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目
齣版序 許玉秀∕ I
推薦序 李震山∕III
推薦序 陳誌輝∕V
自 序∕VII
簡 目∕IX
詳 目∕XI
圖錶目錄∕XXI
縮語錶∕XXI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動機∕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各章主題∕2
第三節用語辨析∕5
第二章法益理論前史-從啓濛到復闢時期∕10
第一節實質犯罪概念的啓濛自由主義根源∕10
第二節Feuerbach以刑法釋義學承接啓濛思想∕17
第三節復闢時期的實質犯罪概念∕27
第四節法益理論前史對於今日的意義∕35
第三章形式法治國的法益理論∕37
第一節今日的法益概念提齣於德國第二帝國∕37
第二節威瑪共和與新康德主義法益理論∕66
第四章法益概念於納粹時期麵臨的挑戰∕92
第一節納粹主義的政治與學術思想∕93
第二節法益侵害說存廢論戰∕97
第三節新黑格爾哲學與現象學影響下的法益理論∕104
第五章法益概念於基本法前期的重建(~ 1970年代刑法改革)∕119
第一節基本法的基本精神∕119
第二節J?ger藉由風化罪展現的刑事政策嘗試∕123
第三節Sax和Roxin的基本法論證∕140
第四節其他從基本法展開論述的法益學說∕147
第五節法益理論在二戰後第一波刑法改革的成就∕165
第六章當代憲法理念中的刑法任務與法益保護∕168
第一節從國傢任務而來的刑法任務∕170
第二節憲法上對法益的正麵定義有限∕175
第三節憲法上對刑法任務的負麵排除∕189
第四節小結-法益理論得證∕225
第七章刑法中的集體法益∕227
第一節國傢任務變遷與法益的一元、二元之爭∕227
第二節集體法益的基本架構.∕249
第八章結論∕289
第一節認識法益理論的兩大脈絡-憲政思想史與釋義學史∕289
第二節法益理論史前半段的成就與未解難題∕289
第三節當代實質法治國的法益理論 ∕298
第四節結論的結論∕310
參考文獻∕318
春風煦日論壇簡介∕335
齣版序
想要研究德國的法益理論,不能不看這一本關於法益理論的經典之作:Knut Amelung教授的博士論文兼教授升等論文《法益保護與對社會的保護》(Rechtsguterschutz und Schutz der Gesellschaft, 1972);想要撰寫關於法益理論的專論,沒看完這本書,根本不該動筆。但是要看完這本書,處理裏麵所呈現的觀點到一定的程度,十分不容易。2002 年以後,必須進一步處理的文獻,增加這本書:Roland Hefendehl教授的教授升等論文《刑法中的集體法益》(Kollektive Rechtsguter im Strafrecht, 2002)。
宏彬自動自發地讀完第一本書,相當澈底地處理從當中所解讀齣來的觀點,並且提齣相當成熟的研究心得;對於第二本書,也完整地處理瞭其中的核心觀點。不管是理論的分析、觀點的論述、文字的錶達,都十分流暢清晰,整本論文更是幾乎找不到錯彆字。論文撰寫期間,我們透過電子郵件進行幾次的意見交換,然後就是一年後針對論文草稿進行部分結構的調整。換句話說,宏彬的論文,幾乎完全靠自己獨力完成,我因此知道,得天下英纔而教之,意思就是老師可以受學生庇蔭。
這本論文雖然不是我在政治大學法學院服務期間所指導完成的最後一本論文,但宏彬卻是找我指導碩士論文的最後一位學生。宏彬以他的天分和努力,就法益理論,在刑事法、甚至憲法領域,為颱灣留下一份十分珍貴的學術資産,也為我在政治大學法學院的學術生涯,劃下一個圓滿的句點。我為自己的一段教學生涯感謝他,也為在政治大學法學院創立的春風煦日論壇感謝他。
宏彬已經開始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修習博士學位,如果秉持一貫追根究底的學習態度,一定會發現既有的不足,能夠以欣喜的態度,麵對自己的不足,就不會驚慌,隻要不驚慌,不僅能復製過去美好的寫作經驗,而且必定會有超越的驚喜。我深深期待、也相信宏彬能再完成一本精彩的學位論文。
許玉秀2011年10月10日
推薦序1
有幸參與鍾宏彬先生碩士論文口試,拜讀其《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大作,並於口試問答中,進一步瞭解該論文可貴之處。三位口試委員不謀而閤的給該論文罕見的高分,有機會將受到高評價的專業論文推薦齣版,以饗讀者,自是樂意為之。
在憲法上欲尋得刑法法益理論的基礎,誠屬不易。因為該兩學術領域皆有豐富內涵,演進上各有不同時空背景,在動態發展中欲覓得交錯點,需要敏銳而有自信的觀察。又刑法理論先於成文憲法而發展,憲法形成的基底亦非一日造成,作者就該兩領域初步沉澱而又未被時代所拋棄的部分,相互攀引爬梳,考其交互影響,相當費心。盡管大作將之限於德國視野,從而限製瞭研究範圍,但要將兩者關係安排妥適提齣閤理結論,就需有初生之犢的勇氣。僅此,該論文就有值得一窺究竟的價值。
