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

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哲學
  • 哲學
  • 教育
  • 新興議題
  • 教育理論
  • 倫理學
  • 思辨
  • 批判性思維
  • 教育改革
  • 未來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教育哲學的學術性著作,內容總共分為十五章。採用教育詮釋學的方法,探討歐美教育學界著名學者的教育哲學。包括斯泰納、佛雷勒、夏勒、奧圖、波姆、連哈特、萊恩、邊納爾、歐剋斯、特雷姆和連琛等人的生平著作、思想淵源、主要內涵、綜閤評價與重要啓示。他們曾經任教於美國、德國、日本、奧地利、瑞士、巴西和義大利等國的大學,創立具有特色的人智學教育學、受壓迫者教育學、溝通教育學、審美教育學、人格教育學、人權教育學、係統與建構主義教育學、實踐學教育學、實在主義教育學、演化教育學和反思教育學,內容涵蓋實驗教育、批判教育、教學方法、審美教育、人格教育、人權教育、普通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倫理、教育曆史、生態教育等新興議題,相信透過不同學者對這些新興議題的思考,可以提供我國作為建立教育理論和解決教育問題的參考。

本書特色

  本書資料豐富,體係完整,具有獨到見解,適閤作為國傢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教育行政人員高普考試、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教育相關研究所考試的參考書和大學院校教育哲學課程的教科書。

作者簡介

梁福鎮(Frank Fu Chen Liang)

  現職: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專任(特聘)教授

  學曆:德國柏林洪保特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哲學博士

  經曆:國立中興大學專任教授兼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主任
     颱灣歐洲聯盟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國傢教育研究院諮詢暨審查委員
     國傢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審查委員
     教育部委託研究案審查委員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颱中教育大學、國立空中大學、私立東海大學、
     私立靜宜大學、私立明道大學兼任教授

  專長:教育哲學、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學

  榮譽:教育部公費留學奬金得主(1991年教育學門第一名)
     國立中正大學新進人員研究計畫奬勵得主(1998)
     國科會甲種研究奬勵得主(1998年)
     國科會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費得主(1998-2002, 2005-2013)
     國史館颱灣文獻館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06-2008)
     颱北市市文獻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經費得主(2010-2013)
     國立中興大學研究成果奬勵得主(2007-2012)

跨越疆界:當代社會與未來圖景的哲學審視 本書匯集瞭對當代社會發展軌跡、人類存在意義以及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度哲學思考。它並非一部囿於傳統理論框架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勇敢的、橫跨多個學科領域的思想探險,旨在剖析在技術飛速迭代、全球化深刻重塑社會結構的背景下,我們所麵臨的根本性挑戰與機遇。 第一部分:技術異化與後人類圖景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對人類主體性構成的衝擊與重塑。我們首先考察瞭“數字生存”這一新範式。在算法無處不在的時代,個人經驗的采集、篩選和重構,使得“真實”與“模擬”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我們審視瞭數字資本主義如何通過對注意力資源的精確捕獲,悄然改變著人類的認知結構和價值排序。 隨後,焦點轉嚮瞭“增強人類”(Augmented Human)的概念。隨著神經科學與可穿戴設備的融閤,人類的生理與心智能力正被前所未有地拓展。這引發瞭一係列深刻的倫理睏境:界限的模糊是否意味著人性的消解?如果一部分人能夠通過技術獲得顯著的認知優勢,這種新的不平等將如何顛覆現有的社會契約?本書試圖從現象學和倫理學的雙重視角,描繪齣後人類時代可能齣現的社會階層分化圖景,並探討在技術驅動的演化麵前,我們應如何維護個體尊嚴與基本權利。 第二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主體性危機與身份重構 全球化進程不僅是經濟和政治的整閤,更是文化、信仰和身份認同的劇烈碰撞。本章聚焦於在流動性增強的社會中,個體如何錨定自身的意義和歸屬感。 我們分析瞭“超在地性”(Glocalization)現象對傳統民族國傢概念的侵蝕。當文化符號可以瞬間跨越地理障礙進行傳播和挪用時,傳統的文化主體性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和連續性?本書藉鑒瞭批判地理學和後殖民理論的成果,探討瞭權力中心如何通過文化輸齣和信息控製,影響邊緣地帶的自我認知。 此外,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身份政治的復雜性。在身份認同日益碎片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構建一個包容性的、能夠承認差異性的公共領域?我們考察瞭社交媒體在構建“虛擬部落”方麵的作用,以及這種部落化對民主實踐可能産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書中批判性地分析瞭身份標簽化對個體復雜性的壓抑,並提齣瞭超越簡單二元對立的身份和解路徑。 第三部分:生態災難與存在的倫理學重估 麵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不可逆轉的生態危機,本書呼籲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徹底的反思。傳統的哲學體係往往將人類置於自然界的絕對中心,本書則試圖構建一種“生態中心主義”的倫理學框架。 我們考察瞭“深層生態學”的內在邏輯,並將其與當代環境政治的實踐相結閤。討論的重點在於,我們是否能真正將非人類他者(如河流、森林、物種)視為具有內在價值的主體?如果承認其價值,那麼人類在資源分配、空間使用和未來規劃上應承擔何種責任? 本書特彆關注“時間尺度”的哲學問題。生態危機的緊迫性要求我們超越短期功利主義,思考對遙遠未來(數百年乃至數韆年後)世代的道德義務。我們探討瞭如何將這種“跨代際正義”的觀念融入當前的治理結構和倫理實踐中。 第四部分:意義的重塑——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價值錨點 在宏大敘事崩塌、信仰體係多元流變的後現代語境下,個體如何確立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本章旨在從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傳統中汲取資源,應對當代人普遍感受到的意義缺失。 我們分析瞭消費主義文化如何試圖以物質占有來填補精神空洞的內在矛盾。書中提齣,真正的意義構建並非源於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意義投射”與“價值創造”。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瞭審美體驗在重建價值錨點中的作用。在高度功利化的社會結構中,藝術、沉思和對美的追求,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脫離效率邏輯的生存維度。我們論證瞭審美活動如何能夠恢復人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深度投入感,從而成為抵抗虛無主義的有效途徑。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讀者以更具批判性和廣闊視野的方式,參與到對我們自身所處時代和未來道路的塑造中去,鼓勵對那些尚未被充分討論、卻至關重要的“新興議題”進行深入的哲學探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斯泰納的人智學教育學探究
第二章 佛雷勒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探究
第三章 夏勒的溝通教育學探究
第四章 奧圖的審美教育學探究
第五章 波姆的人格教育學探究
第六章 連哈特的人權教育學探究
第七章 萊恩的係統與建構主義教育學探究
第八章 邊納爾的規範教育學探究
第九章 邊納爾的普通教育學探究
第十章 邊納爾的改革教育學探究
第十一章 歐剋斯的曆史教育學探究
第十二章 歐剋斯的普通教育學探究
第十三章 歐剋斯的教育倫理學探究
第十四章 特雷姆的演化教育學探究
第十五章 連琛的反思教育科學探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斯泰納的人智學教育學探究

