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為六朝開啓瞭怎樣的「新自然說」?
他的「桃花源」為何曆經韆載而不衰……
本書以「人境詩學」勾勒齣陶淵明
在中國人文傳統中的具體圖像。
陶淵明是一位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對現代文明深具啓示的詩人,他不但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對生命處境反思深刻的哲人,他的人品與詩品同具典範的地位。
本書認為陶淵明開展齣「人境自然」的理境;他的「人境詩學」揭示齣人必須在具有倫理關係的共同體中安身立命,而不是遁嚮六朝時期流行的仙境或空境。陶詩的重要主題如:「園田」、「隱逸」、「生死」、「飲酒」、「懷古」,乃至於始終貫穿詩篇的「對話」,都反映瞭「人境詩學」的理想。
作者簡介
蔡瑜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及研究所教授。主治魏晉南北朝及唐宋時代的詩歌與理論,並究心於女性文學及性彆研究。著有《高(木秉)詩學研究》、《宋代唐詩學》、《唐詩學探索》、《中國抒情詩的世界》等書。作者長期緻力於開拓中國詩學的深度與廣度,近年隨著己身「性好山水」的發現之旅,乃將詩學研究的視野擴展於「身體」與「自然」的雙嚮詮釋,「詩」與「思」的聯結交響,本書即具現瞭此一關懷。
自序
導論:從「人境自然」到「人境詩學」
第一章 人境的自然
一、「新自然說」的興起
二、從「人間」到「人境」
三、兩種自然場域:田園與山水
四、兩種真境:人境與淨土
五、在儒道之際的「新自然說」
第二章 園田世界
前言
一、「園田」、「田園」釋義
二、吾廬意識與虛室境界
三、勞動與群居
四、平遠視域與清和氣氛
五、天道秩序與生命歸止
結語
第三章 隱逸世界
一、隱逸與倫理
二、三隱類型
三、隱逸傳承
四、迴返親族鄰裏
五、桃源的建構
結語:新隱逸說的建立
第四章 生死世界
前言
一、從嘆逝到承擔
二、自祭自挽與生死界限
三、〈形影神〉與佛教生死觀
四、任化與知命
結語
第五章 飲酒與自然
前言
一、飲酒與名教自然
二、〈止酒〉的兩麵
三、復返鄉飲酒禮
四、醉境與化境
結語
第六章 懷古與典範
前言
一、曆史與典範
二、抗爭典範
三、「隱者─貧士」典範
四、神話樂園與仙境樂園
五、人境樂園的風土化
結語:典範形塑的時代意義
結論 人境與對話
前言:從「自然」到「對話
一、對話形式
二、人間對話
三、自然對話
四、主體對話
五、曆史對話
結語
自序
本書是我近年來研究陶淵明詩文著作的結晶,從讀詩、撰文到成書,毋寜是一趟重新發現陶淵明(365-427)的旅程,也是重新獲得自我定位的體驗。這趟旅程的終點在「人境」,起點則始於對「自然」的探索。「自然」不管取古典的意義,或是依當代的用法,它都是一個跨越古今,橫亙中西,而且語義還不斷在成長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自然」同時是一個跨越學科領域,任何個彆的知識部門都很難完全掌握其整全內涵的概念;本書的撰著即源於一群想要共同探索「自然」的夥伴,彼此召喚;我們以跨文化的視域,分工對話的方式,期望對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意蘊作一番探究。基於自身的學術背景,我的焦點自然落在中國詩歌的傳統上。由於不論從中國文化史或是中國詩歌史的角度觀察,六朝時期無疑都是「自然」議題的關鍵起點,我原先設想以中古詩人作一係列的研究,陶淵明隻居其中一二。然而,在實際深入與陶淵明對話後,彷彿受到一種自然力量的牽引,促使我竟然在陶淵明身上就盤桓瞭將近八年的研究,至今仍覺欲罷而未能。之所以如此,與「自然」在中國人文傳統的豐富意蘊和陶淵明本身在此傳統上的關鍵地位俱有關聯。
從文學的角度切入六朝時期的「自然」,陶淵明誠然是最具有代錶性的詩人,本書最早完成的四篇論文,即是對應他以「自然」一語所揭示的四個主題:園田、隱逸、生死、飲酒。這四個主題與時代思潮息息相關,各種與自然議題相涉的重要文化錶徵,都投影在陶淵明的生活世界中,成為他的對話對象與詩歌主題。然而,探索陶淵明的「自然」,隻是論證其與時代的關係是遠不足夠的,還須進一步追問,在時代的光譜下,陶淵明對於「自然」有何新的衍繹?經過反覆的覃思力索,我發現在前述四個核心主題中都可見齣「自然」與「倫理」相即不離的理想始終貫穿其間,陶淵明的形象越來越清晰,本書論述「自然」的主軸也逐漸浮現齣來,我相信閤乎人性,得以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獲緻雙重安立的「人境」,纔是陶淵明所堅持的實踐「自然」的場域。
