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文
第一章 環境法的概念
一、環境法的名稱 1
二、環境法的定義 5
第二章 環境法的保護對象
一、法的保護對象 19
二、環境法保護對象的界定 21
三、外國環境法的保護對象 26
四、大陸環境法的保護對象 34
第三章 環境法的調整對象
一、傳統法學理論關於法律調整對象的認識 39
二、環境社會關係——環境法的調整對象 41
三、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環境法的調整對象 47
四、客觀認識環境法的調整對象 50
第四章 環境法的調整方法
一、法律調整方法與環境法的調整方法 59
二、環境法調整方法上的不同認識 62
三、傳統法律調整方法——環境法的基本方法 66
四、生態化方法——環境法特有的調整方法 70
第五章 環境法律關係
一、環境法律關係的概念 75
二、環境法律關係的特點 76
三、關於環境法律關係的幾種觀點 78
四、環境法律關係的構成 79
第六章 環境法律體係和環境立法體係
一、環境法律體係的概念及其構成 92
二、環境立法體係的概念及其構成 94
三、環境法律體係和環境立法體係的區彆與聯係 96
四、中國的環境法律體係和環境立法體係 98
第七章 環境法律責任
一、環境法律責任的概念及特徵 105
二、環境民事法律責任 114
三、環境行政法律責任 124
四、環境刑事法律責任 134
第八章 環境權
一、環境權的生成背景與人權屬性 143
二、環境權的基本涵義 147
三、環境權入憲的實證考察 162
四、環境權可司法性的障礙與發展趨勢 169
第九章 環境法本位
一、環境法本位的概念 191
二、當代中國環境法製的實證分析——「義務本位」 198
三、「權利本位」——環境法本位的應然 213
四、從實然到應然——以權利為本位完善中國環境法製 225
第十章 環境法的功能
一、生態文明與風險社會的變遷 239
二、多元利益調整及環境法的功能結構 244
三、社會變遷中的環境法功能建構路徑 251
四、影響環境法功能建構的幾對範疇關係演變 256
五、社會變遷中的環境法功能運行趨勢 261
第十一章 環境法的人文精神
一、問題的緣起 269
二、人文精神是環境法閤理性的內在根據 279
三、環境法之人文精神的理性塑造 287
四、環境法之發展趨勢前瞻——人文精神的彰顯 309
第十二章 環境正義與法律錶達
一、環境正義——正義的一個新麵嚮 316
二、環境正義對法律錶達的需求 323
三、環境正義法律錶達的界限 327
四、環境正義法律錶達的關鍵 346
五、環境正義法律錶達的方式 356
第十三章 法律生態化
一、生態化的基本涵義 361
二、法律生態化的概念 371
三、法律生態化與法律社會化 382
四、法律生態化的特徵 394
第十四章 環境習慣法
一、問題的提齣 399
二、環境習慣法的曆史演變及啓示 401
三、環境習慣法的錶現型態 414
第十五章 全球環境法
一、全球環境法與法律的全球化 431
二、全球環境法形成的現實趨勢 438
三、全球環境法形成的法律文化解釋 455
第十六章 環境法律移植
一、環境法律移植的客觀基礎和外在動力 471
二、環境法律移植對中國環境法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475
三、環境法律移植的特點和價值重建 478
四、環境法律移植與法律本土化 486
五、環境法律移植與中國環境法發展展望 493
結 語 496
後 記
序文
考諸外邦,皆不逾百載;於神州大地,亦新秀未拙。此等情景,乃環境法學發展曆史之概略。覽國內環境法學之新近發展,從專業研究機構觀,最早唯有武大環境法研究所,自1981年建所以來,已三十又一載。武大環境法研究所之曆史,乃是中國環境法學發展曆程之縮影。建所伊始,武大環境法學人秉環境法治理想薪傳之新義,承中國環境法學開創之大任,精誠閤作,勵精圖治。迄今以觀,所積之科研,令人欣慰。其間,尤以環境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為求索之方嚮。是書之內容,亦循環境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展開,逐精細雕琢,期成類中之鶴,以告讀者。
是書之內容特色,最為顯著者當是學理性突齣,以環境法學基礎理論為核心論題,且學理性與係統性相統一。申言之,是書具備下述特點:
其一,環境法學基礎理論探討乃拙著之核心內容。環顧宇內,環境法學研究乃法學研究領域之新興科目,基礎不固,且理論框架亦待構建。故強基固本當為環境法學人學術研究之要務。是書研究之宗旨,旨在檢討環境法學基礎理論,諸如環境法之調整物件、調整方法,環境法之功能、本位,法權結構、環境正義以及環境法之人文精神等,以為環境法學學科強大之根本。
其二,學理性為顯著之特點。一般言之,凡社會科學研究之高階,必有深刻之學理追問與形而上之思辨。此乃學術研究之魂魄,社會科學研究當具備並彰顯之。拙作之內容,皆以此大意為首旨。
其三,雖凸顯學理性,亦不失內容係統性,且學理性與係統性之完備結閤乃拙著之又一特點。究理論與實踐之關係,若缺乏理論之思辨,實踐將無以展開,且不得要旨。唯有以學理思辨為基礎,繼而推演,方可大用於實踐。如此之邏輯,適達馬剋斯.韋伯所宣導之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統一。
時下環境法學之研究,多有弊陋。或將環境法學理論研究與環境法律製度建構等同視之,甚或顛倒主次。緻此類研究循形式閤理性而展開,僅注重製度研究之「抓手」,不僅錶現韆篇一律,缺乏學術研究之個體性,更易陷入「人雲亦雲」之泥淖,而遮蔽靈魂之自主性。或以「追星捧月」為己任,捕風逐影,求新求快,進而漸成「理論皆下品,唯有跟風高」之「時尚」,使得街巷碎語捷足大雅之堂,其結果必然無關環境法學研究之宏旨。
拙著之草成,承眾弟子鼎力相助,可謂師徒閤力、團結共誌之成果。
文章既齣,作者隱退。是書或優或拙,寄望方傢不苛批評指正。唯有此,方可不斷實現中國環境法學事業之繁榮。
康均心 著者謹識
身為一個平凡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環境問題感到憂心,但對於環保法律的運作,總是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直到我讀到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纔豁然開朗!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枯燥的法條堆砌,而是從根本上探討瞭環境法「為什麼」和「如何」存在。書中對於「環境損害」的定義,以及如何衡量和賠償環境損害,做瞭非常詳盡的論述,這對於理解許多環境訴訟的難點很有幫助。另外,我對書中關於「自然權」或「生態中心主義」的討論非常感興趣,這讓我思考,除瞭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外,我們是否應該賦予自然本身更深的法律關懷?這也連結到近年來討論的「自然權利」議題。作者在探討「環境監管」的理論基礎時,也詳細分析瞭不同監管工具的優劣,這對於理解政府如何推動環保政策,非常有啟發性。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讓我能夠更理性、更深刻地去理解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討論。
