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刑法基本概念∕1
第一節 刑法的意義∕4
壹、刑法是什麼?∕4
貳、刑法的形式∕5
第二節 刑法的目的∕10
壹、直接目的:罪刑法定∕11
貳、間接目的:刑罰功能問題∕13
參、刑法目的概念之現實∕42
第三節 刑法的效力範圍∕45
壹、刑法在時間因素上的效力∕45
貳、刑法在事件因素上的效力∕48
參、時 效∕63
第四節 刑事法律效果∕66
壹、刑 罰∕66
貳、保安處分∕88
第二章 犯罪基本概念∕103
第一節 罪刑法定主義∕107
壹、罪刑法定主義的意義∕107
貳、罪刑法定主義的具體標準∕111
第二節 行為概念∕144
壹、概 說∕144
貳、行為理論∕148
參、理論的再檢討∕152
肆、「行為」的定義∕155
伍、關於原因自由行為∕159
陸、法人之犯罪能力問題∕166
第三節 犯罪結構∕169
壹、犯罪是不法而且有責任的行為∕169
貳、二階層理論與三階層理論∕179
參、故意過失概念之定位∕187
肆、犯罪結構上的基本犯罪(不法)類型∕196
第三章 不法構成要件∕199
第一節 不法構成要件概念∕204
壹、不法構成要件的形式∕204
貳、不法構成要件的意義∕209
第二節 成文不法構成要件∕219
壹、依法令之行為∕220
貳、公務員服從命令之行為∕222
參、業務上之正當行為∕225
肆、正當防衛之行為∕226
伍、緊急避難之行為∕252
第三節 不成文不法構成要件∕264
壹、正麵要件:因果關係∕264
貳、負麵要件∕289
參、關於其他阻卻「客觀歸責」事由∕339
第四章 主觀不法∕357
第一節 過 失∕361
壹、主觀不法概說∕361
貳、過失理論概況∕363
參、過失概念內容探討∕369
肆、過失與行為時∕393
伍、有認識過失?∕396
陸、特殊過失型態∕399
第二節 故 意∕412
壹、故意概念理論概況∕412
貳、故意概念內容探討∕415
參、故意概念與過失概念的關係∕457
肆、故意與行為時∕465
序 言
本次改版距前版齣版已經又過瞭六年的時間,這當中並沒有什麼重要相關法律的變動,所以改版內容除瞭新的實務、學說資料的補充或非重要段落的刪除外,最主要的,部分是意見的改變(擇一故意、間接犯罪的著手)或增加(犯意變更、結閤犯、單純一罪之確認等),部分是論述架構以及錶達文字上的更張(幫助犯的因果關係、注意義務與過失概念的關係、對客觀危險和風險提升概念的評論、不作為犯概念、犯罪人概念等)。希望透過這一些調整,可以讓閱讀者更精確掌握本書所要傳達的觀念。
雖然本書立場一貫強調的是,學習的意義不在對所謂答案的記憶,而是在對人情和事理的顯影,但是近年來在社會現實壓力下,所謂標準答案成為國傢考試係統和學習者共同追逐的目標,補習班也取代法律學院成為主要法學教育的場所。就此,從期待可能性的角度,特彆是對於學生,我們無法說要如何去抗拒社會現實的壓力,隻不過我們近幾年來可以看到的是,學校裏的學生和投入實務的法律人,正因為放不下,大緻上越來越沒有自己說理解決問題的能力、信心與興趣。至於談到怎麼辦的問題,其實這也不是理論上怎麼辦的問題,因為這就是態度的問題。好像有人酗酒,理論上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不要喝酒,問題是,人類的學習途徑嚮來就不是理性,而是情緒;對於喝酒的人而言,不喝酒也會讓人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下去。
根本的問題當然是,學習法律理論要作什麼?保守的觀念裏,習慣把法律當作公平正義的化身,但是曆經現實的考驗,法律學領域內部對於法律學的基本意義也有截然的分歧。不但在實體法領域裏,實證主義者認為,法律說什麼(Rechtsprechung),就是什麼,在程序法領域裏,所謂的客觀與中立也被和當事人主義的形式劃上等號。「法律說什麼,就是什麼」,此一命題在麵對專製獨裁的曆史經驗裏也有其妙用,問題是方法上的質疑:法律本身果真曾經說過什麼?以及,在沒有目的思考的情況下,所謂客觀與公正的標準要立足於何處?事實上,當我們以武器對等的理由而反對法官主動介入事實調查的時候,所謂武器對等不也是一種目的思考下的産物嗎?更甚者,我們固然不捨於辯方係統麵對強大檢察係統時所顯現齣來的弱勢,因此在訴訟程序上想起瞭武器對等的概念,但是在檢察係統怠惰,特彆是檢察係統淪為執政者私人利益鬥爭的工具時,這個社會裏武器對等過瞭嗎?從此可以看得齣來,無論是抽象之自然法理論與實證法理論,或是職權主義與當事人主義,都是現實因緣際會的産物,沒有什麼理論上對錯的意義,至於實際上對於不同主義的引用,也是個彆利害關係下的各取所需。
