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拉岡
  • 精神分析
  • 當代文學
  • 華語文學
  • 文化研究
  • 欲望
  • 性與性彆
  • 後現代主義
  • 中國當代文化
  • 文學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拉岡是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拉岡的學習與實踐上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體/性心理學,下啓紀傑剋(Slavoj Zizek) 的文化批判心理學,同時與當代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諸種學說産生橫嚮對話,影響至今方興未艾。

  文學∕文化中的主體性一直是楊小濱主要關注的理論問題。他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文化批判的結閤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且是一種必需。

  全書收有論文七章,從拉岡的理論視角齣發,從文化批判、詩歌、小說、電影、繪畫、裝置藝術等角度,觀察當代華語世界——主要是中國大陸與颱灣——的文化脈動,以及潛藏其下的曆史政治動機,深刻揭示瞭某種後現代主體所具有的鮮明而復雜的麵貌。

  第一章〈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中,作者探討瞭語言意義上的欲望,即符號性匱乏,在當代詩中的作用。也就是說,拉岡對「欲望是一種換喻」的論斷可以加以更細緻的分析,從而通過對文學形式的探究來切入某種更為精神文化性的問題。

  第二章〈中國當代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裏,作者試圖發現中國當代詩中迴應西方他者的不同方式,探討瞭中國當代詩人是如何通過對西方文化巨擘的轉譯或移情來處理創傷內核的。

  第三章〈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研究的是兩岸(主要是颱灣夏宇、零雨等人的詩歌)當代詩對於身體與色情(性)的書寫如何體現在對絕爽的種種錶達中,展示齣不同的心理文化嚮度。

  第四章〈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透過對拉岡有關分裂主體理論的闡述,探討精神創傷如何經由無法成為真正欲望對象的小它物對主體的填補而形成一種反諷的曆史敘事,展示齣神聖符號所無法掩蓋的真實域殘渣。

  第五章〈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則論述瞭中國當代前衛藝術如何從主流視像符號體係中喚醒記憶深處幽靈般的真實域內核,以一種扭麯、破碎的方式指認瞭曆史的創傷經驗。

  在最後兩章〈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你想要知道的颱灣新電影(但又沒敢問拉岡的)〉,作者試圖從較為宏觀的視野觀察當代文化中主體性與現代性的不同論題。

本書特色

  從拉岡理論齣發,關注與探討當代華語文學∕文化的特彆著作!

  《欲望與絕爽》針對特定議題作齣多種文類嘗試,論證翔實,結構完整,將拉岡、紀傑剋理論挪用為對當代極權主義的批判,尤有見地。本書堪稱是颱灣學界與西方理論對話的一次良好示範。──王德威

作者簡介

楊小濱

  兩岸三地知名學者、詩人、文學評論傢。1963年生於上海。1996年獲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現代詩》、《現在詩》特約主編。著有專書《否定的美學:法蘭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曆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迷宮.雜耍.亂彈: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感性的形式:閱讀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現代詩社「第一本詩集奬」)、《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等。近年在兩岸各地舉辦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並齣版觀念攝影與抽象詩集《蹤跡與塗抹:後攝影主義》。

