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

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ick Lane
圖書標籤:
  • 粒綫體
  • 能量代謝
  • 細胞生物學
  • 衰老
  • 疾病
  • 健康
  • 生命科學
  • 生物化學
  • 氧化應激
  • 綫粒體醫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們的能量從哪裏來?為什麼會有兩種性彆?我們為何會成長、死亡?
地球上繽紛多采的生命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祕密?
這所有問題的解答,都是——粒綫體。

  本書作者尼剋.連恩是榮獲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的生化學傢,在《生命的躍升》中,他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而在這本《能量、性、死亡》中,他以一個非常微觀的角度(十億個粒綫體隻有一粒沙那麼大),來迴答生物學的重大問題——也就是我們的生、老、病、死。

  粒綫體雖然微小,卻是生物不可或缺的重要胞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帶有一萬兆個粒綫體,約占體重的百分之十。這個微小的胞器曾經是自由生活的細菌,卻在二十億年前被吞噬進更大的細胞中,從此和宿主細胞共同生活在一起,形塑瞭生命的紋理。粒綫體對生物的重要性,可以用以下幾個例子來說明:

  .生物的發電廠:粒綫體會利用氧氣將食物徹底燃燒,産生我們生存所需的所有能量。

  .粒綫體夏娃:粒綫體的基因隻會透過母親遺傳給子代,因此一直追溯粒綫體的基因,我們就能找到現存人類的母係最近共同祖先,也就是十七萬年前在非洲的「粒綫體夏娃」。

  .犯罪鑑定:不管是活人還是死屍,都可以利用粒綫體基因來進行親緣鑑定。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失散的女兒安娜公主,還有九一一事件的遺體,都是藉由粒綫體基因來鑑定身分。

  .老化理論:粒綫體運作時會滲漏齣「自由基」,研究指齣,自由基會攻擊細胞內的基因,而這也是造成我們老化和退化性疾病的原因。

  .細胞凋亡:人體內老化的細胞會進行所謂的「細胞凋亡」,這是細胞為瞭個體的整體利益,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自殺行為。如果細胞在該凋亡時不凋亡,可能就會演變成癌細胞。而這個重要的自殺機製,正是由粒綫體所掌握的。

  透過這個微小的東西,我們可以窺視生命完整的麵貌,瞭解生命的本質。就像尼剋.連恩在本書結尾所說的:

  人類總是仰望星空,想著我們的世界為何生意盎然,充滿植物和動物?我們來自哪裏?等在前方的命運是什麼?生命、宇宙以及萬事萬物的終極解答,是那樣的神祕而簡短:答案是粒綫體。因為粒綫體告訴瞭我們:在這個星球上,分子如何迸發齣生命,細菌又為何會長久稱霸地球;第一個復雜細胞如何誕生,溫血動物為什麼會崛起;為什麼我們有性行為、有兩種性彆、有孩子,還會戀愛。它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的時日有限,終究會老會死,而我們該怎麼做纔能避免老化的苦難。就算它沒有指引我們生命的意義,也至少,可以稍微解釋生命為什麼是這般模樣。畢竟,如果連生命都解釋不通,那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是有意義的呢?

得奬紀錄

  ◎ 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決選入圍
  ◎ 《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 《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年度年輕科學作傢

作者簡介

尼剋.連恩 Nick Lane

  連恩是演化生化學傢,也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榮譽教授(Honorary Reader)。他的研究主題為演化生化學及生物能量學,聚焦於生命的起源與復雜細胞的演化。除此之外,他也是倫敦大學學院粒綫體研究學會的創始成員,並領導生命起源的研究計畫。連恩齣版過三本叫好又叫座的科普書,至今已被翻譯為二十國語言。二○一○年,他以《生命的躍升》(Life Ascending)獲得科普書最高榮譽--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本書則入圍上述大奬的決選名單,以及《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年度年輕科學作傢的候選名單,同時也被《經濟學人》提名為年度好書。連恩博士現居倫敦,關於更多他的資訊,請造訪他的個人網站:www.nick-lane.net

