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自野地的明信片(2版1刷)

寄自野地的明信片(2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集
  • 遊記
  • 自然
  • 旅行
  • 隨筆
  • 治愈
  • 情感
  • 生活
  • 個人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生活在都市叢林太久,是否已遺忘瞭在野地呼吸的感動?

  可曾聽過「一個颱灣=半個地球」?從赤道以北直到北極,幾乎半個地球的森林景觀全部濃縮在颱灣平地到高山、四韆公尺的垂直高度裏。也許是水田間來去的飛鳥;也許是深山中凜冽的霧氣;也許是路旁兀自開放的野花……,大自然所帶來的驚喜和贊嘆永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作者以數年的時間,漫遊於颱灣山林野地中,以寫生、踏查的方式捕捉這片土地的多元與魅力。

  「從這裏可以看見我眼光的極緻、我世界的盡頭。像是住在海中礁岩上的螃蟹一樣,滿足於自己立足的世界。此時此刻,我也像亨利.梭羅一樣贊美自己:『生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生辰也恰到好處。』」對大自然的美好嚮往不一定要遠赴到他方,隻要我們認真看待週遭事物,生命的感動無處不在,這是一個寫給所有愛好自然者的安靜又熱情的邀約,同時也分享這島嶼上最動人繽紛的野地紀實。

作者簡介

劉伯樂

  1952年生於南投埔裏,文化大學美術係畢業。隨後進入教育廳兒童讀物齣版部擔任美術編輯,並從事插畫工作,插畫作品曾入選歐洲插畫大展。著作有:《野地食堂》、《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黑白村莊》、《我砍瞭一棵山櫻花》、《奉茶》、《八音的世界》、《有鳥飛過》……等六十餘種。持續創作近三十年,作品題材多元,囊括鄉土、文學、人文、藝術、自然等領域。
  曾獲「時報開捲好書奬」、「讀書人年度好書奬」、「好書大傢讀年度好書」、「新聞局小太陽奬」、「楊喚兒童文學奬」……等多種奬項的肯定。近年深入鳥類生態的攝影、繪圖、觀察與紀錄,心得持續發錶於部落格:什麼鳥世界:blog.ylib.com/wildbird、祕密鳥地方:blog.ylib.com/aplaceforbirdy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一】 大地是萬物的傢∕林良
【序二】 重新看見野地的一扇窗∕李偉文
【序三】 存在的與消失的∕淩拂
【自序】 野地的啓示
【作者側寫】安安靜靜的鳥世界——我所認識的劉伯樂∕吳明益

【村鎮】
候鳥和留鳥,南下與北返的旅次,歸人和過客的心情相遇在金山水田裏……
潮間帶又乾又溼 / 關渡平原的鷺鳥 / 流浪到淡水 / 在蓮藕田裏拍照 / 在返傢的路上寫生 / 隻要有土地什麼都種得齣來 / 候鳥,明年再見瞭 / 金山水田裏看到水雉 / 雲雀在艷陽下唱歌 / 農田不再耕種瞭 / 山菊和王爺葵 / 牽牛花嬌無力 /黃小鷺躲躲藏藏 / 九九連峰峰峰相連 / 不是福壽螺乾的好事

【郊山】
此時此刻,我也像亨利.梭羅一樣贊美自己:「生在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生辰也恰到好處。」
烏全身是寶 / 春天到陽明山公園賞楓香 / 在觀音山從事祕密活動 / 半嶺是休息的地方 / 強風走廊上遇見孔雀 / 見識瞭植物的「北降現象」/ 芒草是荒地的指標 / 風雨中的禾草 / 從擎天崗走到平等裏 / 飛碟降落在三峽? / 獼猴的惡劣行徑 / 到處都有相思樹 / 古道、榕樹、涼亭 / 路上有你相伴 / 曾經是釣青蛙的高手

【溪流】
溪流河階的層次,像光碟片一樣層層燒錄,記載從古至今曾在河流附近生活的所有生物的軌跡……
祕密溪榖是引起火災的地方 / 學獼猴品嘗颱灣羊桃 / 最喜歡高山溪流 / 燕子口的曆史懸案 /  黃槿的生存之道 / 南下路上遭逢暴雨 / 濁水溪水濁溪水 / 曾經遇上山洪暴發 / 野溪可能蘊藏著古文化 / 長斑擬燈蛾有話要說

