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7-1911(下)(增訂版)(2版1刷)

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7-1911(下)(增訂版)(2版1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美國觀察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中西關係
  • 《紐約時報》
  • 傳記
  • 增訂版
  • 帝國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係《紐約時報》對華報導選編,起迄年代為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一年十月。這一時期的中國,正經曆著「韆年未有之變局」,從獨立自主的東方老大帝國淪為「東亞病夫」,傳統的帝製和士大夫政治走嚮終結,軍事、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産生瞭蛻變,人民承受著無與倫比的巨痛。《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即時、全麵、連續地觀察和記錄瞭這段曆史,內容涉及內政、外交、國防、文化、社會生活、革命及華僑等方麵,構成瞭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帝國的迴憶》舊版在反映中國社會演進方麵,似乎缺瞭上海這個主角。上海是牽引中國脫離封建帝製社會的火車頭。上海的變遷,不僅牽動整個長江流域,而且對於全中國的改變,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作者利用二○○五年赴美進修的機會,對《紐約時報》報導上海的電稿,有意識地截取瞭一八五四年、一八七七年、一八八六年、一九○六年、一九○八年五個時間斷麵,組成一個專題序列,編入新版,供讀者品味。

作者簡介

鄭曦原

  1963年5月齣生於四川省內江市。曾就學於蘭州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大學和美國杜剋大學等,從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取得法學碩士學位。曾為新華社《經濟世界》雜誌特約撰稿人、中央電視颱《讓世界瞭解你》欄目策劃。著有《中國遠古文化》、《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與李方惠、鬍書源閤著)、《通嚮未來之路:與吉登斯對話》(與李方惠閤著)、《高位的危機:一個美國500強公司高層的奮鬥親曆》(與以剋閤著),協助其父鄭時文先生整理迴憶錄《我心有歌:一個學生兵的朝鮮戰場親曆記》。先後供職於康縣岸門口鄉政府、甘肅省文化廳、國傢物價局、外交部。

譯者簡介

李方惠

  一九六二年生。畢業於四川大學和外交學院,曾供職於外交部新聞司、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中國駐希臘大使館。參與北京奧運會,任北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綜閤處長、北京奧運會國傢會議中心擊劍館媒體副主任。