譯者簡介

林彥綸

  颱大植物係倒數第二屆畢業生。現居美國水牛城攻讀生物學博士,將英文譯成中文時會覺得離傢鄉比較近。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文明的陰影:權力、衝突與社會演變》的圖書簡介,字數約1500字。 --- 文明的陰影:權力、衝突與社會演變 導言:曆史的螺鏇與人類的宿命 人類文明的進程,猶如一部宏大而又充滿矛盾的史詩。我們贊頌理性、進步與和平的曙光,卻又不得不直麵權力鬥爭、社會撕裂乃至係統性崩潰的幽暗深淵。 《文明的陰影:權力、衝突與社會演變》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編年史,它是一次對驅動人類社會形態變遷的核心動力——權力運作的機製、衝突産生的根源以及社會結構演化的內在邏輯——的深刻剖析。本書試圖穿透宏大敘事的迷霧,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看似微小卻決定性的權力節點與衝突爆發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復雜係統構成的世界,在這個係統中,資源的分配、意識形態的構建、技術的擴散,無一不被權力關係所滲透和重塑。理解這些機製,是理解我們自身處境的關鍵。 第一部分:權力的誕生與固化:從部落到國傢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討瞭“權力”這一概念如何在人類社會中被發明、鞏固並製度化的過程。我們追溯瞭從早期狩獵采集社會中鬆散的威信體係,到農耕文明中等級製度的形成。 1. 稀缺性與製度化的暴力: 核心論點在於,權力並非是自然産生的道德高地,而是對稀缺資源(土地、水、勞動力)進行分配和控製的有效工具。國傢機器的崛起,標誌著閤法化暴力的壟斷。作者詳細分析瞭早期法律、宗教和官僚體係如何被設計齣來,以確保統治階層的利益不被挑戰。例如,古埃及法老的“神性”敘事,如何巧妙地將政治權威轉化為不可置疑的宇宙秩序的一部分。 2. 知識的權力化:話語權的構建: 權力不僅體現在強製力上,更體現在對“真實”的定義權上。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知識精英(祭司、學者、文官)在鞏固統治結構中的作用。他們通過教育、文本的篩選和曆史的重寫,構建瞭一套服務於現有秩序的話語體係。這種對“心智”的控製,往往比對身體的控製更為持久和有效。我們探討瞭中世紀經院哲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如何分彆服務於教會和新興資産階級,成為其權力擴張的理論基石。 3. 邊界的劃定與他者的創造: 民族國傢時代的到來,將權力的邏輯推嚮瞭新的高度。本書揭示瞭“邊界”的構建過程——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切割,更是心理和文化上的區分。為瞭內部的團結和外部的威懾,統治者需要係統性地製造“他者”。這種對外部威脅的塑造,有效地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對共同身份的認同,從而鞏固瞭中央集權的閤法性。 第二部分:衝突的內生性:結構性暴力與社會斷裂 如果說權力是文明的骨架,那麼衝突則是推動其不斷重塑的張力。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嚮對衝突本質的解剖,認為衝突並非是偶然的失控,而是社會結構內在矛盾的必然爆發。 1. 結構性暴力的隱形之手: 我們區分瞭顯性衝突(戰爭、革命)與隱形衝突——結構性暴力。結構性暴力指的是社會結構本身對特定群體造成的傷害和不平等。它通過經濟剝削、製度性的歧視(種族、性彆、階級)持續地限製瞭某些個體的潛能和福祉。作者援引瞭對工業革命時期城市貧民窟的研究,展示瞭資本積纍與底層生存睏境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2. 技術革命的雙刃劍:效率與異化: 技術進步常常被視為文明的標誌,但本書強調瞭技術在放大權力不平等方麵的作用。從機械化生産綫對工人的“去技能化”,到現代監控技術對個人自由的侵蝕,技術在提高社會整體産齣的同時,也加劇瞭資源和信息分配的不公。我們分析瞭“效率至上”的意識形態如何掩蓋瞭由此産生的社會異化——人與勞動産品、與自然、與自身本質的疏離。 3. 意識形態的耗散與信仰的真空: 當社會核心的意識形態(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世俗的進步敘事)開始失效時,社會張力會迅速上升至臨界點。本書考察瞭兩次世界大戰前後歐洲社會思潮的斷裂。舊有的道德約束瓦解,新的、更具煽動性的替代方案(極端民族主義、極權主義)趁虛而入。這種“信仰真空”是滋生大規模衝突的沃土。 第三部分:社會演化的悖論:適應、韌性與係統性風險 在探究瞭權力和衝突的運作機製後,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社會整體的演化路徑,討論文明在麵對外部衝擊和內部壓力時的適應性。 1. 適應性的僵化:大型係統的脆弱性: 隨著文明的復雜性增加,其對外部衝擊的韌性(Resilience)反而可能降低。復雜的官僚機構、高度專業化的經濟係統,雖然在穩定時期效率極高,但在麵對突發的生態危機、瘟疫或資源枯竭時,其冗餘度過低,缺乏快速調整的能力。我們考察瞭羅馬帝國晚期的財政危機和中世紀早期城市的衰落,證明瞭過度優化的係統往往孕育著最大的係統性風險。 2. 創新的悖論:破壞性與重建: 社會變革的動力源於對現有秩序的破壞。然而,具有建設性的破壞性創新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社會成本。例如,新興階層的崛起必然挑戰舊有貴族的權力基礎,引發劇烈的權力再分配過程,這通常以社會動蕩為代價。本書強調瞭社會能否在不完全崩潰的前提下,完成這種“創造性破壞”的平衡藝術。 3. 地方性知識與反抗的能動性: 本書的結論並非全然悲觀。在宏大的權力結構和不可避免的衝突陰影下,總存在著“地方性知識”和草根能動性的抵抗力量。這些非中心化的行動,無論是通過文化實踐、社群互助,還是非暴力不閤作,構成瞭文明持續演化的潛在驅動力。它們是權力過度集中和衝突惡化的天然製衡力量。 結語:在陰影中尋求清醒 《文明的陰影》旨在提供一種透視工具,幫助讀者識彆那些潛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權力運作邏輯和結構性衝突。曆史並非綫性前進的樂觀故事,而是周期性的權力爭奪、結構性不平等和適應性失敗的反復上演。隻有正視這些陰影,理解我們社會運行的底層代碼,人類纔有可能在下一次曆史的轉摺點,做齣更具遠見的集體選擇。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緻謝
引言 粒綫體:生命世界的地下統治者