  相關著作
  《否定的美學: 法蘭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

欲望與絕爽:拉康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作者:[請在此處填寫真實作者姓名] 齣版社:[請在此處填寫真實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請在此處填寫真實齣版日期] --- 內容簡介 《欲望與絕爽:拉康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是一部深刻剖析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現象的理論專著。本書以雅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核心透鏡,對過去數十年間中國大陸、香港、颱灣等地湧現齣的重要文學作品、電影敘事、網絡文化乃至社會心理結構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與解讀。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內容分析和美學評價,進入到文化生産背後的深層結構性動力——即人類主體如何被語言、欲望、閹割焦慮以及“大他者”的法則所塑造和規訓的過程中。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遞進,分為理論基礎、文學文本的欲望譜係、文化景觀的幻象構建以及主體在後現代場域的掙紮四個主要部分,共計十個章節。 ---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拉康的迴歸與當代語境 本書開篇首先對拉康思想中的幾個核心概念進行瞭審慎的重述,但這並非簡單的理論復述,而是為瞭建立一個分析當代華語文化現象的有效工具箱。 第一章:符號界、想象界與實在界:華語文化的三重維度 本章詳細闡釋瞭拉康的“三界”理論在解釋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張力時的獨特效力。符號界(Symbolic Order)如何通過國傢敘事、主流意識形態和規範化語言對個體進行結構;想象界(Imaginary Order)中個體形象的構建、鏡像階段的創傷以及對完美自我的投射如何影響文學中的人物塑造;而實在界(The Real)——那個無法被語言完全捕獲的、無法被秩序化的創傷性核心——又如何以“異形”、“鬼魂”或“集體無意識的斷裂”的形式在文本中隱秘浮現。作者著重探討瞭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和意識形態重塑的背景下,這三界如何在當代華語文化中産生新的失衡。 第二章:欲望的邏輯與匱乏的本體論 深入探討拉康關於“欲望”(Desire)的本質性定義:欲望即是大他者的欲望(Desire of the Other),它是對失落的“實在物”(Objet petit a)的永恒追尋。本章分析瞭當代華語文學中對“財富積纍”、“成功學”以及“身份確認”的集體迷戀,將其視為對“實在物”的錯位投射。通過考察特定時期的先鋒小說和通俗文學,揭示瞭這種集體性欲望背後的“匱乏”本體論結構,即主體永遠在尋求一種不可能的圓滿。 --- 第二部分:文學文本的欲望譜係 本部分是全書的實踐核心,選取瞭跨越不同地域和風格的代錶性華語文學作品,進行拉康式的深度文本細讀。 第三章:失語的權力與“大他者”的沉默:集體記憶的創傷書寫 聚焦於反思特定曆史時期的中國敘事,探討“曆史創傷”如何通過被壓抑、被禁錮的語言而存在。大他者的法則(通常體現為官方話語或曆史的集體敘事)要求主體進行“象徵性閹割”,放棄某些記憶和錶達。本章分析瞭部分當代作傢的作品如何通過“冗餘”、“空白”、“重復”或“怪誕化”的筆觸,繞開直接的錶達,使實在界的創傷以文學“鬼魂”的形式重返文本。 第四章:消費主義的誘惑與“剩餘的享樂”:都市小說中的對象a 本章轉嚮對當代都市生活及消費文化的批判性解讀。拉康的“絕爽”(Jouissance)概念被引入,用以分析消費主義如何構建起一種看似滿足、實則帶來更高層次痛苦的享樂模式。從都市精英小說到網絡文學中的“爽文”邏輯,作者認為這些都不過是對“實在物”的替代品——即“小客體a”——的狂熱追逐。這種追求導緻的是主體的異化,而非真正的滿足,是“被迫的享樂”對主體自由的蠶食。 第五章:性彆化的欲望與鏡像的迷戀:華語電影中的身份焦慮 本書將目光投嚮當代華語電影,特彆是對女性主體睏境和男性氣質危機的探討。通過分析鏡廳效應(Mirror Stage)在銀幕形象構建中的作用,揭示瞭身份(尤其是性彆身份)是如何建立在一個不穩定的、被凝視的“形象”之上。對於“美貌”、“權力”和“情欲”的迷戀,被視為主體試圖通過外部形象來彌補內在結構性匱乏的徒勞嘗試。 第六章:邊緣的書寫與“原樂”的殘渣:另類主體的睏境 探討在主流符號秩序下被邊緣化的人群(如性少數群體、底層勞動者、流浪者)的文學錶達。這些書寫往往掙紮於符號界的邏輯之外,試圖觸及一種“前符號化”或“前文化化”的經驗。本章分析瞭他們如何以“非理性”、“身體化”或“病態化”的方式,成為對主流“秩序”的結構性抵抗,即便這種抵抗往往以自我毀滅為代價。 --- 第三部分:文化景觀的幻象構建 本部分將分析的範圍擴大到文學之外的文化場域,特彆是新媒體和公共話語。 第七章:網絡迷因與符號的斷裂:後真相時代的“大他者”瓦解 聚焦於社交媒體和網絡迷因(Meme)的興起。網絡空間為符號界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本章探討瞭當權威性的“大他者”話語不再統一,信息爆炸和符號循環加速時,主體的認知是如何被碎片化和娛樂化的。網絡迷因作為一種極度濃縮且迅速迭代的符號,體現瞭主體對意義的快速消費和對“實在物”的再次逃逸。 第八章:身體的政治學:技術介入與主體邊界的模糊 考察當代文化中對身體改造、仿生學、虛擬現實(VR/AR)的迷戀。拉康理論中的“屍體之維”與技術理性相結閤,産生瞭新的主體難題。當身體不再是純粹的生物性存在,而是被技術和媒介不斷重塑、優化的對象時,閹割焦慮和對完整性的追求如何在賽博格(Cyborg)的想象中得以延續或轉化? --- 第四部分:主體在後現代場域的掙紮 最後一部分迴歸到個體主體在當代文化巨變中的存在狀態。 第九章:敘事的終結與意義的迴歸 本書提齣,當代華語文化的核心焦慮在於“敘事”(Narrative)的瓦解。拉康的理論揭示瞭主體正是通過敘事來構建自身的連續性和意義的。當宏大敘事崩塌,個人經驗被符號洪流淹沒時,主體如何應對這種意義的真空?作者考察瞭後現代文學中“自我指涉”和“戲仿”技巧背後的深層心理機製,它們既是對舊秩序的解構,也是一種無望的重建嘗試。 第十章:超越“絕爽”的倫理:主體性的重塑 在全麵剖析瞭欲望的陷阱和享樂的睏境之後,本書最後探討瞭“主體性”的倫理重塑可能性。這並非指嚮某種烏托邦式的迴歸,而是要求主體正視自身的結構性匱乏,學會與“實在界”的創傷共存,並以一種清醒的、非全能性的姿態介入符號世界。本書倡導一種“有距離的參與”,即認識到所有文化錶達的誘惑力背後,都隱藏著對“完整性”的永恒承諾與背叛。 --- 結論: 《欲望與絕爽》不僅僅是一部文學理論研究,更是一次對當代華語社會精神肌理的深入探究。它挑戰讀者用拉康的銳利工具,重新審視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由語言編織、被欲望驅動、充斥著技術幻象的文化場域。本書的論述深刻、例證詳實,為文學研究者、文化批評傢乃至所有關注當代社會心理動態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既富有挑戰性又極具啓發性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楊小濱視野下的拉岡∕王德威
自序:批判理論.後現代.精神分析∕楊小濱

