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概論

生態文學概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態文學
  • 文學研究
  • 環境倫理
  • 生態批評
  • 文化生態學
  • 人與自然
  • 可持續發展
  • 文學理論
  • 跨學科研究
  • 環境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冰河及永凍層在融化,海平麵升高,降雨的形態在改變,風也越來越強,同時,海洋過度補撈,沙漠話嚴重,森林麵積越來越少,這個星球上的物種越來越少我們活在一個有毒的廢棄世界……─貝特

  環境與生態浩劫的議題在國內雖已漸受注意,但並未受到普遍重視。颱灣過去數十年經曆四小龍之首的經濟風光與驕傲,卻也付齣瞭環境惡化慘痛的代價。這個現象,自然引起國內人文學者的深刻思考,而這方麵的文學專書卻很少。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以生態為主題的西洋文學專書。開啓以生態批評的觀點來詮釋文學、思想與文化,勾勒齣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願景。內容分七個部份:1.生態文學理論的爬梳;2.人與非人的關係;3.生態女性主義;4.全球原住民文學;5.動物與文學;6.有機農業論述;7.全球暖化論述,含括各文類與主題,並兼顧多樣性與實用性,所集結生態文學專文11篇,充分錶現颱灣人文學者對後人文主義與生態論述的高度關懷。

作者簡介

蔡振興

  颱灣大學外文研究所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係教授兼係主任、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長(ASLE-Taiwan)、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教授科目為英文寫作、西洋文學概論、文學作品導讀、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美詩選及文學批評。研究領域為文學理論、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論述、生態文學與文化批評及世界文學。英文主要著作為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 (Bookman, 2010);近期期刊論文有“Gary Snyder: Translator and Cultural Mediator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012)、“(Post)Modernity in the Penal Colony: Richard Flanagan’s Gould’s Book of Fish”(Neohelicon, 2011)。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林耀福--序 iii
蔡振興--緒論-生態文學批評1

Ecocriticism
1.劉蓓--論生態批評的生成語境23

Human and Nonhuman
2.蔡淑芬--《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人與自然的關係45

Ecofeminism
3.張雅蘭--生態女性主義69

World Indigenous Studies
4.黃心雅--環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態想像99
5.阮秀莉--原住民文學與生態思潮:「原住」之生態意義導嚮129

From Animal to Animality Studies
6.張麗萍--卡特《少年小樹之歌》中之自然與動物意義151
7.梁孫傑--吃或不吃,根本不是問題:《冰原曆險記》中動物的滅絕173
8.蔡淑惠--食物、寵物、聖∕剩物:失衡的鯨靈世界189

Agrarian Discourse
9.周序樺--有無相生:美國有機農業論述與農業倫理221

Global Warming
10.蔡振興--氣候變遷、自然與生態溝通241
11.林國滸--伊恩.麥剋尤恩《追日》與暖化景觀269

作者簡介291
索引29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7吃或不吃,根本不是問題:《冰原曆險記》中動物的滅絕
颱灣師範大學英語學係 梁孫傑


我們不得而知,狼是否從〈小紅帽〉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始,就變成人人喊打的「大壞野狼」,但我們確實知道,這隻狼並沒有如我們一般所知道的野獸進食習性,先撕扯、咬碎、再咀嚼獵物,而是把奶奶和小紅帽整個兒完好無缺地吞嚥到肚子裏,然後安心的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等著胃液慢慢兒消化老幼兩人。這個獵人口中「怙惡不改的罪人」(Grimm 109),犯下吃人的滔天惡行,難怪成為古今中外幾乎人人唾棄的「大壞野狼」。就進食習慣而言,這個童話故事似乎告訴我們,吃肉,特彆是吃人肉,是動物的行為,不容於人類文明進化的社會。

因此對照狼的食物,奶奶吃的是蛋糕和葡萄酒。我們或許可以初步推斷,吃肉代錶卑鄙狡猾邪惡的獸性,吃素代錶慈悲正義善良的人性。不過假如我們平心靜氣想想,這頭狼的所做所為真的如傳言中的「畜牲」行徑嗎?假如是的話,那麼在剛遇到小紅帽時,為什麼不先吃瞭這個小女孩呢?狼和牠的獵物,單獨在廣茂的森林裏,距離村落約15分鍾的路程,這是天然絕佳的犯罪地點,此其一;再者,這頭狼也同時在內心盤算著:「這細皮嫩肉的小東西會是肥美的一小口,一定比老的要來得好吃」(Grimm 108)。但是,狼竟然完全違背身為動物的本能和天性,捨棄眼前鮮嫩多汁的美食而直奔木屋先吞下氣血兩虛且身上有病的老奶奶。這完全是逆反本性的選擇,先吃不好吃的肉再吃好吃的肉。更何況小女孩也很有可能就此迷失在森林裏,永遠到不瞭奶奶傢,煮熟的鴨子就這麼飛瞭。狼為什麼會做齣這麼高風險的決定呢?

一、吃肉文化

假如「人吃人」是英雄成長的曆程和人類社會建構的基石,那麼〈小紅帽〉所呈現人類和動物的進食行為正是對於這種思維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同時還顯示瞭「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ism)從中作祟的蹤跡。人類是萬物之靈,隻有我們可以隨意消耗動物的生命和肉體,怎能容許卑下的牲畜來吃我們的血肉?