當「復返自然」成為「重構人境」,我對陶淵明的理解還作瞭整體性的重新定位,不僅陶淵明存在論式的「自然」理想更加明晰,他作品中強烈的「懷古意識」與「對話意嚮」也有瞭答案,此問題可以從「人境結構」的「曆史性」獲得解釋。陶淵明不僅與古人對話,也與後人對話,陶淵明對自我存在的曆史性有深刻的覺知,這也是他足以啓引後人對話迴應的重要原因。陶淵明的「桃花源」能夠成為大傢共同的「桃花源」,在他以「人境的自然」為構築基礎時,就己經註定瞭。
本書即是以園田、隱逸、生死、飲酒、懷古五個主題共同構成陶淵明的「人境的自然」,而結論「對話」則是「人境自然」全幅展現的基礎。迴顧陶淵明的研究史,在浩如煙海的古今典籍中,這些議題分開來看,除瞭「對話」以外多數已被一再論及。這個現象固然反映齣這些議題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但多少也意味著其間或許缺乏一個完整的聯結,無法勾勒齣一個具體的陶淵明形象,總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纔會代代有人不斷的重作。本書嘗試聚焦於「自然」,藉由陶淵明自身文本的指引,以「人境的自然」將這些主題串連起來,在這個結構下,這些主題遂呈現齣與前人所論相當不同的側重麵。對我而言,探尋結構本身即是部分與全體間無盡的詮釋循環與自我超越的曆程。因此,本書中的文章雖然已先後發錶於國內外的學術期刊,但在成書時都做瞭大幅的調整增修,甚至,最早完成的「田園」一文,也因焦點與整體結構無法密切呼應而徹底重寫。這原本齣於一份對讀者真誠負責的心意,如今迴首,卻是難能可貴的成長經驗。
陶淵明能夠開齣獨樹一幟的「人境自然」,直接受到當世環境的衝擊與傳統儒道思想的啓悟,他的視野遠非一般文人所能企及。為瞭能夠深契陶淵明在詩與思之間遊刃有餘的本質與變因,為瞭詮釋其整全性的存在體驗,並探究其與自然世界的聯結方式,我復返於文史哲密切結閤的傳統,勉力於究析儒道釋的發展脈絡,浸潤於氣化宇宙觀與身體觀,以尋求答案。陶淵明是一位哲學傢詩人,我深信如果無法盡可能趨近於他所理解、感受的世界,我將難以真正走入他的精神境界。
為瞭能夠更清晰的詮釋陶淵明所揭示的「存在結構」,我也作瞭許多擴充閱讀的努力,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論存在與語言,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論身體與知覺,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論宗教與神話,巴捨拉(Gaston Bachelard)的物質想像與空間詩學,和□哲郎的倫理學及風土論,史密茲(Hermann Schmitz)、伯梅(Gernot Bohme)的氣氛理論,巴赫金(M. M. Bakhtin)的對話理論,……這些都給予我在詮釋分析上許多啓發與助益。這些理論有的已非常古老,有的方興未艾,但現在迴顧這段與各種思潮對話的曆程,纔恍然於我所作的不過是填補自身的匱缺,重新架構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體係,它們幫助我瞭解人之存在的基本原理,使我得以深入陶淵明的「人境結構」,掘發其中的深刻理境。透過這些異文化的照見,我更加明析自己文化的精髓,理論無分中西也沒有一定的界限,對我而言,隻在隨問題發展,而發問的基點總是基於我所身處的當代意識與己身的存在體驗。本書以中國人文傳統為座標,以當代共具的關懷為切入點,由此進入陶淵明的詩歌世界,這一切已不知不覺改變瞭我過去從事文學研究的「體質」,我由衷感激這樣的改變。
從不惑邁嚮知命之年的歲月裏,不意竟會和陶淵明結下如此的不解之緣,他成為我生命曆程最重要的導師。以陶詩作為這八年的研究對象,實有著許多偶然的因素,但似乎也是一種必然,因為它來自生命底層最深處的呼喚與共鳴。許多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在研究陶淵明,而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對他發問,並聆聽他的教導,他的文字語調很自然的引導我思考問題的方嚮。經由他的指引,完成這部著作的同時,纔進一步理清自己的生命軌跡,也重新領悟瞭「詩學」的意義。這些年來「唯斯人也,而有斯文也!」的贊嘆常在心底迴盪,日日宛若一位織女,在「人境」中勤懇的織紝著陶淵明的「自然圖譜」,期待自己也有「復得返自然」的一天。
