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海平麵下:浮潛颱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Formosa海平麵下:浮潛颱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海洋
  • 浮潛
  • 潛水
  • 海洋生物
  • 颱灣旅遊
  • 自然風光
  • 生態旅遊
  • Formosa
  • 美麗之島
  • 水下攝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第一本以海洋觀點,係統紀錄颱灣島沿海的海洋生態與變遷
  以文學性觀察颱灣海洋生態與文化,媲美生態書寫經典卡森海洋三部麯的力作
  超過500張從海平麵上到潛入海平麵下的珍貴影像,親身體驗作者眼中的海洋世界
  翻過每一頁,都是讓你驚呼不可思議的繽紛即景

  Formosa,福爾摩沙,婆娑之洋、美麗之島,颱灣。我們腳下所踩的土地如此熟悉,卻從未想過跨過水天一色的一瞬反光,還有什麼樣的風景。

  作者陳楊文投注20年心力關注海洋議題,記錄這些幾乎近在眼前的海平麵下,如同《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般超乎想像──不同的是,這就在我們身邊,就在颱灣的淺海海域中真實上演;生活在一座島上,我們忙著嚮內或嚮外張望,卻始終沒有低頭,發現最豐饒富沃的寶藏。

  陳楊文說:「……進入水中,是燦爛卻寜靜的世界,伴我度過青春歲月。隻是接下來的歲月,公路巨龍帶來人潮與垃圾潮,慢慢掩沒這個私屬花園,隻好不忍離去。二○○五年再訪,往日的七彩珊瑚礁被優養化海藻覆蓋,成為一片海中草原--這是我二十年後的環境見證,然而再二十年、再二十年後呢?」

  書中這些讓人驚嘆的影像即景,是不是在這個瞬間,都在消逝?往後隻能在記憶之中存在?

  也許,就是現在,我們應該開始學習尊重這塊土地,善待週遭的海洋。以虔敬的態度、正確的方式親近環境,溫柔對待我們的島嶼。就是現在,謙卑地記起這座島與居住的不隻是人類,更有韆韆萬萬我們無法想像的生命型態,絕非我們所見一隅。

  海洋,並不是我們的水族缸,而是生命的起源,我們的母親。

本書特色

  ●與海洋旅者共遊,漫遊海平麵下的美好生態
  超過500張的第一手迷人寫真,搭配生動自然、媲美生態寫作經典大作的深度文學筆調,與讀者分享觀察到生物與物理空間的互動,完整呈現整個海洋中最華麗、多樣之處。所有你想像過、未曾想像過的動物與植物,以隱匿藏躲或是艷麗到極緻的萬韆姿態,在海中綻放成一處你最接近的未知新世界。

  ●颱灣近海生態導覽之旅
  長時間親訪颱灣10處最佳海中生態與旅遊導覽,帶你共遊成熟珊瑚礁岩X鼕晴觀察寶地X多樣化生態世界,即使無法親臨,也值得永久收藏的颱灣海洋生態圖文。

  ●適閤親子共遊--北颱海灣:馬崗、香蘭與澳底
  ●颱北都心的後花園--北海岸:外木山與龜吼
  ●未受過多乾擾的成熟珊瑚礁岩--東部:石梯坪與三仙颱基翬
  ●鼕晴的珊瑚觀察寶地--恆春半島西側:萬裏桐
  ●多樣化的生態世界--南颱海灣:雷打石、眺石

作者簡介

陳楊文

  從小就著迷於海洋,自中學起即開始構思海洋的旅途。大學即開始撰寫與拍攝自然生態科普作品,與從事環境教育與保護工作。曾任職國際保育組織,參與全球海洋物種保育工作,足跡踏過全球五大洲與各大洋海岸。已持續觀察颱灣海洋生態的變化二十多年,目前和兩位就讀小學的女兒與妻子,全傢進行海洋生態觀察紀錄,並從事學校與社會環境教育工作、擔任新北市與屏東縣環境教育委員會委員等。

  .學曆與工作經驗
  美國伊利諾大學科學碩士(神經生物),零碳行動有限公司執行長(2011~)、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2011~),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畫主任(2004~2011)、颱北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Taipei, 1994~2003)、荒野保護協會理事、副理事長、常務監事(1995~2010)、行政院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法諮詢委員(2007~2010)。

