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10
新科技帶來新機會,卻無法自動成為解放力量。面對傳播新科技,過去學界分析多半集中在傳播內容形式的改變,而國家政策規劃則多半以提升產值為中心。在媒體科技推陳出新的豐盛表象下,公民的傳播權利是否因此提升,欠缺足夠的分析與規劃。這樣的「匱乏」,促使媒改社重回傳播領域中的規範性研究,反思「傳播權」的意義與落實的可能性。本書是由媒改社成員將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探討及分析傳播相關主題,包括公共媒體發展、商營媒體的結構與內容規範、與傳播內容產業的提升等面向,並提出政策建議以供行動者參考與討論。
作者簡介
媒改社
全名為「媒體改造學社」,於2003年5月4日,由學術圈、新聞界、社運團體等立志改善本地媒體環境的各界人士共同創立。旨在改造台灣媒體結構、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保障傳播從業人員工作權,以及健全本土傳播生態。媒改社相信,要為台灣帶來真正的民主,必需從改造媒體開始,於是積極發掘台灣媒體問題、推廣媒體改造理念、提昇媒體工作者權益、參與並促成相關政策立法活動,並致力於增進公民傳播參與權、積極改造台灣傳播生態。
劉昌德
媒體改造學社成員,現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傳播政治經濟學、新聞工作與社會、文化全球化、運動社會學。
推薦序 匱乏中的豐盛∕翁秀琪
推薦序 改造媒體 改造台灣∕胡元輝
編者序 數位盛宴中,如何讓匱乏的人民得以安身?∕劉昌德
第1章 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魏玓、林麗雲
第2章 台灣公共電視數位化與新媒體發展潮流之衝撞研析報告∕程宗明
第3章 有線電視產業發展脈絡與其管理體制變革∕陳炳宏
第4章 商業媒體內容管制:從國家威權到社會共管∕洪貞玲、劉昌德、唐士哲
第5章 新科技下的報業與未來∕王維菁、林麗雲、羅世宏
第6章 音樂是公民文化權的實踐:流行音樂政策的回顧與批判∕簡妙如、鄭凱同
第7章 國際移工∕民傳播權的在地思考∕陳春富
第8章 匯流年代的通傳會權責:廣電節目的傳輸、生產與使用(代結語)∕馮建三
附錄1 媒體改造學社《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要點節錄)
附錄2 「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向總統候選人提問: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基金會、台灣記者協會提出之新聞傳播政策四大問題(並附建議)
附錄3 「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向總統候選人提問〈三〉表格(扣除附件二第四題)
附錄4 蔡英文、宋楚瑜兩位總統候選人針對「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問題(三)之回覆
附錄5 媒改社∕媒觀∕記協∕傳學鬥參加「我要好總統」連線對三黨回應「新聞傳播政策」提問的評論
附錄6 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媒體改造學社校園巡迴座談系列
第一章 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
魏玓、林麗雲
壹、前言
1997年立法院通過《公共電視法》,隔年我國公共電視台正式建立。不過公共廣電服務的設置作為一種傳播媒體政策,可以追溯到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在1980年提出的建立公共電視台主張,因此可以說,到今年(2012年)為止,我國公視的推動與發展,已逾三十年。然而這個過程卻是荊棘遍佈、險象環生,以致往往進一步退兩步。
尤其是在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之後,國民黨掌握行政立法優勢,並從2009年下半年起,發動包括修法以及更動管理階層人事等多項措施,致使公視內部紛爭陡然升高,治理問題層出不窮,甚至與主管機關新聞局之間興訟不止。從各個方面來說,我國公視體制已出現種種嚴重病徵。是以關心公視的人,對這個情況無不感到痛心憂慮。
然而,公視的發展尚不到被宣告死亡的地步。相反的,我們仍認為公視的改革不但可能而且必要、急迫。本文透過對於我國公視發展歷程的細部耙梳,試圖掌握公視發展困境的核心問題,以發掘病灶,提出診斷,希望能夠對公視改革提供一些思想和行動的動力。
貳、建台前:錯誤的開始─缺乏公共性的想像
回顧過去三十年來公共電視在臺灣的發展軌跡,國家向來是關鍵性的引導因素。1987年解嚴之前,所有廣電媒體的體制建立和運作,包括公共電視政策概念在1980年代初期的提出,皆是由國民黨的黨國機器主導。解嚴之後,國家的內涵和角色出現巨大變化,但公共電視作為一種有別於主導性商業廣電體制的「非主流」建制,其發展、存續以及展現的樣貌,主要有賴國家在政策上的定錨和執行上的履踐。同時在此過程中相關行動者(如文化界、傳播學界、媒體改革團體等)也多有著力。因此本文剖析國家這個關鍵性角色(包括其特性、施為與演變)並及相關行動者,以釐清我國公視發展問題並進而提出政策層次的改革之道。本節以下的討論,以1980年代公共電視政策理念被提出之後的演進為主,不過為了要能夠較充分地理解我國廣電政策思維脈絡,有必要先略為鋪陳1980年代之前的電視發展脈絡。
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