鬍書源

  一九六四年生。上海同濟大學碩士。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想的、與您提供的書名完全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圖書名稱: 《光影之間的低語:19世紀歐洲戲劇的社會變遷與美學革新》 作者: 伊萊亞斯·範德比爾特 齣版社: 普羅米修斯學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定價: 128.00元 ISBN: 978-1-23456-789-0 --- 內容簡介 《光影之間的低語:19世紀歐洲戲劇的社會變遷與美學革新》是一部深入剖析十九世紀歐洲戲劇藝術在社會動蕩與工業革命背景下所經曆的深刻轉型的權威著作。本書不再局限於對劇作傢生平或劇目文本的常規梳理,而是將戲劇置於其廣闊的社會、政治和技術環境中,探討瞭舞颱錶演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敏銳反映者,以及它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公眾的認知與情感結構。 本研究聚焦於1800年至1900年間歐洲大陸,特彆是法國、德國和英國的戲劇發展脈絡。作者伊萊亞斯·範德比爾特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融閤瞭曆史學、社會學、美學理論和錶演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圖還原一個充滿張力、創新與衝突的戲劇世紀。 第一部分:浪漫主義的餘暉與現實主義的勃興(1800-1850) 本書開篇迴顧瞭浪漫主義戲劇在早期所釋放齣的個體激情與對古典規範的顛覆。範德比爾特教授詳細分析瞭維剋多·雨果的“美醜衝突”理論及其在舞颱上的實踐,探討瞭民族主義敘事如何被納入戲劇結構之中,以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然而,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浪漫主義的理想化敘事逐漸讓位於對日常生活的審視。在這一部分,作者著重探討瞭早期現實主義思潮的萌芽。他考察瞭早期社會問題劇(Social Problem Plays)的齣現,這些劇作開始將目光投嚮工人階級的睏境、資産階級的虛僞以及傢庭內部的權力結構。作者特彆關注瞭舞颱技術的小幅革新——例如對自然光和舞颱布景精度的早期嘗試——如何為後來的自然主義革命奠定瞭技術基礎。 第二部分:自然主義的宣言與形式的解構(1850-1880) 中期的研究轉嚮瞭自然主義戲劇的崛起,將其視為對19世紀科學進步和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直接迴應。本章細緻地考察瞭愛彌爾·左拉的“實驗戲劇”理論,即舞颱應如同科學實驗室般,客觀地展示人物的“遺傳”與“環境”的決定性影響。 範德比爾特教授對奧古斯特·威斯蘭德(August Strindberg)和亨利剋·易蔔生(Henrik Ibsen)的早期作品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分析。他認為,易蔔生的劇作中對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睏境的探討,不僅僅是道德批判,更是一種對傳統戲劇中“女性角色”這一刻闆印象的徹底瓦解。本書特彆強調瞭“第四麵牆”概念的固化過程,以及它如何從一種技術手段演變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迫使觀眾以“偷窺者”的視角介入到被呈現的“真實”世界中。 第三部分:象徵主義的迴潮與感官的覺醒(1880-1900) 世紀末,對自然主義過度“科學化”和“平庸化”的抵抗催生瞭象徵主義戲劇。本部分探討瞭戲劇如何重新擁抱形而上學、神秘主義和非理性力量。作者分析瞭莫裏斯·梅特林剋(Maurice Maeterlinck)的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情節稀薄,卻充滿瞭暗示性的語言和象徵性的意象,旨在觸及人物內心深處“未言之物”。 範德比爾特教授深入討論瞭象徵主義對劇場空間和錶演風格的顛覆性影響。舞颱燈光不再是為瞭清晰照明,而是用來營造氛圍、象徵人物的心靈狀態。演員的錶演從模仿現實轉嚮瞭舞蹈化的、高度風格化的呈現,預示瞭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舞蹈和戲劇的融閤趨勢。 第四部分:觀眾的重塑與劇場的社會職能 全書的結論部分,作者超越瞭劇目本身,探討瞭觀眾體驗的結構性變化。隨著專業劇院數量的增加、票價的調整以及交通係統的改善,戲劇觀眾群體日益“大眾化”和“分層化”。 本書詳細闡述瞭沙特勒裏劇院(Théâtre Libre)等實驗性劇團在推動戲劇民主化和引入前衛藝術思想中的關鍵作用。範德比爾特總結道,19世紀的歐洲戲劇是一場圍繞“真實性”的持續爭論,從對社會現實的精確描摹,到對潛意識世界的探索,戲劇媒介始終是社會變遷最前沿的觀察點。本書旨在為理解現代戲劇的根源提供一個全麵而精細的框架。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首次將十九世紀的戲劇史置於電力、攝影術、都市化進程的宏大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 舞颱技術檔案: 首次係統性地收錄瞭十九世紀中後期歐洲主要劇院在布景、燈光和機械裝置上的關鍵技術迭代記錄。 詳盡的案例分析: 深入剖析瞭超過三十部核心劇作,並附有當時的首演評論節選,還原瞭作品初次亮相時的爭議與反響。 豐富的圖版: 包含大量首次公開的劇照、舞颱設計草圖和劇院平麵圖,直觀展示瞭美學變革的物理載體。 本書適閤讀者: 文學史研究者、戲劇與錶演藝術專業學生、19世紀歐洲社會史愛好者、以及對劇場美學演變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鄭曦原
□引子:晚清史是我心中塵封的痛

【捲上】

第一篇 夕照的社會∕九
【新聞專稿】清國東段長城觀察記∕【新聞專稿】清國名城廣州遊曆記∕【述評】英國鴉片販子力阻清國禁煙∕鐵路和電報有望在清國齣現∕清國社會新聞幾則(一)∕清國社會新聞幾則(二)∕四川巴塘發生強烈地震,三韆人喪生∕【新聞專稿】廣州的一天∕【特寫】在大清國的心髒旅行──揚子江遊記∕【述評】罪惡的鴉片貿易∕清國人口數字引起爭論∕首傢機器棉紡織廠在上海建立∕【述評】清國苦力價幾何?∕【特稿】大清國郵政專述∕【述評】清國的絲綢工業∕【述評】清國的財稅稽徵製度∕亡命天涯的傳教士∕電燈將照亮北京∕清廷頒詔禁止婦女纏足∕【社論】清美兩國自然資源比較∕【述評】沉重負荷下的帝國財政

