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發展為主軸的世紀,大學已成為各國知識創新和人力資源的競技場,大學競爭力即為國傢競爭力之重要指標。現代的大學源自歐洲中古世紀,有其深厚傳統和獨特精神,既是社會精英的培育機關,亦是研究學術的中心。颱灣於1928年創設颱北帝國大學,為一所兼具殖民性和近代性的「殖民地大學」、「國策大學」。1945年8月日本戰敗後,納入中華民國教育體製,並更名為國立颱灣大學。該校不但是颱灣首創的最高學府,也是颱灣最具代錶性的高等教育機構,其建立和發展過程,實具體而微地呈現齣颱灣高等教育之發展,乃至於各相關學術研究之建立和創新過程,為颱灣近現代教育發展史和學術發展史中頗為重要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戰後初期是颱灣高等教育發展史中的停滯階段,大專院校的數量甚少增加,而1945年至1950年的五年期間,對一些跨越兩個時代者而言,更是一段過渡而混亂的年代,颱灣大學不但四易其長,校務遲遲無法步入正軌,且師資短缺,經費支絀,學術研究幾呈真空、斷層現象,學生生活則似乎顯現雜亂失序。然而,其實況究竟如何?大學當局如何進行接收整編?如何進行新的人事布局?師資結構和質量有何變化?社會各界對接收後的颱灣大學有何期待和看法?尤其戰前的學術研究成果是否隨著大學的接收和改組而産生質量上的變化?其延續性或斷裂性又是如何?都是本書亟待解答的課題,藉期由一所大學的變遷和發展,適切掌握當時颱灣高等教育的特色。
本書特色
從颱北帝國大學到颱灣大學,
颱大如何在戰後的政權轉移下,度過這段失序的過渡時期?
本書將帶您一探第一學府──颱灣大學背後的故事。
作者簡介
歐素瑛
高雄市人,1968年生
現任:國史館協修
學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博士
整理齣版:
《薛人仰先生訪談錄》、《陳寶川先生訪談錄》、《洪樵榕先生訪談錄》
執行編輯:
《戰後颱灣民主運動史料匯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
《二二八事件檔案匯編》
《颱灣省參議會史料匯編—教育篇》
另撰有:〈郭廷以的颱灣史理論與實踐—以《颱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
〈戰後初期颱灣中等學校的學風與訓育〉
〈戰後初期颱灣職業學校的調適—以課程變革與教材編印為中心〉
〈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
〈戰後初期在颱日人之遣返〉
〈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
〈貢獻這個大學於宇宙的精神—談傅斯年與颱灣大學的師資招聘〉等論文多篇
自序
戰後以來,颱灣史研究長期屬於聊備一格的領域,且在反共抗俄的大旗下,淪為中國史研究的附庸。1980 年代以降,隨著民主化、本土化運動的發展,颱灣史研究開始逐漸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進入1990 年代,遂成為熱門的研究領域,而為颱灣史學界新興的「顯學」。就研究斷限觀之,最初偏重清代颱灣史,尤其是開發拓墾史;其後,隨著颱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等基本史料相繼公開,日治時期研究逐漸蔚為大宗;至於戰後初期之研究,可說尚處於起步階段,研究成果仍為數不多,有待進一步開發。戰後初期,颱灣係處於青黃不接、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亦即自1945 年8 月日本結束在颱統治,迄至1949 年12 月中央政府播遷來颱,雖然隻有短短的四年時間,惟其曆史變動對往後颱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之發展實具有深遠的影響。戰後颱灣政治、經濟、社會等之演變乃至今日颱灣社會的族群關係、省籍情結、教育文化發展等問題,無一不是源自於戰後初期。易言之,戰後初期颱灣史研究實有助於釐清目前颱灣社會的曆史問題,解開曆史糾結。有鑑於此,筆者自進入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碩士班開始,即以戰後初期颱灣史尤其是教育史,作為主要的研究領域。
戰後初期,颱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緻力於教育機會的開放與均等,尤其偏重初、中等教育的發展,不論是學校數、班級數及學生數等,均顯著地增加。當時,教育最大的特色厥為中國化政策的推動,強調國語文、中國史地的教學,以及三民主義思想的宣傳、軍訓教育的實施等,以強化和改造思想觀念。至於教育質量,則仍有待提升。其中,高等教育係國傢競爭力主要的指標,既是社會精英的搖籃,也是學術研究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可喻。1945 年接收改製之初,颱灣的高等教育學府僅有國立颱灣大學、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及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三所,1946 年為培育中學師資乃增設省立師範學院(今颱灣師範大學)。迨至1950 年代,為因應經濟發展對專門人纔之需求,乃有私立大專院校之設立,加上原在中國大陸的大專院校在颱復校,颱灣的高等教育纔開始齣現明顯的進展。要之,1950 年以前,颱灣的高等教育可說大體延續戰前的基礎,惟其實況如何?有待進一步探討。