第一章 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
第二章 中國當代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
第三章 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
第四章 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
第五章 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
第六章 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
第七章 你想要知道的颱灣新電影(但又沒敢問拉岡的)

圖書序言

楊小濱視野下的拉岡

  賈剋.拉岡(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1)是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拉岡的學說與實踐上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體∕性心理學,下啓紀傑剋(Slavoj Zizek) 的文化批判心理學,同時與當代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諸種學說産生和橫嚮對話,影響至今方興未艾。楊小濱博士的專論《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就是最新的例證。

  這本專書共有七章,從文化批判、詩歌、小說、電影、繪畫、裝置藝術等角度,觀察當代華語世界—主要是中國大陸與颱灣—的文化脈動,以及潛藏其下的曆史政治動機。但楊小濱所要探勘的曆史政治動機不再由堂而皇之的「大說」所代錶,而是由「主體」以麯摺的內化過程、欲望機製來顯現。甚至所謂的「內化」並不帶有傳統的內爍意義,「欲望」也已失去始源的純粹驅力。換句話說,「主體」並未必能當傢作主,「內化」可能是符號的建構,「欲望」究其極,是主體欲望「欲望」的遊戲。

  拉岡的事業橫跨三○年代到七○年代,他的學說細膩繁復,即使到今天也眾說紛紜。楊小濱所有興趣的部分是拉岡學說的中心部分,即對主體分裂的界說,象徵與「小它物」(objet petit a) 的糾結關係,還有最重要的,由此顯現的精神創傷的徵兆及解套∕推離之道。按照佛洛伊德的看法,精神創傷是現代個人主體無從追蹤的黑洞。創傷潛藏於無意識中,但卻在一次次的衝擊下,以一種扭麯、破碎的方式顯現齣來。拉岡稱此為創傷之核(traumatic kernel),或「真實域」(the real)。「真實域」與「現實」(reality)不同;「現實」是由語言符號所象徵化秩序化的世界,但「真實域」是無意識的淵藪,語言符號範圍以外的黑暗之心。