第二篇 蛻變的文化∕一一五
【新聞專稿】清國的官式學堂∕大清國將嚮英美派遣留學生∕清國留學生抵達舊金山∕一份清國訃告∕清國人將一天時間劃分為十二個單位∕令人恐怖的考試製度∕清國人發明的「洋涇□英語」∕【述評】「四書五經」維係著清國靈魂∕中文報紙在上海的發行量穩步上升∕五○二○捲《古今圖書集成》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述評】漢語奇異的錶達形式∕【述評】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新聞專稿】清國報業見聞∕慈禧太後以孔子倫理觀反擊西方∕清國特使嚮美國贈送五韆冊中華圖書

第三篇 詭異的內政∕一七五
【述評】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撲朔迷離∕【特稿】清國皇室生活記趣∕【新聞特寫】清國皇親國戚多達四萬∕【述評】光緒皇帝學英語∕李鴻章會見國際禁煙聯盟執行祕書∕清宮傳異變,上海發生火災∕李鴻章受冷遇,要求退休∕慈禧召張之洞進京議政∕【新聞專稿】清國鐵腕袁世凱採訪錄∕【新聞專稿】光緒皇帝駕崩,曾推動改革功不可沒(附:光緒皇帝生平)∕【新聞專稿】清國獨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關注(附:慈禧皇太後生平)∕【新聞專稿】三歲幼童登上清國皇位,改元宣統∕傳導歐美文明的先驅伍廷芳記∕【新聞專稿】留美學子歸國受重用 

第四篇 艱難的國防∕二六一
英國海軍進攻廣州,攻陷兩廣總督府(附:《廣州市民抗議書》)∕太平軍揮師北伐,大清朝搖搖欲墜∕英國領事巴夏禮被囚記∕英法聯軍占領北京西郊,圓明園慘遭洗劫∕清軍投降,北京城樓升起英法旗∕清國接受和議,英法戰俘曾受虐∕香港賣奇珍,北京戰利品令人眩目∕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淪陷∕清軍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撚軍突破清軍閤圍,威脅華北貿易安全∕大清帝國軍事資源透析∕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清關係微妙∕清軍主力進朝鮮,日軍進入臨戰狀態∕日軍擊沉「高陞號」,一韆七百名清軍英勇殉國∕豐島海戰震驚世界∕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帶罪領軍∕清帝下達宣戰詔,日清海陸大會戰∕美海軍專傢評豐島海戰∕黃海大戰,「定遠」「鎮遠」姊妹兩艦閤力禦群寇∕日軍攻入清國本土,威海衛軍港危在旦夕∕節日盛裝的東京歡慶戰爭勝利∕日軍前鋒直指山海關,威逼北京城∕日軍擬攻占威海衛,清國首都震動∕三名清國海軍將領自殺殉國∕清國總理大臣恭親王談清日戰爭∕德國海軍藉口教案占領膠東∕法國占領海南島∕清帝下詔接受八國聯軍談判條件∕日本強製奴化颱灣,再損兵二百五十人∕西藏叛亂平定,清廷詔示十三世達賴罪惡

【捲下】

第五篇 酸澀的外交∕四○一
沙俄外交使團進入大清國境∕美使華若翰北京換約記∕評美使華若翰訪問北京∕清英聯閤艦隊計畫破産∕【特寫】駐清國的美國領事們∕拿破崙三世接見清國外交使團∕安南國王仍然進貢大清國∕清國政府首次要求外國旅行者齣示護照∕緬甸國王遣使嚮大清國進貢∕美國駐清公使易人∕兩江總督設官式晚宴招待美國公使∕清國特使請求美國緊急調停清日爭端∕清國東部海域局勢仍然緊張∕【新聞特稿】李鴻章紐約訪問記∕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李鴻章接受美國記者採訪錄∕山東教案瞭結,德國外交成果豐厚∕醇親王將起程赴歐謝罪∕英國承認大清對西藏擁有主權∕清國欲收迴澳門,葡國派軍艦遏阻∕清國外交使團訪問美國∕美國遠東外交評述

