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相信你……
無法承受伴侶的不忠,於是接受荒唐的詭辯;
遭父母遺棄的孩子,隻能把罪往自己身上攬;
應該保護人民的製度,卻因官官相護反過來魚肉百姓……
背叛——或被背叛——幾乎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齣軌、虐待、背信棄義、職場剝削與歧視,都是背叛的例子。然而,我們常忽略背叛這件事。我們無視背叛,好保護自己;我們害怕一旦知道得太多,安穩的現況就會崩解。但另一方麵,視而不見也會讓我們付齣沉痛而深遠的代價。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要麵對這種知或不知的兩難。
幸好,隻要我們願意,就能學習如何正視擺在眼前的背叛與不公義。作者列舉許多真實案例(包括自己的切身經曆),帶領讀者一同探討關於背叛及「盲視背叛」的幾項核心問題,包括為什麼我們會對背叛視而不見?覺醒之後,又該如何療癒自己?
也許你認識一個正在背叛睏擾中掙紮的人,也許你自己正努力從生命中的背叛和盲視背叛中醒悟過來。本書提齣的方法能幫助讀者減緩背叛的傷害,甚至能預防背叛發生。當我們能正視背叛,並學習如何信任自己與他人,就能一同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簡介
珍妮佛.弗雷Jennifer Freyd
美國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心理學教授。弗雷於一九八三年取得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對於背叛的心理與創傷有超過二十年的實驗與研究經曆,纍積超過數韆名研究對象,齣版瞭數十篇學術論文。弗雷已經建構齣一套理論,解釋為什麼會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及這種情況如何發生。一九九六年時,弗雷在她的首本著作《背叛創傷:忘卻童年受虐經曆的邏輯》(Betrayal Trauma: The Logic of Forgetting Childhood Abuse)中首度提齣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的理論。本書將從此理論齣發,並繼續擴展此一理論的應用。
潘蜜拉.畢瑞爾Pamela Birrell
執業臨床心理師及奧勒岡大學心理係資深指導師。她於一九七三年取得奧勒岡大學心理學博士,在奧勒岡大學接受臨床心理師訓練,並在一九八六年時完成社區心理健康實習工作。自此之後,她積極投入教學及臨床工作,也發錶許多促進心理健康的著作,探討背叛創傷的療癒及倫理等課題。畢瑞爾擔任心理治療師已有二十五年的時間,她發現許多所謂的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背叛。
譯者簡介
郭恬君
師大翻譯所口譯組與英國劍橋大學教育所雙碩士,現從事全職中英會議口譯與筆譯工作。全心熱愛翻譯工作,並認為譯者不是傳聲筒,而是紀律與藝術靈魂交融的溝通橋樑。譯有《解讀大師觀點》。
楊琇玲
美國爵碩大學(Drexel University)創造性藝術治療所舞蹈治療碩士。對人的內在世界充滿興趣,多年來緻力於身心整閤療癒工作,目前於國內醫療機構從事舞蹈治療。除臨床工作之外,並從事心理相關專業研討會與工作坊的口譯與筆譯。
前言
謝辭
1 盲視背叛——這麼明顯的事,怎麼會毫不知情?
「盲視背叛」發生時,我們看不到眼前發生的事。當茱莉目睹丈夫與彆的女人在酒吧接吻時,已經知道先生有兩次外遇的紀錄。但她還是接受丈夫的辯解,而且後來的許多年也完全沒有想起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
2 遭背叛的孩子——孩子不知道背叛是什麼,隻能把罪往身上攬
孩子遭父母背叛後,會責怪自己,而不是真正的加害者,藉此維持自己與照護者的連結,因為這種連結太重要瞭!茱蒂的母親在她四歲時車禍身亡,不久後,父親把她丟給一位遠方錶親。茱蒂認定因為自己不是個好女兒,所以母親纔會去世……
3 盲視背叛的其他形式——人可能在職場、傢庭或社會中遭到背叛
背叛不隻有外遇一種形式,也可能發生在非親密關係的場域裏。美國聯邦假釋官馬剋坦承猥褻與性侵他所監督的女性假釋人。她們一開始並沒有提齣任何申訴,因為她們很信任他,也希望他喜歡自己。最初的沉默,其實是求生的閤理選擇。
4 體製背叛——我們信賴的製度也可能傷害我們
最為人所知的體製背叛案例,或許就屬天主教會隱瞞神職人員性侵孩童的事件。一名遭神職人員性侵的女性說:「受害者最感震駭的是,那些應該保護他們的人顯然更關心如何讓教會不受任何爭議紛擾。」
5 為何盲視?——當背叛你的人同時也是你依賴的人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必須倚賴他人纔能生存,同時深知可能受騙,因而發展齣精練的「欺瞞偵測機製」。不過難題在於,當背叛你的人同時也是你依賴的人時,該怎麼辦?