  但拉岡認為,符號語言所形成的「現實」無法絕對整閤意義秩序,「真實域」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從符號體係的縫隙中疏漏齣來。這些從符號域疏漏齣來的殘餘像鬼魅一樣流竄在我們的世界裏,隨時伺機反撲。換句話說,「真實域」是欲望圍繞而無法抵達的對象,而「小它物」成為詭異的中間物,被壓抑者的變體迴返,一方麵指嚮創傷性內核的誘惑,一方麵成為抵製主體符號化的殘渣。這一推一拒之間形成的欲望張力,拉岡謂之為「絕爽」(jouissance)。

  這是楊小濱專書的用力所在。「絕爽」有情色的喻義,但更指嚮欲望主體衝刺在「真實域」與「現實」之間、創傷內核與語言符號之間,所經驗的那種痛與快交相為用的曖昧情愫。文學與藝術可以視為欲望與「絕爽」展現辯證關係的場域。在那裏,欲望主體總已是帶有自我反射性的虛擬主體,總已指嚮錶意體係以外殘餘,或多餘,的徵兆。而「小它物」如影隨形的體現它的麵貌,或猙獰,或魅惑,要之不斷撩撥齣「絕爽」的痛∕快感。

  楊小濱的專書當然不以解釋拉岡學說為目的。在此之前,颱灣和大陸學界運用拉岡者已經大有人在。楊顯然更希望將拉岡放在特定曆史、政治語境裏,作齣反思。對他而言,我們所生活的當代華語社會,不論是中國大陸還是颱灣,都曾曆經巨變,也都有一言難盡的「心事」需要化解。如何對那「創傷之核」旁敲側擊,如何為漂蕩周遭的「小它物」命名,從而揣摩欲望主體與「現實」、「真實域」之間難分難解的關係,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因為這一工作所關乎的不僅是為泛拉岡式主體找尋華語例證,而更是藉由拉岡理論為當代華語情境裏的主體找尋自身—或更後現代的,置身—的嘗試。

  如此,楊小濱將拉岡在地化也曆史化瞭。就本書的七個章節而論,楊顯然認為半世紀以來中國的革命經驗以及因此産生的種種怪現狀,可以視為當代中國主體創傷的誘因。革命所帶來的正義與背叛,狂喜與挫敗其實都隻是事物的錶徵,而革命∕曆史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其實是不能聞問的東西。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作傢藝術傢痛定思痛,纔真正開始處理那一代人無從說起的遭遇。弔詭的是,是在楊煉的色情詩裏,在餘華極盡猥褻的小說裏,在張曉剛詭祕的人像畫裏,我們感受到那既痛且快的「絕爽」,從而逼近那曆史的黑洞。這些創作所透射的欲望主體呈現為一種空缺,一種延宕,或一種換喻(metonymy),終而消解從毛政權到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絕對性。

  相形之下,本書論颱灣文學藝術的部分比重稍輕,這當然與楊小濱個人的背景有關。即便如此,他討論颱灣電影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美學,還有對陳黎、陳剋華等人情色詩的「絕爽」意象,以及夏宇、零雨等人的詩歌換喻,依然頗有見地。總體而言,《欲望與絕爽》針對特定議題作齣多種文類嘗試,論證翔實,結構完整,將拉岡、紀傑剋理論挪用為對當代極權主義和共産革命的批判,尤有見地。本書堪稱是颱灣學界與西方理論對話的一次良好示範。而以楊小濱對理論涉獵之深,對當代華語文學藝術鑽研之勤,不免也讓我們有更異於一般的期望。以下數點,聊為參考。

  首先,拉岡的主體論以精神分析為基礎,以結構∕結構語言學為方法,不再斤斤計較性意識問題,的確為佛洛伊德一派心理學開齣更為寬廣的局麵。近年紀傑剋藉力使力,將拉岡學說用於政治文化批判以及流行文學研究,更有推波助瀾之功。有鑑於楊小濱書內不時延伸紀傑剋所論,可以理解他的關心所在。迴到比較文學的老問題,拉岡的主體說是否完全能適用於當代話語語境,仍然不無討論餘地。理論也許不分國界,但是拉岡主體本身既然已是分裂的設定,作為論者就不能不有(自我)質詰的必要。拉岡背後與笛卡兒、休謨、萊布尼玆等不同主體論的淵源;與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以迄鬍塞爾的現象學的批判,都值得思考,何況他與結構∕解構主義的層層糾葛。這一方麵其實是楊小濱所長,當然可以持續發揮。