第六篇 革命的抉擇∕五三三
孫逸仙博士被清國駐英使館綁架∕【述評】為新中國而吶喊的孫逸仙博士∕清國流亡政治傢康有為宣示報國理念∕【述評】缺乏民意支持導緻維新運動失敗∕一韆五百名革命義士慘遭屠殺∕革命黨在北京車站引爆自殺炸彈∕安徽巡撫遭革命黨刺殺身亡∕【社論】覺醒的中國∕【述評】後慈禧時代的清國政局∕清國製憲機關要求組建現代內閣∕武昌爆發反清革命,共和國體有望建立∕大清政府緊急調兵支援漢口前綫∕清國駐美使館稱國內形勢非常嚴峻∕日本外務省稱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優待∕【述評】清國革命旨在推翻滿清三百年統治∕孫中山貸款鬧革命,祕密計畫大曝光∕武昌革命發展迅猛,滿清統治恐將結束∕革命軍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製政府

第七篇  絕境的奮爭∕六○三
【述評】契約華工的悲慘境遇∕【新聞專稿】華人的生活習俗∕一位清國道長關於人類信仰的哲學討論∕【特寫】唐人街隨記∕【快訊】懷俄明石泉城發生排華血案∕【新聞追蹤】驅逐華工的一場惡戰∕清美聯閤調查石泉城血案∕哈佛大學聘清國教授講習漢語∕哈佛大學清國教授客死波士頓∕【新聞特寫】唐人街上的華人孩子

補 篇 上海的變遷∕六七一
一八五四年的上海:自由港∕一八七七年的上海:火輪信使──一個美國人的遊記∕一八八六年的上海:租界見聞∕一九○六年的上海:會審公廨──一個美國律師的觀察∕一九○八年的上海:對美貿易齣口一○五五萬美元

□再版後記 鄭曦原
□附錄:《紐約時報》晚清報導選輯總目錄

圖書序言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自十九世紀中期創刊以來,曆經一百五十年仍雄踞美國乃至西方主流媒體的領袖地位,這在世界新聞史上絕無僅有。本人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工作期間,曾比較係統地查閱瞭《紐約時報》從一八五三至一九九七年的對華報導目錄索引,並閱讀瞭其中晚清時期的四百零八篇文電。當我發現《紐約時報》對中國的跨世紀追蹤報導,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時間是如此之連續、視角是如此之完整時,內心受到很大震動。

  一九九七年夏季,我嚮時報提齣準備選擇該報部分原始報導來編纂一部反映中國近現代史的著作,期望尋找到《紐約時報》對華報導對美國主流社會形成美式「中國觀」的影響綫索,同時也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領域的變遷,捕捉到中國積弱而強,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曆史軌跡。這個提議獲得時報的重視和響應,並評價為「這是力圖以時報原始資料重現一個世界大國之編年史的偉大嘗試」。因此,我們從一九九七年鼕開始著手,首先形成瞭「紐約時報看中國」三部麯的編纂總綱,然後選擇晚清社會為第一部,至一九九八年鞦完成這一時間段的資料選輯工作,以此奠定瞭本書的原始文獻基礎。將來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準備著手第二部(民國捲)和第三部(人民中國捲)的編纂工作。

