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隱喻篇

教育哲學:隱喻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哲學
  • 隱喻
  • 哲學
  • 教育
  • 思維
  • 認知
  • 學習
  • 教育理論
  • 比喻
  • 象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讀者寫一本柔性的教育哲學書籍,一直是許多教育哲學耕耘者的心願,希望藉著淺白的文字,能吸引讀者大眾從事教育的哲學思維,並啓發其教育研究熱情、厚植教育實踐的行動智慧。本書便是本著這個精神,以「教育隱喻」(educational metaphors)為主軸,邀請專傢學者選擇名著中的經典隱喻來闡釋其教育蘊義,藉以引導讀者想像生動且豐富的教育圖像,並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
學習的疆域:現代教育理論的結構與視野 本書並非對既有教育哲學流派的簡單梳理,而是一次對現代教育學核心概念進行解構與重塑的深度探索。它旨在揭示,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與“學”的錶象之下,潛藏著怎樣復雜的理論結構和深遠的哲學意涵。我們將拋棄對特定教育傢思想的崇拜式解讀,轉而聚焦於支撐當代教育實踐的那些基礎性假設、潛在的權力關係以及認識論上的張力。 第一部分:知識的邊界與建構的悖論 教育的核心問題,始終圍繞著“知識是什麼”以及“知識如何被傳遞”展開。本書將從認識論的視角切入,審視主流教育哲學中對客觀性、真理和知識權威性的預設。 1. 真理的塌陷與後現代的睏境: 我們將細緻分析啓濛理性主義在教育領域的投影——知識的綫性纍積與精確傳授。然而,隨著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思潮的湧入,這種“可傳遞的、固定的知識體”的基礎開始動搖。本書探討瞭知識的社會建構性,即知識並非被“發現”而是被“協商”和“權力化”的過程。我們將考察福柯(Foucault)的譜係學方法如何揭示教育文本與課程標準中隱藏的權力話語,以及這種揭示對教師專業自主性構成的挑戰。 2. 現象學迴歸:經驗的不可譯性: 針對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將學習簡化為輸入-處理-輸齣的機械模型,本書引入現象學視角,強調“活的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深入探討梅洛-龐蒂(Merleau-Ponty)關於“身體性知識”(embodied knowledge)的論述,認為許多深刻的學習發生在語言和明確概念之前,存在於身體與環境的互動之中。如何設計一個既尊重這種前語言經驗、又能促進其嚮深度理解轉化的教學環境,是本部分著重討論的議題。我們質疑,標準化測試是否正在係統性地“抹殺”這些不可譯的、主觀的深刻體驗? 3. 技術的介入與認知的重塑: 現代教育係統日益依賴技術工具。本書避開對具體軟件的評測,而是專注於技術哲學對學習本質的影響。當信息獲取的成本趨近於零,教育的價值重心是否應從“信息儲存”轉嚮“意義生成”?我們分析媒介理論傢如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對技術環境如何塑造我們思維模式的洞察,特彆是數字媒介的碎片化特徵如何與深度閱讀和沉思所需的專注力産生結構性衝突。 第二部分:主體性的重塑:學習者與行動者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塑造主體。本書著力剖析現代教育哲學在界定“閤格的學習者”和“有能動性的公民”時所采用的隱含標準和道德預設。 1. 自由的界限:從康德到哈貝馬斯: 我們考察自由意誌在教育情境中的復雜性。康德式的自主性要求學習者能夠進行純粹的理性判斷,但學習者總是嵌入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場域中。本書對比瞭教育的“工具性自由”(為進入勞動力市場做好準備)與“目的性自由”(實現自我潛能和批判性反思能力)之間的永恒張力。哈貝馬斯(Habermas)的交往行動理論被引入,用以評估現代課堂對話的“非扭麯性”——教師的話語是否真正開放,還是僅僅在引導學生到達預設的結論? 2. 身份政治與課程的包容性: 隨著社會對多樣性的日益關注,教育係統麵臨如何處理身份認同(種族、性彆、階層)的壓力。本書不滿足於簡單的“多元文化主義”口號,而是探討瞭身份如何在教育體係中被“物化”或“異化”。我們分析瞭批判種族理論(CRT)對教育公平的挑戰,以及當課程內容必須同時服務於身份確認和普遍性知識傳授時,如何避免陷入身份政治的循環論證。核心在於:真正的包容是否意味著課程的徹底重寫,還是對現有結構中潛藏的偏見進行持續的、痛苦的解剖? 3. 情感教育與道德培養的失落疆域: 長期以來,教育被劃分為認知(智力)與情感(道德)兩個領域。本書認為這種劃分是人為的,並主張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是認知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探討瞭德尼特(Damasio)等神經科學傢的發現如何反駁瞭“純粹理性決策”的幻想。在道德教育方麵,本書批判瞭基於規則的倫理教學(如義務論),並推崇更具情境性和關懷倫理(Care Ethics)的培養方式,即學習如何“在場”並迴應他者的需求,而非僅僅記憶抽象的道德原則。 第三部分:實踐的場域:機構、評估與未來展望 教育哲學的最終價值,體現在它對日常教學實踐的影響力上。本部分將分析教育機構的運作邏輯及其評估體係的倫理後果。 1. 機構的異化:學校作為社會控製的機器: 我們藉用社會學理論,審視學校作為一種“社會機器”的功能。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站,更是社會規範、時間管理、等級秩序的內化場所。本書分析瞭“校規”、“作息時間”和“學科劃分”這些看似中立的管理工具,如何無形中塑造瞭服從型公民。我們追問,如何纔能在維持必要秩序的同時,最大化個體的創造性和反思性? 2. 評估的倫理睏境:量化與生命的失真: 現代教育係統對量化評估的癡迷,是本書重點批判的對象之一。我們將評估視為一種“知識考古學”——它挖掘瞭哪些知識,又埋葬瞭哪些?本書詳細論證瞭標準答案模式如何篩選掉模糊性、復雜性和創新性,轉而奬勵記憶和套路。我們探討瞭替代性評估(如作品集、過程性反饋)的哲學基礎,指齣它們試圖將評估從“裁判”的角色迴歸到“夥伴”的角色,即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長軌跡。 3. 永無止境的教育項目:麵嚮不確定性的未來: 最後,本書展望未來教育的哲學方嚮。在一個技術迭代速度遠超人類適應速度的時代,我們還能確定需要教授什麼嗎?本書主張,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適應性思維的培育”——培養一種能夠持續質疑既有框架、主動重構自身認知地圖的能力。真正的教育,是一個麵嚮不確定性、承認其自身未完成性的開放項目。 本書適閤對教育的本質持有深刻疑問的教育工作者、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對人類心智發展抱有終極關懷的思考者。它提供工具,而非答案;它挑戰基礎,而非贊美現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 教育「是」…,教育「似」…∕林玉體  3
2. 蛙教書∕歐陽教  21
3. 速離火宅∕周愚文  33
4. 刺蝟與狐狸∕葉坤靈  41
5. 陌生人∕林逢祺  63
6. 鐵籠∕硬殼∕洪仁進  75
7. 引領入門∕但昭偉  85
8. 筌與魚∕張鍠焜  93
9. 善變∕馮朝霖  105
10. 邂逅∕方誌華  119
11. 囤積∕方永泉  131
12. 中介者∕王俊斌  145
13. 自由∕鄭玉卿  159
14. 陸上學泳∕李玉馨  171
15. 平衡轉輪∕彭煥勝  187
16. 知識份子∕蘇永明  195
17. 全像∕林建福  205
18. 中世紀城鎮或計畫性花園城市∕陳伊琳  223
19. 盒中甲蟲∕彭孟堯  235
20. 返鄉路途遠,書齋歲月長∕楊深坑  243
21. 對話∕李奉儒  261
22. 庖丁解牛∕林秀珍  269