  這就引導我們詢問何以楊小濱對拉岡情有獨鍾的問題。中期以後的拉岡還有紀傑剋對主體與政治律動的精要分析,無疑有助於我們批判當代中國以及華語世界的種種現象。換句話說,拉岡似乎契閤瞭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但對拉岡等拳拳服膺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麵對曆史語境問題:拉岡的理論幫助我們解構瞭當代中國主體,但是否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權威他者象徵?更詭異的是,拉岡不也可能是「小它物」,從當代神祕的中國主體「真實域」掉落齣來的一種欲望渣滓?果如是,這樣的現象是否點齣我們欲望拉岡或是拉岡所代錶的轉喻過程中,不可告人的祕密?

  誠如楊小濱指齣,現當代中國的主體論述早已經浸淫在中西各種經驗和思想資源中。拉岡作為方法,尤其針砭當代中國思潮,自有閤理性。但拉岡對中文語境的意義,應不僅止於提供瞭「凝視」(gaze)的角度,讓我們有瞭自省的機會,也應該挑釁∕挑逗我們,迴看拉岡及其學說本身形諸的欲望劇場。比方說,我們的大師也曾蜻蜓點水地論及中國佛道思想資源,試問這是東方主義的遐想,還是先驗曆史主義的作祟?不論如何,談中國主體與主體分裂,談痛快,以及張灝教授所謂的「幽黯意識」,中國思想傳統仍有太多值得發掘之處。楊小濱對此已深有自覺,也是他正在努力的新方嚮。

  楊小濱博士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因緣際會,我有幸成為他的指導教授,也特彆珍惜和他切磋學問的經驗。他的英文專書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2002),至今我仍以為是英語世界討論中國大陸革命記憶與創傷的少數佳作之一。小濱赴美深造前已經是大陸學界的後起之秀,耶魯畢業之後留美任教,原是一般人認為的最佳齣路。但數年之後他卻毅然辭去終身教職,來到颱灣,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工作。小濱的決定也許有各種原因,但他的決心卻不得不令我佩服。日後我纔理解除瞭學術,小濱寫詩,愛好藝術以及聲樂—他原是浪漫的。從大陸到美國到颱灣,多年輾轉,小濱似乎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安頓自己的地方,專心他的研究,詩歌,聲樂以及藝術愛好。適值他的新書齣版,謹此為序,聊誌我們二十年來問學的因緣。

王德威

自序

批判理論.後現代.精神分析
理論軌跡與批評視野

  除瞭大學時代對伯格森、榮格等人毫無章法的零星涉獵,我最早的理論興趣應當說是從法蘭剋福學派開始的。《否定的美學:法蘭剋福學派的文化理論和文學批評》一書雖然齣版於1990年代中期,卻是1980年代末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寫作完成的。當時,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式微,但被視為西方馬剋思主義的法蘭剋福學派對極權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批判恰好為我找瞭一條齣路:在中國,還沒有其他的理論能夠對於陰魂不散的極權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急切擁抱的市場化經濟下的文化處境有如此精準的論述。沿著這樣的思想脈絡,我也閱讀瞭當代馬剋思主義理論傢詹明信、伊格爾頓等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並且率先在中國嘗試將後現代主義理論與當代文學批評結閤在一起。我對後現代主義的興趣一直延伸到多年後耶魯就學期間,尤其是在後現代理論大師李歐塔的研討班上深入研讀瞭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後,對於社會曆史意義上的後現代與精神曆史意義上的創傷事後性之間的關聯有瞭突破性的認知,並由此齣發撰寫瞭我的博士論文《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在這本書裏,我也探討瞭對精神創傷的反思與對現代性的反思是如何建立在語言與主體的非同一性基礎上的,而這個麵嚮,正是耶魯解構學派的德.曼隱祕地連接瞭德國法蘭剋福學派的辯證法與法國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地方,為我日後進入拉岡的理論奠定瞭基礎。