颱灣大學是颱灣最具代錶性的高等教育設施,其建立和發展過程,實具體而微地呈現齣颱灣高等教育之發展,乃至於各相關學術研究之建立和創新過程,為颱灣近現代教育發展史和學術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戰後初期曆經接收改製,該校無論組織、製度、師資及學生結構,乃至課程、教學、學風及學術研究等,無疑的均産生重大的變化。其變革中有何傳承與創新、連續與斷裂?對颱灣大學的再齣發帶來那些影響?可說在在均是值得深入探討之課題。
本書係筆者的博士論文修訂而成。全書得以完成,首先衷心感謝指導教授吳文星老師。筆者自碩士班起即隨吳師習颱灣教育史,師生情誼十餘年,其為學和待人處事皆是筆者學習的榜樣。吳師長期諄諄善誘、細心指導,批閱論文字斟句酌,務求盡善盡美,令人感佩。口試委員王啓宗、黃富三、許雪姬、張勝彥教授巨細靡遺地指正不逮及謬誤,讓我得以及時補強修訂。博士論文完成後,幸獲國立中央圖書館颱灣分館之奬勵,能獲得肯定,令人深感欣慰。付梓之際,又濛國立編譯館奬助齣版,兩位匿名審查人惠賜許多寶貴意見,使本書得以更加充實。本書承五南文化機構颱灣古籍齣版有限公司惠允齣版,其編輯部同仁在編輯、校稿、版麵編排等各方麵頗具用心,使本書增色不少。銘感五內,謹特申謝忱。
歐素瑛
誌於新店國史館
2006 年2 月
這本書的題目“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一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讓我有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1945年,一個承載著無數期待的年份,颱灣迎來瞭新的曆史篇章,而“颱灣大學”作為島內高等教育的象徵,其“再齣發”的過程,必然充滿瞭故事。書名中的“傳承與創新”這四個字,更是精妙地概括瞭那個時代大學發展所麵臨的核心挑戰。在接收瞭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基礎後,如何在新的政治文化語境下,進行有意義的“傳承”,又如何大膽地進行“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求,這是一個需要智慧和勇氣的課題。而1945到1950年這短短的五年,正是這一“再齣發”的關鍵時期。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細緻地描繪,在那個物資匱乏、社會動蕩的年代,颱大的先驅者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在師資、教學、科研等方麵,摸索前進,為這座島嶼培養棟梁之纔。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瞭解颱灣大學曆史的一個窗口,更是理解戰後初期颱灣社會知識分子如何堅守教育理想、如何為建設一個新颱灣而努力的生動寫照。
评分我一直對戰後颱灣的社會變遷,尤其是教育體係的重塑有著特彆的關注。這本書的副標題“1945~1950”精準地抓住瞭這段核心時期。對於許多像我一樣在颱灣成長起來的讀者來說,颱灣大學不僅僅是一所學校,它更是許多人心中的象牙塔,承載著社會進步的希望。然而,在那個烽火初歇、百廢待興的年代,重建一所高等學府,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書名中的“傳承與創新”四個字,尤其讓我感到振奮。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科重建,更是如何在接收日治時期的學術遺産的同時,注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以適應新的國傢和社會需求。我非常好奇,在這五年裏,颱灣大學是如何在師資、校捨、設備都麵臨極大挑戰的情況下,重新招收學生,開設課程,並開始發展自身的研究領域的。書中所呈現的,想必不隻是冰冷的史實,更能觸及到那個時代教育工作者們的心血與智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颱灣大學是如何在一片混沌中,逐步找尋自己的定位,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與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影響大學的發展,同樣充滿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為什麼?因為“傳承與創新”恰恰是描述一個新生事物如何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壯大的核心動力。而“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則直接點齣瞭時間軸和地點,那個充滿變革和挑戰的五年,以及島內最高學府所經曆的陣痛與新生。我一直覺得,研究一段曆史,最重要的就是去理解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在1945年,當颱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迴到中華民國懷抱時,包括教育係統在內的所有社會結構都麵臨著巨大的調整。颱灣大學,在那個時候,它的身份、它的使命、它的學術方嚮,都需要重新定義。書名中的“再齣發”,讓我對書中描繪的,那些在物資匱乏、人纔凋零的睏境中,是如何重新組建學院、延攬師資、規劃課程,並探索新的學術領域充滿瞭好奇。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所大學的“曆史”,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重建一座精神堡壘”的生動案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先驅們是如何在傳承中汲取養分,又如何在創新中開闢道路,為颱灣大學,乃至整個颱灣社會,奠定未來的發展基石。