第一部 有前途的怪物:真核細胞的起源
1. 演化大斷層
2. 追尋祖先
3. 氫假說

第二部 左右生命的力量:質子動力與生命起源
4. 呼吸作用的意義
5. 質子動力
6. 生命起源

第三部 內綫交易:建立復雜性
7. 細菌為何如此單純
8. 為何粒綫體能實現復雜性

第四部 冪次定律:尺寸與通達復雜性的斜坡
9. 生物學的冪次定律
10. 溫血革命

第五部 他殺還是自殺:動亂之中個體誕生
11. 體內的衝突
12. 建立個體

第六部 性彆戰爭:史前人類與性彆的本質
13. 性彆不平等
14. 來自史前人類考古的性彆啓示
15. 為什麼會有兩種性彆

第七部 生命之鍾:為何最後粒綫體會殺死我們
16. 粒綫體老化理論
17. 自動校正機的死亡
18. 治療老化?

結語
詞匯錶
延伸閱讀
中英對照錶

圖書序言

深度導讀

粒綫體在生命中的重要角色

  尼剋.連恩是英國著名的演化生化學者及享有盛名的科普作傢,他曾於二○一○年以《生命的躍升》獲得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是最具影響力的一位當代科普作傢。這本《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是他在二○○五年的另一本饒富趣味、充滿科學探索與創新思維的钜著。他博覽過去將近一個世紀以來與粒綫體相關的研究論文,以嚴謹的態度加上犀利的文筆,寫瞭這一本非常有曆史觀和可讀性的科普專書。譯者的文筆非常平實、簡潔和洗鍊,對科學名詞的翻譯掌握自如,能夠忠於原作者的寫作風格,又真實傳達瞭書中的科學知識,以及作者對各個議題的洞見,非常難得,實在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書。

  本書首先介紹粒綫體的許多重要生物功能,並且思考粒綫體賦予生命的意義。尼剋.連恩從他最擅長的演化生物學觀點切入,探索粒綫體在真核細胞生物及高等多細胞動物演化過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從古細菌的發現及其基因轉錄機製與真核細胞類似,來討論真核生物的演化;接著他闡述沒有粒綫體的古原蟲在大約二十億年前,就因為沒有吞進會進行呼吸作用的古細菌,而和真核生物分開演化瞭。他也提齣粒綫體擁有它自己的基因體所代錶的生物意義,並因為能夠進行呼吸作用提高生産能量的效率,而賦予高等生物結構復雜性。高等生物細胞中的粒綫體並非單獨運作,而是以網絡結構有效地傳送能量貨幣ATP到需要能量的部位,這也讓多細胞生物得以逐漸演化齣龐大而多元化的體型。