  .得奬
  學學文創奬 綠色環保達人組 首奬影響力奬(2012)
  《一個潮池的秘密:跟著生態觀察傢一起探索颱灣東北角潮間帶》入選颱北國際書展.書展大奬十大好書(2012)
  學學文創奬 綠色環保産業組 首奬影響力奬(2011)
  部落格《Intertidal潮間帶》全球華人部落格 推薦奬(2006)
  牛頓科學攝影奬(1986)

  主要著作:
  《一個潮池的秘密:跟著生態觀察傢一起探索颱灣東北角潮間帶》(2011)、《全校式能源教育經營指南》(2009)、《颱達趨勢報告:氣候變遷與市場、綠建築趨勢》(2005,2006,颱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齣版)、《常見華盛頓公約植物指南》(2001,行政院農委會齣版)、《野生動物保育執法參考手冊》(1997,行政院農委會齣版)、Management and trade of Whale sharks in Taiwan (2002, TRAFFIC East Asia-Taipei, Taipei, Taiwan)等。

  主要翻譯:
  《野生新視界-海洋生命教材暨教師手冊》(2006)、《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教材暨教師手冊》(2003)、《CITES辨識圖鑑-蝴蝶》(2002)、《CITES辨識圖鑑-龜類》(1999)、《CITES辨識圖鑑-鰐魚》(1998)、《CITES辨識圖鑑-鳥類》(1996)等。

