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皆為一時之選,書中有教學理論,也有實務探索,目標指嚮多元主題、深究文本、推廣閱讀,計有六大研究麵嚮,分彆是:第一編「文字學理」,第二編「課程與教學設計」,第三編「文本解讀」,第四編「閱讀教學」,第五編「華語教學」,第六編「資訊運用」,藉由專傢學者對教材範文不同的研究角度,開發新的教學策略與方式,可以提供中、小教師教學參考。
本書特色
老師,我告訴你,國語文要怎麼教!
中小學的國語文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種以閱讀文本為基礎的文學教育。許多教師不懂得文本,文學欣賞的能力不足,教不齣文學作品的美感經驗,隻會照本宣科,如此一來,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哪裏呢?
本書集四十位兩岸三地語文教學專傢,傾囊相授六大教學策略與方式,讓教師上課滿堂彩,學生的國語文能力嚮上提升!
編者序 / 王基倫 i-vi
第一編 文字學理
1.1《說文解字》小篆字形辨.教學初探——以汲古閣本五百四十部首篆形作為開展的基礎 / 羅凡晸1
1.2 從識字策略看國內小學生的識字教學——以低.級為例 / 江惜美25
1.3 從認知負荷與平衡閱讀觀點談獨體字形義探究教學運用於國小一.級讀寫教學研究 / 許雅惠43
第二編 課程與教學設計
2.1 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與文學教學 / 黃自鴻71
2.2 漢語散文藝術價值形成機製與語文教學——以《曆代散文選》為中心 / 劉俐俐83
2.3 香港新高中中國語文選修課程「小說與文化」研究 / 潘銘基97
2.4 大陸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改善努力 / 王榮生115
2.5 颱灣中小學六、七.級文言文教材的檢驗及其改進之方 / 王基倫129
2.6 颱灣中學國語文教材選用《史記》之研析 / 蔡忠道147
2.7 教科書選文典律形成之溯源與檢討——以〈兒時記趣〉為例 / 吳燕真165
2.8 論譬喻修辭讀寫教學之發展——以三篇高中國文現代範文為例 / 仇小屏181
2.9 從語意的引伸變化看詞類活用時意義的轉移——以「墨」為例 / 楊如雪207
2.10 國小國語文「詞語教學」問題探析 / 馮永敏229
2.11 均衡發展:香港小學兒童文學課程設計的一種構法 / 霍玉英273
2.12 歌仔戲錶演藝術融入中學國文科課程之教材設計——以「颱灣春風歌劇團」團員之教案為例 / 鄭玉珊291
第三編 文本解.
3.1〈蘭亭序〉讀法新議 / 劉漢初307
3.2〈蘭亭集序〉的時代投影 / 李清筠317
3.3 無涯寥闃怎交代——論〈蘭亭集序〉之語文與情意教學 / 許長謨329
3.4 一個文本的衍生——談〈桃花源記〉多元的教學設計 / 高美華337
3.5 從多元思維解析國中國文教材——以.禹錫〈.室銘〉為例 / 耿誌堅347
3.6 談古文教學的五個麵嚮——以〈留侯.〉為例 / 何永清363
3.7〈範進中舉〉的雙重喜劇性 / 孫紹振385
3.8 香港「三三四」學製下的語文教學新方嚮——以〈範進中舉〉為例 / 陳寜393
3.9 文本的語言分析與散文教學——以餘光中〈聽聽那冷雨〉為例 / 劉大為407
3.10 王鼎鈞書寫的再造性 / 張春榮419
3.11 餘鞦雨〈道士塔〉敘事文字分析 / 白雲開431
3.12 略論遊記中的.史情感——以餘鞦雨〈道士塔〉為例 / 謝敏玲445
3.13 散文讀者的閱讀圖式試探——以梁實鞦〈舊〉、簡媜〈夏之絕句〉的閱讀反應為中心 /倪文尖461
3.14 鼓躁煩鬱中的清聲低吟——論簡媜〈夏之絕句〉的修辭藝術 / 蒲基維477
第四編 閱讀教學
4.1 康軒本初中語文教科書學習重點研究——閱讀能.訓練的角度 / 何文勝493
4.2 PISA 的評量架構與〈雅量〉教材教法 / 鄭圓鈴515
4.3 PISA 啓示錄——範文教材「流轉圜美如彈丸」的現代教學視野 / 蘇珊玉539
4.4 接受美學視野中的中學小說閱讀教學——以《孔乙己》為例 / 李誌宏、童馨如561
4.5 提升語文閱讀興趣與能力——以閤作教學及CIRC 進行小五學童之「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教學 / 許詩玉587
第五編 華語教學
5.1 從漢語課本透視日本大學漢語教學現狀 / 劉小俊609
5.2 京都.子大學漢語教學現.及今後的課題 / 愛甲弘誌、西村秀人625
5.3 海外華語文教學嬗變與革新——新加坡經驗 / 吳英成、羅慶銘645
第六編 資訊運用
6.1 唐宋散文多媒體教學設計 / 陳麗宇、連育仁655
6.2 談漢字.位化教學之應用模式——以簡.轉盤動畫之設計為. / 許文獻673
6.3 互動式電子白闆融入國文教學 / 亓婷婷701
*本.文集送交學者專傢.名審查,審查通過.為百分之71%。
籌辦人---王基倫教授序
一、前 言
這本書的完成,是許多人的心血結晶。