  接著,尼剋.連恩說明粒綫體為何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闡述此一具有內膜與外膜的雙膜胞器如何在真核細胞中製造ATP:它運用內膜上的呼吸鏈傳遞來自 NADH 或 FADH2 的電子和質子,在此一過程中産生質子動力(proton motive force),以驅動 FoF1 ATPase 閤成ATP。他也利用此一主題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彼得.米歇爾(Peter Mitchell)贏得一九七八年諾貝爾化學奬的化學滲透理論(chemiosmotic theory)。然而,粒綫體在傳遞電子的過程中會産生電子滲漏(electron leak),不但降低製造ATP的效率,也引發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和自由基的産生,為生物體內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與氧化性傷害的主要來源,也會導緻人類退化性疾病及老年相關的疾病。本書也提及哺乳動物的基礎代謝速率與體重的相關研究,其實這也跟動物壽命的長短有密切關係,其中的分子機製牽涉細胞中粒綫體産生活性氧分子的速率。壽命較長的動物體內,粒綫體産生的活性氧分子往往較壽命短的物種來得低,而活性氧分子與動物壽命長短之間的因果關係,已在飲食限製的研究中得到實證。然而,尼剋.連恩對於哈曼(Denham Harman)在一九七二年提齣的自由基老化理論非常不以為然,提齣許多反駁的證據,也嚴厲批評食用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老化的說法。

  本書也從演化的觀點探討粒綫體基因為什麼仍然存在真核生物細胞中。粒綫體是除瞭細胞核之外唯一擁有遺傳物質(粒綫體DNA)的胞器,動物和人體內的不同細胞可以含有數百至數韆個不等的粒綫體,每一個粒綫體通常有二至十個拷貝數的粒綫體DNA,而且還可以進行DNA復製、基因轉錄及蛋白質閤成,但是這些基因錶現受到細胞核的控製—粒綫體DNA復製、轉錄和轉譯等生化反應所需之各種酵素、蛋白質及調節因子,皆為細胞核中的基因所製造。因此,核DNA和粒綫體DNA上許多基因的協閤錶現,對於閤成正常功能的粒綫體非常重要。因此,正常的細胞功能必須仰賴粒綫體和細胞核之間密切的對話。由於粒綫體DNA是缺乏組蛋白(histone)保護的裸露DNA分子,而且又暴露在不斷産生氧自由基的環境下,非常容易遭受氧化性破壞,再加上粒綫體修補DNA損傷的功能不夠完備。因此,人體和哺乳動物細胞的粒綫體DNA突變速率,大約是核DNA的數十倍之多,此等粒綫體DNA特性是其功能隨年齡增加而逐漸衰退的原因之一。而且,由於粒綫體DNA序列變異速率高,粒綫體DNA定序已被考古學傢用於追溯人類起源和演化關係的研究。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威爾遜教授的研究團隊,就是利用粒綫體DNA序列變異分析,於一九八七年在《自然》期刊發錶一篇經典論文,指齣現代人類的祖先是一名非洲婦女(粒綫體夏娃)。此外,粒綫體DNA定序也被廣泛應用於親緣鑑定和犯罪現場生物跡證的科學鑑定。

  尼剋.連恩認為粒綫體相關研究一直不太能引起科學研究者的興趣,一方麵是因為生物能量學牽涉的嚮量生化學和熱力學很艱深難懂,而且近三十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都著重在細胞核內基因的活動及調控。長期從事粒綫體DNA研究的華勒斯(Douglas Wallace),深信粒綫體DNA不應該被分子遺傳學研究者忽略,他和少數幾位研究粒綫體疾病的醫師科學傢曆經多年努力,終於在一九八八年底首度證實,粒綫體DNA突變與一些人類疾病(例如萊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的緻病有極為密切的關係,這纔引起醫界和學術界對粒綫體疾病的分子機製和遺傳學研究的重視。很重要的另一轉摺是在九○年代中期,生物學傢發現粒綫體在細胞凋亡的過程扮演仲裁者和執行者的重要角色,這纔瞭解粒綫體不隻掌管細胞的生存,也決定細胞的死亡。因此,《科學》期刊在一九九九年以封麵故事邀請剛入選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的華勒斯寫一篇專文,介紹粒綫體DNA突變和人類疾病與粒綫體疾病動物模式的研究(Science 283:1482-1488)。

  尼剋.連恩更深一層探索細胞凋亡在演化上的意義,他從演化的觀點闡釋細胞凋亡對於生物個體間互相競爭和族群永續生存的重要性,凋亡在生物發育和維持個體之生理恆定有其積極的作用。研究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綫蟲體內一韆零九十個體細胞,發現在不同發育時期須分批進行細胞凋亡纔能變為成蟲。動物或人體在發育過程中,若不能正常進行凋亡以清除不需要或遭破壞的細胞,會導緻畸型、癌癥、退化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等疾病。有一些抗癌藥物甚至是誘發癌細胞的凋亡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此後就帶動瞭一波非常活躍的粒綫體醫學研究,確定凋亡是由一些粒綫體內的蛋白質(例如細胞色素c)或酵素催化,而進行之程式性自殺死亡,其中扮演劊子手的酵素,都在其結構之特定區位帶有半胱胺酸(cysteine)。本書還特彆指齣,從粒綫體釋放齣來帶動細胞凋亡的所有蛋白質(包括細胞色素c),都是來自遠古時代的有氧共生細菌,尼剋.連恩認為大部分的凋亡蛋白是因為粒綫體的祖先被併吞而帶進真核生物,這也說明瞭凋亡是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重要生物功能。

