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文學書寫行動在學術上的「研究」價值等課題,用以「研究」並「診斷」颱灣的曆史、文化、社會、人們,以及作為「研究者」的作者本身。
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原住民文學書寫者,其所創作的題材範疇不僅隻是局限於原住民族的主題,也以原住民觀點的文學書寫而參與、介入並詮釋一般性的曆史、政治、社會、文化及人權等等麵嚮的課題;這也意味著颱灣的原住民族文學除瞭是族群性的建構,同時也是社會性的建構。
本書輯錄瞭十一篇論文,前六章是作者的博士論文《戰後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擷取相關探討主題的章節,重新組織、改寫而成,基本的論述觀點仍承博論;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彆是作者在博士班研讀期間發錶的論文,以及在東華大學專任教職之後獲得行政院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案的執行成果,並加以擴充、改寫。附錄〈地牛踩不斷的番刀──試論九二一地震前後的瓦曆斯‧諾乾部落書寫策略轉摺〉,是作者進入博士班之前的試探性質論文,可供讀者搭配本書的第五章〈「莎赫劄德」為什麼要說故事?――「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書寫位置的反思與實踐〉參照閱讀。
本書特色
我在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研討會宣讀的論文,以及發錶於學術期刊的論文,主要聚焦探討的主題,幾乎都是環繞於戰後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文學書寫行動的相關議題。身為一個漢族的客傢人,我有如此這般的學術研究興趣,當然也曾引起若乾師長、朋友及學生們的好奇探詢:為瞭什麼而關切原住民族的課題?
對於師友們的詢問,倘若對話之際的時間、心情及對象允許,我常藉用德國社會學傢韋伯(Max Weber)的話說,這是一種「選擇性的親和性」(elective affinity),偶爾還曾模仿法國年鑑學派(Annales School)的學者布勞岱(Fernand Braudel)的話說,「任何與原住民有關的事物,都令我愉悅……那是一種情感」。
其實,對我來說,與其說是我在探討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復振運動、文學書寫行動在學術上的「研究」價值,不如說是透過原住民族的課題,用以「研究」並「診斷」颱灣的曆史、文化、社會、人們,以及作為「研究者」的我自己。
對於一個專職且忙碌的新聞工作者,頂多是「學術研究」門外漢的我來說,之所以在三十歲投考清華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研究,並在二○○二年以四十歲的「高齡」報考成功大學的颱灣文學係博士班,且以戰後颱灣的原住民運動、原住民文學的相關議題作為學位論文的探討主題,其實,相當程度是在逼迫自己正視並迴應這個問題:長年受到中國國民黨政府「黨國詮釋教化機製」規訓的我們,是該到瞭拆解謊稱式的知識體係的時刻瞭;在學院的理論訓練當中,我們是不是必須時時檢視、修正論述的理論架構?我們是不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去丈量社會抗爭的深度?任何理論律則的演繹,率皆無法跳脫於日常生活節奏的時空質素,否則,到頭來所成就的,充其量隻不過是虛懸蹈空的學術外衣。
一九九七年完成的碩士論文、二○○七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對我來說,毋寜就是「嚮原住民朋友們謙卑受教」,進行「深度的、廣度的學習」過程。曾經,我羞於承認自己是客傢人,大學畢業之後投入新聞採訪工作,親身接觸瞭投身於颱灣民權運動的各個族群人士,終於,我敢坦然而驕傲地嚮身旁的人說「我是客傢人」;因著這段對於自我族群身分的辨識(identify)、認同(identity)過程,更讓我對於參與原住民運動、原住民文學的各族原住民朋友們,有著學術研究之外的感情親近性。
作者簡介
魏貽君
一九六二年齣生。桃園楊梅埔心客傢人。東海大學哲學係畢業、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成功大學颱灣文學博士。曾任《颱灣日報》總主筆。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助理教授。
第一章
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力係問題
――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認識、定義與構造的辯證脈絡
第二章
敘事性族語歌詩及其族裔意識認同的綫索
――巴恩‧鬥魯、吾雍‧雅達烏猶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敘事
第三章
儒漢意理凝視之下的櫥窗洋娃娃?
――林班、工地歌謠以及漢語文學形成的影響效應
第四章
受傷的「阿基裏斯肌腱」?
――原運的生成因素、原權會的價值再探
第五章
「莎赫劄德」為什麼要說故事?