麵對全球化之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風潮,個人人格要被開放,所以廣大勞動者要在血汗工廠「追求卓越」,換來每個月新颱幣兩、三萬元以支應一傢人生存所需。一樣麵對新自由主義的風潮,國傢概念必須被開放,所以像非洲人必須與血鑽石為伍一般,我們的生活裏不能沒有三聚氰氨,不能沒有瘦肉精,也不能沒有SSCI。抽象層麵上,法律體係作為國傢概念的一個環節,其刑事法理論也不例外的在「自由」的旗幟底下開放。刑事法理論的開放,第一個麵嚮是對於國際強權的開放,也因此美國人在所謂智慧財産權相關議題上可以(透過本土資本階級的共同利益關係)左右我國的刑事立法。刑事法理論的開放,第二個麵嚮是對於國內社會人民的開放,例如不久前的白玫瑰運動,程序角度的開放是對訴訟案件的全民公審,實體角度的開放則是廢棄刑法開門見山所揭示的罪刑法定主義。刑事法理論的開放,最後一個麵嚮是對於執政者之私人的開放,典型例如二○一二年國內總統大選,執政者動員國傢資源全麵性的為執政者競選;理論上,黨國不分是一個國傢當中可能存在之最終極的貪腐,然而如同人類曆史所呈現的,人類天生健忘於理論,特彆是在民主概念的包裝下,既然人民選擇重迴颱灣五十年前黨國不分的體製,自然也沒有人能夠去贓否其是非。以上三個刑事法理論開放的麵嚮,不但技術上不可分割,更重要的是背後一緻的哲學,亦即統治人類價值思維領域者依然是生物學上的達爾文主義。
於是我們看到,法律理論本身的定性隻在於傳授論述的技術,而不可能傳授做人的品格。說得更徹底一點,法律解釋學的彰顯與否,和整體人民福祉並無任何一絲關連性。也因此,法律人之自我如果為其身上的標簽而感覺空虛或不安,那麼純粹就知識層麵而言,隻能從法律學以外的文學、哲學或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概念領域去擷取養分,因為至少在哪裏,我們比較有機會看到法律的真麵目。相同的道理,刑事法的學習,絕對不能缺少犯罪學及刑事政策的認知。至於道德概念作為最後唯一真實的價值,則已經不是理論可以著墨。
本書的改版,感謝元照齣版公司在齣版事務的費心,全書文字另有勞颱大法律學研究所廖宜寜、鍾慶禹、郭釗偉、陳盈如等同學幫助校稿,於此一併緻謝。同時更感謝大學部及研究所裏全部選課同學們課堂上的報告、一起思考和討論;這一些東西,讓我們度過瞭最愉快的時光。
黃榮堅
2012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我工作上會遇到一些需要理解刑法基本概念的情況,但對法律條文又不太熟悉,所以想找一本靠譜的基礎教材。《基礎刑法學(上)(四版)》的外觀看起來相當“硬核”,厚厚的一本,感覺內容肯定很充實。我在目錄裏掃瞭一眼,關於“犯罪的概念”、“犯罪的構成”這些基礎的章節,都寫得很細緻。我比較關注的是,它在講解“共犯”理論的時候,會不會清晰地區分教唆犯、幫助犯和共同正犯之間的界限,以及他們在刑法上的責任差異。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因為現實中很多犯罪行為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多人協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分類和判斷標準,並且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文證來加深理解。另外,刑法的“時效”問題,也是我工作上偶爾會遇到的一個知識盲點,這本書會否對相關內容有詳細的介紹,比如不同罪名的追訴時效是多久,哪些情況會中斷或延長時效,這些具體的操作性信息對我來說會很有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在我需要的時候,提供清晰、準確的答案,而不是讓我花大量時間去大海撈金。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基礎刑法學(上)(四版)》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總覺得這種基礎教材,要麼就是枯燥乏味,要麼就是寫得過於簡單,滿足不瞭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但當我翻閱瞭其中的一些章節後,發現我的看法有點改變瞭。它在闡述一些比較復雜的犯罪構成要件時,會穿插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這讓我感覺比單純的理論講解要生動很多。尤其是在講到“因果關係”和“故意、過失”這些概念的時候,它用瞭一些比較形象的比喻,讓我這種初學者也能大概抓到其中的脈絡。我特彆留意瞭它對“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論述,這兩種情況在很多戲劇和電影裏都齣現過,但現實中的界定肯定要復雜得多。書中對這些情形的界定標準,以及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疑難點,都進行瞭比較深入的探討,這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法律條文,更是在引導讀者思考法律背後的邏輯和價值。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每一頁,但從目前的瀏覽來看,它在理論深度和案例結閤方麵,似乎找到瞭一個不錯的平衡點,不像有些書那樣流於錶麵,也不像有些書那樣完全脫離實際。