  本書也從演化生物學者的角度,對粒綫體DNA的母係遺傳提齣討論,作者看待這種獨特的單親遺傳的想法很發人深省,他認為卵細胞體積大,可以儲存最大量的粒綫體,而且為瞭在細胞分裂過程讓細胞核與粒綫體DNA的配對穩定,保障具有正確核?酸序列之粒綫體DNA能代代相傳,卵細胞會運用「粒綫體瓶頸」這個特彆的機製淨化,篩選齣完整無瑕的粒綫體,對於成功受孕及受精卵的正常發育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也正由於粒綫體DNA是母係遺傳,有一些神經肌肉疾病是粒綫體DNA突變所導緻的疾病,最近過去二十餘年的研究,已發現超過一百種粒綫體DNA突變造成的人類疾病,譬如萊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就是母係遺傳的疾病,而且大約七成的病人是男性。

  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如何保證隻有雌性生物的粒綫體被遺傳下來?科學研究已證實雄性動物的粒綫體及其DNA,在精卵受精後會被徹底排除在受精卵之外,即使闖入卵子,雄性粒綫體也會被泛素化修飾(ubiquitination),終究難逃被分解的命運;而不同種類之雌性動物還有其他遺棄粒綫體及其DNA的方式。本書也提到,有一些不孕癥女性是因為她們的卵子細胞有粒綫體缺陷(或含有粒綫體DNA突變)。若將年輕健康女性卵細胞中的正常粒綫體轉移到不孕癥女性的卵細胞(此技術稱為卵質轉移),就可以受精發育,這種兩女一男閤作生育嬰兒的技術,似乎可以解決一部分不孕癥夫妻的問題,但是在醫學倫理上仍有其爭議,在美國及許多先進國傢是被法律所禁止的醫療行為。

  作者最後闡述粒綫體在電子傳遞鏈滲漏的電子或氧自由基,可以造成人體細胞的氧化損傷,會導緻退化性疾病或其他疾病。他也對提倡多年的粒綫體老化理論提齣自己的看法。他雖然接受粒綫體DNA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發生變異或突變,但似乎不同意將老化完全歸因於粒綫體DNA遭受氧化損傷及其經年纍月的纍積。我個人認為粒綫體和細胞核的雙嚮調控失常,以及兩個基因體的DNA變異和基因錶現異常,都和老化過程的身體機能衰退有關。本書最後列瞭許多「延伸閱讀」的一般書目及代錶性的研究論文,建議有興趣深入瞭解特定主題的讀者,可以找來深入研讀,不但可增加對於該討論主題的瞭解,也可獲得學習的快樂和獨到的心得。

魏耀揮

  魏耀揮 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及馬偕醫學院校長,從事老化與粒綫體疾病研究。二○○二年與日韓二十餘位教授、醫師創立亞洲粒綫體研究醫學會,並於二○○五至二○○八年間擔任理事長。二○○六年與國內學者和醫師成立颱灣粒綫體研究醫學會,緻力推動粒綫體醫學及相關研究。

圖書試讀

引言 粒綫體
隱匿的世界統治者


粒綫體是個半公開的祕密。許多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聽過它的名字。在報紙和部分教科書裏,它們被簡略地稱做「生物的發電廠」,是活細胞內的小小發電機,生産瞭我們生存所需的幾乎所有能量。單一細胞內通常有數百個或數韆個粒綫體,它們在此利用氧氣將食物徹底燃燒。它們如此迷你,十億個粒綫體可以輕輕鬆鬆地裝進一粒沙大小的空間裏。生物演化齣粒綫體,就像是安裝瞭渦輪引擎,轟隆隆地轉動起來,隨時蓄勢待發。所有動物的體內(包括最懶散的那些),都至少有一些粒綫體。即使是固著不動的植物和藻類,也利用它們來擴充光閤作用所擷取的太陽能。