尋蹤迷霧:太平洋邊緣的島嶼帝國與人類足跡 一、 曆史的暗流:從蠻荒到殖民地的權力更迭 本書深入剖析一個地理位置特殊的島嶼,在其漫長而復雜的曆史進程中,所經曆的數次權力易手與文化劇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發現”故事,而是一部關於徵服、抵抗、融閤與遺忘的史詩。 早期聚落與原初文明的興衰: 我們首先迴溯至數韆年前,探索島上原住民族群——那些被稱為“高山上的子民”與“海洋的女兒”的社群——如何在大自然的嚴酷考驗中,建立起獨特的社會結構、宇宙觀和與土地休戚與共的生存哲學。通過考古遺址和口述曆史的交叉比對,我們嘗試重構這些前殖民時代社會的麵貌,他們如何應對季風、地震與火山的威脅,以及他們獨特的航海技術和社群間的貿易網絡。他們的物質文化,從精美的石器到復雜的編織藝術,無不映照著他們對這片土地深沉的依戀。 大航海時代的浪潮與權力介入: 隨著16世紀全球貿易體係的展開,這片原本被視為“迷航者的墓地”的島嶼,意外地成為瞭連接歐亞大陸的戰略支點。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列強,帶著貿易的渴望與宗教的熱忱踏上這片土地。我們詳細梳理瞭早期殖民嘗試的特點——它們是貿易站的建立,還是全境的控製?殖民者帶來瞭新的作物、新的瘟疫,以及一套全新的、顛覆性的社會等級製度。書中著重分析瞭原住民在麵對西方武力與疾病時的脆弱性,以及他們如何以非對稱的方式進行抵抗,留下無數關於英勇反抗的悲壯傳說。 清朝治下的邊陲: 隨後,來自亞洲大陸的政權開始強化對島嶼西部的控製。這一時期,漢族移民的湧入極大地改變瞭島嶼的人口結構和經濟形態。我們探究瞭清廷“寓兵於農”的治理策略,以及在“化外之地”與“化內”之間模糊地帶的社會動態。開墾荒地、修建水利、處理與原住民和早期漢人移民之間的土地糾紛,構成瞭這個時期復雜的地方治理圖景。地方紳士階層的崛起,以及他們對文化認同的構建,為後續的曆史發展埋下瞭伏筆。 現代化的陣痛與外來政權的更迭: 進入20世紀,島嶼的命運被捲入更宏大的地緣政治漩渦。某西方強權對該地的接管,帶來瞭一場強製性的、自上而下的“現代化”運動。從修建鐵路、發展礦産到推行現代教育體係,一係列的改革重塑瞭島嶼的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然而,這種現代化往往伴隨著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壓製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書中也深入探討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對“自我”身份的探索與焦慮,他們試圖在被強加的現代性框架下,尋找屬於本島的文化根源與未來方嚮。 二、 地理的塑造與生態的對話 本書將地理環境視為塑造人類曆史和文化的無聲角色。 山脈的屏障與族群的隔離: 島嶼中央聳立的中央山脈,構成瞭天然的地理屏障。這種阻隔不僅影響瞭氣候模式,更深刻地劃分瞭島上的族群分布與文化交流頻率。我們通過地質學和氣候學的分析,解釋瞭不同地域的生態差異如何催生瞭迥異的經濟模式——東部的漁獵文化與西部的農耕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隔離。 氣候的恩賜與挑戰: 太平洋的季風氣候,一方麵帶來瞭充沛的降水滋養瞭農業,另一方麵也以颱風的形式展現齣毀滅性的力量。書中詳細記錄瞭曆史文獻中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記載,以及社會如何在災後重建中展現齣的韌性與脆弱性。這些災難不僅僅是天災,更是檢驗社會組織能力和政治閤法性的試金石。 水資源的爭奪與治理智慧: 圍繞著河流與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分配,一直是島嶼社會衝突的核心議題之一。從早期部落的簡易引水灌溉,到殖民時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本書探討瞭技術與權力如何共同作用於水資源的分配,以及這些決策對生態係統長期影響的評估。 三、 衝突與融閤:身份認同的迷宮 多元族群的共存難題: 這是一個由南島語係原住民、早期閩南與客傢移民、近代大陸各省份遷入者以及外來統治者共同構築的復雜社會。本書細緻描繪瞭這些族群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的互動模式——從早期的械鬥與械壓,到後來的通婚與文化藉用。身份認同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張力下,被重新協商和建構的過程。 語言的消亡與保留: 語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載體。書中收錄瞭對多語種(包括各種方言、原住民族語以及殖民者語言)演變軌跡的考察。我們關注語言的強勢與弱勢地位如何反映瞭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以及在教育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語言的流失對群體集體記憶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傷害。 祭祀與信仰的在地化: 各種外來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傳入後,並非簡單地取代瞭原有的神靈崇拜,而是發生瞭深刻的“在地化”過程。通過對特定節慶活動和地方廟宇的考察,我們揭示瞭本土信仰元素如何巧妙地與外來教義融閤,形成瞭一套獨特的、充滿本土色彩的精神生活體係,以此來對抗外來政權帶來的疏離感。 四、 文學的迴響與記憶的建構 知識分子的掙紮與聲音: 本書通過對一係列關鍵知識分子和作傢的作品分析,揭示瞭他們如何試圖以筆墨捕捉島嶼的“靈魂”。他們的作品往往是社會矛盾的縮影——是對土地情感的抒發,是對不公義的控訴,以及對未來身份的迷茫探尋。從早期的紀實文學到後來的現代主義探索,這些文字記錄瞭不同代際對“我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的迴答。 集體記憶的塑造與爭奪: 曆史敘事權力的爭奪,是理解一個社會復雜性的關鍵。誰來講述過去的故事?教科書、紀念碑、官方文件和民間傳說,各自構建瞭不同的曆史版本。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官方曆史是如何篩選、淡化或美化某些事件(如大規模衝突、人口遷徙的悲劇),而民間記憶又是如何以非正式的方式抵抗主流敘事,從而保持著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層次、去魅化的視角,理解這座位於太平洋邊緣的島嶼,如何在地理的限製與曆史的洪流中,艱難而執著地塑造著自己獨特而又充滿張力的存在。它探討的不是一個“美麗”的田園牧歌,而是權力、生存、衝突與認同的復雜交織體。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Chapter 1 天.地.海
1.1海上眺望
太陽係中唯一的藍色星球
我們的島嶼
人與海,從海陸文明之爭到暖化議題
從陸地到海洋,進入一個更大、更嶄新的世界
在海中呼吸,探索新視界
被乾擾的海洋生態
1.2進入海中舞颱
岩岸,時間之輪的變化循環
沙灘,流動的固體
珊瑚礁,億年的和平共處
颱灣南部與東部的珊瑚礁結構
珊瑚,刻畫海洋之形
1.3海洋的旅者
海岸旅人,魚類的近岸育兒園
擬態的小木棍其實是海中獵者,鬼頭刀
海中的小枯葉,尖翅燕魚
利用浮潛者的不速之客,馬鞭魚與鶴鱵
魚群與獵者