為瞭尋得憲法與刑法法益理論匯流脈絡,作者在指導教授的提示下,已就德國近兩百多年來關於法益理論的重要專論,作閤理輪廓介述,其不僅是釋義學的陳列,尚有哲學、政治史的關懷,且及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相關判決之析論。就所整理齣可供法益論述的憲法脈絡部分,對有意就此方麵為後續研究者,既可發揮墊腳石功能,亦具備敲門磚的功用。當研究纍積到有一定共識後,亦可於未來作為檢證我國理論與實務,特彆是司法院大法官釋字中相關問題之分析,裨益法治健全發展。
誠如作者於文末所指齣:「法益概念若不甘於僅是遵從立法者的指示,而是想要反過來有指導、約束立法者的力量,它就不能隻做個釋義學概念,而必須承認自己帶有政治色彩,是刑事政策概念。當代唯一有拘束力的政治思想,就是憲政理念。法益概念提齣的任何命題,都必須在憲法上有立足點,纔可能發揮自由主義的功能,也纔不會隻是天馬行空的口號。」現代民主法治國傢除行政法與憲法有融為一體之現象外,刑事法領域甚至民事法領域,願意親近憲法,作為源頭活水充實憲法,進而接受憲法支配,厚實憲政基礎,是個人所最樂見,而這本著作正積極體現這層意義,乃願重申樂為推薦該論文齣版之旨意。
李震山 2009 年10 月30 日
推薦序2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近年來難得一見、優異的碩士學位論文。
刑法課堂上,有學生曾經提問:「每一項刑罰製裁規範背後都各有其保護的法益,無論是個人法益或是集體法益。然而法益概念並非明文地規定在刑法規範中,我們為何要保障一個如此不明確的抽象概念呢?如此抽象的法益概念是否能在憲法中找到根據?」。這個不簡單、實屬睏難的疑問,在這本傑齣的專論中,可以一一獲得解答。
作者擁有極為優異的德文文獻閱讀能力,藉助Amelung的專論,極為敏銳地揉閤憲政思想史和法益釋義學史兩種不同的觀察角度,勾勒齣法益理論的發展。從論文的第二章起至第五章,作者以非常流暢的文筆,搭配不同時期的政治思想背景,分析早期至近代的法益理論之發展:從起自啓濛自由主義時期的根源發展、Feuerbach承接啓濛思想主導製訂齣一部影響後來德國1871 年帝國刑法典的1813 年巴伐利亞王國刑法典,一直至復闢時期Birnbaum嘗試從超實證角度建立自然的犯罪概念,為法益理論發展的最初階段,勾勒齣清楚的輪廓;進入形式法治國時期,則分析Binding創設的法益概念、Liszt的法益理論利益說,以及其他同時期學者對利益理論的解讀,接續開展齣深受新康德主義影響的威碼共和時期刑法法益理論;緊接著論述法益概念在納粹時期所麵臨的巨大挑戰,甚至有被連根拔除的危機,由Schaffstein和Dahm引發對法益概念的全麵檢討,HellmuthMayer接棒以行為的意義挑戰純粹從結果麵嚮來討論的法益侵害理論,一直到破除前人區分規範效力和法益盲點的Welzel所提齣的真實法益學說,為二次戰前的法益理論發展做瞭精確的詮釋;戰後法益概念的重建,則從Herbert Jager, Sax, Roxin, Rudolphi, Otto, Marx和Lampe等學者的著作,予以深入分析。一氣嗬成的文筆,搭配作者提醒當時所處特殊的政治背景,讓讀者對於法益理論在刑法釋義學的發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六章與論文主題緊密結閤,檢驗曆來的法益理論是否可能在憲法上找到根據,受憲法支持,並由此産生拘束立法者的力量?並藉助男同性性行為案、大麻案和兄妹和姦案三則德國憲法法院判決,檢測法益理論拘束立法者的能力。
論文的第七章則藉助Hefendehl於 2002 年的專論《刑法中的集體法益》,嘗試對集體法益進行有體係的論述,以答覆法益理論如何因應時代潮流,參與國傢為實現社會國原則所産生的新任務。論文的最後一章,作者並非單純把各章的結論重行謄錄一次,而是很體貼讀者地,為這本閱讀上稍有難度的專論寫瞭一章閱讀時的「使用說明書」。
從以上對作者於這本專論各章節所做的努力,可以得知,這絕對是一項非常睏難的任務,本人很高興見證這件傑齣作品的誕生與齣版,對於日後我國對此項議題有興趣進一步研究者,這本著作會是目前最重要的一本中文專論。
陳誌輝
自序
本書微幅修改自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係於2009 年審查通過的碩士論文《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在齣版前的這段時間,文獻盡力更新至2010年8 月,若有疏漏尚請海涵。
關於內容:若要迅速取得各章簡介和重點,建議先閱讀1. 兩篇《推薦序》, 2.《第八章第四節 結論的結論》。
要提醒的是:本書雖以《法益理論》為題,但讀者不會在書中得到類似自然法那樣恆久不變、絕對正確的法益定義或清單,而是將法益理論的發展當作最佳樣本來藉題發揮,因為法益雖是現代刑法學最最基礎的概念,卻也是最具爭議、最眾說紛紜的概念之一。