6 知情與否——當「不知情」再也無助於生存的時候
莎曼姍不知道該如何獨立生活,因此無法離開齣軌的丈夫馬剋。為瞭維係這段感情,她對他的不忠視而不見。但是當馬剋決意要離去時,莎曼姍開始瞭解,唯有獨立自強纔能確保生存,而這個認知也成瞭她生存策略中的根本轉摺……
7 同時盲視多種背叛——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類心智
對莎曼姍來說,丈夫齣軌、情緒虐待及肢體虐待似乎都和成瞭一團巨大的背叛,但她卻成功地盲視這幾種不同的背叛。她的頭腦對眼前的證據做瞭特殊處理,扭麯瞭事情的意義。
8 相關研究發現——對背叛一無所知是為瞭維護現狀
我們將探究幾種讓盲視背叛可能發生的內外在心理機製。盲視背叛並非愚蠢或不理性的行為,因為那源自於正常的心理運作機製,而這些機製在大部分的時候,對我們是很有用的。
9 盲視背叛的毒害——背叛對個人、人際關係與社會都會留下深遠的影響
背叛可能讓受害者産生多種心理癥狀,甚至破壞生理健康;背叛讓我們難以信任他人,也難以維係長遠穩定的人際關係;背叛的影響更會蔓延到體製,當體製不再被信任時,社會將會瓦解……
10 知情的風險——真相讓人清醒,同時也令人害怕
說齣自己的背叛創傷,可能會有更大的風險,因為如果他人無法給予正麵的迴應,當事人可能會遭受二度傷害,婚姻危機加重、緻使關係破裂、擴大傢人間的嫌隙、失去工作等等。打破盲視背叛之後,世界就變得不一樣瞭……
11 知情的療癒力量——安全感和希望是療癒的重要元素
羅勃從自己和他人身上新發現的信任,讓他能夠拿迴他的力量,敘說自己的故事,錶達他的情感,迴應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並且將自己從羞恥感中解放齣來。
12 錶達的療癒力量——打破沉默,纔有機會改變
尚恩在軍隊擔任十四年的情報官,認為國傢是完美、尊貴、神聖不可侵犯的。他在軍中受傷被除役之後,卻沒有經濟、醫療和社會救助的補助。麵對體製的背叛和報復,尚恩憑藉妻子的愛與內心的仁慈,開始蒐集資料、說齣真相……
13 說齣真相——作者自身的真實故事
珍妮佛.弗雷是本書的作者之一,她指控父母性侵,卻遭到殘忍的報復。弗雷的父母成立瞭一個基金會,並將之公器私用,母親以無名氏的名義將她的隱私寫成信件、流傳散布。在一場專業研討會上,弗雷分享瞭她的親身經曆……
14 撥雲見日:麵對盲視背叛——隻有麵對背叛和隨之而來的痛苦,我們纔能成長並捍衛真相
所有勇敢嚮我們分享生命故事的人,揭露瞭背叛與盲視背叛的遺毒,同時也種下希望的種子。我們可以從背叛中復元,但是首先必須承認背叛的力量,以及盲視背叛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重生,一起創造全新的社會。
推薦閱讀
註釋
這本書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並不華麗,但卻充滿瞭力量和感染力。作者擅長運用一些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尤其喜歡它那種帶著憂鬱色彩的筆觸,仿佛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悲傷,但又不會讓人感到絕望。這種微妙的情感把握,是作者功力深厚的一種體現。而且,這本書的敘事流暢自然,文字之間銜接得非常緊密,讀起來毫無阻滯感。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被某些句子所打動,停下來,反復品味。這些句子,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雖然不耀眼,卻能照亮你前行的路。我喜歡它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在瞭故事的世界裏。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真相”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可以輕易揭露的東西,而是一個復雜、多麵,甚至可能充滿痛苦的定義。我喜歡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去思考。這種鼓勵思考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講瞭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更在於它帶給我的啓發。我會在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地迴蕩著故事中的情節和人物。這種深刻的思考,讓我覺得這次閱讀,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消遣,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甚至會去和其他讀者討論,每個人對“真相”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打破瞭固有的思維模式,讓你從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所熟悉的一切。
评分這本書的節奏把控得非常齣色,有張有弛,不會讓人感到乏味,也不會讓人覺得過於急躁。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利用文字來營造懸念,總能在關鍵的時刻,留下那麼一點點的信息,吊足你的胃口。然後,又會在你忍不住想要知道答案的時候,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這種起伏的節奏,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與故事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跌宕起伏的人生。我喜歡它那種緩緩鋪陳,然後突然爆發的張力。有些場景的描寫,真的是讓人心驚肉跳,仿佛能聽到自己心髒在劇烈跳動的聲音。但也有一些段落,又帶著一種溫情的筆觸,描繪著人性的美好,這種反差,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立體和飽滿。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放慢速度,仔細品味每一個字句,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情節走嚮的細節。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怎麼說呢,很有力量,但又不是那種嘶吼式的力量,而是一種內斂而深刻的衝擊。它不是那種用華麗辭藻堆砌的書,更側重於用簡潔、精準的語言去描繪人物的情感和內心的掙紮。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人物心理描寫的細膩之處,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都能被賦予深刻的含義,讓我感覺這些角色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麵前,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糾結和痛苦,都那麼真實。書中的對話設計也很巧妙,看似平淡的交流,背後卻可能隱藏著無數的試探和隱藏的動機,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話語中的深意。這種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變得充滿挑戰,也更加有趣,仿佛是在玩一場高智商的心理博弈。我甚至會幻想,如果是我處在主角的位置,我又能做齣怎樣的選擇,這種代入感,恰恰說明瞭作者功力深厚。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背叛”的錶麵描繪,它更像是在探討人性深處的復雜與脆弱,那些在極端壓力下,人們會做齣怎樣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以及這些行為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它不是那種強烈的恐怖感,也不是那種激烈的衝突感,而是一種彌漫在字裏行間,揮之不去的壓抑和不安。仿佛整個故事都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你看到的,隻是模糊的輪廓,而真正的真相,卻隱藏在霧氣深處。這種氛圍的營造,非常成功地烘托瞭“最不能碰觸的真相”這個主題。我甚至會覺得,自己在閱讀的時候,呼吸都會變得有些沉重,心跳也會不由自主地加快。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很多書中都難以體會到的。而且,作者在細節的描寫上也非常到位,無論是環境的描繪,還是人物的錶情,都充滿瞭暗示,讓我不斷地去猜測,去解讀。
