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行動,而且在行動中,我們必須忠於自己的呼喚。
-範梅南(Max Van Manen)
誰說大學生很草莓?誰說上課隻能待在教室內?如果說,學生們宛若一群青春候鳥,飛到大學校園裏停駐四年,他們將在這裏汲取哪些教育經驗,作為成長的養分?又有哪些美好的迴憶,可以陪伴他們,展翅飛嚮社會,長成一個擁有夢想和行動熱情的大人?
位於花蓮的東華大學,有一群關心土地、關懷社區、充滿創意的老師,他們從教育部的「卓越計畫」齣發,設計瞭多樣化的「社會參與課程」,帶著大學生們走齣校園,走進部落偏鄉,接觸山海大地,在服務學習的新鮮玩趣中,創造一輩子難忘的另類學習體驗。
環境教育課,學生們走訪有機農場、聆聽草根的環保故事,到高山感受颱灣之美,喚起守護傢園的情感;部落工作課,學生們走進八八風災受創部落,記錄有機小米復育的新希望;鄉村規劃課,學生們在花東縱榖和海岸之間徒步四天三夜,實踐低碳、零食物裏程的慢活壯遊;認識博物館課程,大學生挽起袖子,整理天送伯文物館的古老農具,讓社區孩子瞭解阿公阿嬤的曆史;生命與人權教育課,學生們走進錄音間,為電影「神鬼傳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說戲並配音,讓盲人朋友享受「聽」電影的樂趣。
此外還有非正式課程,例如:在花蓮小農市集,大學生們幫忙叫賣,創造有機小農和消費者之間的友善平颱;在豐田五味屋,大學生協助偏鄉孩子開設二手商店;一堂沒有學分的認輔計畫,大學生走進原鄉小學,跟孤單的孩子在一起,建立齣小王子和狐狸般的單純友誼。
透過十堂有趣的另類課程,大學生們看見瞭土地,也認識瞭自己。教育小革命的種子,灑在年輕人心裏,期待美麗的花朵,終將在颱灣各地的角落綻放。
策劃者簡介
顧瑜君
曾任張老師月刊編輯、颱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副研究員,現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係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組教授,擅行動研究、社區發展、教師專業、生態教育哲學等。
1988年赴美留學踏進瞭美國人眼中「偏遠低開發」的奧勒岡州(Oregon State),卻在那寜靜的大學城認識瞭鄉村的價值並嚮往鄉村生活;1995年與先生到剛創校的東華任教,在人稱後山的花蓮落戶生根,同時在那年鼕天踏進花蓮的部落,進行生平第一個社區營造計畫,從此盡可能地投注精力在社區相關的工作上。十六年來,其教學與研究都盡量與在地社區「沾染關係」,長期參與第一綫的工作的她,用最實際的陪伴給予社區支持。
林意雪
華盛頓大學課程與教學哲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係副教授。
參與「社會參與式主題課程改進教師社群」計畫,希望找到能開啓大學生視野及視角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課程中認識自己,從主流及非主流教材中理解知識如何被建構及生産,逐漸建立自信及展望,而非以過去侷限自己。
推薦序
甜美的短歌,也可以作為革命主題麯
我的小革命,發生在2011年4月12號,颱南後火車站,下午一點鍾左右。
早起南下,不是問題;府城太陽大,不是問題;一天要辦兩場創意工作坊,也不是問題;問題齣在,那天下午,一點鍾左右,我站在一颱齣租機車前麵,同行夥伴對我說:「老師,沒有彆的辦法瞭,妳今天非騎機車不可。」而我上次騎車是在鵝鑾鼻附近空曠的省道颱26綫,約莫二十年前的事瞭。
接下來發生的,依稀記得有度小月、赤崁樓、白糖粿、安平樹屋、蝦捲蚵捲、藍曬圖、鱔魚炒麵、鼕瓜茶、Mosa Loft、大東夜市、颱南誠品……但迴想起來,這些地景、物件都很模糊,記憶裏少數清晰的,是雙手冒汗、身體僵直、眼睛直視前方、頸椎明顯承受不住安全帽的重量,以及為瞭避免追撞前車或被後車追撞而在每個路口大量湧齣的的腎上腺素。那天,我隻有一個念頭,「我要活下去!」為此,我不得不保持清醒。
原來,醒著,就是我的小革命。
跟那天騎機車的經驗比對,坦白說,中年的我經常是睡著的--意思是,我的工作、我的關係與我的生活都已上手且算順手,已絕少遇見雙手冒汗與身體僵直的窘境,但是那個在颱南市騎機車的春日午後,我領悟到,我可以選擇睡著過此生,但我更嚮往醒著吃飯、醒著走路、醒著教書、醒著研究,尤其在認識顧瑜君,並讀完許世璋、蔡建福、林福嶽、賴昭文、劉誌如、李維倫、李真文這群東華大學老師的故事之後,更彷彿結識瞭一群熱血機車友。
You go your way,
I’ll go your way too.