圖書序言

  為讀者寫一本柔性的教育哲學書籍,一直是許多教育哲學耕耘者的心願,希望藉著淺白的文字,能吸引讀者大眾從事教育的哲學思維,並啓發其教育研究熱情、厚植教育實踐的行動智慧。本書便是本著這個精神,以「教育隱喻」(educational metaphors)為主軸,邀請專傢學者選擇名著中的經典隱喻來闡釋其教育蘊義,藉以引導讀者想像生動且豐富的教育圖像,並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

  我們要寫的是引介性的文章,以清晰順暢的文字,錶達隱喻的傳神透蘊,行文不要求刻闆的引註格式,文長以5000字以內之短文為度,力求讓讀者在明快雅緻的筆調中,瞭解隱喻的精要之處及其深刻的教育價值。各篇文章的體例大緻分作三部分:前言:說明隱喻的齣處及背景;隱喻內涵:解析隱喻的內容與涵義;教育衍釋:說明隱喻在教育上的應用或啓發,希望藉由這樣的結構安排,可以為讀者建構閱讀的基本節奏和理解脈絡。

  為瞭增進本書理念的推廣,我們特彆在成書之前,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舉辦「經典、隱喻與教育」係列論壇,自2012.10.03起,於每週三晚間六點三十分至七點四十五分為活動時間,每次邀請兩位作者蒞臨發錶,每位發錶時間為二十分鍾,並有三十五分鍾與現場聽眾進行自由討論。每次活動之參與人數眾多,氣氛熱烈,有如饗宴,漸漸在校園中形成風潮,戲稱「小型的教育文藝復興」,當不為過。

  論壇活動圓滿落幕之後,每位作者再就文稿作細部修正或增補,如今匯集完成,交由學富齣版社印行。在此衷心感謝學富齣版社於雪祥先生長期的鼎力支持,以及本書作者群和兩位研究助理(陳宛君、鄭柏廷)的熱情奉獻,方能圓成這個為讀者寫一本柔性教育哲學書籍的夢想。期盼讀者們喜歡這本書,並從中獲得探索教育哲學的無比樂趣。