主軸毋寜是刑法學方法論如何於各個時代中受政治、時代思潮的影響,最終映像到法益概念的定義裏(第二至五章);當然對今日最重要的,是民主憲政對法益概念的影響(第六章);處理完前麵這些很政治的部分之後,瀏覽式地列齣法益概念於當代釋義學中的應用、潛在議題(第七章);最後則將全書中錯綜復雜的政治和刑法學相互關係,概要地再說成一段故事(第八章)。
作為一本正式齣版的專論,本應製作關鍵詞索引附於書末,但由於【詳目】中各章、節、項、款的標題,就已詳細提示若要研究法益理論時不可不注意的人物、時代、理論或概念名稱及其精要,兩篇推薦序更是比自己寫的摘要還直指核心。我也曾數次嘗試再做一份關鍵詞索引,結果發現隻是畫蛇添足,因此最後省略之。
碩士畢業後,匆匆抱著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氣負笈德國,一年多來深感我國與德國在刑法學進展上的差距豈止一個世代。竭力追趕之際,原先雄心壯誌要給本書添加的章節,例如第六章和第八章多次預留伏筆的「刑法上的感受保護」,以及其實隻對集體法益理論做瞭摘要、尚待補完分析的第七章,都變得無暇亦無餘力續筆,甚感遺憾與慚愧。另外,寫作過程就已知與法益理論密切相關的「行為類型之研究」(其重要性見第七章第二節),或者在結論章最尾端所預測的、標題也許可與本論文對仗之「罪責原則的憲法基礎」,則期待更多有誌者協力完成這幅巨大的拼圖1。簡陋小書,惟願能在法益理論方麵忠實傳遞德國學理,俾使我國引用時不生重大誤解,更願我一磚一瓦地砌上仍極為不足的能力,早日以所學貢獻社會。
最後是一點情緒。去國懷鄉的生活難免低潮,難得返傢,慨嘆滄桑之際,亦倍感親友師長全力相挺的溫馨。謹以此文獻給陪我一路走來的各位,詳細謝辭可酌參當年送藏政大圖書館的論文,更參照心中切切思念:
莊振益,鍾王素瓊,鍾瑞景,莊淑卿,鍾雅婷,鍾瑞寅;許玉秀,李震山,陳誌輝,李聖傑,何賴傑,徐育安,陳正德,許芝薰;陳彥廷,黃新展,丁友珊,陳冠如,陳佩卿,廖怡清;林宜均,劉川豪,林虹翔;鍾葦怡,葉佳韻,吳嘉雯,洪麗雯,林宛怡,黃麗玲,林記弘,林昱廷,林明煌,吳梓榕,馮聖晏,陳柏良,洪兆承,戚本律,王士帆,何靜宜,彭文茂;林幸儀,洪敬庭,王冠儒,邱信揚,傅璿燁,徐孟彤,盧瀅翔,黃常寜,賴嘉民,李欣卓,計曉昀,羅明阼,龔詩皓,陳桂芬,洪澤元,葉登科,邱珮琳,Isabella Rong;Tatjana Hornle,Rolf Schlegel,後藤啓介…
以及特彆獻給在我異鄉求學時辭世的
鍾天賜,莊王玉珠。
飛過人間的無常,纔懂愛纔是寶藏。
鍾宏彬 2012.03.09 Berlin
這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絕對是近幾年憲法學領域的一股清流!我本來對法益理論隻是略知皮毛,覺得它好像有點抽象,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作者沒有直接堆砌艱澀的法理概念,而是從憲法的核心價值齣發,一步步勾勒齣法益理論的輪廓。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梳理不同學派對於“法益”的界定,從早期古典的保護法益論,到後來發展齣的社會法益、個體法益等,期間還穿插瞭不少大陸法係和英美法係的代錶性學者觀點。這部分的梳理非常嚴謹,引用瞭不少一手資料,讀起來就像在跟著一位博學的導師進行一場深入的學術對話。 而且,書中還花瞭很大的力氣去探討法益與憲法基本權利之間的互動關係。比如,在討論國傢乾預自由權利時,法益是如何被作為正當化理由的?這種理論上的抽象思考,作者卻能結閤颱灣地區憲法實踐中的具體案例,比如言論自由、隱私權等,進行細緻的分析。讀到這裏,我纔真正體會到法益理論在解釋憲法權利限製時的重要性和解釋力。 書中還有一個章節,探討瞭法益概念在不同法律部門的適用,從刑法、行政法到環境法,甚至還觸及瞭科技法領域的最新發展。這種跨領域的研究視角,讓法益理論不再僅僅局限於憲法學的象牙塔,而是展現齣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對我這種對法益理論的實際應用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簡直是寶藏。 總而言之,如果你對憲法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有追求,或者你和我一樣,想要從一個更根本的層麵去理解法律的價值基礎,這本書絕對值得你仔細閱讀。它不僅提供瞭紮實的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啓迪瞭我們如何運用這個框架去審視和解釋現實中的法律問題。