這首「甜美的短歌」(The Sweetest Little Song〉齣自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雖然隻有兩句,卻很適閤作為這場默默進行中的大學教育小革命主題麯。謹以此詩獻給所有在前山或後山、本島或離島騎機車的大學老師,不管你我在哪個車站、哪座港口相遇,讓我們互相約定醒著騎車吧,知道教書可以再創新一點點、關係可以再自在一點點,而生活可以再如實一點點。
《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就像是一份寫給所有颱灣大學生的“行動指南”,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空洞的口號,隻有最真誠的引導和最實用的方法。我常常在想,我們念瞭這麼多年的書,究竟是為瞭什麼?僅僅是為瞭找到一份好工作,還是能夠為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做齣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滿意的答案。 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們認識到社會參與的價值。它不是把社會問題描繪得多麼可怕,而是讓我們看到,我們可以如何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它,去尋找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章節,它讓我們不僅僅是接受信息,而是去質疑,去分析,去獨立判斷。這種能力,對於我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尤其重要。 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社會參與並不隻是“公益活動”,它還可以是很多形式。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去為社會提供谘詢服務;我們可以通過創作,去傳播正麵的價值觀;我們可以通過參與公共討論,去影響政策的製定。它讓我們看到瞭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和可能性,也讓我找到瞭適閤自己的切入點。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裏提到的一些大學生社團,他們是如何通過有組織的行動,去解決社區裏的具體問題。從最初的調研,到方案的設計,再到執行和評估,每一個步驟都做得非常紮實。這讓我明白,社會參與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需要周密的計劃和持續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希望”。它讓我們相信,即使我們隻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我們的力量也是可以被看見的,可以被放大的。它鼓勵我們去嘗試,去犯錯,去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充滿瞭力量,也對未來充滿瞭期待。我不再是那個隻會抱怨社會不公的旁觀者,而是變成瞭一個願意去行動、去改變的參與者。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如同在我迷茫的大學生活中,點亮瞭一盞探索社會參與的明燈。作為在颱灣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我一直思考著,除瞭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我們還能為這個社會帶來什麼?這本書,以一種非常親切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社會參與圖景。 它並沒有將社會問題描繪成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以一種積極、鼓勵的姿態,引導我們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書中關於“社區營造”的章節,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如何通過集體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善我們所居住的社區環境,讓它變得更宜居、更有活力。這種從身邊開始的改變,讓我覺得社會參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賦權”的重視。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更是鼓勵我們去思考,我們能做什麼,並且給予我們實現想法的工具和方法。它讓我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即使是大學生,也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這種賦權的思想,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內在動力,讓我想要去嘗試,去貢獻。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它使用瞭大量的真實案例和故事,讓理論變得更加生動和具象。我能從中看到其他大學生的成長軌跡,他們如何從一個想法,一步步將其變成現實,並對社會産生積極的影響。這些故事,不僅給瞭我勇氣,也給瞭我方嚮。 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學習”的過程。它讓我們明白,社會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犯錯,會遇到挑戰,但每一次的經曆,都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這種“在實踐中學習”的理念,讓我不再害怕失敗,而是更加積極地去嘗試。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大學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未來的人生有瞭更明確的規劃,那就是成為一個積極的社會參與者,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美好。
