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

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昆蟲學
  • 亞馬遜
  • 探險
  • 宅男
  • 科普
  • 自然
  • 趣味
  • 冒險
  • 成長
  • 動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亞馬遜雨林是生物學傢的應許之地,
  但是真的要跟國際團隊在雨林裏做研究,又是另一迴事……。

  這本書除瞭把雨林豐富的生態和其成因介紹給讀者,
  還希望透過深入淺齣的文字,
  把科學研究的真諦、國際團隊閤作的趣事,以及異文化的衝擊,
  告訴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精彩的內容包括愛秀的一群、動物大閤唱、小蠹蟲公寓、長蠹蟲陷阱、
  真菌共和國裏的螞蟻大軍、藤蔓迴鏇麯、雨林生活大不易等,
  不僅充滿科學傢追求知識的探險精神,也不乏現代人麵對大自然的趣味橫生。

作者簡介

劉藍玉(昆蟲博士)

  中興大學昆蟲學博士,世界唯二的長蠹蟲分類學傢之一,對小蠹蟲、長小蠹蟲、竊蠹蟲亦有涉獵。輕微工作狂,有電影癖、閱讀癖、學習癖、自助旅遊癖,是喜歡在山林裏漫遊的仁者。目前任職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作者簡介

林誌全(網路宅男)

  蠹蟲博士的另一半,網路管理經理,喜做安樂侯,有動漫癖、旅遊癖,少瞭網路可能會活不下去,是喜歡大海卻又很容易暈船的智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4
蠹蟲博士作者序 5
網路宅男作者序 6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7
Chapter 2 最安全的搭機方式 17
Chapter 3 前進亞馬遜 23
Chapter 4 愛秀的一群 41
Chapter 5 動物大閤唱 53
Chapter 6 小蠹蟲公寓 69
Chapter 7 大傢來Salud ! 83
Chapter 8 長蠹蟲陷阱  103
Chapter 9 真菌共和國裏的螞蟻大軍 119
Chapter 10 藤蔓迴鏇麯 131
Chapter 11 雨林生活大不易 145
Chapter 12 七嘴八舌也能通 171
Chapter 13 叢林裏的教室  183
Chapter 14 再見雨林 209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方力行 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颱灣溼地聯盟 理事長

  這是一本很奇妙的書,你很少看到兩個理工背景的人,帶著浪漫的期望,抱著人文的情懷,去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荒野叢林,共寫一本像遊記,又像十八世紀的博物學教科書,又像異鄉風土誌,但其實隻是真情實事交織的人生樂章。

  劉藍玉(蠹蟲博士)和林誌全(網路宅男)都是中興大學昆蟲係的高材生,正統的生物背景,讓人原本以為他們倆應該是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理科人,不過在深入交往,看到他們如何決定加入雜牌軍組成的亞馬遜之旅,並細讀這本書後,纔發現人生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藍玉本來已服公職,又擁有博士學位,是國立圖書館中甚受長官器重的青年纔俊,誌全服務於電腦公司,不但職業和性嚮結閤,而且早已能「宅」在傢中,臥遊世界瞭,但是他們卻都為瞭一封天外飛來的邀請函,順從瞭每一個人都深藏在心中,渴望探險,追求自由的心,毅然拋開瞭外在的桎梏(藍玉辭職瞭,誌全不知道迴來後老闆會不會請他辭職),完成瞭一生或許隻有一次機會的壯遊。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但是真幸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卻也分享瞭他們經曆的驚喜、睏難和快樂。

  從歐洲繞過三分之二的地球飛利馬就是很有趣的決定,除瞭和隊友會閤外,在進入叢林前,又及時參與瞭德國啤酒節的歡樂,享受瞭對文明的最後依戀。不過在這段文字中我特彆喜歡首席科學傢尤莉安娜的傳奇,以及之後書中所引用她的一些思想言語,許多人在遭受災難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永遠不要再去想起,尤莉安娜卻在這個自癒過程中,更瞭解瞭善與惡在自然和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自然無心而文明有意),以緻於更喜歡,更親近,也更體諒變化無常的叢林瞭,可能這就是「初心」,貼近時讓我們寜靜安詳,在紛亂的社會中,卻遍尋不得。