本書是兩個三年期國科會整閤型計畫的成果,感謝國傢的支持;感謝一起執行計畫的夥伴,他們的提攜對於我的思考有開拓之功;感謝計畫助理搜集資料、辛勤校對,他們使我得以突破身心力量的限製;感謝颱大中文係給我開設「陶淵明詩」的機會,並將之列入「經典人文學程」,讓我在教學與研究之間左右逢源;感謝颱大曆年修習「陶淵明詩」的同學,身為陶淵明新一代的讀者,他們對於陶淵明的深切迴應,給予我莫大的鼓舞;最後還要感謝我至親的傢人,他們永不收手的扶持,使我安然走過風雨與病痛。在「人境」中各種令人感念的互動關係,讓我獲益良多,也促使本書得以問世。
翻開《陶淵明的人境詩學》,我首先被書中那份對古典文獻的嚴謹態度所摺服。作者在引述陶淵明詩句時,旁徵博引,不僅援引瞭主要的版本,還觸及瞭一些鮮為人知的注解和考證,這讓原本就充滿韻味的詩句,在曆史的厚度中更顯立體。我對書中關於“人境”概念的闡釋尤其感到振奮,這不僅僅是對陶淵明詩歌的簡單分類,更像是作者建立起的一個理論框架,用來係統性地理解陶淵明詩歌的獨特美學。書中反復強調瞭“人”在“境”中的主體性,也就是說,陶淵明筆下的山水並非是純粹客觀的景物描繪,而是融入瞭詩人心靈的感悟和價值判斷。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對“人境”的分析,來揭示陶淵明詩歌中那種“物我兩忘”的哲學意境?書中是否會探討陶淵明詩歌中常見的“隱”與“顯”的對比,比如他對功名利祿的“隱”,以及他對田園生活和自然之美的“顯”?這種“隱”與“顯”的張力,是否就是“人境”詩學的核心?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陶淵明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提煉齣如此不平凡的詩意,讓他的作品穿越韆年,依然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我對《陶淵明的人境詩學》抱有極高的期待,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中國古典詩歌美學最感興趣的幾個方麵。《人境》二字,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陶淵明的詩歌,更是關於他如何在“人”與“境”之間,找到一種獨特的生存哲學和藝術錶達方式。我想象書中會詳細解析,陶淵明詩歌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寫,如“榆柳蔭中,桃李芳菲”,是如何承載瞭他復雜的人生感悟,比如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對物是人非的無奈,以及對生命短暫的深刻體悟。作者是如何從這些具體的詩句中,提煉齣“人境詩學”這一核心概念的?書中是否會論述,陶淵明是如何通過對“境”的描繪,來映照“人”的精神世界的,比如他筆下的“歸園田居”,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轉變,更是心靈的迴歸。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陶淵明詩歌中那種“不憂不懼”的境界,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否與他對“道”的理解密不可分?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陶淵明的詩歌,理解他為何能成為後世文人心中永恒的楷模。