近幾年來,海內外的國語文教學都麵臨瞭巨大的變革,帶給第一綫的教師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含藏瞭不少新的契機。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無論中學或小學,大傢都普遍感受到學生的國語文程度下降,教師們多有欲振乏力的教學感受,這當然與社會的大環境有關──包括國語文授課時數減少、考試領導教學、學生不喜歡閱讀、書寫文字機會少、作文能力差、傳播媒體充斥錯彆字或濫用諧音字、放棄書法教學、教學方式不閤時宜等,問題真是一籮筐。
其次,師資培育也齣現瞭結構性的問題。公費製度取消後,師範院校失去優勢,現在招收進來的大學生,國語文程度每下愈況。少子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從小學開始,班級數越來越少,各校不敢再招聘新人,流浪教師增多瞭,年輕學子惶惶不可終日。許多人在求學期間,並不想從事教職,可是到瞭一職難求的窘境齣現後,又一頭栽入競逐行列,這時真的有教育熱誠嗎?是否適閤從事教育工作?考上教職後,有朝一日揮之不去的「無力感」糾纏上身,那就像攻進瞭「圍城」一樣,又急著想逃齣來,巴不得可以早日走人。任課教師都說學生難教、傢長難應付、校方壓力太大,他們無法在職場上獲得肯定,無疑是很可悲的一群。
社會大環境的確不利於國語文教師的生存。許多科任教師並非本科係齣身,小學包班製的教學環境更容易如此,因此,遇到不熟悉的課文教材,教師隻能寄望教師手冊。個人以為,中小學的國語文教育,基本上就是一種以閱讀文本為基礎的文學教育。許多教師不懂得文本,文學欣賞的能力不足,教不齣文學作品的美感經驗,隻會照本宣科,如此一來,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哪裏呢?
上述這些現象,不隻在颱灣齣現,海峽兩岸三地都有。大陸、香港地區的國語文師資大多來自修畢教育學分者,不是由中文係的本科生擔任,因此分析解讀文本的能力也有問題。
幸好,人人都有上進心,都有想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近年來有關語文教學的進修、研究,常能引起第一綫教師們的關注,他們希望在語文教材、教學方法、閱讀訓練、善用電子科技等方麵,得到更多的資源,以利從事教學工作。教師們進修的動力,足以纍積源源不絕的教學能量,剋服外在環境的睏難。這正是新契機産生的原因所在。
二、會議的緣起
有鑒於此,2008年由香港、大陸、颱灣兩岸三地的語文教育研究專傢,在香港教育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瞭「語文教學圓桌會議暨散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主題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類「散文」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2
圓桌會議的形式,先選取兩岸三地的教材進行文本分析,而後將其成果發錶於會場,提供給中、小學教師進修參考。會議分為兩階段:一階段是兩岸三地與會專傢的圓桌研討,先選定已入選為兩岸三地課本教材的文本,大傢撰文各抒己見,而後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另一階段是結閤實地的教學觀摩,研討課文教學的專傢報告會。
後來在此基礎上,召開瞭「第一屆語文教學圓桌會議」,由上海師範大學學科教學研究所王榮生教授、福建師範大學中文係孫紹振教授、香港教育學院中文係白雲開教授、梁敏兒教授、東華大學劉漢初教授等人發起,邀請颱灣師範大學陳滿銘教授、颱北教育大學林於弘教授、成功大學仇小屏教授、許長謨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鄭桂華教授等人與會,於2009年4月23日至28日在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係和廣東深圳市鬆崗中學舉辦學術會議。當年籌辦會議時的通知函寫道:
語文教學的教材雖然多種多樣,但如從體裁看,主要的其實還是散文。對散文的認識越深,無論老師或學生都有好處。怎樣解讀散文是一大議題,我們相信:文學方麵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深入的解讀;因此教材解讀是本屆圓桌會議的其中一個重點。另一方麵,老師如何善用散文教材,設計齣能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活動,是中國語文教學的關鍵。教學設計是教材能否充分發揮學與教效果的決定因素,因此也是本屆會議的另一重點。
因此,當年會議討論的課題有:(一)寫景文如何教?如何學?(二)如何培養描寫能力?(三)散文如何建立範式?如何促進教學?(四)散文如何讀?怎樣教纔能讓學生從閱讀教材過渡到寫作文章?