還有一些人則是對「粒綫體夏娃」這個字眼比較熟悉。據信她是當代人類的共同祖先中,和我們最接近的一個,如果沿著母係血緣嚮前迴溯我們的基因遺傳,由孩子迴推到母親,再到外祖母,嚮未知的過往一路追蹤下去,就會找到她。藉由這種方法找到的那位最初的母親,粒綫體夏娃,被認為曾生活在十七萬年前的非洲,因此也被稱做「非洲夏娃」。我們可以像這樣追溯遺傳上的祖先,是因為粒綫體還保有小小一組自己的基因,粒綫體的基因隻會透過卵細胞,而不會透過精子傳給下一代。這意味著粒綫體基因扮演瞭類似於母係姓氏的角色,使我們可以藉此迴推母係的祖先,就像一些傢族會追蹤著名人物的嫡傳後裔,如徵服者威廉、諾亞或先知穆罕默德。雖然近來有人質疑其中的部分原理,但整體而言這個理論還是算數。當然,這項技術不隻能幫我們尋找祖先,也能幫助我們釐清誰不是我們的祖先。根據粒綫體基因分析,尼安德塔人和現代的智人沒有血緣關係,他們走嚮瞭滅絕之路,消失在歐洲大陸的邊緣。

粒綫體也因為它在犯罪鑑識方麵的用途而登上頭條,它們可以用於身分重建,不管對象是活人還是死屍,許多知名案件的調查都曾用到這個方法。此一技術同樣要動用到粒綫體的那一小撮基因。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身分便是靠著比對其親族的粒綫體基因而確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柏林有一名十七歲的少女被從河中救起,她聲稱她是沙皇失散的女兒安娜塔西亞,之後她被送進瞭精神病院。一九八四年,在她過世之後,粒綫體的分析駁斥瞭她的說法,長達七十年的爭論纔終於落幕。此外還有一些更近期的例子,世貿中心的災難中,有許多遇害者的遺體無法辨識,最後是靠著粒綫體基因鑑定他們的身分。這個方法也被用來區分海珊和他的一名替身。粒綫體基因之所以這麼好用,有一部分要歸因於它的數量眾多。每個粒綫體中,同樣的基因會有五到十組拷貝,而每一細胞內通常有數百個粒綫體,所以在單一細胞中,同一個粒綫體基因就會有數韆份拷貝。在此同時,核基因隻會有兩組拷貝,它們位在細胞的控製中心─細胞核內。因為上述的原因,一點粒綫體基因都抽不到是很罕見的。加上我們和母親及母係親屬擁有同樣的粒綫體基因,因此一旦抽到瞭粒綫體基因,通常就意味著可以確認或推翻預設的親緣關係。

此外還有粒綫體老化理論,這個理論主張,老化以及伴隨老化而來的疾病,其成因是一種人稱自由基的活性分子,而它們會在細胞正常行呼吸作用時從粒綫體滲漏齣來。粒綫體並不是完全「防火花」的裝置。當它們利用氧氣燃燒食物時,溢散的自由基火花會破壞鄰近的構造,包括粒綫體本身的基因,和距離更遠的細胞核基因。細胞內的基因每天大約會被自由基攻擊一萬到十萬次,具體來說就是每秒都會有基因遭到摧殘。這些損傷多半都可以輕鬆地被修復,然而頻繁的攻擊還是會造成不可逆的突變,永久性地更動基因序列,而這樣的突變會在一生當中不斷纍積。受損嚴重的細胞陸續死亡,像這樣持續的耗損就是老化和退化性疾病背後的原因。許多殘酷的遺傳疾病也和自由基攻擊粒綫體基因所造成的突變有關。

這些疾病的遺傳模式通常很古怪,而且在每一代患者間的嚴重性也不一緻,不過一般而言都會隨著年紀增長愈見惡化。粒綫體遺傳疾病常會侵襲代謝旺盛的組織如肌肉組織和腦組織,導緻癲癇、運動障礙、眼盲、耳聾和肌肉退化。

還有些人對粒綫體的印象則來自一種頗具爭議性的不孕癥療法:從捐贈者的健康卵細胞取齣粒綫體,移入不孕癥婦女的卵細胞內。此一技術被稱為卵質轉移。當它在新聞界初次登場,英國一傢報社刊登時為這個故事配上瞭一個趣味的標題:「兩女一男閤産一子」。這個標題活靈活現地錶現瞭技術的特徵,而且不完全是錯的,因為細胞核內的基因都來自「真正的」母親,有一部分的粒綫體基因則來自「捐贈者」母親,所以嬰兒確實從兩個母親身上分彆得到部分的遺傳物質。雖然有超過三十名看來健康的嬰兒透過這項技術誕生,但齣於倫理以及實務上的考量,英國和美國後來便禁止瞭這項技術。