【高山】
一整片紅色的葉片佔盡瞭我們習慣的視覺位置。深鼕季節裏,虎杖用熱情的「紅」來迴應冷峻的高山環境。
參加打火的行列 / 針葉林裏的鬆音梵唱 / 虎杖是高山野鳥的糧倉 / 黃鼠狼行徑放肆 / 在高山上破冰洗澡 / 祝福你柿柿如意 / 阿裏山種樹木 / 紅檜是颱灣之寶 / 林鵰從空中壓頂而來 / 這是一個什麼鳥世界?  / 忍鼕葉和啄花鳥

【離島】
來到蘭嶼,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和當地人一樣,坐在海邊高腳涼亭上,從傍晚一直坐到黑夜……
尋鬆到金門 / 風獅是鎮風厭煞的神獸 / 夜宿古厝不能懷古 / 踏花歸來馬蹄猶香 / 學做一個達悟 / 小門小窗裏的古厝生活 / 聽古厝訴說辛酸的往事 / 逐漸凋零的洋樓古建築

圖書序言

自序

野地的啓示∕劉伯樂

  學美術的我,天生喜愛自然美景。曾經爬山涉水尋找一幢神祕的瀑布,不遠韆裏捕捉森林裏的一片紅葉。上到玉山頂峰拍攝岩鷚,下至曾文溪口等待黑麵琵鷺。一度以為隻有壯麗的山光水色和稀有的飛禽走獸,纔是自然生態藝術唯一的題材。偶爾創作齣精采的作品感動瞭日益疏離自然的人們,卻又不自覺地展示齣身為藝術傢對唯美的狹隘看法,以及生為人類高高在上的優越意識。一頭栽進瞭追求極緻的行列,處處想要能人所不能,就好像登上瞭最高山一樣,除瞭寒冷就是枯寂,縱有成就在外,內心反而益形空乏。

  直到那一次奇妙的「邂逅」……

  在山區林道的轉彎處,我看見一群竹雞正在沙坑上享受日光浴。一般人都認為竹雞既不是雞又不是鳥,不具有食用和觀賞價值。竹雞成群大約七隻,這七隻竹雞蹲踞在沙坑上窩成一團,時而瞇起眼睛怡然自得;時而啁啁細語相互磨蹭。和煦陽光透過扶疏枝葉,斑斑駁駁的光影灑在地上,粗俗野鳥在自然環境裏看起來竟是這麼雍容華貴。我不忍心因為攝影的動作或聲響,乾擾這一群竹雞,於是緩緩蹲下然後趴在地上,盡可能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一個「人」。

  慢慢從身體裏感覺到來自土地裏的溫暖,同時接收到一些微妙訊息:金龜子幼蟲在土裏蠕動,地鼠在不遠處翻土。枯葉堆裏有一個奇怪的蛾蛹,地衣岩石上有藍色石龍子和冒充枯葉的蝴蝶。地麵上禾草子實蠢蠢欲動,草葉上滴滴露水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空氣中聞到瞭花香味、椿象的臭味和腐熟水果的味道。紫蛇目蝶也聞香而來,細細品嘗一粒爛熟的榕果。聽到瞭青楓翅果翩然落下和酢漿草彈射果實的聲音。還有新芽冒齣來瞭、空氣流動著、葉子簌簌飄落、茶蠶蛾大啃大嚼的聲音……。

  看似安靜祥和的世界也隱含著令人不安的氣氛。樹林裏枝葉婆娑搖曳,其實是一場爭奪生存權的殊死戰;攀木蜥蜴正虎視眈眈凝視著一隻蜚蠊;人麵蜘蛛滿腹心機,勤奮地葺補牠的羅網;白痣珈蟌著急地捍衛地盤;岩石後麵草叢裏,更不時傳來窸窸窣窣,讓人忐忑的聲響……。

  竹雞似乎也察覺到瞭危險的氣息,帶頭的緩緩站瞭起來,依照長幼次序,一隻接著一隻鑽進路旁箭竹林裏。

  「一,二,三,四,五,六……」我數瞭一數,「咦?怎麼少瞭一隻?」

  第六隻竹雞臨走前在竹林邊緣停瞭下來,迴頭疑惑的望著我,好像聽到牠不耐煩嘀咕著說:「你怎麼還不跟上來?」原來我已經成為牠們的第七隻竹雞。

  短暫天人交會讓我脫胎換骨,彷彿經曆瞭百萬年進化淬鍊一樣。原來隻要拿掉人類的優越感,用自然的身心去體會自然,就算是一隻粗暴恐龍也可以演化成溫馴的鳥類。林道邂逅並沒有留下任何彌足珍貴的生態照片。不過,在我心中烙印著一段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態生命藝術,卻是永遠無法用影像的切片或畫筆描繪來取代的。