  那麼,當我在本世紀初讀到紀傑剋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時,便敏感地意識到:精神分析理論與文化批判的結閤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是一種必須。作為一位將馬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學熔於一爐的思想傢,紀傑剋當然也承襲瞭馬剋思主義者阿多諾與精神分析學傢拉岡共同的理論源頭:黑格爾辯證法。對於拉岡而言,辯證法首先是提供瞭對於現代性思想基礎的笛卡爾主體論的反思:拉岡由此提齣瞭「我思我不在,我在我不思」的驚人箴言。拉岡的這番論述,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佛洛伊德有關精神創傷的學說;同時,也經由顛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能指所指理論,對於能指主體與所指主體的內在裂痕作齣瞭強有力的闡述。這個闡述看似與阿多諾的非同一性理論如齣一轍,但拉岡在中晚期更加強調瞭真實域(the real)、絕爽(jouissance)、驅力(drive)等在精神曆史中的關鍵因素,在其中辯證法提供瞭我們重新思考文化現代性的必要途徑。

  因此,拉岡如何可能有效地導引對於當代華語文學-文化的思考和理解這個問題,仍然必須經由現代性-後現代性的全球與本土語境來迴答。在我始終關注的眾多問題中,主體性無疑占據瞭關鍵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拉岡對笛卡爾現代主體論的重新書寫,為我開啓瞭十分寬闊而豐富的視野。在我所關注的當代華語文學- 文化的領域,從拉岡的理論視角齣發,某種後現代主體所具有的鮮明而復雜的麵貌可以獲得深刻的揭示。盡管拉岡與後現代的關係頗有爭議,但在我看來,其間的連接是十分顯見的。

  從上一本著作《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開始,文學- 文化中的主體性就是我主要關注的理論問題。《中國後現代》探討的議題之一便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敘事主體性的變遷,尤其是到瞭先鋒文學的階段,主體性是如何獲得更為辯證、多元甚至自反的錶達。在這方麵,王德威教授的啓發是關鍵性的,使我關注到一種絕對的主體性如何具有隱含的自我解構因素。如果用拉岡的方式來錶述,也可以說是關注到任何權威的符號秩序內部所隱含的創傷性內核。《中國後現代》在探討後現代主體性的時候,特彆倚重瞭佛洛伊德有關精神創傷(trauma)的論述。而正是創傷的概念,構成瞭拉岡對真實域黑暗核心的理解。

  在本書中,我從拉岡理論中更為復雜、多重的主體概念來觀察當代文學- 文化問題。我所關注的當代文學- 文化主體不僅分裂於能指與所指之間、陳述(enunciation)與所述(the enunciated)之間,也處在想像域、符號域與真實域的不同場域,或者在主人話語、學院話語、分析師話語和璪癥話語的不同位置上扮演不同角色。文學中的欲望主體呈現為一種空缺或間隙,一種延宕,消解瞭現代主體的絕對性。這種絕對的現代主體,我在《中國後現代》就已經有所探討,並且嘗試從中國先鋒小說來觀察它是如何變異為不確定的後現代主體的。而拉岡的絕爽主體則具有更為多樣的麵貌,要麼癡愚地沉浸在假想的滿足裏,要麼展示齣創傷的強度甚至翻轉為反諷的寓言。也可以說,在這些對主體性的思考裏,主體與真實域的關係無疑占據瞭核心地位。比如「小它物」(objet petit a)的概念,就是拉岡理論中至為關鍵的一環,是符號域中無法徹底掩蓋的真實域殘渣或汙漬。主體與小它物的相互作用,便形成瞭拉岡的幻想公式(a);而對這個幻想公式的翻轉,即穿越幻想(a<>$),便意味著一種對徵兆的認同。

  作為精神分析的終點,認同徵兆並不意味著抵達烏托邦的完美理念,而是對自身罪愆的適度清償。這種罪愆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因為與生俱來的欲望隻有通過某種主動的把握纔可能化為意誌動力,而不至成為精神深淵。而根據拉岡的說法,佛洛伊德就已經把語言文字及其構成看作是徵兆顯示的基本形態。沿著拉岡的倫理意義,我在第一章〈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中探討瞭語言意義上的欲望,即符號性匱乏,在當代詩中的作用。也就是說,拉岡對「欲望是一種換喻」的論斷可以加以更細緻的分析,從而通過對文學形式的探究來切入某種更為精神文化性的問題。在第二章〈中國當代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裏,我試圖發現中國當代詩中迴應西方他者的不同方式,也就是對小他者(small other)、大他者(big Other)和小它物的認同,探討瞭中國當代詩人是如何通過對西方文化巨擘的轉譯或移情來處理創傷內核的。第三章〈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研究的是兩岸(主要是颱灣)當代詩對於身體與色情(性)的書寫如何體現在對絕爽的種種錶達中,展示齣不同的心理文化嚮度的,因為典型的、一元化的「陽具絕爽」(phallic jouissance)遭到瞭肢解,每每暴露齣快感自身的異質麵貌。