2010年,「第二屆颱灣、香港、大陸三地語文教學圓桌會議暨散文教學研討會」由廣東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語文課程研究中心主辦,於當年3月23日至28日假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係和廣東順德縣第一實驗中學及容山中學舉辦學術會議。參加人員除瞭去年的學者王榮生教授、孫紹振教授、白雲開教授、梁敏兒教授、劉漢初教授、鄭桂華教授等人,又增加瞭上海市浦東乾部學院李衝鋒老師、寜波市鄞州高級中學陳隆升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倪文尖教授、香港公開大學黃自鴻教授、颱灣颱東大學林文寶教授、颱灣師範大學王基倫教授等人,還有大陸地區河南、山東、江蘇、江西、廣西、雲南各省教學研究室(類似颱灣中央及各縣市的國語文輔導團)第一綫任教的國語文科任教師參與。
此次專傢圓桌會議結閤觀摩研討課的專傢報告會,聚焦在其中4篇經典課文:範仲淹〈嶽陽樓記〉、硃自清〈背影〉、老捨〈想北帄〉、鬱達夫〈故都的鞦〉。為使研討交流能更深入地進行,主辦單位的成員疏理兩岸三地的國語文教材,搜3
集大陸上述幾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研討等材料,分彆撰寫課文範例的綜閤評述。而後安排各省教學研究室的資深巡迴指導教師進行教學示範(大陸稱之為「觀課」),由現場的學者專傢提齣講評(大陸地區稱之為「點評」)。「綜述」是教學資料的整理,類似颱灣各傢版本的《教師手冊》,僅屬可供參考的初稿,其中重要材料或有遺漏,歸納或失準確,判斷或許偏頗,於是也請學者專傢們就此數篇範文「綜述」提齣檢討,找齣學術論題,抒發學術心得,提供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參考。
舉辦兩屆會議,規模日趨盛大,第一綫教師積極參與,竟達上韆人之多。每場教學觀摩之外,再由學者專傢講評,獲益良多,迴響十分熱烈。汲取第一次辦會經驗,學者專傢們更體會到「散文」文本的篇幅之多,重要性加大,實有必要深層耕耘。
同時,為瞭幫助小學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第二次會議又增加瞭一個小學語文教學討論的場次,成效不差。學者們決定擴大交流,希望此項會議也能夠在兩岸三地輪流舉辦,藉此提供一個兩岸三地學者專傢、第一綫教師的交流帄颱;如果能在傳統文化傳承不絕的颱灣寶島舉辦一次,或許更能互相討論、學習、藉鏡語文教學的推廣方式,達到教學觀摩、學術交流的目的,共同增進國語文的教學能力。
今年(民國100年)在教育部「國語文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團隊」(以下簡稱「國語文輔導團」)的協助下,先於前一天(4月22日)假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國民小學安排實施。由國語文輔導團召集人孫劍鞦教授主持當天的會議,討論課室觀察、補充教材編寫和補救教學實施方式、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三個主題,並由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王蕙芬老師進行六年級翰林公司版第八單元〈水牛群像〉的觀課教學,講解字音、詞義,練習朗讀。難得的是,王老師口纔很好,曾獲演講比賽冠軍,她的個人教學魅力十足,學生也有良好素質的配閤演齣。因此在觀摩實際教學過程後所進行的綜閤座談,引發瞭香港、大陸學者的熱烈參與討論,也得到孫紹振教授及與會學者的好評。這次融閤瞭不同地區及背景學者的講評活動,提供教師們具體的改進建議與方嚮,為教學活動內容注入新活力,頗能引起與會人士的注意,並擴大瞭影響力。
三、會議的籌辦經過
中、小學國語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現今教學目標極為重要的議題。麵對國語文課程時數遞減,課文(無論是範文或例文)篇數越來越少,中、小學生國語文能力普遍降低的現象,如何幫助教師解讀文本,進而提升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國語文之興趣與能力,是教師們亟需努力的目標。於是語文教學圓桌會議,作為提供兩岸三地之學者與教師共同匯聚、交流的帄颱,便具有重要之意義。
況且,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學係素為培育國文教學師資的搖籃,為本係發展重點方嚮之一。有鑒於國內較少舉辦國語文教學研討會,故而對於此次語文教學圓桌會議的接續舉辦,理應當仁不讓;同時配閤中、小學教師進修研習的需求,4
提供教學時數之研習證明,期望藉此研討會,幫助教師們汲取文本解讀的新知識,藉鑒他人的教學經驗,學習深入分析教材。因此,本人勇於承擔舉辦兩岸三地的國語文教學研討會的任務。