  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遠」,我們加諸於自然的討論和乾涉,常常睏惑在專傢們艱澀的理論裏,執著於偏執的保護、保育熱潮中,迷失瞭人之於自然的本性;忘記瞭人在自然界中所以為人的角色。

  生物生態保育學者安卓.杜布森從日常居傢生活中一再提醒自己:「……人的多元化和動、植物的多樣性一樣重要」。亨利.梭羅也認為:「……遠在加州的巨木對我而言,還不如傢門前的小草來得有意義」。

  在這本書裏,我用尋常百姓的眼光,從我們生活的週遭多看一眼;用野人獻曝的想法,在多元的自然社會裏多想一下,畫畫寫寫隻是想告訴喜好自然的人們,毋需遠卦法布爾傢鄉取經;也不用去大峽榖驚嘆;更不用哆嗦著去南北極探索,隻要稍加用心顧盼,在我們身旁、腳下,自然而然也就有無限驚奇可以追尋。

推薦序一

大地是萬物的傢∕林良(作傢)

  本書作者劉伯樂先生,在大學時代學的是繪畫,為瞭寫生,不知不覺的走進瞭大自然,成為一位大自然的觀察傢。多少年來,他寫寫畫畫,畫畫寫寫,都離不開他所關心大自然。這幾年,因為關心飛禽,又開始寫飛禽,畫飛禽,成為一位畫鳥寫鳥的「奧杜本」(Audubon)。

  像他這樣一位幾乎整年在野地、林中、高山、谿榖間遨遊的「徐霞客」,熱愛大自然是必然的。他到處尋訪鳥獸蟲魚的身影,觀察牠們的營生,卻是齣自一種仁慈的關懷,因為大地是萬物的傢,鳥獸蟲魚是這個大傢庭的成員。

  對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散文集和一本風景畫集的結閤。沒有那些畫,你就等於漏讀瞭一篇散文的美妙註辭;沒有一篇篇的散文,你就讀不到圖畫裏隱藏的作者的心聲。散文集和畫集,在這本書裏閤而為一。

  劉伯樂在這本書裏的所作所畫,具有動人的臨場感。他畫的雖然也是風景,卻是一種「生態畫」。風景裏,畫的是美妙的風景。生態畫,是把生態環境畫得很美妙。生態畫不是畫美景,「淺水平沙」固然可以畫,「殘垣斷壁」也得畫,但是要畫得既生動又具有美感。讀者在這本書裏,可以欣賞到劉伯樂繪畫的手上功夫以及呈現真實情況的功力,獲得一種看畫的喜悅。

  在這本書裏,劉伯樂的散文,因為是要寫在明信片上的緣故,所以都精短像小品文。「寫在明信片上」是這本書的一項「文學的設計」。其實,他本來就很擅長書寫精短而又具有濃濃趣味的小品文。他的散文,內容充實,言之有物。不喜歡讀「無病呻吟」或「有病呻吟」那一類文章的讀者,一定會發現他的散文裏十分可愛。

  讀這本書以前,我隻知道「大地是萬物的傢」,但是並沒有什麼真切的感受。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大自然是熱熱鬧鬧的,充滿活力的。我很感謝本書的作者:

  他為我揭開一個平日視而不見的世界。

  他讓我聽到平日聽而不聞的一片生命的喧嘩。

推薦序二

重新看見野地的一扇窗∕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我們在國外旅行的時候,看到美麗的風景,心有所感之餘,總會在販賣紀念品的地方,挑幾張紀錄當地景緻的明信片,然後找個路邊咖啡座,寫下自己的心情寄給遠方的親友,甚至是寄給將來返傢之後的自己。

  可是,當我們在自己的傢鄉遊逛,或者到自然野地散心,産生同樣的感動時,除瞭拍下相片之外,是否會想到用文字或繪圖留下自己的心得呢?

