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鬧得滿城風雨,作為經常穿梭全球各地的記者,對於國民身分有什麼見解呢?相比英國護照,香港特區身分證是否更有採訪優勢呢?同是中國人,中國官員為何要區彆對待特區記者的呢?國民教育鬧得滿城風雨,作為經常穿梭全球各地的記者,對於國民身分有什麼見解呢?相比英國護照,香港特區身分證是否更有採訪優勢呢?同是中國人,中國官員為何要區彆對待特區記者的呢?
前無綫電視記者,現任香港樹仁大學助理教授的李傢文博士訪問十六位分彆來自中國、香港、颱灣、澳門的著名記者,雜談國民身分認同。全書除瞭各個記者對自己的國民身分敘述外,還有大量新聞採訪過程中由國民身分差異帶來的衝突案例,以及當中記者的應變。本書邀得香港資深傳媒前輩黃應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作序,更有眾多記者採訪的珍貴現場照片。
受訪記者包括:
(中國)龐皎明、北風、於婷婷、鄭浩
(颱灣)楊釗、李誌德、郭宏章
(香港)蘇敬恆、潘蔚林、陳競新、區國強、湯惠蕓
(澳門)吳璟□、譚金榮、吳小毅、餘偉英
作者簡介
李傢文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係助理教授,前新聞工作者及主播。李傢文1995年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香港樹仁大學前身)新聞及傳播學係後,入職亞視新聞任天氣報道員,其後轉職無綫新聞任港聞記者,1997年5月開始兼任為主播,2003年晉陞為高級記者,2005年升為首席記者,並於2007年4月再晉陞為助理採訪主任,並主要報導政治及兩岸新聞。
這本書我拖瞭好久纔讀完,原因無他,實在是內容太龐雜,需要花時間去消化。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務實,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剖析,尤其在探討“身份認同”這個核心議題時,他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曆史脈絡、社會變遷,甚至個體經驗的細微之處。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我自身在這個大的時代洪流中是如何被塑造的,我的“國民身份”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書裏引用的案例非常多,有的是曆史事件,有的是社會現象,還有一些則是非常具象的個人故事。每一個案例都像一塊拼圖,拼湊齣“國民身份”這個概念背後錯綜復雜的關係網。作者在處理這些內容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洞察力,他能敏銳地捕捉到那些被大眾忽視的細節,並將它們置於更宏觀的視角下進行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被代錶”與“自我賦權”的討論,這不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對當下社會許多集體行動和個體發聲行為的深刻反思。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抽絲剝絲的耐心,以及他試圖連接不同領域知識的努力,從社會學、曆史學到心理學,都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這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人文的溫度。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身份認同背後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和心理變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歸屬感”的探討。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找到自己在某個群體中的位置,而這種歸屬感,又常常與我們的“國民身份”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大量的個案分析,揭示瞭在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尋求歸屬感的不同方式,以及這些方式可能帶來的挑戰和睏境。有些段落讀起來讓人感到溫暖,因為能看到人與人之間因為共同的身份而産生的聯結;有些段落又讓人感到一絲憂慮,因為看到瞭身份認同可能帶來的排斥和對立。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復雜性,而是試圖去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他對於“身份的流動性”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常常認為身份是固定的,但實際上,它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國民身份”不僅僅是理解一個宏觀的概念,更是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身邊的人。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語調,它不會讓你感到壓迫,反而會引導你主動去探索和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相當紮實,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作者的寫作功底深厚,他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生動的語言錶達齣來,並且緊密結閤現實。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身份政治”的分析,這讓我對當下社會的一些政治動員和集體行動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並沒有將身份政治簡單地妖魔化,而是試圖去剖析其背後的邏輯和運作機製。他特彆強調瞭“賦權”和“被邊緣化”在身份政治中的重要性,這讓我認識到,很多時候,個體和群體的聲音之所以能夠被聽見,是經曆瞭漫長而艱辛的鬥爭。書中的一些曆史案例,更是讓我看到瞭“國民身份”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建構、協商甚至被挑戰的。作者對於“國傢”這個概念的解讀,也讓我耳目一新,他不僅僅將國傢視為一個政治實體,更是將其看作一種文化和象徵的集閤體。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我是誰”,“我們是誰”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持續思考的書,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
评分我一直對“國民性”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有點虛無縹緲,難以捉摸。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真正明白,它並非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具體實踐。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清晰,他一步步地引導讀者去理解,我們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行為、語言和觀念,來建構和維護我們的“國民身份”。書中的一些社會觀察,讓我有種“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感。例如,他對某些社會習俗的解讀,以及這些習俗如何與國民身份産生關聯,都非常具有啓發性。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視角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他並沒有簡單地對某個國民身份進行褒貶,而是試圖去理解其形成的曆史原因和社會功能。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看待“國民身份”這個復雜的問題。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社會上的爭論,然後試圖用書中的理論去分析,發現能夠解釋很多現象。這本書真的像一個放大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力量。
评分坦白說,剛翻開這本書時,我有點被它的厚度和論述的嚴謹性嚇到。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但越往後讀,越發現它的生命力。作者的語言非常有力量,他用一種近乎直白的敘述方式,把一些原本聽起來有些抽象的社會議題,變得清晰可見。我特彆贊同書中關於“集體記憶”的章節,他舉瞭幾個例子,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是如何理解和傳承曆史的,以及這些曆史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當下的認同感。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接受一種既定的敘述,而這本書恰恰提醒我們要去質疑和反思。作者並不鼓勵顛覆性的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嗎”。這種循循善誘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也很有啓發性。書中對“媒介”在塑造身份認同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更是觸及瞭現代生活的核心。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看到的畫麵,聽到的聲音,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這本書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審視這些信息源,思考它們背後可能存在的立場和意圖。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考方式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再是簡單地接受,而是開始多瞭幾分審視和判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