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是為瞭國傢利益或個人功名?在扮演馬基維尼式的狐狸,民眾無法得知。作者認為,麵對言行不一、道德破産的諸多政黨,作者感到非常憂心。
作者以其知識人、學者角度,很嚴肅指齣,林義雄的誠信是充滿高度選擇性,也就是「堅持大多數學者在專業上認為不可行的『國會減半』口號,而擇善固執的惡果確必須由全體社會來承擔。」因此,作者特彆說:即便是聖人殺人,罪惡不會比政客來得輕。這就是這本書附題指齣的-常識治國的邪惡。
本書兼具理論與實務,對於颱灣目前發展中的政治現實,有非常深入論述。
作者簡介
施正鋒
現職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工學係教授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颱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理事長
颱灣原住民教授學會常務理事
颱灣綜閤研究院顧問
颱灣國際研究學會副理事長
颱灣加拿大研究學會理事長
李登輝民主協會理事
《颱灣國際研究季刊》總編輯
《颱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總編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執行編輯
學曆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政治學碩士
颱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學士
專長
比較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經濟、族群政治
研究
和平研究、民族主義、政黨政治、選舉製度、經濟發展
第1部份:學術論文
1.五都與縣市升格之體製問題探討
2.颱灣民主化以來的半總統製運作─以陳水扁政府為分析重心
3.罷免∕彈劾總統、行政豁免權、以及國傢機密權
4.憲政體製的選擇與憲政改造的過程
5.由北高市長候選人的産生看民進黨的提名製度
6.李登輝評傳、或李登輝總統研究?
7.總統大選以來的民進黨與泛綠陣營
8.陳水扁政府兩年:二閤一選舉前後的觀察
9.選舉製度改革的思考
第2部份:政治觀察
1.憲政改造
2.公民投票
3.選舉製度
4.初選製度
5.政黨體係
附錶:颱灣二十年來的選舉
代序-政客、聖人、以及學者
這一次任務型國民大會代錶選舉,民進黨與國民黨勢如破竹,除瞭有程序上的優勢,多少要歸功核四公投「誠信立國」的訴求。相對地,盡管颱聯黨與親民黨對於修憲結果將會封殺小黨生存空間的擔憂,比起兩大黨挾著國會減半、以及單一選區的結構性優勢而好整以暇,絕對不會來得更為自私,卻因為被懷疑背信而啞巴吃黃蓮。
陳水扁總統先前送瞭「真誠」兩字給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錶達自己對於扁宋會的真心誠意相待;原本,親民黨立委主張將這幅墨寶轉送給中國領導者鬍錦濤,誰知,阿扁自己沒多久就譏諷製憲正名的主張是自欺欺人,彷彿是承認自己是真小人、而非僞君子。
所謂的僞君子,是指說一套、作一套、卻又必須道貌岸然地佯裝為真正的改革者。對於道德上的理想主義者來說,這種齣賣對方信任感的做法,是必須加以撻伐的;相對地,現實主義者會犬儒式地提齣「政治不過是高明騙術」的無奈,隻能強化老百姓對於政治的嫌惡。
其實,在爾虞我詐的政治競爭中,政治哲學傢認為撒點小謊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如果麵對強勢的敵人,對方如果沒有妥協讓步的空間,我們自然沒有必要宋襄公,把自己的底牌都掀開來瞭,因此,虛與尾蛇是必要的。除瞭防衛性的欺敵戰術考量以外,任何不傷大雅的外交辭令,隻不過用來掩飾不想讓對方難堪的客套話,原本就沒有履行承諾的意圖,大傢也不必太當真。
至於政治上的閤縱連橫,本質就是一種討價還價的遊戲,老謀深算的政客自然會錙銖必較,西方人說,被騙一次是對方的錯、被騙兩次就是自己太笨瞭。颱獨聯盟主席黃昭堂先前錶示已經連續被陳水扁騙瞭三次,憤而辭去國策顧問一職,此迴選舉,卻又再度公開對阿扁背書,相信此迴修憲就是製憲,這種帶著高度日本式腹語的溝通方式,恐非凡人所能瞭解。
真正在道德上必須加以深思的情況,是在麵對非親非故的選民之際,如果無法在短期內曉以大義,權宜之計是想辦法讓對方能信任自己是有理想、有原則的人,譬如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或是族群認同。問題是,究竟是選民無力、或沒有意願作政治判斷,還是政治人物不希望支持者有太多的自主思想?從「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觀點來看,應該要怪菁英吃定百姓的牧民心態,不肯給人民有成長的機會結構。
對於一般人來說,究竟政治人物是為瞭國傢利益、還是個人功名,在扮演馬基維裏式的狐狸,民眾無從得知。所謂「可以做、不可以說」的無奈,畢竟不是民主政治的常態。可惜的是,麵對言行不一、道德破産的諸多政黨,林義雄的誠信卻是充滿高度選擇性,也就是堅持大多數學者在專業上認為不可行的「國會減半」口號,而擇善固執的惡果卻必須由全體社會來承擔,令人匪夷所思。即便是聖人殺人,罪惡不會比政客來得輕。
說實話,我一直對颱灣的政治發展充滿著一種既關心又有些疲憊的情緒。民主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伴隨著妥協、陣痛,有時甚至是激烈的衝突。我希望這本《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颱灣民主製度》能夠提供一些更深入的分析,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上的事件陳述。我想知道,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颱灣的民主製度在哪些方麵獲得瞭真正的鞏固,又在哪些方麵暴露齣瞭新的脆弱性?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成果,是不是已經開始麵臨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近年來我們看到的社會極化現象,以及不同政治光譜之間的對立,這些是否是民主製度本身的一種必然演變,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書中會不會討論到,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辨彆真相、抵製假新聞,以及這對於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的重要性?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政治參與模式的探討,從過去的綫下動員,到現在的綫上互動,這種轉變是否真的增強瞭公民的聲音,還是僅僅讓聲音變得更加嘈雜?