  其實,因為外在景象引起內心感動進而抒發情意,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文化的大傳統,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孔子看到流水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畫夜」,或者「碧雲天、紅葉地,鞦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乃至於「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短短幾句對風景的簡單描繪似乎也把書寫者的心情呈現瞭齣來。的確,外在的世界,往往是人情感的投射,也是人情意的象徵,甚至可以反映齣人類社會及當下環境的種種對話關係。

  而伯樂兄在這本可愛的小書裏,將他多年來在颱灣各處野地漫遊的觀察與感動,以動人的水彩與素描圖繪,配上質樸清新的短文,帶領我們迴到自然場域,讓每個人感受到他當下所體驗的土地脈動、呼吸與震撼,正是為前述這樣的美好傳統提供瞭一個最好的示範。

  伯樂兄在他<野地的啓示>這篇自序裏,提到他與竹雞的一場邂逅,雖然是短暫的天人交會,卻使他脫胎換骨,改變瞭對自然的態度,這段敘述讓人非常感動,也使我不禁想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曾經一群荒野的夥伴與幾個二十多歲在國外齣生的ABC,一起在初春的思源啞口露營。晚上大夥在營火邊聊天,有人感慨小時候住在忠孝東路四段,附近都還是稻田池塘,國父紀念館附近的停車場當年還是潺潺小溪。當我們為自然的失去而感慨時,那群ABC很不以為然地說:「停車場有什麼不好?很方便實用嘛,再說鋼筋水泥還不是來自大自然,也算是自然的一部分啊!」

  戰火挑起,經過一陣紛亂的討論後,並沒有産生什麼正式的結論,卻讓我進一步去思索:自然與非自然最大的差彆何在?我認為在於自然裏富含生命力,人在其中會被感動。而自然與「來自自然的人造物」其間的差彆,就像是自然野域中突然遍地盛開的野百閤與花圃中整整齊齊的花卉,一種會讓你感動落淚,另一種則隻是得到「很漂亮」的評語罷瞭。也如同我們在動物園裏觀察一隻颱灣黑熊的樣貌,的確很方便,但是一旦半夜你在思源啞口的原始林中聽到熊的吼聲甚至與熊相遇,那種心中的震撼與悸動,就是生命力!就是我們重歸自然,重獲與萬物閤為一體的喜悅感!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大傢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的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高興!

  的確,因為人們群居於都市,遠離自然之後,逐漸變成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遲鈍又麻木的人,很多人失去瞭親近大自然的能力,以至於一時之間無法從大自然那裏得到啓示與喜悅。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樂觀的,因為我覺得人類內心深處有一股來自遠祖的呼喚,那種能量會驅動著我們去尋找基因所熟悉的感覺,也就是迴到大自然裏。

  不過,這種自然的鄉愁是必須被適當引導與陪伴的,甚至對於久居都市的人們而言,是必須重新學習的,而且這種學習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機會並不是很多,這本書或許就是能引領我們重新看到大自然的那一扇窗。

推薦序三

存在的與消失的∕淩拂(自然文學作傢)

  我已多年不搭乘火車,總嫌它太慢。讀《寄自野地的明信片》之際,我又沿著西部乾綫一路迤邐,自北而南走的是海綫。啊!這一趟離我第一次搭乘火車的記憶,無論從哪一方看,十個指頭來迴盤算,都是不堪計量的瞭。

  這個世界追求速度,從最早的西部乾綫、到高速公路、到高鐵……許多鐵路支綫已經消失。

  新舊交替,我看著車窗外一路改變的地貌,格外珍惜《寄自野地的明信片》裏所踏察漫遊的自然記憶。不僅是颱灣,整個世界都在改變,淡水綫已被捷運取代,我搭乘的這一條西部乾綫,難說還有幾迴迤邐風光。

  沿海朔風野大,濱海人傢耕植,以芒草為籬,叢聚的芒草成排狀羅列,形成瞭一方一方的旱地耕作景觀。火車嚮南行駛,右邊是海、左邊是山,我翻著一頁一頁明信片般的手繪文稿,景入眼來,村鎮、郊山、溪流……我先看圖再看郵戳,試試看自己根據圖稿可猜中幾許地貌所在。離離原上草,我的車窗望齣去是海,近處淤積的汙泥,相形之下,在失去與存在之間,《寄自野地的明信片》對我有著種種糾結的起伏。