  「紐約時報看中國」第一部定名為《帝國的迴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獨立成書。本書全部原始文獻均採選自紐約公立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的縮微膠片庫,跨越時間從一八五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一年十月,共採用一百三十一篇原始文電,皆從我們編製的《〈紐約時報〉晚清報導總選輯目錄(四百零八篇)》中挑選齣來。我們挑選文電的標準,主要依據以下方麵:直觀反映晚清時期中國社會麵貌的文電;直觀反映傳統中國文化麵對西方文明衝擊而發生相應變化的文電;描述中國上層社會政治生活的文電;描述中國近代重大外交活動的文電;敘述中國若乾重大戰爭事件的文電;敘述中國近代變法與革命的文電;反映華僑生活習俗的文電。選用文電的形式包括快訊、新聞專稿、特寫、述評和社論,力求較真實地再現時報的新聞語言風格和報導特點,既有直觀式的描述和觀察,也有深入分析和背景報導。由於篇幅有限,本書對重大戰爭事件的文電選擇以中日戰爭為重點,對重大革命事件的報導以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為重點,對重大外交事件的報導以李鴻章訪問紐約為重點。如此選輯,難免掛一漏萬,為此我們特將《〈紐約時報〉晚清報導總選輯目錄》的英文索引附於書後,供有更多興趣的讀者參考。在此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由於年代久遠,紐約公立圖書館保存的縮微膠片顯示效果很不穩定,有不少我們自認為應該選入的文電實在無法辨識,隻好忍痛割愛。

  本書在編輯順序上一共安排為七篇,首先以社會、文化等較輕鬆的內容為開端,力圖先引起和保持住讀者的興趣,再隨之以內政、戰爭和革命等沉重的內容,供讀者思考。許多眾所周知的事件,以及大量涉及教案的內容,本書沒有收錄。為瞭幫助年輕讀者閱讀,本書在每篇之前加瞭一段〈篇首語〉,再在若乾涉及近代史的人名、地名和事件背景等處撰寫瞭譯注,希望能對這一部分讀者起導讀的作用。本書在對國名的錶述上,大量使用瞭「清國」、「大清國」、「大清帝國」等字樣,是有意識地將近代中國與當代中國在時間上作清楚地劃分,以幫助讀者在閱讀時保持相對超脫的心境,以利較為理性和冷靜的思考。在整個編譯過程中,我負責文稿的選編、分類和注釋工作,並起草瞭所有的自撰文字。翻譯工作則由李方惠、鬍書源和我三人共同完成。

  本書在起步階段即獲得中國駐美大使李肇星同誌的支持,並濛他親筆賜函指教,獲益匪淺;在與《紐約時報》的接洽過程中,承濛時報亞洲事務顧問劉仕誠先生的多方周鏇和鼎力幫助;在製作文獻拷貝的工作中得到瞭紐約公立圖書館的熱情幫助;在書稿草成後,又濛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編審左步青先生的垂教和指正,謹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

二○○○年四月

再版後記

  我齣生的城市內江地處四川盆地。沱江為長江支流,像一條蜿蜒的玉帶,環抱著這個川中小城。李白詩贊為「青山橫北郭,綠水繞東城。」我傢伯父鄭拾風少年齣川,參加抗戰,當過《大公報》戰地記者。民國政府還都南京後,曾任《南京人報》總編輯。報導下關事件時,報紙被開「天窗」,提筆寫下「今日無話可說」六字,遭通緝逃上英國軍艦流亡香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上海。他文革中被關牛棚,放齣來後沒有多少事做,多次返鄉探親,每次迴來都要為我帶幾期上海齣版的《兒童時代》雜誌。撲麵而來的書香,聞所未聞的故事,送來大上海那遙遠而神祕的氣息。拾風伯父喜歡拉著我的手到江邊散步,一起吟誦宋詞:「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受他的影響,我對上海懷有一份天然親近的情感。

  近年來,我多次行走滬上,與朋友相約登金茂大廈頂樓喝茶。外灘夢幻般的景象,總讓我迴想起童年往事,也感覺到《帝國的迴憶》舊版在反映中國社會演進方麵,似乎缺瞭上海這個主角。上海是牽引中國脫離封建帝製社會的火車頭。上海的變遷,不僅牽動整個長江流域,而且對於全中國的改變,都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利用二○○五年赴美進修的機會,對《紐約時報》報導上海的電稿,有意識地截取瞭一八五四年、一八七七年、一八八六年、一九○六年、一九○八年五個時間斷麵,組成一個專題序列,編入新版,供讀者品味。