评分作為一名曾經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公民,我對颱灣民主製度的演進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尤其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颱灣的民主製度無疑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颱灣的民主製度在實踐層麵有哪些顯著的變化?例如,公民社會的角色是否更加凸顯?地方自治的實踐又是如何?書中會不會分析,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整閤的大背景下,颱灣的民主製度如何應對外部的壓力和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民主韌性的思考,在麵對內部的挑戰,例如政治極化、社會不公等問題時,颱灣的民主製度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來消化和解決?同時,我更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在“後真相”時代,如何維護民主的健康發展,如何讓公民的聲音更加理性、有建設性?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我們所共同經曆和塑造的民主實踐的深度反思。
评分說實話,我本身對政治不是特彆熱衷,但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政治氣候的變化,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的生活。所以,《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颱灣民主製度》這個書名,還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讀颱灣民主製度在進入新世紀以來所發生的變化。它有沒有變得更好?還是說,我們隻是在原地踏步,或者甚至是在往後退?書中會不會討論到,像經濟發展、貧富差距、兩岸關係這些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很關心的問題,與颱灣的民主製度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聯係?我比較在意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在光鮮的民主製度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問題或者矛盾?有沒有什麼新的政治現象,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注意到,但卻對颱灣的民主發展至關重要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對颱灣的民主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不再隻是模糊的感受。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一齣,就讓我這個在颱灣生活瞭幾十年,親身經曆過政治變遷的“老公民”心頭一震。二十一世紀,這個數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時間上的跨度感,颱灣民主製度在其中經曆瞭什麼?又是如何演變的?這些都是我一直非常好奇,也常常在腦海中思考的問題。我想,這本書一定能夠觸及到許多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但可能無法用清晰的語言錶達齣來的種種細微變化。比如,從以前街頭巷尾的討論,到如今網絡上的爭鋒相對,資訊傳播方式的改變,對民主的參與和認知到底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那些曾經令人熱血沸剋的政治事件,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們被賦予瞭新的意義嗎?或者,我們是不是已經進入瞭一個更加務實、也更加復雜的民主發展階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新一代的颱灣人,他們對於民主的理解和期望,與我們這些經曆過戒嚴時期的人,究竟有哪些不同?這種代際的差異,又會如何塑造颱灣民主的未來走嚮?這本書仿佛是一麵鏡子,照映齣我們這個社會正在發生的、以及即將發生的種種。
评分我是一名在教育界工作瞭二十年的老師,每天都在和年輕一代打交道,看著他們成長,也看著他們對社會議題的看法不斷變化。因此,《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颱灣民主製度》這個書名,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我想瞭解,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颱灣的民主教育是如何進行的?我們傳達給下一代的,究竟是怎樣的民主價值?書裏會不會探討,當代的年輕人,他們是如何理解“民主”這個概念的?在他們眼中,民主意味著什麼?是投票權,還是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和權利保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觸及到,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年輕一代獲取政治資訊的方式,以及這種方式對他們政治觀點的形成所帶來的影響。他們會不會比我們更能辨識齣那些披著民主外衣的虛假信息?或者,他們是否更容易受到極端思想的蠱惑?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期待已久的“教材”,希望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引導我身邊的年輕學子,讓他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和珍視我們所擁有的民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