评分對於《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這本書,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實在”。你不會讀到太多空泛的理論口號,更多的是一種紮實的學理建構。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明確瞭本書的研究目標:要從法益的視角,去解析憲法的基本原則與製度。 書的前幾章,作者花瞭大量篇幅來梳理法益理論的發展脈絡。從古典的“法律保護之對象”到現代的“受憲法保障之利益”,這個演變過程被清晰地勾勒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法益概念的“能指”和“所指”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區分。他認為,法益不僅僅是法律所保護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它是憲法價值在具體法律實踐中的體現。 書中對法益的類型學劃分也很有啓發性。他區分瞭“生存性法益”、“發展性法益”和“象徵性法益”等,並試圖以此來解釋不同憲法權利的性質和保護強度。這種理論上的精細化,讓原本有些模糊的法益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操作。 然後,作者將這一理論框架應用到憲法解釋中。他以幾個經典的憲法案例為切入點,比如國傢對公共衛生的乾預、對文化産業的扶持等,去分析這些行為背後的法益支撐。他強調,憲法解釋的關鍵在於識彆和衡量法益,並在此基礎上判斷國傢行為的閤憲性。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迴避理論的復雜性,但又能將其置於一個清晰的框架下進行講解。如果你對法益理論在憲法解釋中的實際應用感興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和深入的分析。它讓我對憲法文本背後的價值追求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沒有那種嘩眾取寵的標題,但內容卻相當紮實。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它試圖從一個非常根本的層麵去解釋“為什麼要有法律”以及“法律要保護什麼”。 書中非常精彩的一點,就是作者通過對法益概念的追溯,揭示瞭法律製度演進的曆史邏輯。從古代法對生命、財産的粗糙保護,到現代法對人格尊嚴、環境生態的精細關照,這種演變過程的背後,正是法益概念不斷豐富和深化。作者將這種曆史進程與憲法的精神相結閤,讓我看到瞭法益理論的生命力。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法益”的“多重維度”的分析。作者並沒有把法益看作是單一的、靜止的實體,而是將其理解為一種動態的、多層次的價值集閤。他討論瞭法益的“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以及它們在不同法律情境下的權重和取捨。 而且,書中還花瞭不少筆墨來探討法益理論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作者通過分析一些重要的憲法判例,展示瞭法官是如何運用法益理論來作齣裁判的,比如在涉及國傢安全、公共秩序等敏感問題時,如何權衡法益的衝突。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憲法解釋的實際操作非常有幫助。 此外,本書在理論的嚴謹性上做得非常好,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學者的觀點,並且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和評析。但是,他並沒有陷入純粹的學術爭論,而是始終圍繞著“法益與憲法基礎”這一核心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閤起來。 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憲法和法律的絕佳視角。它不僅拓寬瞭我的理論視野,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法律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這本書,怎麼說呢,它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解開瞭一道一直以來在我腦海裏盤鏇的謎題。我常常在想,法律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法律保護的到底是什麼?這本書用“法益”這個概念,給齣瞭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答案。 作者在開篇就提齣瞭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國傢需要通過法律來乾預個體的自由?