  一張一張的圖搭配文字,恰似明信片一般,其中有人文、有風景、有季節、有物種,還有種種讀著的心情。作者在明信片裏展現的心情,和我從車窗裏觀景的心情,多麼熟悉,每一處都含納瞭許多既動人又有趣的故事。每一頁明信片都彷彿一片窗景,我從車窗裏望齣去,恰如書從我手中一頁一頁翻過,既親近又遙遠,景物與時間的流動,作者告訴我們許多存在但被忽略的細節。

  劉伯樂的畫很好。小品、安靜,淡淡的水墨煙雲,細草間見微風,遠雲中見地貌,處處有他行走間的深情。喜歡自然、走過野地的人,應當都會受他的畫波動,因為熟悉,所以很容易走進《寄自野地的明信片》裏去。

  他的文字疏淡,一如日子,但恬靜中亦有突起。他寫燈蛾的麇集、鳥獸蟲魚的爾虞我詐、生物間的狐假虎威,淡靜中一如飛鳥拍翅、斑蝶搧風,仍然輕巧,但一動一靜間譜齣自然的律動與訊息。

  在書中作者走瞭很多地方,許多是人們熟悉、常見的處所,透過明信片的形式、郵戳的印記,尋常景觀,文圖配閤,更為親和的拉進瞭生活與野地的距離。隨機的美,極其傢常,卻見齣作者的取景與用心,信手摭取情意自在,自然就在我們的身邊。

作者側寫

安安靜靜的鳥世界—我所認識的劉伯樂∕吳明益(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教授.作傢

  其實我並不十分準確記得,和劉伯樂老師認識的時間。大約是幾年前,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在士林官邸營造瞭一個生態園,由我和劉老師(我嚮來稱閱曆足以教導我的人老師)各寫一本書來做為生態園的導覽手冊。我們設定的閱讀對象並不相同,我所寫的那本針對所謂「大人」,試著以曆史、人文和自然交錯的資料,結閤感性引導去寫,希望能擺脫導覽手冊韆篇一律的睏境。

  劉老師的寫作對象卻是孩子,我一嚮認為,那比寫給大人閱讀還要睏難得多(或許這對畫過許多繪本的劉老師而言不是問題)。記得在書完成後的一個座談會裏,劉老師提到說如果是他不能解釋得很清楚的東西,不妨讓孩子留下疑問也沒有關係。

  確實如此,在自然裏行走,存在疑問的時候,往往比馬上有解答的時候多,而且總會因此留下一種牽掛的情緒,那種情緒總讓我們重新迴到現場,迴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時空裏。

  從此我就常嚮劉老師請教一些攝影上的問題,或者交換一些野地的訊息。我記得那幾年我們正麵臨從傳統幻燈片是否轉換為數位攝影的掙紮,總覺得使用數位影像拍照可能意謂著「少瞭些什麼」—也許是少瞭以前那種拍完照後的等待過程:齣外旅行、等待、按下快門,將膠捲收到胸口的口袋裏,迴來沖洗,一張張放在燈箱上用放大鏡審視,記憶在腦中閃現而過,然後用簽字筆在幻燈片匣上寫下拍照的時間、地點,以及鳥或昆蟲的名字。

  那裏頭彷彿有一種孩子氣的執著,我們像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慢慢將龐大的自然在各自小小的暗室裏歸檔。

  有一年春天劉老師問我是否有興趣到占山看灰麵鵟鷹,另一個原因是,他在那地方曾經拍過升天鳳蝶。我還記得那天我們是搭另一位小學退休校長柯明雄老師的車上山,找到一處製高點,頂著北颱灣已經十分強烈的日頭等待灰麵鵟鷹的齣現。不久風起,劉老師和柯老師舉起鏡頭,然後那不可見的氣流,便帶著準備北返的鷹群齣現。不算密集的鷹群像是從我們眼前的等高綫飛過,底下是淡水河的綫條.. 我注意到那個剎那,確實有一隻升天鳳蝶在難以接近的花叢間吸蜜,鏇即飛離。我們各自在自己的觀景窗裏想著屬於自己的心事,直到鷹群暫時隱沒在我們的可見視野之外。一些鳥友的手機響起,原來是另一邊山頭的鳥友,打電話來報告我們所不得見的,另一片天空的鷹訊瞭。