评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大學生活更廣闊的天地。《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不單單是一本關於“課外活動”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成年人”的啓濛讀物。作為一個在颱灣念書的學生,我一直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推動我們去思考“除瞭讀書,我們還能做什麼?”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種心態,並且給齣瞭非常具體、可行的指引。 它讓我明白,社會參與並非遙不可及,也不是隻有那些“偉大”的人纔能去做的事情。這本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善意,一個小小的行動,都可能在社會中掀起漣漪。例如,它提到如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何去關懷社區裏的老人,如何去參與學校周邊的環境保護行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在書裏被賦予瞭重大的意義,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是否因為覺得“力量太小”而放棄瞭行動。 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同理心”的培養。它讓我們去嘗試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理解那些我們可能從未接觸過的人們的生活。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為瞭更好地進行社會參與,更是為瞭成為一個更成熟、更有人情味的人。書中有很多引導性的問題,讓我反復去思考,去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它也強調瞭“學習”在社會參與中的核心地位。它不是簡單地讓你去“做”,而是讓你去“學著做”。每一個參與的過程,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去認識社會運作的規律,去瞭解不同群體的需求,去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邊做邊學”的理念,對於我們這些還在探索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它讓我們擺脫瞭對“完美”的執念,更注重過程中的成長。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吸引人,它沒有使用那些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充滿活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去激發我們的參與熱情。我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聊天,聽他分享他對社會的熱情和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而是變成瞭一個可以主動去探索、去貢獻的參與者。它讓我意識到,大學不隻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更是一個實踐和成長的平颱,而社會參與,就是這個平颱上最閃耀的一顆星。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簡直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大學生涯除瞭埋頭苦讀之外的另一番天地。我一直覺得,大學教育應該培養的是能夠獨立思考、並且能夠為社會做齣貢獻的人纔,而這本書,恰恰完美地契閤瞭這一點。 它非常務實地嚮我們展示瞭,什麼是真正的“社會參與”。它沒有空談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故事,讓我們看到,大學生如何能夠切實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社會問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裏有一段關於學生團隊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去改善社區的交通狀況的描述。這種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産生積極影響的過程,讓我感到無比的振奮。 這本書的邏輯非常清晰,它將復雜的社會參與過程,分解成瞭一個個易於理解的“小課題”。從認識社會問題的根源,到學習如何組織一個有效的活動,再到如何與不同的人群進行溝通和閤作,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非常到位。它讓我知道,社會參與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係統性的學習和有計劃的實踐。 而且,它非常強調“賦權”的概念。它不是讓我們去“被動地接受”社會議題,而是鼓勵我們去“主動地發聲”,去“主動地行動”。它讓我們認識到,即使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們也有能力去影響和改變一些事情。這種賦權的思想,對於提升我們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的另一個讓我覺得受益匪淺的地方,在於它鼓勵我們去“跨界”。它鼓勵我們去瞭解不同領域的知識,去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去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因為很多社會問題,都不是單一學科能夠解決的,需要我們整閤各方麵的智慧和力量。這種跨界的思維,對於培養我們成為一個具備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知道埋頭苦讀的書呆子,而是變成瞭一個對社會充滿熱情、並且有能力去貢獻的青年人。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次心靈的“充電”,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潛力和價值。在颱灣的大學裏,我們習慣瞭被動地接受知識,但這本書,卻鼓勵我們主動地去創造、去貢獻。 它非常有策略地將“社會參與”這個看似宏大的概念,分解成瞭一個個清晰、可行的“課題”。例如,關於“青年創業與社會創新”的那一部分,讓我看到瞭,原來我們也可以通過創業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經濟價值,同時實現個人價值。這種將商業思維與社會責任相結閤的理念,讓我感到非常興奮。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跨領域閤作”的強調。它讓我們明白,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都不是單一學科能夠勝任的,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人纔,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閤作。這促使我去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去積極地與其他專業的同學交流和閤作。 這本書也非常有前瞻性地,引導我們去思考“未來的社會議題”。它不僅僅關注當下存在的社會問題,更讓我們去預判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並且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這種長遠的眼光,對於培養我們成為一個有擔當的未來公民,至關重要。 最讓我感到溫暖的是,它強調瞭“同伴的力量”。在探索社會參與的道路上,我們並非孤軍奮戰。這本書鼓勵我們去尋找誌同道閤的夥伴,一起學習,一起實踐,一起成長。這種集體的力量,不僅能夠讓我們走得更遠,也讓整個過程充滿瞭樂趣和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知道埋頭苦讀的學生,而是變成瞭一個充滿活力、渴望改變、並願意為社會貢獻的青年人。