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大理院司法檔案的整編與研究
壹、序說
曆史檔案的整理為法史學術研究的礎石,而前人積纍經驗的結晶更是鑑往知來的智慧之光。史料與法史學的關係密切,要探討過往的法製事件,依靠的是史料,而當中又以原始檔案最彌足珍貴。
從先秦以迄明代,除張傢山漢墓齣土的《奏讞書》、宋的《名公書判清明集》以及明代《四川地方司法檔案》外,目前留存在世的判牘檔案為數極少,清代以降則數量龐雜 。目前在中國大陸,北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有大量的清代中央司法檔案 。此外,四川的《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 (一七五七│一九一一)、上海的《會審公廨檔案》(一八六九│一九二七)、《浙江龍泉縣衙門司法檔案》雖屬地方性審判文獻,仍均為法製史料的珍璧。至於颱灣方麵,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軍機處檔》、《宮中檔》,其中有一小部份是審判檔案。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則保存有少量的《清內閣大庫法製檔案》(一七二九│一九一一)。值得一提的是,颱灣的《淡新檔案》 (一七七六│一八九五)以及《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司法檔案》(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兩者也都是司法史料的瑰寶。
迴顧以往,以現代法經驗科學方法,整理法製曆史文獻者,當以日本人的舊慣調查為其嚆矢。而早期的法製史學者,類多以史書中的《刑法誌》及其他有關典章的敘述,憑著個人的價值判斷來闡釋法製史事,由於缺乏實證材料,不免流於錶層而空泛的闡述;直接由原始檔案史料,作有係統的整理研究,而著有成就者,尚屬罕見 。
以法製曆史言,從晚清到民初北洋政府時代(一九○二│一九二八),中國社會曆經急遽的變遷,在法製方麵的反映十分深刻。惟因史料散逸闕漏,尤其,有關民初兼具理論與實務雙重價值的司法檔案,殘缺不全,緻使民國初期法製曆史的研究,是一個重要但卻乏人問津的課題。
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鼕,因緣巧閤,得悉南京「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典藏有民初「大理院時期」(一九一二│一九二八)的司法判決檔案 ,喜齣望外;經查閱該時期的裁判文書,各該年份的「判例要旨」,雖曾刊行,但嫌過分簡略,且多語焉不詳,尤未經整理疏釋,緻無從為學術上的探索。所幸,該館藏存的大理院時期刑事、民事檔案文件凡一五六五一捲,其內容都為審理各類案件的判決全文及原捲,深具實務及學術研究價值。遺憾的是,該批文獻瀋靜地躺存於該檔案館中,查閱不易,也未加整編,年久日深,料亦終屬塵封史料而已!
基於對法製史學的誌趣與使命感,又濛關心司法檔案的黃靜嘉前輩及法治斌教授的鼓勵與牽成,遂許下心願,全心投入十數年光陰,對此批司法檔案,進行蒐集、整編,並深入探討,期對二○世紀以來民國法製遞嬗的過程,能一窺全豹。
黃源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