  劉老師跟我說過,他拍鳥有很大一個原因是為瞭畫鳥。為瞭把鳥從各個角度畫得清楚沒有差錯,因此需要各種角度的照片。我偶爾會收到劉老師傳來他的畫作,攝影,或者是他從網上發現的一些國外優異的生態攝影作品,署名也變成「劉鳥」(而他的網站則叫「什麼鳥世界」)。我特彆喜歡收到劉老師自己齣外觀察時的速寫畫作,綫條因為時間受限的關係,不像在室內畫鳥那般謹嚴,卻能以最簡單、直接的筆觸勾畫齣一種「訊息」:即使我們現在隻坐在電腦前,但「自然」仍在地球上的每一處生氣勃勃的運作著。

  對劉老師來說,他那輛看起來有點破舊的箱型車就是一個活動基地吧。有一迴他從颱北來到花蓮,我留他在校內住一夜,他說已經決定先去黃昏市場買些野菜要帶迴南投,今晚準備睡在神祕榖裏,看看明天早上會拍到什麼鳥。

  帶著某種等待(或者說期待)的情緒睡去(多半時間是睡不著的),然後在天未光之前起身,尋找地點,架起腳架,或帶著速寫本,尋思一個構圖的角落(麵對廣袤的野地,我們永遠隻能留下一個角落在畫本上)。我常常想像這樣的劉伯樂的身影,想像或許有某一天會在某個不知名的溪榖和他偶然相遇。一嚮話少的劉老師,或許仍是安安靜靜的微笑跟我打聲招呼,就再迴到屬於自己的「時空」裏。那是一種喜歡自然的人都會擁有的,屬於自身的「抽離時空」,隻能等待有朝一日,從他們的畫作、攝影或文字纔得以窺見。原來那一刻,他心裏是這麼想的。

圖書試讀

【村鎮】關渡平原的鷺鳥

鼕天也是候鳥翔集的季節。關渡平原裏休耕的農田和殘荷敗葉,看起來有幾分頹廢的意味。所幸,有鮮活的野鳥點綴,讓蕭瑟的季節,也可以舉辦熱絡的賞鳥活動。候鳥該來的都到齊瞭,該走的也沒有留下痕跡。農人在自己的田裏火燒野草,由於天乾物燥,常常延燒成一片無可收拾的焦黑。平時放縱生長的田菁,一年生的壽命已屆,乾脆也放一把火將它燒成綠肥。

來到關渡平原裏的鷺鳥,早已認定瞭農耕械具是製造食物的機器,隻要聽到轟隆轟隆的引擎聲,再遠也會飛過來,跟在機械後麵和同類爭奪食物。這種覓食行為,在各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這些鷺鷥當中,以小白鷺居多,黃頭鷺次之,也有高頭大馬的大白鷺,似乎還間雜著一些中白鷺。另外也有一些小型野鳥混雜其中,大多是黃鶺鴒和灰鶺鴒。平時這個區域也有不少蒼鷺和夜鷺活動,卻不知為何從不見牠們跟在耕耘機後麵,參與爭奪食物的行列?

【郊山】強風走廊上遇見孔雀

大屯火山匯的群山隆起於颱灣北部,居頭首的部位,是颱北盆地和金山海岸之間交通上的障礙,卻也是捍衛颱灣、阻擋東北季風的第一道屏障。而擎天崗位於群山中央,屬於火山熔岩堆積的颱地。颱地由一大片綿延起伏的山巒組成山榖地形,很容易變成導引強風的走廊。榖地裏隻能生長一些耐風寒的芒草、匍伏的假伶木和貼地的地毯草。在迎風的地帶,還可以看到被強風剃瞭平頭的「風衝植物」,就連生命力強韌的五節芒都被像被利刃齊頭削去般,成為枯乾的一整片。自然的力量在這裏可不能隻用「撓萬物者莫疾乎風」來輕描淡寫。

一大片榖地也容易承接雨水,然後涓涓滴滴從低處滲齣,有時潺潺流水;有時聚積成小小水窪,形成小溼地的微小生態規模。這個完全由風所主宰的地形,雖然不適閤居住和農耕,卻孕育齣奇獨特的動植物生態。而且自古以來,是多條古道往來的轉轍點,是牧場,是軍事據點,現在又是國傢公園的生態保護區。

往竹篙山碉堡的方嚮走去,路邊有牛糞和糞金龜;石頭上有草蜥。走著,前方步道上赫然齣現兩隻大鳥,亦步亦趨逼之不懼。猜猜是什麼鳥?是孔雀!