粒綫體甚至曾齣現在星際大戰電影裏,做為虛構的科學根據,用來解釋赫赫有名,與你同在的原力,這還觸怒瞭一些狂熱的影迷。在最早的幾部電影裏,原力被當做一種精神上的,或甚至是宗教上的存在來理解,但在後續的電影裏則說那是「迷地原蟲」所製造的産物。何謂迷地原蟲?一位絕地武士好心地解釋它是「顯微鏡層級的生命體,存在於每個生物細胞內。

我們與之共生,並藉這種關係從彼此身上得到助益。如果沒有迷地原蟲,生命便不會存在,我們也沒有機會認識原力。」粒綫體(Mitochondrium)和迷地原蟲(Midichlorian)在名稱和本質上的相似性難以忽視,而且看來創作者是有意如此的。粒綫體的祖先是細菌,它們也以共生生物的身分住在我們的細胞內(共生生物是與他種生物共享互利關係的生物)。粒綫體也像迷地原蟲一樣具有許多神奇的特質,它們甚至可以形成彼此溝通的分支網路。在一九七○年代,瑪格利斯提齣瞭粒綫體源自細菌的著名論點,一度也頗受爭議,但現今大部分生物學者都把它當做事實來接受瞭。

粒綫體的這幾個麵嚮,都是一般人可以透過報紙或是大眾文化瞭解的。還有另一些麵嚮,雖然對大眾而言或許比較深奧,但近一二十年在科學傢間相當著名。最重要的像是細胞凋亡,或稱計畫性細胞死亡,指的是細胞為瞭個體的整體利益而自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大約從九○年代中期開始,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凋亡並非像早先認為的那樣由細胞核內的基因所控製,而是由粒綫體掌握控製權。其中的意涵在醫學研究上相當重要,因為,細胞在該凋亡時不凋亡,正是癌癥的主要原因。如今,有許多研究人員已經不再將矛頭指嚮核內基因,改為針對粒綫體下手。但是,這個主題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在癌癥的狀況下,個彆細胞會爭取自由,掙脫枷鎖,不再為整個生物體服務。在個體的早期演化時,要把這樣的枷鎖強加在細胞上是很睏難的:試想,一個有能力自由生活的細胞,憑什麼要接受死刑判決來換取成為群體一員的權利?尤其是當它大可選擇脫離群體,再次獨自生活的時候?如果沒有計畫性細胞死亡,多細胞生物或許根本演化不齣團結個彆細胞的約束力。而計畫性細胞死亡又得仰賴粒綫體,所以,如果沒有粒綫體,多細胞生物可能也就不會存在。為免口說無憑,請讓我補充一點:所有多細胞的動物和植物真的都有粒綫體,韆真萬確。

現在,粒綫體還在另一個圈子裏非常齣名:真核細胞的起源。真核細胞是具有細胞核的復閤型細胞,植物、動物、藻類和真菌都是由這類細胞所構成。真核(eukaryotic)指的是基因在細胞內的座位,其希臘文詞源意思是真的細胞核。但坦白說,這個命名是有缺陷的。事實上,真核細胞除瞭細胞核外還具備許多其他零碎雜物,比方說─粒綫體。真核細胞最初是怎麼樣演化齣來的?這是現今的當紅議題,一般的說法是,原始真核細胞逐步嚮現今的樣貌演化,然後有一天,它吞進一隻細菌,這細菌被囚禁瞭數代後變得完全依賴它而生,最終演化為粒綫體。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的共同祖先會是種沒有粒綫體的低等單細胞真核生物,是從原始真核細胞尚未捕捉到粒綫體供其驅使之前的年代,所留下來的遺産。但如今,這十年來謹慎的遺傳分析結果顯示,所有的真核細胞似乎都擁有或曾經有過(但後來捨棄瞭)粒綫體,這暗示瞭復雜細胞的起源和粒綫體的起源是不可分割的: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如果這是真的,那不隻是多細胞生物的演化需要粒綫體,就連構成多細胞生物的真核細胞,也需要粒綫體在其起源中扮演重要角色。若上述為真,那就可以說,沒有粒綫體,地球上就不會有細菌以外的生物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真的很有意思,充滿瞭哲學和科學的張力。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細胞生物學的科普,但總是覺得粒綫體隻是一個提供能量的“小零件”,很少有人會把它的重要性拔高到“性”和“死亡”這種生命終極命題上。這讓我非常好奇,作者到底是怎麼把這幾個概念巧妙地串聯起來的?是不是在講述粒綫體在生殖細胞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或者,它在控製細胞凋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細胞死亡”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光是想到這些,就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非常精彩,而且可能顛覆我們對生命運作的許多固有認知。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視身體內部的細微變化,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聲提醒,讓我們去關注那些構成我們生命的微觀基礎。我期待它能用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變得生動有趣,並且能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生命最深層次的秘密。我想,瞭解粒綫體,或許就能讓我們更理解生命的起源、繁衍以及最終的凋零。

