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的文章中有多篇具有讓讀者會感到興趣的議題,有理論、有故事、有電影、有憧憬,胚胎學的研究過程高潮迭起,從1962年代英國劍橋大學戈登教授的復製蛙、經過1997年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魏爾麥教授復製齣第一隻哺乳動物桃莉羊、到2007年代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製造齣誘發性多能乾細胞,都打破瞭古典生殖生理學的典範:隻有生殖細胞精子與卵的共同參與纔能産生後代的理論,這些結果令人眼花撩亂,其間1978年英國愛德華茲教授與史塔普托醫生的插花演齣:製造齣世界第一個由實驗室受精的嬰兒更是造福人類,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百萬個試管嬰兒齣生,令不孕的男人與女人獲得自身的骨肉後代,最是現實利益的呈現。
其實胚胎學研究在世界各國都遭受多多少少的忽視與阻礙,當然與人類新生命的産生與製造有關,讀者由「誰決定科學不可逾越的邊界」一文中可驗證不同國傢對此類研究的不同對應態度,該文以英國與德國為例,值得閱讀與思考。根據英國「Warnock委員會」1984年嚮英國政府提齣的報告,胚胎在受孕後的第14天開始,纔在法律上具有「完全人」的地位,但在幾年後,英國的民意卻産生大翻轉,最後以醫療需求作為最重要的訴求重點,不僅符閤社會的人道目的,同時也關注到倫理的基本要求,基本上允許將少於14天的胚胎作為實驗用途。德國則完全不同,一直到今天,反對胚胎研究仍是德國的主流民意,胚胎研究的爭議,在德國社會仍是個無法解開的結,而德國對胚胎研究的禁令與懷疑,就建立在産生「完美人類」的恐懼上,得注意的是:在德國的民意塑造過程中,胚胎研究的「醫療論點」幾乎完全被忽略,或者根本不具有說服力。
總之本書十分有趣,值得推薦給讀者歡喜閱讀。
本書特色
★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 學術性的科普圖書,普及型的學術著作。
編者簡介
江建勛
輔仁大學生物學係畢業、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解剖及發生生物學係博士班。主修:神經生物學、胚胎學、組織學。科學月刊社理事兼編輯委員、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傢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任教: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及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課:通識課程「生物醫學」、「人體疾病與生態」、「心理、生理與病理」。著有《漸成基因與遺傳設計》、《創傷之源起》;主編《生物醫學》、《愛滋病肆虐三十載》。
主編序
生殖細胞 – 精子與卵
1.解析人類精子 梁建平
2.乾細胞變精子 古宏海
3.精子的祕密生命 林秀玉
4.小精子大軍團 程樹德
5.從亞當夏娃談乾細胞 蔡政憲、劉玉
6.胚胎乾細胞與生殖細胞 陳信孚
7.調控婦女排卵的費洛濛 周延鑫
8.談代理孕母的迷思 陳章波
復製的省思
9.冷凍人與復製人的大騙局 江晃榮
10.透視轉殖與復製 古宏海
11.創造者現身說明桃莉羊的誕生—評《我創造瞭桃莉!》 羅時成
12.誰瞭解生殖和復製? 林基興
13.後桃莉羊時代的憧憬與省思 武光東
14.迴望復製,放眼未來! 鄭登貴
15.重返侏羅紀公園 許傢偉
16.當復製人成為一種可能 許傢偉
17.試管嬰兒25歲囉 林基興
生殖的研究
18.分子層次的性革命 蔡耀明
19.孤雌生殖與人類胚胎 江建勛
20.生男生女講究多 程樹德
21.選配偶?基因定! 程樹德
22.當莎莉遇上哈利 賴鬱婷
23.天纔工廠(一):人工受精與優生學 潘震澤
24.天纔工廠(二):葛萊姆與精子銀行 潘震澤
25.揭開斷背山的科學密碼 許傢偉
26.誰決定科學不可逾越的邊界? 鬍湘玲
《生生不息的科學(下):胚胎學研究》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最棒的科普書籍之一!我一直以來都對“生命”這個話題充滿好奇,特彆是關於生命是如何開始、如何發展的。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胚胎學知識的渴望。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獨特,他不是直接堆砌乾巴巴的理論,而是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融入到生動的敘述和有趣的例子中。從受精卵如何變成一個胚胎,到各種細胞如何協同工作,最終形成我們熟悉的身體結構,每一個環節都描述得繪聲繪色,仿佛親身經曆瞭一般。我尤其贊賞書中對一些前沿研究的介紹,比如乾細胞技術在胚胎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基因調控在胚胎發育中的作用,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生命科學未來的無限可能。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讀者,絕對會讓你受益匪淺!
评分《生生不息的科學(下):胚胎學研究》這本書,簡直就是我最近的“枕邊書”!我一直對生命如何從一個細胞變成一個完整的個體感到非常好奇,而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這個令人著迷的過程。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絲毫沒有枯燥的學術腔調,反而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精彩的生命故事,講述著細胞如何分裂、分化、遷移,如何在特定的時機形成各種器官和組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模式形成”的解釋,那是胚胎發育過程中最神奇的部分之一,簡單的細胞組閤卻能創造齣如此復雜而有序的結構。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胚胎學的基本原理,更讓我對生命的奧秘産生瞭無限的敬畏。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奇跡的見證者,而對生命的理解,也應該貫穿我們的一生。
评分這本書的下冊,也就是《生生不息的科學(下):胚胎學研究》,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胚胎學是科學中最神秘也最迷人的領域之一,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所有的好奇心。作者的筆觸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會顯得過於學術化,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步揭開胚胎發育的神秘麵紗。從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到各種細胞如何“各司其職”,最終形成眼睛、心髒、大腦……每一個過程都描述得細緻入微,讓人仿佛親眼目睹瞭生命的奇跡在眼前上演。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胚胎學實驗的介紹,比如霍普金斯大學的那個著名實驗,讓人不得不感嘆科學傢們為瞭探索生命的奧秘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生命的延續和繁衍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我們每一個人,從最初的一個小小的受精卵,經曆如此漫長而精密的演變,纔最終成為現在的樣子。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评分哇,拿到《生生不息的科學(下):胚胎學研究》這本書,真的讓我又驚又喜!一直以來,我都很關注生命科學的進展,特彆是關於生命起源和發育的奧秘。雖然書名看起來有點硬核,但翻譯的非常生動易懂,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作者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從最基礎的細胞分裂到復雜的器官形成過程,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奇妙的邏輯和精巧的設計。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觀看一部宇宙級的生命進化大戲,讓我對“生命”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敬畏。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早期胚胎發育的章節,那些微小的細胞是如何分化、遷移、協作,最終構建齣我們熟悉的身體形態,簡直是鬼斧神工!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科普,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讓我重新審視瞭生命的本質和價值。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復雜而珍貴的奇跡,值得我們去理解、去珍惜。我一定會把它推薦給身邊的朋友,特彆是那些對生命感到好奇的年輕人,絕對是一本能點燃他們對科學熱情的好書!
评分拿到《生生不息的科學(下):胚胎學研究》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專業感,很容易吸引到對生命科學感興趣的讀者。翻開書頁,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作者在講解胚胎學知識時,非常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即使是一些非常復雜的概念,也能被他闡述得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物種胚胎發育的比較研究,通過對比,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共性和差異,以及進化過程中所經曆的漫長演變。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案例和曆史故事,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味性。比如,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早期胚胎研究的倫理爭論,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研究的進步往往伴隨著深刻的社會和倫理思考。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非常高質量的科普讀物,它不僅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更引發瞭我對生命本質的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