Chapter2 來自遠海的禮物
2.1綠蠵龜與海蛇
2種颱灣人的親海模式
在颱灣意外遇上野生海龜
蛇齣鬼沒,銘刻在記憶裏的恐懼
利用恐懼心態模擬的假海蛇
2.2深海的剛毅忍者:水母
海體中的小精靈,櫛水母
2.3大海的漫遊者,水母
特色各異的各種水母
載著乘客飄流的水母船舶
封閉鹹水湖的素食水母
水母潮,美麗又危險的體驗
2.4鯨鯊傳奇
颱灣漁業署對於鯨鯊之政策
將鯨鯊列入華盛頓公約列管物種的努力
巨大如深藍繁星的悠遊盼望

Chapter 3 海陸之間
3.1大海的窗口,潮間帶
柔順者的世界,順著浪潮生長的藻類
海洋贈與的自然野味
3.2創造生命的曆史痕跡:石珊瑚
遍佈海中的建築師
珊瑚的多樣化麵貌
反映環境的有機建築物
生死係於共生藻
種類繁多的造礁珊瑚
難解的珊瑚之謎
3.3住宅獵人:寄居蟹
小身體大野心的機會主義者
強取豪奪亦或商議儀式?
保命攻防角力戰
不撿空貝殼的理由
3.4眾人的寶貝
潮間池裏的繽紛
海中的財寶
3.5浪潮樂章
世界浪潮聲的共通節奏
永不停歇的卡農樂潮
網路海中的卡農蛻變
也許,卡農是某種真言

Chapter 4 潮下帶
4.1海參物語
廣受孩子歡迎的海參
揭開海參的美食密碼
海參貿易市場
海參的再生能力
海參的文化意義
4.2膽小的僞裝者
與花膽的親密接觸
多變僞裝不敵嗜食之風
4.3海葵住傢與其小醜魚居民
有著花蕾般觸手的海葵
隱形房客與其保護防綫
礁前緣的隱形俠:海葵蝦
海葵蝦在海葵上作什麼?
4.4幻身小海怪
近距離觀看章魚變身秀
章魚變身之因
4.5龍蝦的生猛滋味
東西方品龍蝦
鼻頭角的初遇
澳底補抓經驗
美國漁民捕龍蝦

Chapter 5 海體世界
5.1一隻睡覺中的獅子魚
夜潛帛琉,遇見海中美麗生物
黃昏海洋的大禮
5.2人魚大戰
強悍的海葵魚
與戀傢魚的戰爭
5.3漫談礁魚
魚兒喜歡吃什麼?
不怕人的小魚兒
看不見的魚地雷
保護海域中的珊瑚礁魚遊行
5.4看魚,說魚
眾魚圖像

Chapter 6 颱灣近海生態
6.1北颱海灣:馬崗、香蘭
探索馬崗海蝕平颱
6.2北颱海灣:澳底
與遠客探訪澳底
6.3北海岸:外木山
颱北都心的後花園
下海初探的風景
魚與漁人
6.4北海岸:龜吼
岸上市場對比海中絢爛
從陸地到海洋,擴展保護生態圈
想望真實的海龜天堂
6.5東部:石梯坪
颱灣分佈最北的珊瑚礁
球莖海葵的居民:白條海葵魚
6.6東部:三仙颱基翬
未受過多乾擾的成熟珊瑚礁岩
齣現熱帶海洋物種
6.7恆春半島西南側:萬裏桐
探訪南颱灣豐富生態
鼕季晴天的珊瑚觀察寶地
6.8恆春半島西南側:白砂
藻類與動物的世界
6.9南颱海灣:雷打石
多飄遊性魚類
6.10南颱海灣:眺石
吵雜的環境與魚群之適應
多樣化的珊瑚與動物

§颱灣理想浮潛點
§颱灣適閤下海的季節
§浮潛的人與環境安全法則
§海參,海中的蚯蚓
§裙礁、堡礁嶼環礁
§海龜與飛行
§櫛水母引發魚子醬價格飆漲危機
§軸孔珊瑚的3種型態
§常見寄居蟹的辨識方法
§卡農,浪潮般的永續
§海參三法
§加拉巴哥的海參戰爭
§細看花膽
§失去海洋滋潤的滋味
§沒有魚的海洋即將到來
§行前的約法三章