【溪流】野溪可能蘊藏著古文化

溪流河階的層次,像光碟片一樣層層燒錄,記載著從古至今曾在河流附近生活的所有生物的軌跡。南投縣貓羅溪上遊有一條小支流,蜿蜒流經小村子的外圍。小支流沒有名稱,卻經年纍月、務務實實的將阿裏山山脈切割成支離破碎的丘陵地形,也沖刷齣古老的地質岩層。河床上到處可見貝殼化石。和颱灣其他河流一樣,這條小河雨季的時候水量充沛,在灣處蓄積成潭;乾季的時候河床乾涸,隻是潭與潭之間還有潺潺流水相連。小時候,常常和朋友在水潭裏戲水,曾經在一處水潭岩壁的縫隙裏發現一組粗糙陶製碗盤,好端端的放置在潮溼岩石下方。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接觸到《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本二版一刷的書,光是標題就讓我產生無限的想像。我是一個很注重生活細節的人,對於那些能夠喚起美好迴憶、或者引發深刻思考的作品,總是格外珍惜。 「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句話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距離感。野地,對我來說,代錶著一種原始、一種自然、一種未經雕琢的美。而明信片,則是一種溫柔的傳遞,它不像一封長信那樣沉重,卻能在短短的篇幅裡,訴說著別樣的情感。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在描寫作者在野外生活的經歷,或者透過書信的方式,與讀者分享他對大自然的感悟。 我特別喜歡「一刷」這個標記,它彷彿在告訴我,這是一個初始的、未經修飾的版本,承載著作者最初的熱情與創意。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能夠找到一本具有「一刷」意義的書,就好像在尋找一份純粹的價值。我認為,這樣的作品,往往更具生命力,也更能觸動人心。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颱灣許多美麗的山林、海岸,以及那些默默守護這片土地的人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故事的「野地」。或許,我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到微風吹拂的氣息,聽到蟲鳴鳥叫的聲音,甚至觸摸到泥土的溫度。 總之,《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份充滿驚喜的邀約。它引導我去探索那些被遺忘的美好,去感受那份來自土地的溫暖。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開始這段從「野地」寄來的、獨一無二的閱讀旅程。

评分

在眾多琳瑯滿目的書籍中,《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個標題,猶如一股清流,悄然打動瞭我。二版一刷,這幾個字,讓我瞬間聯想到那種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分量的初衷。我並非住在山林野地,但從小生長在颱灣這個美麗的島嶼,對這片土地的眷戀,總是在不經意間被觸動。 「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個意象,瞬間勾勒齣一幅畫麵:或許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或許是溪水潺潺流過的清澈,抑或是,藏匿在山林深處,那些默默綻放的花朵。明信片,則象徵著一種緩慢而真摯的溝通,每一筆、每一畫,都承載著情感與溫度。我猜測,這本書裡,可能記載著關於大自然、關於人與土地的深刻連結,或是某種對於「遠方」的嚮往與思念。 我個人非常欣賞那種能夠引發讀者無限想像的作品。這本書的標題,並沒有直接揭露內容,反而留下瞭廣闊的想像空間。我期待著,在字裡行間,能夠尋找到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細節,那些在城市中難以尋覓的純粹。它或許是一段迴憶,或許是一個故事,又或許,是一份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二版一刷」,這幾個字,彷彿是對這本書品質的一種保證。它告訴我,這不是一本曇花一現的流行讀物,而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作品。我喜歡這種「初版」的感覺,它帶有一種新鮮感,一種作者最初的、最真實的錶達。每一次翻閱,都可能會有新的領悟,新的感動。 總而言之,《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來自大地的邀請函。它呼喚著我暫時放下塵世的喧囂,去聆聽來自「野地」的聲音,去感受那份久違的寧靜與力量。我期待著,在這場來自遠方的「明信片」之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和啟示。

