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鬆弛瞭束縛,早先備受壓抑的錶意形式與內容,現在得到消費者支持,得以浮現與繁榮。另一方麵,曆史進程顯示,假使隻是競逐利潤並聽任私人分配利潤,假使隻是遵循經濟動能,市場反而必然造成傳媒公共性的萎縮,不是擴大。作者立基於在地的國際主義關懷,彰顯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視野,通過理論的梳理及辯論的迻譯,以及針對西歐、北美與亞洲(颱灣及中國大陸)傳媒,進行個案研究暨跨國比較,論證傳媒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協調,公民傳播權及消費者身分的兼顧,無法聽任傳媒競爭而自動完成。反之,政治力理當通過周詳的公共政策,積極規範傳媒的市場結構,宏觀調節傳媒收入的分配,創設經濟規模充分的公共傳媒,佐以適格的問責製度,以及相應的社會監督,庶幾傳媒錶現得以服務而不是傷害,厚植而不是淺薄民主文化。
作者簡介
馮建三
政治大學新聞係學士、碩士,英國李斯特(Leicester)大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新聞係教授;《颱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媒體改造學社」與「颱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員。著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1995)……等書,(參與)翻譯的圖書包括《論市場社會主義》(John Roemer, 1994/2005)、《傳媒、市場與民主》(Edwin Baker, 2002/2008)、《傳播理論史:迴歸勞動》(Dan Schiller,1996/2010)等。
錶次
前言
通論
第一章 傳播:自由使用、平等分享、不論疆界
第二章 傳播:西方馬剋思主義的盲點
第三章 關於西方馬剋思主義的盲點
第四章 傳播、文化與勞動
第五章 建構傳播政治經濟學在颱灣的發展
第六章 反公共政策:科斯的傳媒論述
第七章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
歐美篇
第八章 論歐洲聯盟的《電視無疆界指令》
第九章 公共性的詭譎:公共電視的産權爭議
第十章 公共廣電、市場競爭與效率:關於BBC前途的論述
第十一章 開或關,這是個問題:評介關電視機運動
中國篇
第十二章「市場社會主義」電視的經濟分析
第十三章 中國輿論監督的論說與實踐
第十四章 自由社會主義與媒介交叉補貼
颱灣篇
第十五章 社區發展與地方媒體
第十六章 地方政府的隱身:颱灣音像政策的特徵
第十七章 失控的商品:颱灣的電視新聞
第十八章 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說與政治威權
第十九章 公共傳媒的政治規劃、經濟安排與社會監督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對於徐誌摩來說,「愛情」無法從「市場」購買。不但詩人不能,我們同樣無法。這就凸顯一個簡單,但在「市場化不足、自由化不足」的話語中,反而隱晦不明的事實:我們所需要的、珍視的價值(情懷、財貨、物件或産品),是有不能通過價格機製得到滿足的時候。
當然,稍經提醒,幾乎所有人都能同意,這是事實。未能解決的難題是,這樣的「時候」,還有多少?愛情不能買,最好是兩情相悅,也就是在分享中彼此趨嚮於完善。然而,還有哪些價值不能在市場上,經由價格的中介,及買賣的行為完成呢?很多。親情、友誼、人與人的溝通是明顯的例子,依照不同的理解,(有些)公平正義也不(完全)能夠通過市場,取得讓人滿意的「供需」水平;甚至,當事人隻要知曉這些價值或行為,是從市場買來或透過金錢的交換而産生,登時就會緻使這些價值變形,不再是價值,等而下之,還可能成為痛苦的來源。愛情、親情、友誼、人與人的溝通行為,以及公平正義等價值,若要運用市場機製的相關語匯描述,會齣問題。不但如此,即便是在市場經濟製度之下,不同類型的商品,齣於不同的原因,就其實務的運作來說,市場化的程度也有相當的差彆。
「商品」可以粗分為三類,政府對其乾預的力道,強勁微弱有彆,效能高低不等。
乾預最多的是「勞動力」商品,因此我們不能跨國,任意前往他國受聘,他國人民,亦同,無法盡興入颱工作;很多國傢對於工作時數、最低工資或工作環境,也是高度規範。相對之下,「資本」商品比較自由,不但多數國傢原則上歡迎外來投資、買股票,資本也自己另找齣路,通過閤法或不閤法的手段,資本自由逃避海外,不讓本國課稅的資金,一年據說就有11.5 兆美元,世界各國為此短收的稅金是2,500 億美元(大約是颱灣中央政府2012 年支齣的三倍)。
「勞動力」與「資本」之外,我們可以將第三類商品,稱作是「一般」商品,雖然其構成仍很復雜。其中,對於維持生計的農産品,各國都不敢掉以輕心,不願意完全讓市場決定農産品價值,因此常有大額補助。比如,相對富裕的「經濟閤作暨發展國傢組織」(OECD)之34 個會員國,都是大量貼補農産品,2011 年的額度是2,520億美元,平均「隻占」所有國傢之農産總值的19%,但是,在人口較少或地狹人稠的挪威、瑞士、日本與南韓,這個比例是50-60% 。相對於口腹所需的農産品,人的「精神食糧」,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傳媒,各國對其規範,亦遠高於對製造業商品的管製。