  隨著章節的進展,小倆口深入瞭南美洲,到達瞭盤古亞納,安傢落戶,開門營業,逐步適應新環境,交結各式各樣,包括非靈長類的新朋友,處處都是令人驚喜的體驗,但仔細看透,卻發現真是「境由心生」,從旅遊的角度來看他們所經曆的簡陋的住所,在地的飲食,蚊蚋異物四伏的環境,都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不過在作者的眼中,不但甘之如飴,而且處處生機滿眼,洋洋大觀,這股隱含在全書中的陽光、積極、自信,而且不時流露齣自嘲式幽默的人格特質,或許纔是這本書讀起來最令人愉悅之處。

  全文中不時有許多曆史典故的敘述,也有不少科學現象的審視,正是我說它又像「風土誌」又像「博物學」的緣故,可能這本書本就是個混血兒,混血兒都比較漂亮對不對?科學知識和人文關懷,現代文明和蠻荒野趣,異國文化和開心體驗,美麗圖片和真誠文字,原來這就是兩位作者和《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這本遊記,特殊而又迷人的地方。

作者序一

劉藍玉(蠹蟲博士)

  從秘魯迴颱灣已經一年瞭,雨林裏的種種卻總在身邊縈繞,開車上路耳邊就響起青蛙大閤唱,走在路上眼前就看到高聳入雲的闆根植物,坐在電腦前打公文打到一半,螢幕上竟然浮現齣奶油色蟑螂、透翅蝶和公切葉蟻的身影。

  迴想起身處雨林的那個月,要不是重讀一次自己寫的遊記,好多不便和抱怨現在都已經忘瞭,唯一還記得的隻有那片讓人魂牽夢縈的貧瘠雨林,還有在這片貧瘠大地上,為瞭努力求生存而展現齣來五花八門的生命形態。去亞馬遜原來是為瞭給自己一個遠離塵囂的機會,結果這扇不經意打開的窗,卻讓我看到瞭另一個世界,給瞭我另一個審視生命意義的標準,也成瞭我此生的救贖。

  攻擊和對抗不熟悉的事物是生物的本能,人類則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得最淋灕盡緻的物種,所有「非我族類」都死不足惜,卻渾然不覺自己纔是大自然裏最格格不入的物種,靠著「船堅砲利」消滅異己。尤莉安娜深知人類的習性,所以想盡辦法邀請所有她認識、可以自費前往盤古亞納工作站的生物學傢,跟她一起去調查雨林裏的物種,然後把調查研究結果公諸於世,最後纔把研究結果轉換成大眾可以瞭解的文宣資料,讓大傢從陌生到熟悉,最後愛上雨林。尤莉安娜的推廣工作在德國已經卓然有成,不但有大麵包廠商贊助她的雨林救援行動,也有不少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零用錢捐給「雨林」。

  當初決定寫這本遊記跟環保、愛護雨林都沒有關係,隻是因為自己接受過分類學和博物館學研究的訓練,又有豐富的教書、編輯和翻譯科普書籍的經驗,所以很清楚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雨林研究第一手資料,包括科學傢在雨林裏做研究的甘苦、雨林生物的多樣性和威脅、跟雨林人的互動和觀念差異,還有神秘的印加文化遺澤和偉大之處。這些都是太好的科普推廣內容,值得用梭羅的觀察力、杜瑞爾的筆調來跟讀者報告。我一直深信「瞭解」纔是「體諒」和「共享」的基礎,這是身為大自然一份子的責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到這個義務,我隻有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決定跟著尤莉安娜去雨林做研究之前,鼓起勇氣跟張蕙芬總編聯絡,希望大樹可以齣版我們的遊記,即使張姐對這本遊記的市場有疑慮,她還是很勇敢的答應瞭,並且給瞭我最大的鼓勵,讓我深深體會到颱灣之所以可以穩站東南亞齣版業的鰲頭,是因為後麵有這麼多堅實的臂膀支撐著,實在是颱灣人的福氣。

作者序二

林誌全(網路宅男)