评分

閱讀《寄自野地的明信片》(二版一刷),讓我有一種迴到初心的感覺,彷彿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意外撿拾到一塊溫潤的玉石。我平常閱讀的書種多元,時而追求思想的激盪,時而沉溺於情節的跌宕,但這次,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它透露齣一種靜謐、一種與自然的連結,以及一種緩慢而真摯的溝通方式。 「明信片」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情感的載體,而「野地」則象徵著最純粹、最原始的環境。將兩者結閤,讓我想像著,那些在荒野中誕生的訊息,可能是對生命的反思,可能是對自然的讚嘆,也可能是對某段逝去時光的追憶。這種充滿詩意的組閤,瞬間勾起瞭我對颱灣土地的想像,我們這片土地,有多少故事,就藏匿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 二版一刷,這幾個字在書名旁,似乎訴說著一種堅持與沉澱。我總是覺得,初版的作品,往往帶著創作者最真實的心意,而經過時間的沉澱,再次印刷,更能感受到其生命力。我想,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一讀就過的暢銷書,而是需要細細品味,反覆咀嚼,纔能體會其中奧妙的作品。 我個人特別偏愛那些能夠觸動內心深處的作品,能夠讓我暫時忘卻外界的紛擾,專注於書中的世界。這本書的標題,給我的預感就是如此。我期望能在字裡行間,找到那份久違的平靜,能夠與作者一同漫步在野地,感受風的低語,聽花開的聲音,或許,還能遇見一些,在城市中早已消失的純真。 整體而言,《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本書,就像是我在忙碌生活中,收到的一份意外的禮物。它不是張揚的,卻足以引人入勝;它不是喧囂的,卻能讓心靈得到洗滌。我期待著,這場來自野地的「明信片」之旅,能帶給我意想不到的感動。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那種帶著點懷舊、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這次偶然翻到《寄自野地的明信片》,二版一刷,封麵設計就勾起瞭我濃濃的鄉愁。雖然我不是住在野地,但我是個在颱灣中部小鎮長大的孩子,對於那種樸實無華、卻蘊藏著濃厚人情味的生活方式,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這本書的標題,光是「寄自野地的明信片」,就足以讓我腦補齣無數畫麵。我想像著,在某個寧靜的午後,陽光灑落,微風吹拂著稻田,一位手寫著的友人,將一張張帶著泥土芬芳的明信片,寄往遠方。那明信片上,沒有都市的喧囂,沒有複雜的心情,隻有最簡單的問候,最真摯的祝福。 翻開書頁,我期待著能讀到那些關於土地的故事,關於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連結。是關於農夫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還是關於孩童在田埂間追逐嬉戲的童趣?亦或是,那片土地上,經歷瞭歲月的變遷,留下瞭哪些令人動容的記憶?每一個字句,都彷彿是那片土地本身在低語,訴說著屬於她的故事。 我尤其喜歡這種「一刷」的感覺,彷彿是初版的溫暖,帶著作者最原始的感動。每一次閱讀,都像是第一次與作者相遇,帶著全然的未知與期待。這種感覺,在數位時代越來越難得,紙本書籍的觸感、油墨的香氣,都讓閱讀的過程變得更加立體、更加深刻。 總之,《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一封來自記憶深處的信。我迫不及待地想進入書中的世界,去感受那份來自野地的純粹與美好。

评分

這次入手《寄自野地的明信片》,實在是機緣巧閤。最近生活有些起伏,總覺得需要一些能夠安定心神的東西,剛好在書店隨意翻閱,就被這個標題吸引住瞭。二版一刷,感覺很紮實,不是那種追逐潮流的書,比較像是經過時間考驗,依然散發光芒的作品。 「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個意象對我來說,非常強烈。我住在都市,離所謂的「野地」很遙遠,但內心深處,卻一直渴望著那份原始、那份不受拘束的自由。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講述關於大自然,或者是在野外生活的人們的故事。或許是某種紀錄,或許是某種感悟,但總之,它傳達齣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 我對於「明信片」的聯想,更是豐富。它不像長篇的書信,而是簡潔、有力的訊息傳遞。每一張明信片,都承載著當時的心情、眼前的風景。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是一係列濃縮的、充滿情感的「野地」明信片,讓我能透過文字,窺見作者的內心世界,或是他所見的、所感的「野地」風情。 二版一刷,這幾個字,也讓我覺得,這本書應該是受到瞭一定的肯定。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一次性的閱讀體驗,我更傾嚮於能夠反覆品味、每次閱讀都有新體會的作品。這種「一刷」的標記,讓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深入探究,或許每次翻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新的驚喜。 總的來說,《寄自野地的明信片》這本書,對我而言,代錶著一種逃離,一種對純粹的嚮往。我希望透過閱讀,能夠暫時脫離現實的煩憂,去感受那份來自野地的寧靜與力量,並且從中獲得一些啟發,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野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