  從《中國後現代》開始,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和文化中對於曆史創傷的錶達就一直是我關注的重要方麵。第四章〈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透過對拉岡有關分裂主體理論的闡述,探討精神創傷如何經由無法成為真正欲望對象的小它物對主體的填補而形成一種反諷的曆史敘事,展示齣神聖符號所無法掩蓋的真實域殘渣。而第五章〈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則論述瞭中國當代前衛藝術如何從主流視像符號體係中喚醒瞭記憶深處幽靈般的真實域內核,以一種扭麯、破碎的方式指認瞭曆史的創傷經驗。

  本書最後一部分的兩個章節試圖從較為宏觀的視野觀察當代文化中主體性與現代性的不同論題。第六章〈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探討的是主體性在當代中國文化場域內不同話語模式中所蘊含的不同意味,以及它與它所麵臨的創傷性快感維度之間的關係。藉助拉岡有關四種話語的理論,我論述瞭不同的政治文化角色如何由於處在不同地位上而形成不同的互動關係,重點在於批判性地考察當代文化主體在主流符號體係中的不同運作方式。另外,如何透過拉岡理論來切入當代文化中現代性批判的議題,也是我關注的主要方嚮。因此,第七章〈你想要知道的颱灣新電影(但又沒敢問拉岡的)〉透過拉岡關於有關想像域、符號域和真實域的分野,討論颱灣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如何以不同方式迴應瞭現代性的符號秩序,同時梳理齣他們的電影作品對於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各種辯證的、衝突的錶達。

  最後,我願意迴答一個經常會遭遇的問題:我們如何可能把當代西方理論挪用到對華語文化的闡釋上來?在我看來,晚清民國以來(特彆是五四以來)的現代中華文化,早已是西方現代性影響下的産物瞭,它的社會框架和文明基礎都依賴於西方現代性的規範。作為迴應西方現代性的西方當代理論,當然也完全能夠適用於迴應現代乃至當代華語文化。除此之外,中國思想傳統也在現代華語文化中依舊起著巨大的作用,而不少西方現代理論也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和這個傳統相呼應。比如拉岡理論中幾乎隨處可見的匱乏、空缺等概念,也不無道傢的「無」、「虛」或佛傢的「空」的影子(拉岡第一期研討班齣版時的序言一開始就舉瞭禪宗公案的例子,他之後對「莊周夢蝶」的討論也是一例)。當然,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可能是我下一階段的目標瞭。

楊小濱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接觸到的一本關於當代社會心理的書,盡管書名並非完全一緻,但其深入探討的“邊界感”的消失及其影響,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這本書通過對日常社交、親密關係乃至工作環境的觀察,揭示瞭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作者指齣,從朋友圈的過度分享,到職場上無休止的加班和“996”文化,再到傢庭關係中過度的乾涉與捲入,都反映齣一種對個人獨立空間和隱私權的侵犯。書中對“討好型人格”的分析也十分細膩,作者認為,在強調人際關係和團隊協作的社會氛圍中,許多人為瞭融入集體、避免衝突,而過度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喪失瞭說“不”的勇氣,最終導緻自我價值感的降低。這種對“界限”的探討,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內捲”的討論,那種為瞭獲得認可而進行的無謂競爭,背後往往是對自身邊界的不斷侵蝕。書中的案例,例如一些關於網絡暴力、職場欺淩的描述,都生動地展現瞭當個體缺乏有效的邊界保護時,所可能遭受的傷害。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界限問題,並思考如何在這種模糊化的環境中,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和精神自主。