  雖然大學時和蠹蟲博士是同係的學弟和學姐,但是齣社會當上網路宅男後,除瞭斷斷續續跟隨老婆劈劈木頭、掛掛陷阱,中年發福的肚子裏早已經沒殘留半點學術的墨水。不過在網路宅男的外錶下,內心其實還有個小男孩,一聽到亞馬遜雨林就眼睛發亮,聽到馬雅文化、消失的天空之城就全身打顫。

  這趟旅程讓我體會到現代人已經離大自然多遠,還開瞭眼界,看到不同環境、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溝通相處。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不斷普及的行動通信,改變瞭所謂現代人、先進國傢的生活和溝通的模式,但是到瞭盤古亞納這片沒水、沒電、沒網路的叢林,我們這些「現代人」必須跟網路和手機脫鈎,重新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學著適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最簡潔的方式剋服種種睏難。

  迴想起在雨林中迷路的那段恐怖經驗,至今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平時自詡為鴿子的我,怎麼會發生這種鳥事?一定是當天太陽黑子活動旺盛造成我的大腦神經迴路異常。看看我們的遊記,再迴想當初陷在伏木堆中的絕望感,真的該說是神明保佑。四十歲的颱灣網路宅男,在雨林中迷路六小時就差點沒戲唱;當年十六歲的德國少女,飛機失事之後負傷還能在雨林中求生12天獲救。迴到營區後,真該跳到研究基地那兩個廁所馬桶內躲起來的,太丟臉瞭。

  尤莉安娜從十六歲遇到空難生還後,就把自己貢獻給秘魯的雨林保育,捨我其誰的精神讓我深覺汗顔。從普卡帕前往尤亞匹屈斯,看著黃沙滾滾的紅土路,尤莉安娜告訴我們這一帶在她父親的年代也都還是原始林,現在已經成為農地;搭小船在猶卡亞裏河淡紅色的河道上,不時看到淘金客架設在河岸的機器設備,篩選沙金的化學藥劑直接就汙染瞭河水。我的心裏跟尤莉安娜一樣嘆息著,但卻沒有她那樣義無反顧的勇氣。我在這裏看到人類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人與自然爭地的衝突、原始部落和現代文明麵對彼此的手足無措,以及大自然的反撲,都是正在發生,也是所有人類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會感慨,曾幾何時心中的夢想已經萎縮到隻剩下眼前的工作。從這趟亞馬遜之旅歸來後,我知道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還很多。古人說讀萬捲書不如行萬裏路,親身體驗書裏寫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參與生物學傢的研究採集工作之後,我更加迷戀這類體驗,更加覺得自己幸運,可以跟隨一群不同國傢的朋友,在貧瘠卻生機盎然的雨林共同度過一個月的雨林生活。也從同行的幾位老學者身上看到,隻要心中懷有研究的熱情,年齡不是問題。蠹蟲博士,如果有機會要再帶我一起去探險,我保證不會再迷路瞭!

圖書試讀

Chapter1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秘魯首都利馬,就在太平洋的另一岸,卻要繞上三分之二個地球,纔能抵達~~~~。

(男)網友在「閑磕牙酒館」討論起「今年九月值得期待的事」,真是讓人心癢的背脊發涼。

我已經被傢裏的蠹蟲博士再三警告,彆有事沒事就跟彆人提起九月的大計畫,但是星座書都說瞭,射手座是白目八卦王,不靠意外的人生,趁機吸引大傢注意,實在有違咱傢本性。於是我很快就加入討論:

看到這標題嚇瞭一跳,還以為我9月中要去亞馬遜熱帶雨林,幫老婆抓蟲做研究的計劃提早曝光瞭……。

心中的OS:反正傢裏的蠹蟲博士沒事又不會去「閑磕牙酒館」閑逛,不會知道的。

三個月前,蠹蟲博士的英國老師決定「託孤」,把將近100本、高齡200至400歲的科學類古書,運來颱灣,交給蠹蟲博士終生保管。傢裏的蠹蟲博士說我翻起這些古書來,挺有鄧不利多翻著魔法術語大全的派頭,可惜我沒有那一縷白鬍子,不然就更有份量瞭。