自從斯泰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創立「華德福學校」(Waldorfschule)之後,這種學校就從德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各地,甚至經由歐洲移民介紹到美洲新大陸,然後再傳播到世界各地,例如:巴西和南非,甚至連颱灣地區也有這類學校的存在 。根據德國「自由華德福學校聯盟」(Bund der freien Waldorfschulen)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25年斯泰納去世前,德國漢堡設立瞭華德福學校。接著,荷蘭一所、英國兩所…..漸漸地,華德福學校運動展開瞭。到瞭1928年,美國紐約也有瞭第一所華德福學校,1946年德國境內,華德福學校就有24所之多。1980年代晚期,甚至以每年設立一百所的速度在增加,分布到全球60個國傢。到2013年春天為止,全球的華德福學校共有1025所 ,其中677所華德福學校在歐洲,荷蘭和德國的華德福學校數量占瞭歐洲華德福學校的一半。這種學校製度獨立於國傢和教會之外,包括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等階段,分為基礎學校(Grundschule)、文理中學(Gymnasium)、實科中學(Realschule)、主乾學校(Hauptschule)、職業學校(Berufsschule)和特殊學校(Sonderschule)等不同的學校類型。光是「華德福學校」(Waldorfschule)在德國就有232所,有關華德福學校師資的培育機構也有64所之多,包括「師資培育中心」(Zentrum für Lehrerbildung)和「教育高等學校」(Pädagogische Hochschule),而且以每年增加20所的速度在穩定成長中,可見華德福學校相當受到重視(梁福鎮,2004:209-210)。華德福學校蓬勃發展的現象令人感到好奇,因為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課程教學,都以斯泰納的人智學教育學為基礎,因此斯泰納的人智學教育學相當值得加以探討。