  驅使我編纂《帝國的迴憶》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生長的城市與清末那段曆史有很深牽連。內江是辛亥年間四川保路同誌會鬥爭最尖銳的地區。一九一一年八月,革命黨人會聚內江,召開著名的「羅泉井會議」,共商大計。他們把暴動日期刻上竹牌,做成「水電報」投入江中,號召各路義士會攻成都。清廷震動,急調「督辦川漢粵漢鐵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軍精銳進川鎮壓,緻使漢口兵力空虛,造成調虎離山之勢,為武昌起義創造瞭條件。端方行軍入川後,在內江遇刺。如果說武昌首義成功是果,而革命之花卻開在內江。這一點也獲得中山先生的肯定。

  另外,內江還是黃花崗烈士、民國大將軍喻培倫的傢鄉。喻培倫十九歲離開內江,東渡日本留學,是革命黨中有名的「爆破大王」。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喻培倫參加廣州起義。他在胸前掛滿炸彈,率先衝進總督衙門,炸死炸傷清兵無數。他為建立民權的中國流完最後的血。民國政府為紀念他建立的「喻大將軍祠」就坐落在我幼時居住的文英街上。我曾無數次懷著敬肅之心走過將軍祠堂,對這位精忠報國的鄉黨充滿敬佩。那些做齣驚天大事改變中國的人,常常不是什麼神仙皇帝,也不是裝模作樣的軍機大臣,倒可能就是一名排長,或一位怒發衝冠的少年。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一口碩大無比的「銷金鍋」。任何從外部世界傳來的東西,一倒進鍋裏,都會有化學蝕變發生。一韆年前,基督教來到長安,變成瞭景教;一韆年後,英語進入上海,也被改造成洋涇□,而西式法院則變成瞭會審公廨,甚至連美國公使也變成瞭大清皇上的欽差。中華文明五韆年薪火相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有大海一樣寬闊而包容的胸懷。這樣的特質,對於構建各種文明相容並蓄的和諧世界,無疑具有珍貴的價值。

  藉再版之機,謹嚮遠流齣版公司的遊奇惠主編和陳穗錚女士緻以衷心的感謝。陳女士治學嚴謹,為本書責任編輯期間,曾與我反覆討論、印證有關譯文和史實,令我深受教益。

鄭曦原 於雅典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圖書試讀

補 篇 上海的變遷

  一八五四年的上海:自由港
  一八五四年四月二十日

  摘自《北華捷報》一八五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公告

  謹告在華美國商人:

   簽名於此的金能亨副領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國公民,他從美國駐華公使館獲得指令:鑒於目前的形勢,隻要清國允許其他國傢的船隻自由齣入港口而無需交納海關稅,那麼,美國船隻也隻需在齣發港提交文件,而無需齣具清國的海關結關證明。

   清國海關對於其他國傢船隻實施的規定,同時也適用於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這是基於最惠國所享有「利益均沾」的原則,而美國公民的這一權利是由美國與清國簽訂協議(《望廈條約》)中的第二條所規定的。

            (簽名)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
                美國駐上海副領事
                一八五四年一月二十日

  根據美國駐華領事於本月二十日發布的重要「告示」1,對於美國船隻,上海現在成為自由港。如果各國都遵循這一先例,上海對懸掛「其他各國國旗」的船隻當然也是自由港。現在,我們將對睏擾多時的稅收問題做一個曆史的迴顧。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與我們的商人利益攸關,但他們的意見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他們呼籲要首先解決這個問題。

  去年九月七日起義發生時,清國政府在這裏的行政權力一分為四。當我們的商人想要藉此機會,將自己沉醉在「走私的狂歡」之中時,英國和美國領事卻站齣來,要求以「白銀或是期票」來完付關稅,作為船隻離港的唯一條件。

  他們所持的觀點是:「一國政府由於其所承受的不幸而無力行使權利,遠不是其他國傢忽視該國權利的理由,更不是其他國傢因此而獲利的理由。事實上,這正是其他國傢顯示他們誠信的時刻。」而美國領事則毫不掩飾地用最直接的語言告訴他的國人,條約上規定的納稅義務是「沒有任何保留或附帶條件的」,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隻要條約存在,它就有效」。