圖書序言

自序

  穿越颱灣島東北角的濱海公路,車龍不斷蠕動切過美麗的峭壁海岸綫,二十多年前在我讀高中時,無意發現這條巨龍的形成。當時還須從水湳洞沿著正在修築中的路基,步行到颱灣島的鼻端--鼻頭角。二十年前往事曆曆,還記得當時沿著無名小徑躊躇緩行,往往眼前看著就將到盡頭落海瞭,卻又一轉角蜿蜒進入另一山壁,走著走著,最終的盡頭是一白色小燈塔,斷崖殘壁的二戰遺跡仍在;而我的祕密花園還未到,那是往下看的另一個世界,攀岩而下,進入水中,是燦爛卻寜靜的世界,伴我度過青春歲月。隻是接下來的歲月,公路巨龍帶來人潮與垃圾潮,慢慢掩沒這個私屬花園,隻好不忍離去。二○○五年再訪,往日的七彩珊瑚礁被優養化海藻覆蓋,成為一片海中草原--這是我二十年後的環境見證,然而再二十年、再二十年後呢?

  韆禧年後,受帛琉(Palau)觀光局之邀協助,該國發展生態旅遊,因此開始關注海洋生態議題。又適逢數位相機的興起,防水相機設備普及化,能將先前隻能儲藏在腦海的影像,具體呈現與紀錄比較。今日,由於生態旅遊興起與交通便利,我們或許能在數月中走遍島嶼的每個鄉鎮,然而,生為一個島民,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接受來自大海的食物恩賜,卻對海岸綫下的世界,一無所知。
自此
  之後,帶著兩位初生的稚女,開始瞭我們全傢的海洋壯遊。週末到北部與東北角的鄰近海域,長假到南端與東部海域,甚至不同海域的小島。有時甚至幻想,自己就是住在海邊,離傢最近的外木山海泳池,在高速公路的帶領下,約三十公裏、三十分鍾的車程。這七年來大多數的週末與假期,我們一傢四口幾乎都在海邊與海中度過,我希望至少讓下一代知道,她們是土生土長的島民,是大海的子民。

  書寫這本書的動機,可說是來自生態旅遊傢的啓發,明人徐霞客大川之旅,英國人達爾文(Charles Darwin)乘著Beagle帆船環球之旅,美國人瑞鞦.卡森女士(Rachel Carson)的海洋三部麯《海風下》(Under the Sea-Wind)、《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與《蔚藍大海》(The Sea Around Us),激發我們探索海平麵下世界的種種生態環境。我們唯一的優勢,是活著,還可以不斷造訪想要瞭解的海域。無論季節變化,大海更是迴饋我們無窮的驚喜與新發現。

  藉著簡單的浮潛(snorkeling)技術,我們的目光可以進入海中,在海中長時間的探索,得以有效地觀察到生物與物理空間的互動,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環境彼此間的迴饋,在某一時空中在此發展與呈現,即為生態空間。盡管潛入海中的深度可能有限,但這潮起潮落的空間,及水下十公尺的空間,卻是整個海洋中最華麗、多樣之處。

  本書除瞭紀錄我們全傢與周遭海洋互動的情況,更希望傳達來自海洋的訊息,讓更多人瞭解海洋一點也不可怕;但也不是無窮的寶藏,無法取之不絕。不絕的是存在人的心,每取自海洋一絲一物,都應以感激之心對待。與其不斷取自海洋,不如探索與認識海洋,讓無窮的海洋變化豐富我們貧乏的海下心靈,與海洋生命為友。

陳楊文 2012年謹誌於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圖書試讀

從陸地到海洋,進入一個更大、更嶄新的世界

我一生生活在這太平洋的小島,即使踏遍島嶼的各個角落,島嶼陸地上最遠的尺度,環繞颱灣島一圈的海岸綫不過一二○○公裏,卻對眼前腳下地球上最大的空間毫無所知?隻要下水進入海洋,就可到達地球上任何一處海岸綫,因為地球就隻有一個海洋! 當視綫移至水陸交際,海平麵起動伏落,如我心砰砰跳不止。在光綫的照射下,從空氣中看這似又藍又綠、無邊無際的星球巨體,隻要能穿過這個摺射光綫的海平麵,就立刻進入無重力、無空氣的不同世界。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海平麵就是個挑戰,是個難關、徘徊之點,但拜科技發明之賜,隻要學會使用麵鏡與呼吸管這些工具,就能進入海平麵下,遨遊於海中世界。這幾乎無關遊泳技術的好壞,卻讓人類從此進入到一個嶄新、比陸地總麵積更大的世界。

自接觸到大海以來,就一直對海底下的世界感到好奇。隨著年歲的增加,到過島嶼上的各處,這三六○○○平方公裏的島嶼,似乎都已經刻畫入腦海,新奇感逐漸消失。唯獨每經過海岸綫,總是遲疑,如跨過海平麵的反光,海中的那個世界,也是這個島嶼的另一個世界,究竟是長得什麼模樣?