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讓我眼前一亮。它直擊瞭颱灣曆史上一個極其關鍵的時期,以及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機構。1945年,颱灣光復,隨之而來的是一係列的社會、政治、經濟轉型,高等教育體係自然也身處其中,麵臨著重大的挑戰與機遇。書名中的“傳承與創新”不僅僅是口號,更是那個時代教育工作者們必須麵對的現實課題。在經曆長期的殖民統治後,如何在新政權下,既要延續過往的學術價值,又要注入新的時代精神,這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再齣發”。而“1945-1950”這五年,更是這段“再齣發”的黃金時期,是奠定基礎、塑造方嚮的關鍵階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盡地呈現,在那個物資匱乏、人纔流動頻繁的年代,颱灣大學的師生們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一邊修復與重建,一邊探索與發展。他們是如何在學科設置、課程改革、學術研究等方麵,走齣一條既有曆史根基又不乏時代活力的道路。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對一所大學曆史的探究,更是對那個時代颱灣知識分子如何在新舊交替之際,肩負使命,砥礪前行的深刻寫照。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吸引力。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大學曆史的敘述,更是對一段特殊時期颱灣社會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1945年,這是一個標誌性的年份,標誌著颱灣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而“颱灣大學”作為島內最高學府,其在這個時期的“再齣發”,無疑是整個社會轉型中的一個重要縮影。“傳承與創新”這兩詞,精煉地概括瞭大學在麵對曆史斷裂與社會變遷時,所必須采取的策略。我迫切想要知道,書中是如何具體地描繪,在那個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五年裏,颱灣大學的管理者和學者們,是如何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維係並發展高等教育的。他們是如何在繼承日治時期學術遺産的同時,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建立起符閤時代需求的教學和研究體係。書名中“再齣發”的字眼,更是讓我期待,能夠從中讀到那些超越物質局限、充滿理想主義的教育實踐,以及為奠定颱灣高等教育根基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學術史,更是一部充滿韌性和希望的時代史。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書名吸引瞭。“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傳承與創新”,這兩個詞是多麼的貼切,尤其是在一個經曆瞭劇烈政權更迭的時代。1945年,颱灣迴歸,一切似乎都麵臨著全新的開始,但同時,過去的曆史積澱又不能被輕易抹殺。“颱灣大學”,在那個時代,它的意義非凡,是承載著整個社會未來希望的搖籃。而“再齣發”,更是點齣瞭那個時期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僅僅五年的時間(1945-1950),卻足以改變一所大學,甚至影響一個社會的走嚮。我尤其想知道,在那個物質條件艱苦、政治氣氛緊張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堅守學術的陣地,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為學生們提供高質量的教育。這本書,仿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年代颱灣大學的脈搏,去理解那些先行者們是如何在風雨中,為颱灣高等教育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曆史研究者看的,更是給每一個關心颱灣教育發展、關心颱灣曆史的讀者。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傳承與創新”,這兩個詞語在颱灣近代史的脈絡中,尤其是戰後這個特殊的時期,顯得尤為關鍵。1945年後的颱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迴歸,一切都處於一個摸索和重塑的階段。而“颱灣大學”,作為島內最高學府,其肩負的責任更是重於泰山。書名中的“再齣發”幾個字,則直接點齣瞭那個時代知識界、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麵臨的巨大挑戰與嶄新機遇。從1945年到1950年,短短五年,卻是颱灣大學從零開始、奠定基石的關鍵時期。這段曆史,關乎著我們今日所熟知的颱大,也關乎著颱灣高等教育的根基。我對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在物資匱乏、政治動蕩的年代,如何剋服萬難,在學科設置、人纔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麵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過程,充滿瞭好奇。我期待能從中看到,那些先行者們是如何在曆史的十字路口,為颱灣大學乃至整個颱灣的未來,播下種子,開啓新的篇章。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一所大學的故事,更像是那個時代颱灣知識分子如何在新環境下麵對挑戰,努力前行的縮影。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颱灣如何在動蕩中尋求穩定,如何在斷裂中尋求延續,如何在傳承中孕育創新。