第一節 生平著作

斯泰納(Rudolf Steiner) 1861年2月27日齣生於奧地利的柯拉爾傑維剋(Kraljevec),因為父親擔任鐵路公務員的關係,經常必須搬傢,在奧地利住過許多地方。1880年進入維也納技術學院就讀,主修數學與自然科學。在學院中也修習文學、哲學和曆史學的課程,經常涉獵德國文學傢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作品。畢業之後,在威瑪的「哥德-席勒檔案室」(Goethe-Schiller Archiv)工作,1891年獲得羅斯托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後,齣版不少哲學著作,其中《自由哲學》(Philosophie der Freiheit)是斯泰納最重要的代錶作。斯泰納在完成學位之後,開始從事寫作。1899至1904年在柏林的「勞工學校」(Arbeiter Schule)擔任教師,1901年也曾應邀到德國「神智學學會」(Theosophische Gesellschaft)演講。後來,由於哲學理念不閤,在1913年離開瞭「神智學學會」,並且提齣「人智學」(Anthroposophie)的觀念。開始研究東方的神智學,後來建立瞭具有神祕主義色彩的「基督學」(Christologie)。並且與第二任妻子瑪麗(Marie von Sievers),根據建築藝術的學習與研究,在杜納赫(Dornach)設立瞭第一所「哥德館」(Goetheanum)。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斯泰納成立瞭第二所哥德館。同時由哲學的領域,轉嚮政治學、社會學和社會批判問題的探討。1919年應企業傢莫爾特(Emil Molt)的邀請,到斯圖特嘉為「華德福-阿斯托利亞煙草公司」(Woldorf-Astoria-Zigarettenfabrik)設立一所學校,以便教育公司員工的子女。1922年發生火災,哥德館被燒毀。後來,人智學會員以鋼筋混凝土重建,如今哥德館依然巍峨的矗立於杜納赫的山丘上,成為世界「有機建築」的重要史蹟。1923年斯泰納建立「人智學學會」(Anthroposophische Gesellschaft),進行人智學的研究,並且宣揚「華德福學校」的理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真的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領域更是湧現齣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對“數字時代下的教育倫理”的討論,這部分內容讓我深思。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已經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比如在綫學習平颱的興起、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推薦,甚至是AI助教的齣現。這些技術在提高效率、拓展資源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倫理睏境,例如數據隱私的保護、算法的公平性、以及學生過度依賴技術的風險等等。 本書以一種非常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這些新興議題所蘊含的哲學意涵,並提供瞭多角度的思考框架。它並沒有簡單地贊揚或批判技術,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技術背後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負責任地運用技術來服務於教育的根本目標。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探討“遊戲化學習”和“體驗式學習”時,不僅僅是從教育方法論的角度齣發,更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教學模式與學習者內在動機、以及認知心理學之間的聯係,讓我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剛開始讀《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時,我抱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懷疑的態度。畢竟,哲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高冷”,我擔心它會太理論化,脫離實際的教學場景。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且接地氣。它並沒有沉溺於抽象的概念,而是緊密地聯係著我們當下教育領域所麵臨的真實挑戰。 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全球化與在地化教育”的論述印象深刻。在颱灣,我們既要吸收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要保留和發揚我們本土的文化特色和教育傳統。如何在這種張力中找到平衡點,如何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體現多元文化的尊重與融閤,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本書從教育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和反思的平颱,它引導我們去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公民?”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並試圖在當今世界格局下找到答案。

评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教育哲學”聽起來總是那麼高高在上,感覺離我們日常教學工作很遠。但沒想到,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不一樣。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大堆枯燥的理論,而是從我們當下教育界麵臨的種種睏境和挑戰齣發,例如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學科之間界限模糊、社會價值觀念的衝突等等,然後纔緩緩引齣相關的哲學思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批判性思維”的探討。在現在這個信息真假難辨的時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辨彆信息的能力,絕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書裏結閤瞭不同哲學傢的觀點,層層遞進地解析瞭何為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際踐行。我嘗試著將書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我的班級裏,比如鼓勵學生質疑權威、多角度分析問題,效果確實不錯。這本書讓我不再覺得哲學是遙不可及的,反而覺得它就是解決我們教學難題的“利器”。

评分

我一直覺得,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價值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而《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這本書,恰恰深入探討瞭教育的這一核心價值。它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教育理論,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當下和未來的教育變革。 書中對“後現代教育思潮”的分析,讓我耳目一新。它探討瞭在後現代語境下,我們如何理解知識的多元性,如何應對權威的解構,以及如何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對話性的教育空間。這讓我反思,在課堂上,我們是否過於強調標準答案,而忽略瞭學生個體獨特的聲音和經驗?此外,關於“生死教育”的探討,更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在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這本書以哲學的高度,引導我們去思考死亡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接納生命的無常,從而更加珍惜當下。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深刻,引發瞭我很多關於生命、成長和教育的思考。

评分

這本《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真是來得太及時瞭!最近在學校裏,老師們之間經常討論到一些新的教學法、新的學生心理現象,還有科技發展對教育帶來的衝擊,常常覺得有點摸不著頭緒。像是AI能不能取代老師?綫上學習到底好不好?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麵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能力?這些問題常常在腦海裏盤鏇。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提供瞭許多值得深思的角度。 我特彆喜歡它討論到“翻轉教室”和“混閤式學習”這些概念時,不隻是簡單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哲學意涵。它讓我反思,我們過去強調的知識傳授模式,是否真的適閤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師角色的轉變,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深厚哲學基礎支撐的。讀到後麵關於“差異化教學”和“包容性教育”的部分,更是讓我感動。它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應該去看見並尊重這份獨特性,而不是韆篇一律地對待。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