這批古書中最老的一本是1600年齣版的動物分類學,軟皮裝禎、書皮和書背燙著金字。看著這本明朝萬曆28年齣版的古書,想著荷蘭人當時正入侵澎湖,明朝政府承受著龐大的壓力,苦思要不要把澎湖讓給荷蘭人當貿易基地時,英國人正用拉丁文,整理、撰寫、齣版瞭這本動物分類學,一股蒼涼感忽地從腳底往上衝。這本書已經初具現代分類係統的雛型,隻能從它一本正經的在「龍屬」類群中,描繪齣將近二十種神話裏纔有的生物,還一一列齣每種龍是在哪裏被抓到,纔能略窺西洋科學進程中的迷信成份。

(女)中國人對生物學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主要是有關農業和醫藥的知識,大抵偏嚮經世濟民的層麵。《詩經》可以算中國最早提到生物知識的著作,後世甚至有學者認為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視《詩經》(詩三百),就是因為可以「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認識生物的名字,正是邁嚮分類學研究的第一步。《爾雅》一書可以算是最早的中文字典∕辭典,其中提到的動植物種類達五百多種,可以算是集先秦生物分類學知識大成的重要書籍。

一直被視為神話故事書的《山海經》,除瞭可以算是先秦時期中國及其邦國的地理、風土誌以外,還提到瞭277種動物、450多種半人半獸的神靈。書中對神靈和某些對動物的描述(文字和圖像),在現代人眼中,看起來都像是神話裏纔會齣現的物種。值得一提的是,《山海經》兩次提到「九頭的蛇」,跟希臘神話裏重要的角色「九頭蛇」(Hydra),幾乎如齣一轍,而世界很多古老文明也都有關於九頭蛇的神話,包括波斯、日本、非洲等等。古希臘神話裏的九頭蛇,也齣現在英國老師託管的400多歲的《動物分類學》一書中,描述於「龍屬」動物下,此屬羅列瞭十多種龍,幾乎都是九頭蛇的變種。

中國人對生物學,乃至於整個科學範疇的研究理念和方式,跟西洋的科學研究大相逕庭,但到目前為止,對中國科學∕科技發展研究最透徹的,卻是英國人李約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他的專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套十七巨冊(已齣版者,尚有若乾本未齣版),幾乎成瞭現代學者研究中國科學∕科技發展的入門磚。

神話故事緣起於人類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其中包括許多蟲魚鳥獸、花草樹木,而這類的認識和描述,正是分類學的基礎。這本高齡400多歲的《動物分類學》的趣味,正在於它呈現齣人們對分類學的認識從神話過渡到係統分類的階段,同時也讓觀者(至少是我)對那個關鍵年代萌生更多感慨。自此關鍵年代後,西方人積極發展齣現代科學的雛型,奠定瞭現代分類學的基礎;中國的科學∕科技文明卻從此停滯瞭將近兩百年,直到後來全盤西化,中國人徹底接受西方的現代文明,期間甚至一度鄙棄、敵視東方的科學∕科技文明,視其為「落後」的象徵。一直到20世紀末,人們開始反思西方人所謂的「文明」,帶給人類的究竟是「進步」和「富足」,還是更大的「浩劫」和更多的「不平」,東方文明纔又再度從牆角被挖掘齣來。

人類的曆史總是不停在兩極間擺盪,很難停留在「最適當」的位置,又或許根本沒有這個「最適當」的位置,而曆史則是在各股「潮流」間顛簸的刻痕,隻做紀錄,沒有批判。

(男)收到這批古書後,我迫不急待地跟網友在「閑磕牙酒館」討論起「清道光年間齣版的古書」,大傢看著書裏美麗的彩繪昆蟲圖像、神話動物的綫條圖,竟然天外飛來一筆的問起裏麵有沒有藏寶圖,當然沒有!不過就在我猴急的說齣九月要去亞馬遜雨林的計畫後,立刻有網友追根究底:

實情是要去亞瑪遜尋寶對不對?

拿到的古書原來是藏寶圖對不對??

纔不是哩!說起來我纔是苦主~~順便在網站論壇上跟眾傢兄弟們吐吐苦水,男生真命苦啊。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