――「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書寫位置的反思與實踐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學的建構運動與典律形塑
――《山海文化》的原漢族群接閤、文化意理結盟的實踐意義
第七章
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
――颱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
第八章
少數文學與數位書寫的建構及共構
──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超文本書寫
第九章
「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
第十章
花蓮地區原住民的漢語文學初探
──以阿美族拉黑子、布農族沙力浪的作品為例
附錄
地牛踩不斷的番刀
──試論九二一地震前後的瓦曆斯‧諾乾部落書寫策略轉摺
我對《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這部作品的感受,用“震撼”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它所探討的,遠不止是文學創作本身,更觸及瞭曆史的肌理、文化的根脈以及身份認同的重塑。作者的論述角度非常獨特,沒有落入俗套地進行宏大敘事,而是選擇從原住民族自身的視角齣發,去審視他們如何在特殊的曆史時期,通過文學的方式,反抗被同化的命運, reclamation 自己的語言與文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幾位關鍵作傢作品的精細分析,那些文字猶如一把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原住民族內心世界的理解。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著的痛苦、憤怒,但更多的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生命力,一種對尊嚴和未來的渴望。書中描繪的從口傳文學到書麵文學的轉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轉變過程,讓我看到瞭原住民族文化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我仿佛能聽到祖靈的低語,看到篝火的跳躍,感受到山林的呼吸。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書,每一頁都充滿瞭力量和智慧,它讓我重新認識瞭“文學”二字的深度和廣度。
评分《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顛覆瞭我以往對颱灣文學的認知。我原本以為,戰後颱灣文學的主流是漢人視角下的創作,但這本書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那片被忽視的角落。作者以史學傢的嚴謹和文學評論傢的敏銳, meticulously 地勾勒齣原住民族文學在戰後萌芽、成長直至繁榮的軌跡。我被那些作品中鮮活的人物形象、充滿地域特色的語言風格以及深刻的社會批判精神所吸引。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片段,讓讀者能夠直接感受到那些文字的力量。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僅關注文學文本本身,還深入探討瞭社會、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對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讓我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住民族文學的齣現,不僅僅是藝術的創作,更是對曆史創傷的療愈,對文化身份的堅持,以及對未來社會平等融閤的期盼。它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為理解颱灣多元文化格局提供瞭至關重要的視角。
评分從《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獲得瞭一種深刻的文化啓迪。它就像一個細緻的考古學傢,層層剝開曆史的塵埃,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完整而動人的原住民族文學發展圖景。我以前對原住民族的瞭解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一些錶麵的印象中,而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他用流暢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進程和文學現象娓娓道來,讓我在閱讀時感到輕鬆而愉悅,同時又能不斷獲得新的認知。書中對於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原住民族作傢及其作品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用文字為自己的民族發聲,記錄下屬於他們的曆史和故事。我尤其被那些描寫傳統與現代碰撞、族群文化與主流社會融閤的作品所打動,它們展現瞭原住民族在麵對挑戰時所錶現齣的智慧和韌性。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這本《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真是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時代下,颱灣原住民族如何用文字找尋自身的聲音與身份。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看著那些曾經被壓抑、被邊緣化的族群,如何在戰後的社會轉型期,憑藉著文學這把鋒利的刀,一點點雕刻齣屬於自己的曆史敘事。書的結構清晰,從社會曆史背景的鋪陳,到文學創作的脈絡梳理,再到具體作傢作品的深入解讀,都顯得層層遞進,邏輯嚴密。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的筆觸,將那些文學作品背後的生命故事、族群的掙紮與希望,都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到那些描寫部落變遷、傳統文化失落,以及青年一代在現代文明衝擊下的迷茫與反思時,我常常被深深地觸動。這些文字不僅僅是文學評論,更是一份對曆史的尊重,一份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珍視。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其藝術價值,更在於它能夠承載曆史、連接過去與未來,為那些曾經沉默的聲音提供一個響亮的舞颱。閱讀這本書,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及其多元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摯的敬意。
评分《戰後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原住民族在曆史變遷中所經曆的苦難與抗爭,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學來錶達內心的聲音,找尋失落的文化根源。作者的寫作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在梳理文學史,更是在講述一群人的故事,一群為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而奮鬥的人們的故事。我被那些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場景深深打動,那些關於土地、關於親人、關於傳統的描寫,仿佛都擁有生命一般,在我的腦海中鮮活起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我看到瞭原住民族作傢們如何用他們的筆,對抗遺忘, reclaiming 自己的曆史話語權,為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思考那些文字背後的深意,去體會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本書是瞭解颱灣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一種真誠而深刻的方式,嚮讀者展現瞭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