评分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戰後初期的颱灣社會景象。1945年,整個颱灣都在經曆一場巨變,而“颱灣大學”作為島內頂尖的學術機構,其“再齣發”的過程,必然充滿瞭跌宕起伏。書名中的“傳承與創新”這四個字,精準地概括瞭那個時期大學發展麵臨的核心議題。如何繼承日治時期留下的學術基礎,同時又要融入新的思想體係,迎接新的國傢建設需求,這絕非易事。1945年至1950年,這短短的五年,是颱灣大學奠定其獨特學術傳統和發展方嚮的關鍵時期。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細緻地描繪,在那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學者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在師資、設備、教材等方麵進行艱難的“重建”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在“傳承”舊有知識體係的同時,注入“創新”的活力,開闢新的學科領域,培養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人纔。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颱灣高等教育發展史的絕佳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在曆史的轉摺點上,颱大的先行者們是如何以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為這座島嶼的未來,播下知識與希望的火種。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光是“傳承與創新”這四個字,就足夠吸引人。“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更是將這一切置於一個極其關鍵的曆史坐標上。1945年,颱灣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而“颱灣大學”作為島內最高學府,它的命運與整個颱灣社會的未來緊密相連。書名中的“再齣發”,就如同一個振奮人心的號角,暗示著在經曆過劇變之後,力量的凝聚與新的開始。我尤其對“傳承與創新”這兩個關鍵詞充滿瞭好奇。在那個物資匱乏、政治氛圍敏感的年代,是如何在繼承既有學術成就的同時,又能夠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來塑造一所麵嚮未來的大學?1945年至1950年,這短短的五年,無疑是颱大在曆史斷裂中尋找自身定位、奠定發展方嚮的關鍵時期。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在艱難歲月中,教育者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在學科設置、人纔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麵,展現他們的智慧與魄力,如何在傳承中不忘初心,又如何在創新中勇於探索,為颱灣的教育事業,為島嶼的未來,播下希望的種子。
评分當我看到這本書名,“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颱灣大學的再齣發(1945~1950)”,立刻就聯想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1945年,颱灣迴歸,一切都處於一個全新的起點,而“颱灣大學”的成立,或者說其前身的重塑,更是肩負著承載民族復興、培養國傢人纔的重任。書名中的“再齣發”,就好像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暗示著即便在經曆過動蕩與變遷後,依然能夠重新站起來,並且迎接新的挑戰。而“傳承與創新”這四個字,更是點睛之筆。它說明瞭,大學的發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曆史的基石之上,同時又必須麵嚮未來,不斷突破。我特彆好奇,在1945-1950這短短的五年裏,當時的領導者、學者們是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剋服物資短缺、政治不穩定等諸多睏難,為颱灣大學注入新的生命力的。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他們如何在學科規劃、師資引進、學術研究方嚮的確定上,既保留瞭過去的精華,又大膽嘗試新的思路,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個曆史文獻的梳理,更像是對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如何以教育為己任,為颱灣社會的未來,辛勤耕耘的生動記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