要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首先要成為人。換句話說,狼耗費那麼大的功夫,壓抑吞噬的慾望,泯滅自身的狼性,用瞭藉口把小紅帽留在森林摘花,沿路直奔奶奶傢,以小紅帽的身份吃瞭奶奶,然後穿上奶奶的衣服,並假扮奶奶和小紅帽虛與委蛇一番,纔吃瞭小紅帽。這一切延宕進食的展演,在在說明狼不能以狼的身份吃掉人,牠必須費盡心思扮演人類,模仿小紅帽,以她的嘴巴說話,以她的手敲門,以小女孩的身份吃掉奶奶;進而穿上奶奶的衣服,模仿奶奶,以她的身體躺在床上,以她的嘴巴說話,以她的耳朵眼睛鼻子替代動物的感官,以奶奶的身份吃掉小女孩。顯然,狼變身成人的企圖最終還是失敗瞭。小紅帽識破瞭牠的裝扮,狼就算披著人皮,還是一頭動物。既然是動物,牠吃人的資格就被取消瞭,奶奶和小紅帽也得以安然迴返。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生態文學概論》這本書給我帶來瞭相當大的驚喜。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偏重於理論和概念的書,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生態文學這個相對抽象的概念變得清晰易懂。他並沒有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從最經典的生態文學作品入手,比如那些關於荒野的頌歌,或者反映工業化進程對環境破壞的小說,通過這些具體的文本分析,逐漸揭示齣生態文學的內涵和發展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自然寫作”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對自然風光的記錄,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考,關乎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對自然的責任。書中引用瞭大量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作傢作品,從早期的自然主義描寫到近代的批判性生態敘事,都展現瞭生態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作者的分析角度也十分獨特,他不僅僅局限於文學本身,還會將其與社會學、環境科學等領域進行交叉解讀,讓我看到生態文學是如何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問題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導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僅僅關注情節和人物,更能體會到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對環境的關注和思考,從而提升我們對生態議題的認知。

评分

我抱著探索未知的心態翻開瞭《生態文學概論》,結果卻收獲瞭一場意料之外的文學盛宴。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生態文學孤立起來進行研究,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這使得我對這個領域有瞭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作者在書中對“生態批評”在文學分析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如何從生態學的視角來解讀文學作品,發現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環境信息和哲學思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跨文化、跨地域的生態文學作品的比較研究,這打破瞭我以往對生態文學的地域性局限的認知,讓我瞭解到,無論是在哪個國傢,哪個民族,人類對自然的關懷和對環境問題的擔憂,都有著共通的情感基礎和錶達方式。書中引用的案例豐富多樣,涵蓋瞭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的科幻小說,展現瞭生態文學的悠久曆史和廣泛影響力。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一門學問,不如說是在與一群關注地球命運的偉大靈魂進行對話,他們的文字,既有對自然之美的贊嘆,也有對人類行為的警醒,更飽含著對未來生態和諧的殷切期盼。

评分

《生態文學概論》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故事的載體,更是反映時代精神和人類思想的鏡子。而這本書,恰恰讓我看到瞭文學在反思和塑造我們對自然的認知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展現瞭不同作傢是如何通過他們的筆觸,描繪齣一幅幅關於自然、關於人類與自然互動的生動畫麵。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生態文學作品的介紹,它們不僅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在生態意識的覺醒過程中起到瞭關鍵作用。作者的分析邏輯清晰,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生態文學的演變過程,從最初對自然的贊美和描繪,到後來對工業化社會帶來的環境危機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這種轉變,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態文學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流派,更是一種對人類生存方式的警示和呼喚。書中對於“生態詩歌”和“環境散文”等具體文體的探討,也讓我對生態文學的形式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原來,那些優美的詩句和樸實的散文,也可以承載如此厚重而緊迫的生態信息。

评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名為《生態文學概論》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學術,但實際閱讀體驗卻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引人入勝。我一直對自然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文學作品中如何體現和探討這些議題。這本書恰好就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它不像一些純理論的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文學案例,比如那些描繪失落的自然美景,或者講述人類與環境衝突的作品,來闡述生態文學的核心思想。作者的筆觸細膩,能夠將復雜的生態概念融入到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中,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為什麼某些作品會被歸類為生態文學,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態文學進行瞭比較,比如東方和西方的文學傳統在對待自然時有哪些異同,這一點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對環境的單純描繪,但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哲學甚至政治意涵。它不僅僅是關於文學,更是關於我們如何理解和迴應這個星球的生存挑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自然觀察有瞭新的角度,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周圍的自然環境,以及我與它的關係。

评分

拿到《生態文學概論》這本書的時候,我原本的期待是能夠對生態文學有一個係統性的瞭解,然而,它所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學之旅,讓我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探索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作傢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文字來描繪、反思乃至批判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生態文學作品的挖掘和解讀,這讓我看到瞭這個領域更為廣闊的圖景,而不僅僅局限於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者在分析作品時,既有嚴謹的學術態度,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作品中關於自然的情感錶達,以及作者對於環境問題的深切憂慮。書中有一部分內容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對“生態批判”的闡釋,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指齣環境問題,更是深入剖析瞭造成這些問題的社會根源和文化背景,以及文學作品如何成為揭示和批判這些問題的有力武器。這種深度的分析,讓我對生態文學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自然的態度似乎也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更加能夠體會到文字中蘊含的對土地、河流、森林的情感聯結,以及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失落的深深的擔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