Chapter 2 來自遠海的禮物

無人瞭解海洋神祕魅力
一波波輕柔浪潮
如低喃著海中深藏的靈魂
──美國小說傢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白鯨記》(Moby Dick)作者

澳底,颱灣東北角海岸,我傢二大二小的週末探險地。二○○六年九月三日,天氣不太晴朗,遠遠東北方有當年第十二號的中度颱風伊歐佳(IOKE),正嚮日本撲去。二週前同樣類型的颱風,雖然距離颱灣有幾韆公裏,餘波到這裏時也有相當四到五級的風浪,據蒲福風級(Beaufort scale或Beaufort wind scale)的分類,這隻是「和風」與「小浪」罷瞭,但當我見到海上偶爾翻起白浪,我就傻眼瞭──事後證明那可是我下水曆史中所遭遇的最大浪。

這週,同樣形式與途徑的颱風進逼日本,前一晚看氣象報告,對隔日的海光有點不安;到瞭現場,遠遠見到海浪撞擊岩石白花花的浪花,心裏於是有譜,可能又是個翻滾的日子吧。

2種颱灣人的親海模式

不知是否因為接近暑假末瞭,那天的海邊人特彆多;已經有一隊人馬搭起帳棚,婦女刷洗著烤肉盤,棚下站立著兩位黑色潛水裝腰係鉛塊的男士,沒多久男士們就提起長柱狀魚標槍,或手持起子狀的金屬工具,豪邁地拎著網下海討食去。

我戲稱這一隊人馬為黑隊,另一隊與我同樣晚到的人馬,則是白隊。後者一群人戴著遮陽帽,老老少少手上帶著大批物資,浩浩蕩蕩穿過小徑而來,一到岸邊放下物資,兩名男士熟練地架起新穎的摺疊餐桌後,拿起手機開始嚮不知處的友人報告;女士牽著小朋友,拿起玩沙的小鏟子與手網,瞄準岸邊躲藏的小魚、小蟹,驚叫連連地迴復顯現人類遠祖的狩獵基因。

這種海邊的景象不知齣現瞭多少迴,也許已算是二種典型颱灣人的親海模式。雖然不是我們的風格,但基於無膽與無奈,我們隻能視若無賭,照著往日的步調進行。適逢退潮,所以我決定去找海葵蝦,一種透明超難拍的動物,傢人就留在淺灘泡水觀察或是畫畫。

在颱灣意外遇上野生海龜

因為浪有點大,所以我用步行走到另一頭岩塊尋找,果然海葵與海葵蝦夫婦仍在,幾週不見,稍微胖碩瞭一點,但也不過三公分長而已。除瞭海葵蝦外,還有一種固著性的海參,長在小洞穴裏,紅褐色身體肥短有些醜陋,但會伸齣分歧繁復美麗如樹枝的觸手。這類動物英文稱為海馬鈴薯,我看就叫牠海蕃薯吧,真的長得很像種在紅土、帶有短根的蕃薯。此外,岩塊常常躲有許多意料之外的小動物,但此地帶正逢上下波動的海平麵,人身在這裏很難固定觀察,就連一下下都靜定不下來,常常是左右移動,浪大一點失去平衡還會翻滾。

好不容易拼命迴到岸上的原點,看到所帶鮮明的包包(到海邊用的背包顔色要鮮明,可幫助定位),咦!傢人去哪兒呢?找瞭一會兒,見到她們都窩在一個池子,看老婆拼命揮著手要我過去又不願張揚的樣子,神祕兮兮的,不知道這次又有什麼好康的瞭?由於海水很淺、石塊又多,遊也不是、走也不是,反而個子小的小女兒,輕巧地先移動到我這裏,壓低著聲音說:「爸拔,我告訴你,有烏龜喔!」我心想,海邊怎麼會有烏龜,應是海龜吧……不過腦子馬上就變成空白,在颱灣會有海龜?雖然我做過龜類圖鑑,但老實說隻有在電視中見過海龜,還有一次在國外見到海龜換氣,當時還懷疑是不是看到海獺,而且那還是七八艘觀光船,大傢努力追蹤,最後也隻是在濁水中,遠遠看到一個模糊影子而已……

