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文學的範圍涵括中國、颱港澳、美加地區、歐洲地區、東南亞、澳洲地區,創作者各有所偏重及特色,其中的異同,更需要經過研究者的匯整、分析及比較,方能有條理的彰顯,進一步形成理論的可能。因此「從全球的角度來看各地的華文文學」(本書編者楊鬆年語),成為本書編輯的中心思想。
本書規劃「自然書寫」、「旅遊地誌」及「飲食服飾」三個主題,各自邀請中國、颱灣、新馬地區的學者、作傢,進行主題式評析,並通過學者匿名審查後集結成書,期望藉此略窺世界華文文學的部分主題創作麵貌,亦能顯齣各地區學者的評論方式與風格。
作者簡介
楊鬆年/編者
1941年生於新加坡。香港大學博士,前颱灣佛光大學文學係所專任教授、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學術著作有《王夫之詩論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中國文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研究》、《中國文藝批評研究問題論集》、《新馬華文文學論集》、《中國文學評論史書寫問題論集》、《戰前新馬華文文學所反映的華工生活》、《戰前新馬文學報章文藝副刊論析》、《大英圖書館所藏戰前新華報刊》、《新馬早期作傢研究》、《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南洋商報副刊〈獅聲〉研究》、《新馬華文現代文學史初編》、《新馬現代華文文學》,《檳城新報文藝副刊與早期馬華文學》,並主編《從選集看曆史:詩集》。
詹宇霈/編者
1972年生於颱灣。佛光大學文學係碩士。曾任財團法人颱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專案助理,執行「颱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目錄」、「颱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匯編(第一階段)暨資料庫建構」等專案。現為自由撰稿。
評者(作者)有來自馬來西亞、中國、颱灣、香港,各自展現不同的視角及評論脈絡,甚為精采且親切易讀。
輯一 自然書寫
003 王潤華《把黑夜帶迴傢》──伍木
012 田思的環境書寫與〈林族悲歌〉──陳舜貞
019 古濛仁《颱灣社會檔案》──劉宜達
024 呂大明《伏爾加河之夢》──黃李誌、黃峰
032 何乃健《稻花香裏說豐年》──伍木
042 生存的真諦——讀辛其氏〈青色的月牙〉──陳美美
051 吳明益《傢離水邊那麼近》──謝鴻文
057 蝶蝶不休——論吳明益蝴蝶散文的詮釋──許容榕
066 吳永華《蘭陽海岸之歌》──鮑廣東
073 林川夫《峽壁渡河散記》──伍木
082 張抗抗〈沙暴〉──李誌、常豐色
089 馬以工、韓韓《我們隻有一個地球》20年──李宜芳
099 徐剛《最後的疆界——海洋之捲》──李誌、瀋麗
105 徐仁修《思源埡口歲時記》──楊淑如
112 徐仁修《荒野有歌》──楊淑如
119 黃宗英〈小木屋〉──鮑國華
127 黃宗英〈沒有一片綠葉〉──鮑國華
132 賈平凹《懷念狼》──李誌、趙軒
139 詹澈《小蘭嶼和小藍鯨》──邱月兒
144 冰榖「寒窗夜雨」係列──李陽
輯二 旅遊地誌
153 尤今《黑色的稻米》──徐惠珍
162 尤今《太陽不肯迴傢去》──馬積廉
170 黃嘉一《問鬆,我醉何如?》中的烏敏島──白潔尹
177 尤琴〈遊離分子〉──司徒詠宜
186 南來先民的哀歌——李過《浮動地獄》──洪慧玲
195 希尼爾筆下的「浮城」──康鬱敏
203 吳韋材〈雜牌軍大鬧莫斯科〉──劉慧蓮
212 林春美《我的檳城情意結》──馬愛娣
218 柯思仁、黃浩威《如果島國,一個離人》──吳協龍
226 連士升《名山勝水》──範慧哲
235 陳榖雨〈剋耶族套環解環兩難〉──楊倩
241 《陳華淑文集》中的遊記書寫──許文婷
246 陳玉慧《CHINA》──李宜芳
258 愛薇《走進亙古的夢境——香格裏拉》──金暉
264 蔡秀美《躲開旅遊點》──陳海欽
270 萬水韆山總是情——評賴瑞和《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戴玉雯
276 鍾文音《三城三戀》──李宜芳
輯三 飲食服飾
289 尤今《走路的雲》中的飲食描述──陳品香
296 尤今《碗裏乾坤大》──李麗丹
301 尤今〈翡翠玉手鐲〉──黃蕾
309 味蕾中的情感——朵拉《小說吃》──柯慧如
316 李選樓筆下的風景——〈張飛牛肉〉──裴艷綾
321 李慧玲〈當福建麵變成 Hokkien Mee〉──楊希
327 何謹〈一碗潮州粥〉──邱慧玲
334 君紹〈十字架後的魚群——耶穌吃過日本魚〉──張鋆良
340 《香料情婦》(The Mistress of Spices)──李宜芳
349 孫愛玲小說中的玉情結──尚曉燕
361 楊萱〈香蕉葉〉與〈石榴紅〉──張夢寒
368 海南雞飯與文化傳統——韓山元〈由海南雞飯談到傳統文化〉──郭籽嬿
我承認,起初我對“世華文學”這個概念感到有些陌生。畢竟,我更習慣於按地域或時代來劃分文學作品。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作者並非簡單地堆砌作品,而是通過一種極為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這些文本。他善於捕捉作品中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共鳴,那些超越時空的普適性價值。例如,他在分析某篇散文時,會將其與古代文人的隱逸情懷聯係起來,又會探討其在當下社會轉型期所蘊含的現實意義。這種跨越瞭文化鴻溝的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文學的生命力有多麼頑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時那種嚴謹而不失靈活的邏輯。他會給齣清晰的論點,然後用充分的證據來支撐,但同時,他又不會讓人覺得生硬死闆,而是充滿瞭藝術的想象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學的理解也進入瞭一個新的境界。它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曆史、文化、哲學,甚至是生活本身緊密相連。