评分哇,收到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真是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環境議題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環境法規雖然不少,但有時候總覺得在學理層麵不夠紮實,跟不上實際發展的速度。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深入淺齣的論述吸引住瞭。作者並沒有直接丟齣條文或案例,而是先從環境法的基本概念、歷史演進、價值體係等宏觀角度切入,讓人得以建立一個紮實的理論框架。特別是關於「永續發展」在環境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與人權、經濟發展等概念的辯證關係,作者的分析讓我醍醐灌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環境法如何從傳統的「汙染防治」思維,逐步轉嚮「風險管理」與「預防原則」,這完全呼應瞭近年來颱灣在氣候變遷、基因改造食品等議題上麵臨的挑戰。此外,作者在探討不同國傢環境法發展模式時,也做瞭相當細緻的比較,這對於我們思考颱灣環境法的未來走嚮,提供瞭許多寶貴的啟示。整體而言,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越環境法的迷霧,看清其脈絡與本質。
评分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實在太對我的胃口瞭!我一直認為,許多環境議題的爭議,往往源於對基本理論的理解不夠透徹。例如,關於「誰來承擔環境責任?」這個問題,傳統的侵權法理論雖然適用,但在複雜的跨界汙染、世代正義等問題上,顯然力有未逮。這本書恰恰深入探討瞭環境責任的多元麵嚮,從國傢責任、企業責任,到個人責任,甚至加入瞭「汙染者付費原則」背後的倫理意涵。書中對於「公共利益」與「私權」在環境法中的權衡,也做瞭非常精闢的分析,讓我理解到為什麼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有時會齣現看似犧牲個人利益的情況,但其背後卻是為瞭整體社會的長遠福祉。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環境權」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單純的生存權,更包含瞭接受良好環境的積極權利,以及參與環境決策的程序權。這些理論上的闡述,對於我們理解許多環保運動的訴求,以及評估政府在環境決策上的閤法性,都非常有幫助。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聯想到近年來颱灣許多環境爭議事件,例如電廠的空氣汙染、工業區的地下水汙染等,書中的理論正好可以提供一個分析的工具。
评分這本《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一直對法律的理論基礎很感興趣,但環境法部分,過去接觸的內容相對零散。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得以係統性地建立起對環境法基本原理的理解。作者在闡述「預防原則」與「補救原則」時,做瞭非常細緻的區分,並且探討瞭兩者在實際運作中的張力。尤其讓我感到驚豔的是,書中對於「環境影響評估」製度背後的理論基礎,以及其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瓶頸,做瞭深入的剖析。這讓我更清楚為何環評製度在颱灣會引發這麼多討論,其根本原因往往在於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此外,我也從書中學到瞭許多關於「環境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的理論依據,這對於我們理解為何環保團體會積極爭取資訊、參與決策,有瞭更為清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環境議題的角度,變得更加專業、更加深入,不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現象。
评分坦白說,我在翻閱《環境法基本理論研究》之前,對於「環境法」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比較技術性的層麵,像是如何管製排放、如何進行環評等等。然而,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觀念。它從一個更為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角度,來審視環境法的核心價值與演進。我被書中對「環境倫理」與「環境正義」的討論深深吸引。作者並不是隻講法律條文,而是探究為何我們需要環境法,以及環境法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例如,對於「世代正義」的探討,讓我深刻反思我們當代對環境的破壞,將會對後代子孫造成多大的影響。書中也觸及瞭「生態係統服務」的概念,以及如何在法律上將這些無形的價值納入考量,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我對於作者在處理「全球化」對環境法衝擊的分析也印象深刻,例如國際環境公約的效力、跨國企業的環境責任等,這些議題都與我們颱灣所處的全球環境息息相關。總之,這本書不僅是法學專業人士的寶典,對於任何關心地球未來、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都能提供極為深刻的啟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