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讀者寫一本柔性的教育哲學書籍,一直是許多教育哲學耕耘者的心願,希望藉著淺白的文字,能吸引讀者大眾從事教育的哲學思維,並啓發其教育研究熱情、厚植教育實踐的行動智慧。本書便是本著這個精神,以「教育隱喻」(educational metaphors)為主軸,邀請專傢學者選擇名著中的經典隱喻來闡釋其教育蘊義,藉以引導讀者想像生動且豐富的教育圖像,並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
我們要寫的是引介性的文章,以清晰順暢的文字,錶達隱喻的傳神透蘊,行文不要求刻闆的引註格式,文長以5000字以內之短文為度,力求讓讀者在明快雅緻的筆調中,瞭解隱喻的精要之處及其深刻的教育價值。各篇文章的體例大緻分作三部分:前言:說明隱喻的齣處及背景;隱喻內涵:解析隱喻的內容與涵義;教育衍釋:說明隱喻在教育上的應用或啓發,希望藉由這樣的結構安排,可以為讀者建構閱讀的基本節奏和理解脈絡。
為瞭增進本書理念的推廣,我們特彆在成書之前,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舉辦「經典、隱喻與教育」係列論壇,自2012.10.03起,於每週三晚間六點三十分至七點四十五分為活動時間,每次邀請兩位作者蒞臨發錶,每位發錶時間為二十分鍾,並有三十五分鍾與現場聽眾進行自由討論。每次活動之參與人數眾多,氣氛熱烈,有如饗宴,漸漸在校園中形成風潮,戲稱「小型的教育文藝復興」,當不為過。
論壇活動圓滿落幕之後,每位作者再就文稿作細部修正或增補,如今匯集完成,交由學富齣版社印行。在此衷心感謝學富齣版社於雪祥先生長期的鼎力支持,以及本書作者群和兩位研究助理(陳宛君、鄭柏廷)的熱情奉獻,方能圓成這個為讀者寫一本柔性教育哲學書籍的夢想。期盼讀者們喜歡這本書,並從中獲得探索教育哲學的無比樂趣。
林逢祺、洪仁進 謹誌於童心齋
2013年3月8日
我一直以為「教育哲學」的書,應該是像哲學傢們在辯論一樣,有嚴謹的邏輯,有明確的定義,有清晰的論證。加上「隱喻篇」這個名字,我還以為會看到很多很有趣、很生動的比喻,能讓抽象的教育概念變得容易理解。結果,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體驗,讓我重新認識瞭「閱讀」這件事情。它不是那種讓你「知道」什麼的書,而是讓你「感覺」到什麼的書。書中的文字,並不是直接告訴你「教育是什麼」,而是透過一些意象的組閤,引導你去連結、去想像。我讀的時候,腦海裡常常會浮現一些畫麵,有時候是我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有時候是對未來教育的想像。這些畫麵,跟書中的文字,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我對「教育」這個詞,有瞭更豐富、更深層次的感受。但是,如果你是想要從書中找到具體的「答案」,或者是一些可以馬上應用的「方法」,那這本書可能就不太適閤你瞭。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漫遊,讓你可以在教育的想像世界裡,自由地飛翔。
评分我帶著一種「尋寶」的心情來讀這本書的。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核心,其實藏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就像寶石一樣,需要我們去挖掘、去打磨。我原本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點石成金」的啟示,能夠用一些巧妙的比喻,來解釋複雜的教育現象,或者幫助我看到一些過去忽略的教育本質。然而,這本書的「隱喻」齣現的方式,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A就像B」的結構。它更多的是一種氣氛的營造,一種意念的傳遞。我讀的時候,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意象的花園,裡麵開滿瞭各種不知名的花朵,散發著淡淡的、卻又很難捉摸的香氣。有些花朵很鮮豔,一下就能吸引你的注意;有些則非常含蓄,需要你仔細辨認纔能發現它的美。我試圖從中找齣關於「教育」的具體線索,但它似乎更傾嚮於讓你「感受」教育,而不是「理解」教育。這讓我有點睏惑,因為我習慣瞭用理性的框架去分析問題。不過,換個角度想,或許這也是一種挑戰,讓我跳脫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感性的方式去接近教育。
评分這本書,怎麼說呢?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有點小期待。畢竟「教育哲學」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感覺可以挖掘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加上「隱喻篇」這個副標題,我還以為會看到各種有趣的教育理論背後的比喻,像是把學校比喻成花園、老師比喻成園丁,或是把學生比喻成海綿什麼的,然後深入剖析這些比喻的優劣、適用的情境,甚至可能帶齣一些跨文化的教育觀。結果,翻開來,嗯… 內容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我本來以為會像讀一本理論書,從頭到尾都有脈絡可循,有明確的論點和支撐。但這本書的寫法,比較像是零散的隨筆,或者說,它切入的角度非常非常特別。我有點懷疑,是不是我對「隱喻」的理解太狹隘瞭?它好像更關注的是一種「意象」的呈現,一種精神上的連結,而不是我們常在學術探討中遇到的那種結構性的比喻。讀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試圖理解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老實說,這個過程有點挑戰,但也許這正是它獨特的地方吧,隻是對於習慣瞭線性思考的我來說,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欣賞一幅抽象畫。你看到各種色彩、線條和構圖,但你無法用簡單的邏輯去解釋它每一個部分的意義。它不會給你明確的故事線,也不會給你清晰的論述過程。它更像是在傳達一種氛圍,一種感覺,一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情緒。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教育」的具體主張,或者是一些可以套用的方法論,但是,這本書並非如此。它更像是在喚醒你對於「教育」的一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感知。有時候,我會被某個詞語,或者某個意象所打動,然後開始聯想到自己的求學經歷,或者是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種聯想,有時候會給我一些新的想法,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這些想法太過飄渺,難以落實。總之,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種「藝術品」,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它所傳達的獨特氣息。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本《教育哲學:隱喻篇》的感受,就像是在一個迷霧繚繞的山林裡探險。你看到許多奇異的花草樹木,聞到各種芬芳,但你很難確定自己在哪裡,要去往何方。它並不像我過去讀過的教育哲學書籍那樣,會給你清晰的地圖和指標,告訴你「這裡有什麼理論」、「那個理論是怎麼發展的」。這本書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幅畫麵,或者說,它是在喚醒你內心深處一些關於教育的感受和聯想。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而是透過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意象,來引導你去思考。我讀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很多畫麵,可能是兒時的記憶,可能是新聞上的片段,甚至是某部電影的場景。這些畫麵和書中的文字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很微妙的共鳴。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好像抓住瞭什麼,但下一秒又覺得好像漏掉瞭什麼。這是一種很主觀的閱讀體驗,每個讀者讀到的東西,可能會非常不一樣。我不能說它好或不好,隻能說它非常考驗讀者的想像力和感受力,需要你敞開心扉,去接受那種跳躍式的、詩意化的錶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