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文學史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
著者
齣版者 出版社:五南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3/01/25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鏈接在頁麵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5-01-1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中國文學史只讓文獨占兩千多年,語這部分的文學幾乎無人談及,因此若要談國語文學史就要從語文剛剛分歧的時代,也就是從秦漢來說起。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便深知有「同文書」的必要,以一種文字作為統一的文字。然試想,當時疆域廣,方言多,政府只能用「文言」作為全國交通的媒介。不僅小百姓看不懂,就連小官也不懂得,只得制定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的維持,讓古文保存二千年的權威,直至科舉廢止,國語文學運動方才抬起頭來,不需要再躲躲藏藏了。所幸國語文一直沒有衰減,初民從習用的語言中,早已經直接產生文學,也就是歌謠,經過二千年的自由進化,國語文法越變越簡易,越變越方便,就成了一種全世界最簡易、最有理的文法。
本書特色
本書原系胡適在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國語講習所主講「國語文學史」課程時所用講義的石印本。本書從漢魏六朝編到南宋為止,沒有頭尾,只是文學史的中段,可分為三篇,分別為漢魏六朝的平民文學、唐代文學的白話化、兩宋的白話文學。與本書胡適的《白話文學史》互為補充參考,形成胡適筆下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
作者簡介
胡適
字適之,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宣傳民主、科學。
胡適提倡白話文和新詩,致力於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1957年,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1962年病逝,中央研究院於院內成立了胡適紀念館。另外,在研究院附近另有一胡適公園,為胡適的墓地。
胡適一生影響甚廣,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胡適文存》、《戴東原的哲學》、《白話文學史》、《盧山遊記》、《胡適文選》、《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四十自述》、《南遊雜憶》、《胡適留學日記》、《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著者信息
國語文學史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代序
第一篇 漢魏六朝的平民文學
第一章 古文是何時死的?
第二章 漢朝的平民文學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平民文學
第二篇 唐代文學的白話化
第一章 盛唐
第二章 中唐的白話詩
第三章 中唐的白話散文
第四章 晚唐的白話文學
第五章 晚唐五代的詞
第三篇 兩宋的白話文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北宋詩
第三章 南宋的白話詩
第四章 北宋的詞
第五章 南宋的白話詞
第六章 兩宋白話語錄
第七章 南宋以後國語文學的概論
圖書序言
第一篇漢魏六朝的平民文學
第一章古文是何時死的?
我們研究古代文字,可以推知當戰國的時候中國的文體已不能與語體一致了。戰國時,各地的方言已很不統一。孟軻說: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書中又提及「南蠻鴃舌之人」,也是指楚人。
又《韓非子》:「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可見當時的各地方言已很不相同。方言不同但當時文字上的交通甚繁甚密,可見文字與語言已不能不分開了。
戰國時文體與語體已分開,故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有「同文書」的必要。
《史記》記始皇事,屢提及「同書文字」(《琅琊石刻》),「同文書」(《李斯傳》),「車同軌,書同文字」(《始皇本紀》)。後人往往以為秦「同文書」不過是字體上的改變。但我們看當時的時勢,看李斯的政治思想,可以知道當日「書同文」必不止於字體上的改變,必是想用一種文字作為統一的文字;因為要做到這一步,故字體的變簡也是一種必要。
《史記》描寫人物時,往往保留一兩句方言,例如漢高祖與陳涉的鄉人所說。《史記》引用古文,也往往改作當時的文字。當時疆域日廣,方言自然也更多。我們翻開揚雄的《方言》,便可想見當日方言的差異,例如《方言》的第三節云:
娥,贏,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或謂之姣。趙魏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妦。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語也。
「通語」二字屢見於《方言》全書中。通語即是當時最普通的話。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二節如下:
敦,豐,厖,,幠,般,嘏,奕,戎,京,奘,將,大也。凡物之大貌曰豐。厖,深之大也。東齊海岱之間曰,或曰憮。宋魯陳衛之間謂之嘏,或曰戎。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燕之北鄙,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將。皆古今語也,初別國不相往來之言也。今或同;而舊書雅記,故俗語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為之作釋也。
由此可見一統之後,許多方言上的怪癖之點漸漸被淘汰了,故曰「今或同」。但這種語言上的統一,畢竟只限於一小部分,故揚雄當漢成帝時常常拿著一管筆、四尺布,去尋「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衛卒會者」,訪問他們各地的異語,做成十五卷《方言》。
既然當時的方言如此不統一,「國語統一」自然是做不到的。故當時的政府只能用「文言」來做全國交通的媒介。漢武帝時,公孫弘做丞相,其奏曰:
……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
—《史記》、《漢書》、《儒林傳》參用
可見當時不但老百姓看不懂那「文章爾雅」的詔書律令,就是那班小官也未必。這可知古文在那個時候已成了一種死文字了。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種政策,叫各郡縣挑選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師,讀書一年,畢業之後,補「文學掌故」缺。(也見《儒林傳》)又把這些「文學掌故」放到外任去做郡國的「卒史」與「屬」。當時太學,武帝時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加至百人,宣帝加至二百人,元帝加至千人,成帝加至三千人。凡能通一經的,都可免去徭役,又可做官。做官資格是「先用誦多者」。這樣的提倡,自然把古文的智識傳播到各地了。從此以後,政府都只照樣提倡,各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讀古書,自然不能不做那「文章爾雅」的古文。
這個方法—後來叫做科舉,—真是保存古文的絕妙方法。皇帝只須下一個命令,定一種科舉的標準,四方的人自然會開學堂,自然會把子弟送去讀古書,作科舉的文章。政府可以不費學校經費的一個錢,就可以使全國少年人的心思精力都歸到這一條路上去。漢武帝到現在,足足的二千年,古體文的勢力也就保存了足足的二千年。元朝把科舉停了近八十年,白話的文學就蓬勃興盛起來了;科舉回來了,古文的勢力也回來丁,直到現在,科舉廢了十幾年了,國語文學的運動方才起來。科舉若不廢止,國語的運動絕不能這樣容易勝利。這是我從二千年的歷史裡得來的一個保存古文的祕訣。
圖書試讀
None
國語文學史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國語文學史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國語文學史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國語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