於是在颱灣師大國文學係國文教學組同意、係務會議通過的情況下,曆經多次籌備會議討論,對外募款之後,終於在今年(民國100年)4月23、24日,假本校綜閤大樓5樓國際會議廳召開「第三屆颱灣、香港、大陸兩岸三地國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書即為此次會議完成後的結晶。
本屆會議主題有五:(一)海峽兩岸教學現況交流,(二)觀課評講提供實際教學建議,(三)散文的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四)中小學語文教學之新視野、新方嚮,(五)海外漢語教學活動的交流與研究。這是為瞭因應當前國語文教學環境的睏局,同時也為瞭適應當前海外華語教學熱的現況,擴大各國學者參與麵所進行的設計。會議採公開徵稿方式,廣邀國內外各大專院校中文係、國文係、語文教學相關科係研究者發錶論文外,並歡迎目前任教各縣市中小學的國語文教師(含實習教師)及本校畢業校友仍從事教職者與會研討,給予研習證明。
舉辦會議期間,獲得教育部國教司、國語文輔導團、颱灣閱讀文化學會、萬捲樓圖書公司、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國文學係等單位提供金額贊助,在此深緻謝忱。尤其主辦單位颱灣師大國文學係提供所有助教人力,分頭負責文書、總務、論文、議事、接待各組庶務工作,備極辛勞;籌備會議討論時,國文教學組老師頗為幫忙設想;會議當天,亦有一些年輕老師前來會場協助,發揮瞭群策群力的精神,這些都令人感銘五內,點滴在心頭。
感謝國傢教育研究院吳清山院長、潘文忠副院長蒞會主持開幕式與閉幕式, 國傢教育研究院負責教科書編審業務的楊國揚組長、王靜慧小姐、秦長易小姐與會幫忙指導;感謝逢甲大學李威熊榮譽教授蒞會作專題演講,講題是:「教學新典範在語文教育的應用」,李教授從生活經驗齣發,用深入淺齣的語調,闡述國語文教學的辛勞及其可以努力的方嚮。李教授也是颱灣閱讀文化學會董事,他幫忙大會募得一筆款項。
也要感謝所有場次的主持人,他們是陳麗桂院長、蔡信發榮譽教授、李威熊榮譽教授、王偉勇主任、王開府教授、王榮生教授、白雲開教授、張高評榮譽教授、林文寶教授、陳昌明教授、傅武光教授、何寄澎教授、賴明德教授、陳滿銘教授、孫紹振教授、高鞦鳳主任。
更要感謝與會的論文發錶者,他們的論文已大多收入本書,因此不再臚列名單。
我們沒有忘記要感謝每篇論文的第一位讀者──論文特約討論人,他們以專業的學養,提供寶貴的見解,也是論文後來能據以修改的主要動力。這些論文講評人依序是:莊德明技師、許錟輝教授、許學仁教授、王榮生教授、劉大為教授、林文□教授、孫劍鞦主任、羅凡晸教授、王偉勇主任、黃雅歆教授、仇小屏教授、林礽乾教授、方麗娜教授、馮永敏教授、蔡欣欣教授、徐國能教授、廖卓成教授、5
林啓屏教授、蔡雅薰主任、吳敏而研究員、霍玉英教授、劉遠楨教授、林於弘教授、倪文尖教授、許長謨教授、陳昌明教授、李清筠教授、王文進教授、黃雅莉教授、蔡芳定教授、黃明理教授、硃我芯主任、蕭麗華教授、張上冠主任、曾金金所長、信世昌教授、劉俐俐教授、餘崇生主任、馬寶蓮教授、鄭圓鈴教授、何永清教授等。
需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瞭。於我個人來說,當初隻是因緣際會,被引薦前往大陸參加第二屆語文教學會議,對於每次講評,總有上韆人前來聆聽的盛大場麵,深為中小學教師的強烈求知慾所感動。進而推想,颱灣地區苦於沒有經常性的語文教學會議,教師進修管道不多,如果能有盛大的教學會議引起眾人的關注,豈非美事一樁?再者,前兩屆會議的以散文文本為討論中心的精神,也直指教材為討論重點,對照課文的確以散文為多,則形成一個有特色的語文會議也是可行之事。
果不其然,會議採公開徵稿方式後,來自海內外自動投稿者頗多。經過初步篩選後,安排56篇論文發錶。會議召開前,在颱灣師大國文係網頁、全國教師進修網頁,開放報名。有許多教師自動與會,可見國語文教學會議提供瞭良好的進修機會,各方需求甚殷。兩天兩個場次的會場,大傢熱烈參與,共同討論,博得好評。
四、本書的完成
本次會議結束後,決定委由「國語文輔導團」召集人孫劍鞦主任,另組成12人的評審團,進行論文審查。送審原則是:凡投稿為大學教師者,呈送大學教授審查;若為中學、小學教師或教學實務類論文,則交由中小學相關專業領域教師審查。評審團成員都不是論文發錶人,基於匿名保護原則,名單不便公布,於此深錶感謝之意。審查之前,我們先徵求授權同意書,其中自行撤稿者10篇,送審者計有46篇。審查通過者29篇,修改後通過者11篇,總計審查通過率為百分之71%。論文送審通過者,參考會議當天的講評意見,以及會後匿名審查者的意見,修改定稿。最後交由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博士候選人吳燕真、國語文輔導團召集人孫劍鞦主任的研究助理暨颱北市立教育大學博士候選人李威侃兩位助理幫忙蒐集稿件、排版、校對等事宜,終於能完成此書。
本書定名為《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作者皆為一時之選,著眼於書中有教學理論,也有實務探索,目標指嚮多元主題、深究文本、推廣閱讀,計有六大研究麵嚮,分彆是:第一編「文字學理」,第二編「課程與教學設計」,第三編「文本解讀」,第四編「閱讀教學」,第五編「華語教學」,第六編「資訊運用」,藉由專傢學者對教材範文不同的研究角度,開發新的教學策略與方式,可以提供中、小教師教學參考。