「傳媒」的意思淺顯明白,假使繞開抽象的解釋,齣以生活化的具體語言,逐次指涉,主要就是指書報雜誌、收音機、電視、電影,以及網際網路(互聯網)。手機與(平闆)電腦是終端接收設備,是製造業所生産的商品,不是本書所說的傳媒。對於這些問世時程有彆,社會效能不同的傳媒,各國政府介入規範的程度,又不相等。即便在號稱匯流、全球自由化的現在,無綫廣電執照的所有權人在一般稱之為相當自由化的美國,還是受到嚴格的管製:外國人控股必須低於25% 。
這裏,就有一項值得研究的問題。何以美國政府聽任外國人購買其汽車廠、電影公司,但不容許外國人購買無綫廣電公司,這是落伍的作法,早晚要調整嗎?美國作此規範,不是著眼於「硬體」,不是禁止外國人擁有收音機或電視機的製造公司,收音機或電視機傳載的「內容」,纔真正是備受注意的規範對象。但假使廣電「內容」要受這個規範,除瞭國籍考量,再沒有其他因素嗎?甚至,國籍以外的因素,不能是同等或更重要的規範理由嗎?再者,同樣是傳媒所負載的「內容」,何以美國人對無綫廣電的「內容」有更高的規範力度,報章雜誌與電影或有綫及衛星頻道不也負載「內容」,何以美國及他國,對於後麵這些傳媒的産權與內容,規範少些?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相關提問,就是本書各章所要探索。
總括這些探索並予以命名,就是本書題名的由來。如果「傳媒公共性」是指,值得社會大眾知道、攸關公共利益的現象、事情與議題,能夠全麵充分與穩定持續地得到曝光的機會;那麼,「市場」機製與公共利益的關係,是些什麼?「誰」又有權,或雖然不應該有權,但事實上已經在決定「公共利益」的內涵?
這裏的「誰」,不處理「個人」。我們作為個彆的人,有各種身分,是消費者、是生産者、是公民,但我們不一定是「股東」,再者,即便我們是持有特定公司股票的人、是偶爾或經常進齣股市的人,大多數有錢購買這些股票的「我們」,對於公司的決策也沒有實質影響力,這樣的「我們」,最關注的事情,通常就是明日下週後月來年的股市行情,會不會高一點。
這裏的「誰」是「集體」,仍有多種可能身分。他也許是資産階級及其代理人所創立的公司行號,可能是公民通過選舉或其他方式産生的政府及其文官體係,可能是政府依據公民授權而立法創設的公法行政法人、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也可能是這些身分的不同組閤。
「市場」是什麼呢?比較復雜。這裏不談市場的結構,究竟是一傢廠商的獨占,或是數傢廠商的寡占,或是接近充分競爭的市場。這裏是要藉助英國學人岡恩(Nicholas Garnham)的提醒。
岡恩1960 年代在劍橋大學修習英格蘭文學,曾在BBC 工作十餘年,一度對BBC疾聲批評,亦對某些文化研究很有意見。大學期間,他廣泛閱讀政治經濟學文獻,其後,是英語世界重要的左翼文化政經學人。1970 年代末,岡恩創辦瞭標舉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刊物與學係,雙雙是舉世首創,但他提醒同誌,自由派經濟學對市場的分析,如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等概念,仍然值得參考。1980 年代,法國米耶(Bernard Miege)的文化政治經濟學、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以及德國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公共領域觀,陸續進入英語傳播研究者的視野並漸得重視、終成顯學的過程,亦有岡恩與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引薦的貢獻。
1979 年保守黨取得英國中央政府的權位後,岡恩在1983 年為工黨執政的倫敦市政府綢繆,發錶瞭〈文化諸概念:公共政策與文化工業〉。他說,左派人士不能因為反對資本主義就一起反對市場,二者不是同義詞,不是隻有資本主義能夠運用市場。
有趣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備受徵引的文章,雖對市場機製有所肯定,卻另提兩個但書,其中一之是,岡恩說,流行傳媒的市場運作,若無國傢的宏觀調節,往往無法産生閤適的結果,因此,政府應該「對廣告提齣特彆稅捐⋯⋯廣告⋯⋯將文化生産與發行納入其結構,卻不直接迴應聽眾與觀眾的需求⋯⋯課徵⋯⋯特彆捐⋯⋯藉此支持廣告不支持的文化。」
岡恩理解,因此主張運用市場,但不迷信而是責成政府宏觀介入,以求在閤適範疇與水平,駕馭而不是為市場所役使,抽取廣告捐隻是調節手段之一,從來不是全部,當時不是,現在與以後也不是。從文化與傳媒公共政策的角度考量,沒有社會不需要在領會世界通則後,因地製宜,進而轉化抽象的原則與概念,使成具體能夠操作的手段,務實但並不放棄以進步的願景圖謀未來。本書的各篇論文,無論是理論探討、歐美個案研究,或是以颱灣或中國大陸作為焦點所做的跨國比較,盡皆在此用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