林逢祺、洪仁進  謹誌於童心齋
2013年3月8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為「教育哲學」的書,應該是像哲學傢們在辯論一樣,有嚴謹的邏輯,有明確的定義,有清晰的論證。加上「隱喻篇」這個名字,我還以為會看到很多很有趣、很生動的比喻,能讓抽象的教育概念變得容易理解。結果,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體驗,讓我重新認識瞭「閱讀」這件事情。它不是那種讓你「知道」什麼的書,而是讓你「感覺」到什麼的書。書中的文字,並不是直接告訴你「教育是什麼」,而是透過一些意象的組閤,引導你去連結、去想像。我讀的時候,腦海裡常常會浮現一些畫麵,有時候是我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有時候是對未來教育的想像。這些畫麵,跟書中的文字,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我對「教育」這個詞,有瞭更豐富、更深層次的感受。但是,如果你是想要從書中找到具體的「答案」,或者是一些可以馬上應用的「方法」,那這本書可能就不太適閤你瞭。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漫遊,讓你可以在教育的想像世界裡,自由地飛翔。

评分

我帶著一種「尋寶」的心情來讀這本書的。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核心,其實藏在很多不起眼的地方,就像寶石一樣,需要我們去挖掘、去打磨。我原本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點石成金」的啟示,能夠用一些巧妙的比喻,來解釋複雜的教育現象,或者幫助我看到一些過去忽略的教育本質。然而,這本書的「隱喻」齣現的方式,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A就像B」的結構。它更多的是一種氣氛的營造,一種意念的傳遞。我讀的時候,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意象的花園,裡麵開滿瞭各種不知名的花朵,散發著淡淡的、卻又很難捉摸的香氣。有些花朵很鮮豔,一下就能吸引你的注意;有些則非常含蓄,需要你仔細辨認纔能發現它的美。我試圖從中找齣關於「教育」的具體線索,但它似乎更傾嚮於讓你「感受」教育,而不是「理解」教育。這讓我有點睏惑,因為我習慣瞭用理性的框架去分析問題。不過,換個角度想,或許這也是一種挑戰,讓我跳脫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感性的方式去接近教育。

评分

這本書,怎麼說呢?我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有點小期待。畢竟「教育哲學」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很有份量,感覺可以挖掘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加上「隱喻篇」這個副標題,我還以為會看到各種有趣的教育理論背後的比喻,像是把學校比喻成花園、老師比喻成園丁,或是把學生比喻成海綿什麼的,然後深入剖析這些比喻的優劣、適用的情境,甚至可能帶齣一些跨文化的教育觀。結果,翻開來,嗯… 內容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我本來以為會像讀一本理論書,從頭到尾都有脈絡可循,有明確的論點和支撐。但這本書的寫法,比較像是零散的隨筆,或者說,它切入的角度非常非常特別。我有點懷疑,是不是我對「隱喻」的理解太狹隘瞭?它好像更關注的是一種「意象」的呈現,一種精神上的連結,而不是我們常在學術探討中遇到的那種結構性的比喻。讀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試圖理解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老實說,這個過程有點挑戰,但也許這正是它獨特的地方吧,隻是對於習慣瞭線性思考的我來說,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欣賞一幅抽象畫。你看到各種色彩、線條和構圖,但你無法用簡單的邏輯去解釋它每一個部分的意義。它不會給你明確的故事線,也不會給你清晰的論述過程。它更像是在傳達一種氛圍,一種感覺,一種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情緒。我試圖從中找到關於「教育」的具體主張,或者是一些可以套用的方法論,但是,這本書並非如此。它更像是在喚醒你對於「教育」的一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感知。有時候,我會被某個詞語,或者某個意象所打動,然後開始聯想到自己的求學經歷,或者是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種聯想,有時候會給我一些新的想法,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這些想法太過飄渺,難以落實。總之,這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種「藝術品」,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它所傳達的獨特氣息。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教育哲學:隱喻篇》的感受,就像是在一個迷霧繚繞的山林裡探險。你看到許多奇異的花草樹木,聞到各種芬芳,但你很難確定自己在哪裡,要去往何方。它並不像我過去讀過的教育哲學書籍那樣,會給你清晰的地圖和指標,告訴你「這裡有什麼理論」、「那個理論是怎麼發展的」。這本書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幅畫麵,或者說,它是在喚醒你內心深處一些關於教育的感受和聯想。它不會直接告訴你「教育應該是什麼樣」,而是透過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意象,來引導你去思考。我讀的時候,腦海中會浮現很多畫麵,可能是兒時的記憶,可能是新聞上的片段,甚至是某部電影的場景。這些畫麵和書中的文字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很微妙的共鳴。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好像抓住瞭什麼,但下一秒又覺得好像漏掉瞭什麼。這是一種很主觀的閱讀體驗,每個讀者讀到的東西,可能會非常不一樣。我不能說它好或不好,隻能說它非常考驗讀者的想像力和感受力,需要你敞開心扉,去接受那種跳躍式的、詩意化的錶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