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就像是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點亮瞭一盞明燈,讓我看到瞭大學生活除瞭課堂學習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我一直在思考,大學四年究竟應該學到些什麼,是那些考試成績單上的分數,還是那些能夠真正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世界的能力?這本書給齣瞭一個非常棒的答案,它告訴我們,社會參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並沒有迴避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而是用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去剖析這些問題,並且給齣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裏有一章節講到瞭如何去理解並迴應社會不公,它沒有隻是停留在抱怨和憤怒的層麵,而是教我們如何去分析問題的根源,如何去組織有效的倡議,如何去與相關方進行溝通。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僅僅是旁觀者,更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它將社會參與分解成瞭十個相對獨立但又相互關聯的“課程”,每一堂課都聚焦於一個具體的主題,比如社區營造、環境保護、弱勢群體關懷等等。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性地去學習和實踐。我之前可能覺得社會參與太宏大瞭,不知道從何下手,但這本書將它細化,讓我覺得每一步都觸手可及。 而且,它非常強調“閤作”的力量。在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夠聯閤誌同道閤的人,形成一股閤力,就能産生巨大的能量。書中有很多關於團隊協作、項目管理的經驗分享,這些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我之前可能比較習慣於單打獨鬥,但這本書讓我看到,與他人閤作,共同為同一個目標努力,不僅效率更高,而且過程本身也充滿樂趣。 它也鼓勵我們去擁抱“不確定性”。社會參與往往伴隨著風險和挑戰,結果也未必如我們所願。這本書並沒有給我們描繪一個完美的圖景,而是讓我們做好準備,去麵對可能齣現的睏難。它告訴我們,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讓我覺得更加安心,也更有動力去嘗試。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認識瞭社會,也認識瞭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就像是為我們這些颱灣的大學生量身打造的一份“社會探索手冊”。它沒有灌輸式的說教,而是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我們去認識和理解社會參與的意義和價值。我一直覺得,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能力的培養,而社會參與,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書中關於“公共政策的參與”那一章,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們認識到,政策的製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我們作為公民,也應該有權利和義務去參與其中。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去投票”,而是教我們如何去分析政策,如何去提齣自己的建議,如何去組織倡議。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隻能被動地接受,而是可以主動地去影響。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溝通的藝術”的講解。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誌同道閤的朋友,也有可能持有不同意見的群體。如何有效地與他們溝通,如何化解矛盾,如何達成共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這本書對此進行瞭細緻的闡述,讓我受益匪淺。 它也強調瞭“可持續性”的重要性。很多社會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我們付齣長期的努力。這本書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讓我們的社會參與行動,能夠産生長久的影響,而不是曇花一現。這種前瞻性的思考,讓我更加重視參與的質量,而不是僅僅追求參與的數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輕鬆,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它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學姐,在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我們分享關於社會參與的智慧。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並不是一件多麼睏難的事情,隻要我們有心,並且找對方法,我們都可以做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社會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方嚮有瞭更明確的認知。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仿佛是一場及時的“頭腦風暴”,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在大學的意義和價值。在颱灣的教育體係下,我們接受瞭良好的基礎教育,但有時候會覺得,這種教育好像有點“脫離現實”,與我們未來要麵對的社會生活有些距離。這本書,正好彌補瞭這一塊的空白。 它非常生動地闡釋瞭“社會參與”的概念,並非隻是那些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它鼓勵我們去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去瞭解社區的需求,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它。我之前可能覺得“參與”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參與。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傾聽”的強調。它讓我們明白,在參與社會事務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傾聽不同群體的聲音,去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睏境。這種同理心的培養,不僅僅是為瞭更好地進行社會工作,更是為瞭讓我們成為一個更成熟、更有包容心的人。它讓我們明白,社會是由多元化的個體組成的,尊重和理解是溝通的基礎。 這本書也非常有策略性地指導我們如何去“行動”。它不僅僅是提齣問題,而是給齣解決方案,並且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如何去實施。例如,它會教我們如何去組建一個團隊,如何去製定一個項目計劃,如何去爭取資源,甚至是如何去評估項目的影響。這些實操性的指導,對於初次接觸社會參與的學生來說,非常寶貴。 最讓我感到共鳴的是,它強調瞭“韌性”的重要性。社會參與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睏難和挫摺。這本書讓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去麵對這些挑戰,並且從中學習,不斷進步。它讓我們明白,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知道學習書本知識的學生,而是變成瞭一個有能力、有熱情、並且願意為社會做齣貢獻的青年人。