本書的特色有三,一是在國傢教育研究院和國語文輔導團的支持下,加強中小學課文的理解,深耕文本的解讀,譬如從傳統文化、語言風格等角度實際解讀、分析文本,發展有創意的教學研究,為語文教學建立深厚而永久的基礎。二是加6
強閱讀教學的討論,推廣閱讀教學活動。三是擴大國語文的教學視野,走嚮海外,觀照自己,投注心力,重視華語熱的現象。
我們用嚴謹的學術心情編纂此書。所收論文皆有摘要,有注釋,有徵引文獻。來自對岸稿件的繁簡字轉換、論文格式,我們也都力求一緻。有時為瞭尊重原作者的權益,形式條件偶有不相符的情形,尚祈讀者鑒諒。每篇論文皆已獲得授權,因此可將論文刊登至「颱灣閱讀文化學會」網頁,日後由「兩岸三地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立正式網站時,不論颱灣、香港、大陸的語文教學專傢或第一綫教師,都可以觀摩這些擲地有聲的精彩論文。
以上叨叨絮絮說明瞭辦會的緣起、本書的編排過程,既是作為一種紀念,也對所有熱心奉獻於國語文教學工作者緻上最高的謝忱。希望這本書能對大傢有所助益。
王基倫
民國百年(2011年)中鞦節謹誌於颱灣師大國文係
不得不說,《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這本書真是滿足瞭我一直以來對國文教學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國文教學不應該隻是背誦課文、解釋字詞,它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思維的培養,一種情感的抒發。這本書的題目就點齣瞭“多元探索”這個核心,這讓我非常感興趣。它會不會深入探討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考?比如,麵對一篇充滿論證的文章,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去辨識作者的立場、論點以及論據的有效性?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案例,展示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文本分析,讓學生不隻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地與文本對話?我特彆關注的是,它對於“文學鑒賞”的探討,是會停留在傳統的美學分析,還是會融入更多現代的文學理論,像是讀者反應理論,或是後結構主義的觀點?還有,它在“寫作教學”方麵,是否會提供一些新穎的指導方式,不隻是強調遣詞造句,更關注學生如何錶達獨特的想法和情感?我對這本書寄予厚望,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能夠突破教學瓶頸的靈感,讓我的教學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培養齣真正懂得欣賞、懂得錶達的下一代。
评分這本《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真的是讓我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在颱灣教瞭十幾年國文的老師,每天都在想著怎麼讓孩子們的中文能力更上一層樓,尤其是在這個什麼都講求“多元”的時代,我們怎麼能不思考教學的各種可能性呢?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局限於某種單一的教學法,而是從非常廣闊的視角齣發,探討瞭不同理論如何支撐實務,又如何在課堂上落地。書裏麵好像有提到一些關於“建構主義”在國文教學上的應用,我一直覺得光是填鴨式的教學已經行不通瞭,學生需要自己去構建知識,而這本書提供瞭一些很具體的操作方法,像是如何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或是利用故事敘說來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這些都讓我躍躍欲試。而且,它也談到瞭如何將科技融入教學,像是在綫協作平颱的使用,或是多媒體資源的整閤,這對我來說是很有挑戰但也非常吸引我的部分。我尤其想看看關於“差異化教學”的部分,畢竟班上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怎麼纔能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有所進步,這本書記載瞭什麼好方法呢?我很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也更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评分拿到《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龐大的主題所吸引。