這種乾預的正當性基礎究竟在哪裏?而這本書的核心就在於,它將“法益”視為迴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書中詳細闡述瞭,法律的設立和實施,本質上是為瞭保護某種“法益”,而這種法益,又是與憲法所確立的價值和目標緊密相連的。 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層層地剝開洋蔥,越往裏走,越能看到事物的本質。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接受“法益”這個概念,而是對其進行瞭深刻的批判性審視。他分析瞭不同學者對法益的理解差異,特彆是那種將法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簡單劃等號的觀點,並提齣瞭更為精細化的區分,比如區分瞭個人法益、公共法益,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共同法益”等等。 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法益與憲法權利的分析。他指齣,在許多情況下,憲法權利的限製並非 arbitrary(武斷)的,而是為瞭保護更高層次或更重要的法益。這種解釋框架,讓我對許多看似“不閤理”的法律規定有瞭新的理解。比如,在環境保護法中,限製某些工業活動,其根本目的就是為瞭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一公共法益。 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憲法和法律。它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是冰冷的條文,而是為瞭追求某種價值,為瞭保護某些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而存在的。這本書的深度和思辨性,絕對能讓你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巨大的啓迪。
评分《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手的時候,覺得名字有點“硬”,心想會不會是那種隻適閤學界大佬看的書。但讀下去之後,完全改觀瞭!它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很多一直以來的睏惑有瞭新的解答。 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憲法不僅僅是權利的宣言,更是國傢權力運行的邊界。而劃定這個邊界,最重要的理論工具就是“法益”。他認為,國傢之所以有權對社會進行乾預,並限製個體的某些自由,前提是這種乾預是為瞭保護某種比個體自由更重要的“法益”。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法益”與“公共利益”的辨析。作者認為,雖然兩者很多時候是重疊的,但“法益”是一個更具有操作性和分析性的概念。他詳細地討論瞭如何識彆和界定不同的法益,比如生命、健康、財産、自由、人格尊嚴等等,並且分析瞭它們在憲法中的地位和層級。 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作者還探討瞭法益理論在處理現代社會復雜問題時的局限性和挑戰。比如,麵對新興的技術發展,例如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我們應該如何去識彆和保護與之相關的法益?這些討論非常具有前瞻性,讓我看到瞭理論研究的活力。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平易近人,盡管內容很深刻,但作者善於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來闡述復雜的理論。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反而會有一種跟著作者一起思考的快感。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深入理解憲法是如何規範國傢權力的,以及法律的根本目的究竟為何,這本書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它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理論工具,來幫助我們分析和理解那些復雜的社會和法律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