评分

我近期接觸到的這本關於當代華語文化現象的書,雖然具體書名可能不盡相同,但它對當下社會思潮的捕捉和剖析,令我印象深刻。這本書著重探討瞭“流量”文化對年輕人價值觀的影響。作者通過對社交媒體、網絡流行語以及短視頻平颱內容的細緻考察,揭示瞭“即時性”、“碎片化”和“情緒化”如何成為當下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徵。書中對“網紅”現象的分析尤為犀利,作者指齣,在追求短期關注度和快速變現的模式下,許多內容創作者陷入瞭一種“錶演式”生存,其背後是對真實自我的一種逃避,以及對社會評價體係的過度依賴。這種“錶演”並非簡單的僞裝,而是一種復雜的自我構建與解構的過程,個體在不斷迎閤他人期待的同時,也可能逐漸喪失瞭對自我本真的認知。書中的案例分析,例如一些網絡爭議事件,都生動地展現瞭這種“流量”邏輯如何裹挾個體,如何在短暫的歡呼與批評中,消磨掉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對於理解當下年輕人普遍存在的焦慮感和不確定感,有著非常重要的啓發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文化研究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被無形的網絡力量所塑造,以及我們如何在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真實聲音。它提醒我們要警惕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流量”,迴歸到更為深沉的自我探索。

评分

我近期有幸閱讀瞭一本關於當代社會焦慮與個體應對的書籍,雖然書名與您提到的不完全相同,但其核心觀點——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意義——與我的閱讀體驗高度契閤。這本書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剖析瞭當下年輕人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及其錶現形式。作者通過對經濟波動、技術變革、社會轉型等宏觀因素的梳理,解釋瞭這種不安全感是如何滲透到個體的日常生活中,並轉化為對未來的迷茫、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他人成功的嫉妒。書中對“躺平”現象的解讀,並非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消極的選擇,而是將其看作一種在巨大壓力下,個體為瞭保護自我而采取的策略。作者認為,這種“躺平”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對現有價值體係的質疑,以及對重塑人生意義的渴望。我特彆被書中對“意義感”的追尋的論述所打動,作者強調,在物質豐裕但精神貧瘠的時代,個體需要主動去構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係,從工作、人際關係、個人興趣等多個維度去尋找生命的力量。這本書提供瞭一些非常實際的應對策略,例如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如何建立健康的社交網絡,以及如何通過微小的行動來積纍成就感,從而對抗普遍的焦慮情緒。它讓我認識到,麵對不確定性,我們並非隻能被動承受,而是可以通過積極的自我調整,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力量,並最終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评分

我最近讀到瞭一本關於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個體命運的書,書名可能與我提到的有所不同,但它所觸及的議題,即現代性語境下人們的精神睏境,確是我非常關注的。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個體所經曆的身份失落與價值迷失。作者通過對不同年齡層、不同社會階層人物故事的呈現,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生活圖景。我特彆被書中對“鄉愁”的描繪所打動,那不僅僅是對故土的懷念,更是一種對逝去生活方式、傳統價值觀的追溯,是對在快速變遷中失去的歸屬感的尋覓。書中對“成功學”的批判也十分到位,作者指齣,當單一的物質成功標準成為社會主流時,那些追求精神富足、內心安寜的人,反而可能麵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這種對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反思,讓我聯想到很多當下流行的“內捲”現象,以及人們在其中感到的疲憊和無奈。書中對“空虛感”的探討,也十分深刻,這種空虛感並非簡單的無聊,而是在物質極大豐富之後,精神世界反而齣現的一種失落。它揭示瞭,當人生的意義過於依賴於外在的標準和評價時,內在的力量就會變得脆弱。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尋屬於自己的精神坐標,保持內心的獨立與完整。

评分

作為一個資深書迷,我最近剛好讀完瞭一本關於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的書,雖然書名和你們提到的《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有些許差異,但其探討的主題和深度,著實觸動瞭我,讓我對當下社會心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紮實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瞭都市小說中常見的“逃離”與“沉溺”兩種敘事模式。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追溯瞭這些行為模式背後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比如消費主義的泛濫、個體在高度競爭社會中的異化感,以及對既有秩序的無力感。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具體作品的分析,它們描繪瞭主人公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尋求短暫的滿足,又如何在現實的壓抑中感到空虛。這種對內心矛盾的細膩刻畫,讓我聯想到自己也曾經曆過的類似掙紮。更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在梳理這些文學現象時,巧妙地引入瞭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視角,使得分析既有文學的溫度,又不失學術的嚴謹。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仿佛在閱讀一本關於我們自身心靈的地圖,揭示齣那些潛藏在我們行為之下的復雜動機。書中對於“成功”定義的解構,以及對個體在現代化進程中身份認同危機的探討,都引發瞭我長久的思考。總而言之,這本書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當代人內心深處那些隱秘的渴望與掙紮,是一部既有學術價值又不乏閱讀趣味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