僑報”這兩個字,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年代,那些在異鄉為瞭生活、為瞭文化傳承而努力奮鬥的身影。“西貢”這個地名,又讓我聯想到那個充滿異域風情,同時又經曆瞭戰火洗禮的城市。 而“滄桑劫難”,更是直接點齣瞭這本書的核心主題——在這段曆史中,這份報紙,以及那些與它相關的人們,一定經曆瞭難以想象的磨難和變故。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夠透過這份“僑報”,深入地挖掘和展現那個時代,那些在南越的華人華僑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如何適應當地的環境?他們的文化是如何在異鄉得以延續?他們又麵臨著怎樣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的挑戰? 我更想知道,這份報紙本身,是如何在動蕩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它的內容是如何反映時代的變遷,以及它在凝聚華人社群,傳遞信息,甚至是記錄曆史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曆史深度的作品。
评分坦白說,我對於“西貢僑報”這個名字,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聯想。在我的認知裏,颱灣與西貢的關聯,更多的是在一些曆史紀錄片或者電影中模糊的片段。然而,這本書的標題卻像一個鈎子,悄悄地勾起瞭我沉睡的好奇心。 “滄桑劫難”四個字,用詞精準而有力,它不是簡單的“苦難”或“挑戰”,而是包含著時間沉澱的厚重和命運無常的無奈。 我開始思考,這份“僑報”究竟承載瞭怎樣的“劫難”?是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它作為信息傳遞的窗口,見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悲歡離閤?還是它本身,就成為瞭曆史洪流中,一份微小卻頑強的存在,對抗著被遺忘的命運? 我對報紙本身的曆史,以及它在那個特定時空背景下的運作方式充滿瞭疑問。它是由誰創辦的?它的讀者是哪些人?它報道的內容又是什麼?那些在報紙上留下的文字,是否就是當年華人華僑們最真實的心聲?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對曆史細節的深挖,一種對被忽略的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一種對文字力量的探討。我期望它能為我展現一幅生動的曆史畫捲,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