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藏書傢周越然、國際學者柳無忌高度評價
作者簡介
姚靈犀(1899-1965)
名訓棋,字君素,號袞雪,筆名靈犀。民初江蘇丹徒人。風流倜儻,擅詩古文辭。曾為《南金》雜誌社社長兼主編。
重要著作為:《采菲錄》六冊,是至今為止整理匯編纏足史料最為齊全的著作,相信也是空前的一部著作。《思無邪小記》,記錄有關性文化的資料一時罕有其匹;《瓶外卮言》對《金瓶梅》的詞語的辨析也獨一無二,而且稱得上是「開山之作」。還有《未刻珍品叢傳》、小說《瑤光秘記》及未刊的詩詞稿《袞雪齋詩詞稿》十冊、《春還堂存稿》一冊、《小慙集》一冊等。
序
小說雖為文章之遊戲,技近乎雕蟲,然遍讀古今佳構,莫不故作狡獪,繪聲繪色,使讀者如曆其境,而與之俱化。唯有獨具巨眼之士,則去其粕而得其精,捨其形而取其神,不為章句所炫,不為事態所惑,甚或於無字處求弦外音,而有所闡發無餘也。
《金瓶梅》一書,摘《水滸傳》之迴目,而演為奇文,可謂小說之小說,不特於舊說部據有地位,即於文章作風屢變之今日,猶不失為名貴之作,使人百讀而不厭。直不能以摛藻鋪棻,盡態極妍者視之,明矣。
姚子靈犀,飽學而多纔,嘗以《金瓶梅》齣於明人之手,而寫宋人之事,每當丹鉛之暇,舉凡明代之禮俗,習尚,名物,方言,與夫涉及考證者,輒一一筆之於書,寖久而成巨帙,均足以資闡明。乃著《瓶外卮言》,以為《金瓶梅》之翼,且一揭著者之狡獪,譬猶燃溫犀,鑄禹鼎,巨細靡遺,根源悉探,信手拈來,發數百年之秘奧,而為一傢之言。是不惟在藝林起異軍,為說部標新格,抑亦作《金瓶梅》之注疏,畀讀者以南針,行見與《金瓶梅》後先輝映,相得益彰,又豈道學先生所可夢想及哉。
姚子富於著述,且俱風行於世,則是著之評價若何,將俟諸海內賢明,有以論定。茲值付刊在即,爰綴數言以為之序。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四月既望 江東霽月 序於津沽
這本《瓶外卮言》在我看來,簡直是《金瓶梅》研究領域的一股“清流”,它的角度非常新穎,讓我耳目一新。我之前對《金瓶梅》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其“奇書”或“禁書”的標簽上,但這本書似乎想要揭示它更深層次的“藝術生命力”。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在探討小說中的“敘事技巧”和“美學特徵”,這讓我很感興趣。他/她會不會分析小說是如何運用視角轉換、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手法,來營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韻味?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如何解讀那些充滿張力的人物關係,比如西門慶和各位妻妾之間的勾心鬥角,是否運用瞭某種精妙的敘事策略?或者,小說中那些大量白描式的描寫,是如何通過簡單的文字,喚起讀者豐富的想象?我感覺作者不是在簡單地“講故事”,而是在“講故事”的方式本身上下功夫,去發掘《金瓶梅》作為一部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源於它對於《金瓶梅》中“空間”敘事的獨特視角。我總覺得,一部小說裏的人物之所以那樣行動,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金瓶梅》中,從西門慶宅院的奢華到市井的喧囂,再到各種勾欄瓦肆,這些空間不僅僅是背景,更是人物命運的容器,甚至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瞭大力氣去分析這些空間是如何被描繪的,比如西門慶的書房,究竟象徵著他的權力和地位,還是隱藏著他內心的某種秘密?潘金蓮在綉房裏的活動,是否暗示著她的某種壓抑和反抗?作者會不會將空間與人物的心理活動、社會關係緊密聯係起來,去揭示小說中那些不動聲色的權力博弈和情感暗流?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從建築、布局、裝飾等視覺元素齣發,去解讀那些看不見的社會規則和人際關係,從而構建齣一個更立體、更具象的小說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取嚮似乎非常獨特,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金瓶梅》研究那樣,隻局限於文學批評或者曆史考據,反而像是挖掘齣瞭一個隱藏的“哲學寶藏”。書的標題“瓶外卮言”就很有深意,暗示著一種跳脫齣傳統解讀框架的自由思考。我粗略翻閱瞭一下,發現作者似乎在探討小說中人物的“存在主義”睏境,比如西門慶的權力欲望和精神空虛,潘金蓮的命運掙紮和情感求索,甚至像李瓶兒這樣的角色,她們的悲劇是否也暗含著對個體自由意誌的拷問?這讓我有點吃驚,因為我一直覺得《金瓶梅》更多的是展現人性的陰暗麵和社會的腐敗,但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審視,也許能發現更令人震撼的內涵。作者會不會將小說人物置於某種哲學命題下進行解剖,比如“自由與必然”、“真實與虛幻”、“欲望與道德”等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些充滿世俗氣息的描寫中,捕捉到如此深刻的哲學思考的,這需要極高的洞察力和文字功底。
评分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金瓶梅》的評論,但總覺得它們有些“宏大敘事”,要麼把小說拔高到曆史教材的高度,要麼就專注於某個道德批判。而這本《瓶外卮言》,似乎在走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更像是從一個“局內人”的視角,去細細品味小說中的“微觀趣味”。我發現作者對小說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比如服飾、飲食、器物、甚至瑣碎的對話,都充滿瞭探索的熱情。他/她會不會通過這些“邊角料”,來還原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質感?比如,潘金蓮身上的一件首飾,或者西門慶餐桌上的一道菜,背後是否隱藏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文化符號?作者會不會通過這種“以小見大”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個更鮮活、更接地氣的《金瓶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些司空見慣的描寫中,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並且將其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彆具一格的閱讀體驗。
评分這套《瓶外卮言:《金瓶梅》研究》真是有意思,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看目錄和序言,就覺得這作者是個“狠人”。他/她對《金瓶梅》的理解,絕對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名著”標簽。比如,我看到裏麵提到瞭對小說中“俗語”的考證,這可不是一般的學究派能做到的。要知道,《金瓶梅》之所以經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對市井生活、人情世故的描繪是多麼的生動和貼切,而這些都離不開那些地道的俗語。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梳理、甚至還原那些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詞匯和錶達方式,然後將它們與小說情節、人物性格進行精密對照,從而揭示齣更深層次的意義。這種“鑽牛角尖”的精神,恰恰是解讀《金瓶梅》這種百科全書式小說的關鍵。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過語言的細節,來闡釋西門慶和潘金蓮們是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掙紮、去欲望、去生存的。感覺這不僅僅是語言學研究,更是對一個時代社會風貌的微觀考古,讓人腦補齣無數畫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