我從事國文教育多年,深知教學是一門不斷進化、充滿變數的藝術。這本書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全麵的理論框架,然後將其與實際教學場景相結閤。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於“跨領域教學”的探討。我們都知道,語文能力是學習一切的基礎,那如何將國文知識與科學、曆史、藝術等領域有機地結閤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也能觸類旁通,獲得更廣闊的視野?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跨領域的課程設計範例,或者是教學策略,能夠幫助我們打破學科界限?另外,我對於“評估與反饋”這一部分也相當好奇。傳統的測驗方式是否足夠全麵?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多元的評估方式,像是項目式學習的成果評估、學生作品集的分析,或者是口頭錶達能力的評價?如何給予學生有建設性的反饋,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導,讓我能夠將這些多元的理論和方法,有效地融入我每天的教學工作中。
评分《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這本書的標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國文教學在固有的框架下,總有一種“不夠盡興”的感覺。這本書似乎點齣瞭“多元”這個關鍵詞,這讓我非常期待。我特彆想知道,它在“語言能力發展”方麵,是否有提到如何係統性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字詞句的層麵。比如,在口語錶達方麵,是否會提供一些技巧,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敢於發言,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觀點?在寫作方麵,是否會分享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創意的練習,讓他們能夠寫齣更具個性、更富情感的文章?我同樣很關注書中是否會對“在地文化與國文教學”的結閤有所探討。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語言、文學作品,都深深地根植於颱灣的文化土壤。這本書會提供一些將颱灣的在地文學、曆史故事,甚至是社會議題,巧妙地融入國文教學的方法嗎?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接地氣”的實操性建議,讓我能夠打破過去的教學模式,讓我的國文課堂更加活潑、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也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我拿到《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這本書,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認為,國文教學不應該隻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傳遞,它更是一種對學生心靈的滋養,一種對他們人文素養的啓迪。這本書的題目就非常吸引我,它強調“多元探索”,這正是我在教學中一直在追求的目標。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與“品德教育”的融入。例如,在講解一篇文學作品時,我們如何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引發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又或者,在寫作練習中,如何鼓勵學生錶達自己的價值觀,並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同理心的人?我同樣好奇的是,書中在“閱讀策略”方麵,是否有提供一些創新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剋服閱讀障礙,並且真正地愛上閱讀?比如,對於那些對古文望而生畏的學生,是否有有效的引導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夠設計齣更加有溫度、有深度的國文課程,真正地影響學生的成長,培養齣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