评分這本《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真的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個在颱灣念書的學生,我一直覺得大學教育好像有點“象牙塔”,課本知識很重要,但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跟社會有點脫節,不太清楚自己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或者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場及時的甘霖,它沒有給我講什麼大道理,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思考“社會參與”這件事。 它沒有直接丟給我一堆宏大的社會議題,而是從我們大學生最容易接觸到的層麵齣發,比如怎麼去理解社區的問題,怎麼去認識非營利組織的功能,甚至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去錶達自己的意見。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節,講的是如何做一個有影響力的公民,我之前可能覺得“公民”就是去投票,然後偶爾參與一下社區活動,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公民的參與可以有很多維度,可以是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可以是支持公益事業,也可以是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去解決社會問題。 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手把手”的教學方式,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很多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其他大學生是如何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的。比如,裏麵提到的一些學生團隊,他們是怎麼從一個很小的想法開始,一步步去組織活動,去招募誌願者,去爭取資源,最終實現他們的社會目標。這些故事讓我覺得,原來我們大學生也不是那麼無能為力,隻要有心,並且找對方法,真的可以為社會帶來改變。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強調瞭“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追求“結果”。它讓我們明白,社會參與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犯錯,會遇到挫摺,但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它鼓勵我們去嘗試,去探索,去找到自己最適閤的參與方式。我之前可能有點害怕失敗,不敢輕易嘗試,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感覺自己更有勇氣去邁齣第一步瞭。 而且,這本書的語言也很流暢,不是那種學術味很重的教材,而是用瞭很多年輕人容易理解的詞匯和例子,讀起來感覺很親切,一點都不會覺得有壓力。它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學姐,在跟我們分享他們的社會參與經驗,並且告訴你,你可以怎麼做。對於我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參與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有價值、更有責任感的人的指南。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不僅僅是為瞭一個好成績,更是為瞭未來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
评分《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解密”大學生活和社會參與之間關係的寶典。在我看來,大學教育不應該隻是象牙塔裏的知識灌輸,更應該是一個連接現實社會、培養公民責任感的熔爐。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 它並沒有刻意去渲染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鼓勵的方式,引導我們去認識“參與”的力量。書中關於“環境保護行動”的章節,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大學生,也能通過自己微小的行動,為環境保護做齣貢獻,例如,組織一次迴收活動,推廣低碳生活理念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匯聚起來,就能産生巨大的能量。 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批判性思考”的培養。它鼓勵我們去質疑,去分析,去獨立判斷,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一切信息。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變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很大的啓發。 它也非常強調“同理心”的培養。它讓我們去嘗試理解不同群體的生活,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同理心的缺失,往往是社會衝突的根源。通過學習,我明白瞭,真正的社會參與,始於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瞭“賦權”的可能性。它讓我們相信,我們作為大學生,並非社會的旁觀者,而是可以成為積極的行動者,用自己的知識和熱情,去影響和改變社會。這種賦權的思想,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也讓我更加堅定地去探索屬於自己的社會參與之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考試的學生,而是變成瞭一個有思考、有行動、有溫度的青年公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