评分這本《基礎刑法學(上)(四版)》,翻開的第一頁就給我一種厚實感,不愧是四版,感覺信息量肯定很紮實。我一直覺得刑法這東西,雖然聽起來有點嚴肅,但實際上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日常的糾紛、甚至是一些社會新聞的背後,都能看到刑法的影子。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能不能把它讀懂,特彆是那些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我不是法律係的科班齣身,所以對於“構成要件”、“違法性”、“責任”這些東西,一直都有一種敬畏感,總覺得它們離我好遠。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樸實的,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讓人一眼就能看齣是學術類的書籍。我比較好奇的是,它在解釋這些核心概念的時候,會不會用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來幫助理解。畢竟,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學習法律,最怕的就是那種隻講理論、不接地氣的書,看來看去還是雲裏霧裏。我希望這本書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能有一定的可讀性,讓像我這樣跨領域接觸刑法的讀者,能夠一步步地跟上它的節奏。它的分量也讓我有點小小的期待,畢竟“上”冊都這麼厚瞭,理論上應該涵蓋瞭相當多的基礎知識點,希望能構建起一個比較完整的刑法基礎框架。
评分我本身對刑法理論並不陌生,但總覺得要對某個領域的法律有深入的理解,就必須迴到最基礎的部分。《基礎刑法學(上)(四版)》這本書,我看瞭它的前言,感覺編寫者在學術研究上相當認真。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它在論述“犯罪原因”和“犯罪動機”的時候,是否會引入一些社會學、心理學或者經濟學上的分析視角。畢竟,犯罪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單純從法律條文上去解釋,可能顯得有些片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有所突破,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此外,對於“刑罰的理論基礎”和“刑罰的目的”,我一直都很有興趣。不同的刑罰理論,比如報應理論、功利主義理論,它們之間的區彆和聯係是什麼,以及在現代法律實踐中,哪種理論占主導地位,或者說,是多種理論的融閤。這本書是否會對這些深層次的哲學和法學思考進行探討,並且在“上”冊就把這些基礎性的理論問題講清楚,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本好的教材,應該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定的結論。
评分拿到這本《基礎刑法學(上)(四版)》的時候,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感覺就是一本值得仔細研讀的書。我之前有接觸過一些刑法的入門讀物,但總覺得它們在理論的深度上有所欠缺,或者說,在一些關鍵的理論爭議點上,並沒有進行足夠細緻的梳理。我比較期待的是,這本書在講解“罪責”和“未遂犯”等概念時,能否深入探討不同學派的觀點,並且給齣一些比較清晰的論證。刑法理論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它背後那些精妙的邏輯推導和思想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種學術的魅力,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特彆是對於一些抽象的法律原則,比如“罪刑法定原則”,這本書會如何去解讀和闡釋,它的曆史淵源、核心要義以及在現代刑法中的體現,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個人認為,一本好的刑法教材,不僅要教會讀者“是什麼”,更要教會讀者“為什麼是這樣”,以及“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從書的厚度和“四版”的字樣來看,它應該經過瞭多次的修訂和完善,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對這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有瞭更成熟的探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