评分

《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這個書名,乍聽之下,我還以為是什麼奇幻小說或者是哲學思辨的著作。粒綫體,一般人可能隻知道它是細胞裏的“能量工廠”,但怎麼會跟“性”和“死亡”聯係起來?這簡直是顛覆瞭我對生物學的刻闆印象。我一直對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非常著迷,也曾經讀過一些相關的科普書籍,但大多都聚焦在基因、DNA這些比較宏觀的概念上。這本書的切入點如此獨特,讓我覺得它可能會有非常令人驚喜的發現。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解釋粒綫體在“性”的演化和性彆決定中扮演的角色?這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性。另外,“死亡”的部分,我更感興趣的是,粒綫體的功能衰退,是如何一步步導緻我們身體機能的下降,最終走嚮衰亡的。有沒有可能,通過調控粒綫體的健康,我們就能在某種程度上延緩衰老,甚至延長生命?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産生瞭很多關於生命本質的聯想,也讓我對身體這個奇妙的載體,有瞭更深的探索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科學認知,並且激發我對生命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真的太吸引人瞭,特彆是“性”和“死亡”這兩個字,跟“粒綫體”這個科學名詞放在一起,簡直就像是一場跨界對話。我一直覺得,生命的奧秘就在於這些看似平常,但又極其根本的元素。我們每天都在消耗能量,思考繁衍後代,最終走嚮死亡,這些都是生命最樸素的循環。而粒綫體,竟然被點明是這一切的核心驅動力。這讓我想起,我們身體裏的小宇宙,其實是多麼精妙的設計。我想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式講解,否則不會把“性”和“死亡”寫在標題裏。我猜想,作者應該會用一種比較生動、易懂的方式,來揭示粒綫體如何影響我們的生育能力、性徵發育,甚至是如何讓我們衰老,以及最終走嚮死亡。我特彆期待能瞭解到,粒綫體的健康狀況,是否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是我們的壽命。現在的社會,大傢對“不老”、“抗衰老”這些議題都很關心,如果粒綫體真的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那這本書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多一份敬畏,少一份焦慮,並且能夠更積極地去麵對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

评分

“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單看這個書名,就覺得充滿瞭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科學概念與人類最根本的生存體驗聯係起來的書籍,抱有極大的好感。粒綫體,這個在細胞層麵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能量引擎”,竟然被賦予瞭與“性”和“死亡”如此宏大的關聯,這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我猜想,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科普粒綫體的基本功能,而是會深入探討它在生命繁衍、性彆特徵形成,甚至在衰老過程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有沒有可能,我們之所以會有性彆差異,與粒綫體的某種特性有關?又或者,粒綫體的退化,是導緻我們身體機能下降,最終走嚮死亡的罪魁禍首?這本書的題目,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我渴望瞭解,這個我們身體裏微不足道的“小東西”,竟然承載著如此重要的生命密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為我揭示粒綫體與我們生命最深層、最本質的聯係,讓我對生命的奧秘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名《能量、性、死亡:粒綫體與我們的生命》聽起來就相當有衝擊力,光是標題就讓人好奇心大起。粒綫體?這個詞我隱約記得在高中生物課上好像聽過,當時隻覺得它是細胞裏的一個“能量工廠”,負責提供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但沒想到它竟然跟“性”和“死亡”這麼深刻的議題扯上關係。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我們身體裏的每一個微小組成部分,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隻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機會去深入瞭解。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這麼快,大傢好像更關注外在的成就,或是眼前的享受,很少有人會去思考,在我們身體內部,到底在發生著什麼。這本書光是這個引人入勝的開端,就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場深入我們自身奧秘的探索之旅。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把一個這麼“渺小”的細胞器,串聯起生命最根本的議題。會不會探討粒綫體在生殖過程中的作用?又或者,它在衰老和死亡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光是想象,就覺得腦洞大開。我覺得對於很多像我一樣,對生命本質充滿好奇,但又對科學知識感到有些距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生命。尤其現在大傢越來越重視健康,瞭解身體的運作機製,絕對是邁嚮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