评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那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作者在構建情節的時候,就像是在鋪設一個巨大的迷宮,每一個綫索都看似獨立,但又冥冥之中有所關聯。我一度以為自己已經猜到瞭真相,但很快就被作者的下一個轉摺打瞭個措手不及。這種“打臉”的感覺,雖然有點小小的挫敗感,但更多的是一種驚喜。它證明瞭作者並沒有把讀者當成傻瓜,而是真正用心在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不斷地在挑戰讀者的思維定勢。我喜歡這種不確定性,它讓我的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奮感。而且,這本書所探討的“真相”,並非那種非黑即白、簡單的對錯,它更加偏嚮於人性的灰色地帶,讓你在讀完之後,會忍不住去思考,自己所看到的“真相”,是否也隻是片麵的,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和動機。這種思考的餘味,是很多快餐式閱讀無法給予的。我甚至會去翻看前麵的章節,重新審視一些細節,試圖找到更多被我忽略的綫索。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能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同一個事件。作者似乎總能在關鍵時刻,切換敘事的視角,讓我們從不同角色的眼中去看待正在發生的一切。這種多視角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故事的層次感,也讓我更能理解角色的動機和情感。我不再隻是簡單地去評判誰對誰錯,而是開始嘗試去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做齣那樣的選擇,他們所經曆的痛苦和掙紮又是怎樣的。這種理解,讓我對書中的人物産生瞭一種復雜的情感,不再是簡單的喜歡或討厭,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共鳴。有時候,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反派”的角色,也有他們的苦衷,而那些看似“正義”的角色,也可能有著不為人知的陰暗麵。這種模糊不清的界限,反而讓故事更加真實,也更加發人深省。它迫使你去反思,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又能否如此清晰地界定善惡呢?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那種深沉的暗色調,配上隱約可見的裂痕,似乎預示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即將被揭開。拿到手時,它的紙質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分量,翻閱起來很有質感,這種細節的處理,已經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題材,而“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這個書名,就帶著一種天然的神秘感,仿佛在告訴讀者,這裏麵隱藏著比尋常背叛更令人窒息的真相,是那種一旦觸碰,就會攪動內心深處暗流的秘密。我喜歡這種需要慢慢剝開層層迷霧纔能抵達核心的敘事方式,感覺像是跟著主人公一起去探險,每一次的發現都伴隨著緊張和激動。作者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從開篇的幾個場景描寫,我就能感受到一種壓抑的氣氛,空氣中似乎彌漫著不安和隱忍,讓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真相”,會讓一個如此沉重地壓在人們的心頭,並且被冠以“最不能碰觸”的名號。這種設定,無疑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走嚮會是怎樣的,那些隱藏在平靜錶麵下的暗潮湧動,又會以何種方式爆發。
评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中的人物塑造,真的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最成功的之一。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擁有自己的生命,他們的性格鮮明,他們的動機清晰,他們的行為邏輯也都自洽。即使是那些配角,也並非隻是匆匆掠過的路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和情感,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也豐富瞭整個故事的內涵。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那些隱藏在他們錶麵之下的恐懼、欲望、遺憾,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我甚至會去猜測,如果某個角色的性格有所不同,故事又會走嚮何方。這種對人物的深入刻畫,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和掙紮,也更能理解他們為何會做齣那樣的選擇。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背叛”,往往不是一個人簡單的決定,而是由一係列復雜的情感和現實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评分“背叛:最不能碰觸的真相”這個書名,實在是太貼切瞭。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更是在探討那種隱藏在背叛之下,最令人不安,也最難以啓齒的真相。這種真相,可能關乎人性最陰暗的一麵,也可能關乎社會最殘酷的一麵。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如此沉重的主題,處理得如此引人入勝,並且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它不是那種直白的控訴,也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精心編織的故事,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思考,去感受。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直接的錶達都來得更加深刻。我喜歡它那種留白的處理,很多時候,作者隻是點到為止,剩下的,就交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和解讀。這種開放式的結局,雖然有時候會讓人感到一絲不甘,但同時也給瞭故事更廣闊的解讀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