好吧,看看會是什麼玩意兒。沒多久,看到大女兒正和一塊像是漂流物的東西玩,接近後瞧瞧,先是摸到硬殼的東西,在水光反射下,並不容易看齣是什麼,戴上麵鏡往水中看……

「我……的天……啊」,真的是一隻大海龜!而且在一個水深不到一米的地方,哪來的一隻野生海龜,這……在颱灣,怎麼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剛翻完《Formosa海平麵下:浮潛颱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心髒還在噗通噗通地跳,感覺自己好像真的潛入那片蔚藍裏,跟著書裏的文字和畫麵,與颱灣周邊的海洋生物進行瞭一場驚心動魄的對話。我一直覺得,颱灣是個寶島,除瞭山脈縱橫、人文薈萃,最讓我著迷的,其實是那片環繞著它的神秘海洋。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這片海洋更深層次的認知。 還記得書中描繪的那些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嗎?我甚至能聞到海水的鹹濕氣息,感受到陽光穿透水麵的溫暖。作者筆下的每一種魚,都仿佛有瞭生命,它們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弋,或成群結隊,或獨自探索,展現著生命的活力與多樣性。特彆是那些我從未見過的奇異生物,它們的形態、習性,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甚至覺得,作者一定花瞭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觀察和記錄,纔能如此細緻入微地呈現這一切。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傾注,是對這片藍色星球的熱愛與敬畏。

评分

老實說,在讀《Formosa海平麵下》之前,我對颱灣的海域並沒有太多的概念,隻知道有海,有魚。但這本書,徹底打開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颱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浮潛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颱灣海洋生態的百科全書,隻不過是用最生動、最吸引人的方式呈現齣來。 作者在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生活在颱灣海域的各種生命,從微小的浮遊生物,到龐大的鯨豚,它們的形態、習性,甚至連它們的“性格”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各種畫麵,感覺自己就像和作者一起,潛入瞭那片蔚藍,與那些可愛的海洋生物們進行瞭一場親密的接觸。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海洋充滿瞭敬畏和好奇,我甚至開始計劃下一次去颱灣,一定要去書裏提到的那些地方,親身感受那份美麗。

评分

讀《Formosa海平麵下》的過程,就像在經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我一直認為,我們對颱灣這片土地的認識,常常隻停留在陸地上,那些關於海洋的詩意與奇跡,似乎總是被忽略。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介紹海洋生物的圖鑒,更像是作者用他飽含深情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海底世界。 書中那些關於潮間帶的描述,讓我迴憶起小時候在海邊撿拾貝殼的場景,那種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那種海風吹拂臉頰的觸感,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文字之中,喚醒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迴憶。而當我們跟隨作者的視角,潛入更深的海域,看到那些壯觀的珊瑚礁、遊弋的魚群,甚至是一些令人驚嘆的巨型海洋生物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寜靜與遼闊,那份來自海洋深處的呼喚。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那種讓你愛不釋手,恨不得立刻飛到颱灣海邊,親自下水體驗的讀物。作者在《Formosa海平麵下》裏,不僅僅是寫瞭魚蝦蟹貝,更像是將颱灣周遭海域的生態係統,一幀一幀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潛點地理環境的介紹,那些暗礁、海溝、甚至是沉船的描述,都充滿瞭神秘感,讓人忍不住去想象,在那片水下,究竟還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他不是那種枯燥地列舉科學名稱的專傢,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種充滿熱情和故事性的語言,與讀者分享他對海洋的觀察與感悟。我常常在讀到某些段落時,會不自覺地發齣驚嘆,甚至會想象自己就身處書中描繪的場景之中,與那些海洋精靈們共舞。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颱灣,不僅僅是陸地上的風景,更是它那片廣袤而充滿活力的藍色心髒。

评分

《Formosa海平麵下:浮潛颱灣婆娑之洋.美麗之島》,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那份對生命的熱愛與對自然的敬畏。作者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科學記錄者,而是用一種充滿情感的筆觸,帶領我們去探索颱灣海域的奇妙世界。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海洋環境保護的呼籲,那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在對每一個生命細緻描繪中的一份擔憂。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些脆弱的海洋生態的深切關懷,他用文字,為我們敲響瞭警鍾,提醒我們保護這片藍色星球的重要性。每次讀到關於人類活動對海洋造成的破壞時,我的心情都會變得沉重,但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行為的反思,以及對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