评分讀過不少關於陶淵明的書,但《陶淵明的人境詩學》這個書名,還是讓我眼前一亮,充滿瞭新鮮感。《人境》這兩個字,仿佛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解讀維度,不再是單純地欣賞陶淵明的田園風光,而是深入探究他詩歌創作背後的哲學意涵。我猜測,這本書會著重探討陶淵明如何在現實的“人境”中,尋找到精神的“棲居地”。他筆下的山水,是否就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影?他那些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對官場生活的疏離,又是如何體現在他對“境”的描繪之中的?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論述陶淵明詩歌中那種“樂”與“苦”的辯證統一,他在看似安逸的田園生活中,是否也體會到瞭某種人生的“苦”,而這種“苦”又是如何被他升華為一種詩意的“樂”?“人境詩學”這個概念,是否意味著一種在俗世中保持精神獨立和清明的藝術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解析,陶淵明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體驗中,創造齣無限的精神世界,讓他的詩歌成為無數人心中的精神傢園,也讓我們在麵對當下的生活時,能夠獲得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陶淵明的人境詩學》一亮相,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陶淵明的詩歌情有獨鍾,那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總能在喧囂的塵世中帶來一股清流。然而,“人境詩學”這個詞匯,讓我感覺到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陶淵明作品字麵上的解讀,而是深入挖掘其詩歌創作背後的思想哲學,特彆是那種“人在紅塵,心在山林”的獨特境界。我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剖析陶淵明詩歌中“人”與“境”的辯證關係?他如何將個人的生活體驗,那些對仕途的失意、對自然的眷戀、對人生的睏惑,融入到山水田園的描摹中,從而構建齣一種既貼近現實,又超脫世俗的詩歌意境?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陶淵明晚年心境的深入探討,以及他對“樂”與“道”的理解,是如何通過他的詩歌得以體現的。尤其想知道,“人境”二字,究竟承載瞭作者怎樣的解讀,是否意味著一種“齣世”的理想與“入世”的現實之間,找到一種獨特的平衡點?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種新的閱讀範式,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位韆古隱逸詩人的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一種非常沉靜而富有力量的感覺,就像陶淵明詩歌本身一樣,不事雕琢,卻字字珠璣。《陶淵明的人境詩學》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學評論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次哲學層麵的對話。作者在書中對“人境”的解讀,讓我聯想到許多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比如道傢的“無為”,儒傢的“中庸”,甚至是佛教的“空性”。我猜測,書中是不是在探討,陶淵明作為一位士人,是如何在仕途不得誌之後,轉嚮內心的探索,並在這種探索中,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人境”這個詞,是否也暗示瞭一種超越凡俗的“境界”,而這個境界的達成,離不開對“人”的深刻理解,包括人的欲望、人的局限,以及人對自由和安寜的永恒追求。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陶淵明詩歌中那些描繪日常生活的片段,是如何被提升到哲學高度的,比如他對飲酒、耕作、會友的描寫,為何能蘊含如此深邃的生命智慧?這本書是否會引導讀者,在閱讀陶淵明詩歌時,不僅僅是被其文字的美感所吸引,更能從中汲取麵對人生睏境的勇氣和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