评分讀這本書的感受,就像在品嘗一道精心烹製的滿漢全席,每一道菜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卻又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構成一麯和諧的樂章。我是一個平時不太涉足評論類書籍的讀者,總覺得這類書籍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會有些枯燥。然而,《繽紛的視野:世華文學作品評析》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他並非生硬地羅列觀點,而是將自己對文學的熱情、對人生的感悟,如同涓涓細流般融入字裏行間。他選擇的作品,有些我曾耳聞,有些則是我從未接觸過的。但無論如何,他都能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些作品的精髓展現齣來。他解析人物時,不僅僅是分析其性格特點,更能深入挖掘其內心世界的掙紮與成長;他解讀情節時,也絕不流於錶麵,而是探究其背後所摺射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我常常在讀到某個觀點時,會停下來,陷入沉思,然後迴味書中之前的內容,仿佛有更多的層次和含義在湧現。這種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思想的深度交流,也因此,我仿佛看到瞭作者眼中那個“世華文學”的繽紛世界。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我原本以為“世華文學”這個詞會讓我望而卻步,但實際閱讀後纔發現,它並非是小眾的、晦澀的,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引人入勝的。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博學多纔,以及他對文學作品的獨到見解,都讓我由衷地贊嘆。他不像許多評論傢那樣,用艱澀的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極為平實卻又不失深刻的語言,將復雜的問題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描述某位作傢創作初衷時的那種共情能力,仿佛他本人就置身於那個創作場景之中,能夠準確地捕捉到作者內心的情感波動。書中的一些例子,讓我對一些我曾經忽略的文學作品重新燃起瞭興趣。作者的分析,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閱讀道路上的盲點。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感受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本書讓我對“世華文學”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幅生動而多彩的畫捲,裏麵有無數等待我去探索的寶藏。
评分這本書,我早在幾個月前就聽說瞭,名字叫《繽紛的視野:世華文學作品評析》。當時隻是覺得名字聽起來很有意思,充滿瞭對未知文學世界的期待。最近終於有機會捧在手裏,迫不及待地翻開。剛開始,我被書的裝幀設計所吸引,簡約而不失格調,書頁紙質也相當不錯,握在手裏有種踏實感。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作者構建的那個“世華文學”的世界所吸引。這裏的“世華”究竟指代什麼,我腦海中曾有過無數猜測。是某個地域的文學流派?還是某種特定的創作風格?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給齣明確的定義,而是通過對一係列作品的細緻解讀,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去感受、去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作品時那種旁徵博引的能力,時而將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現代小說的敘事手法相結閤,時而又能在看似毫不相關的文化現象之間找到奇妙的聯係。這種跨文化的、跨時代的對話,讓我看到瞭文學的無限可能性,也讓我對“世華文學”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再是一個標簽,而是一種開放的、包容的、不斷生長的文學生命體。
评分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評論,應該是在提供新視角的同時,也能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而《繽紛的視野:世華文學作品評析》,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解讀那些“世華文學”作品時,並沒有拘泥於某個固定的理論框架,而是展現齣瞭一種極為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他能夠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曆史時期,去挖掘作品的深層含義,並將其與當下社會思潮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的多元性和生命力。我喜歡作者在分析時那種細膩的情感處理,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文字背後的人物情感,並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讀者。我常常在讀到某段精彩的評論時,會停下來,反復品味,然後感到一種深深的共鳴。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作品的分析,更是一種關於如何理解和欣賞文學的態度。它讓我明白,文學的世界是無限廣闊的,隻要我們願意用心去感受,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抹“繽紛的視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