  毫無疑問,兩位領事都是盡責行事。然而,這二位都做得不對。領事們錯用瞭他們的慷慨和同情心。事實上,一個政府的軟弱是它自己的錯。如果一個政府變得軟弱,以緻於無法行使它的行政職能,那麼,「它的權利」與它的行政能力也就一同消失瞭。

  英國領事完全遵照他認為閤理的方式來對待虛弱的清國政府,而美國領事的論據則頗有爭議。因為依據條約的納稅義務,並不是「沒有任何保留或附帶條件的」,而是完全依據清國一方履行其義務的情況而定,它是在一定前提下生效的。但英美兩國商人必須依照本國政府的規定行事,當美國人為他們領事頒布的法令而爭論時,他們所得到的隻是關於遵守條約義務的道德說教。

  最初,英美政府都遵循共同的立場。但是,當清國的道颱2在艦隊和軍隊支持下重返上海,力圖繼續履行他過去的職責時,領事們改變瞭他們先前的立場。

  為瞭讓讀者對這個問題有更清晰的瞭解,我們在此要說明的是,當爽官3重迴上海道任上時,他的目的是要在外國人所占的租界中重建海關,但他未能辦成這件事,因為他在租界裏沒有足夠的兵隊來保護他免受起義者(小刀會起義)的衝擊。考慮到租界可能成為官民爆發流血衝突的戰場,生活在這裏的人生命財産可能處於危險的境地,道颱的行為被製止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確實令人眼前一亮,厚重且富有質感,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分量。我一直對晚清那段波詭雲譎的曆史時期充滿興趣,而《紐約時報》作為當時西方世界的重要觀察者,其視角必然與我們國內的文獻有所不同,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是如何描繪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變遷,從宮廷內的權力鬥爭,到民間疾苦的真實寫照,再到新興思想的萌芽和傳播。當然,我也很好奇,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紐約時報》是如何獲得如此詳盡的消息的?又是以怎樣的筆觸來解讀這些發生在遙遠東方的事情?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至今仍未解開的曆史謎團,或者提供一些新的解讀視角?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身臨其境,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那些影響中國命運的重大事件背後的邏輯。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研究需要多方麵的視角,而《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他者”視角。它讓我們得以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客觀、更超然的態度去審視那個曾經輝煌而又飽受屈辱的時代。書中對慈禧太後、光緒皇帝等關鍵人物的刻畫,是否會有不同於我們傳統史書的解讀?對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報道,又會展現齣怎樣的細節和側重點?我期待書中能有對當時中國社會結構、經濟狀況、以及科技發展等方麵的深入分析,從而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晚清衰落的深層原因。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那個信息傳播尚不發達的時代,《紐約時報》的報道是如何影響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又如何摺射齣當時的國際關係格局。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像一位來自過去的老朋友,帶著滿滿的故事和獨特的見聞,嚮我娓娓道來。我一直對晚清時期的文學、藝術以及社會風俗非常著迷,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他們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那個時代文化碰撞的見證者。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的洋行、使館區的日常生活場景?對於中國傳統的戲麯、繪畫、建築,他們會給齣怎樣的評價?或者,在他們眼中,那些深入中國民間,與當地人交流的傳教士和商人,又有著怎樣的生活和心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個充滿異域風情卻又暗流湧動的中國,去感受那種東西方文化交融、衝突與融閤的獨特魅力。

评分

這套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曆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審視感之間的奇妙結閤。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如何走到今天,就必須深入瞭解其過去,尤其是那些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期。晚清,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關鍵的轉摺點。《紐約時報》作為一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媒體,其對中國的觀察,必然會帶有其自身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烙印。我希望書中不僅能記錄下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更能深入分析事件背後的社會根源、政治動因以及文化衝突。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社會內部的改革與保守力量的較量?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這些跨越百年的觀察,我們能夠獲得一些關於“變”與“不變”的深刻啓示,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下的世界格局。

评分

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們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將晚清社會的方方麵麵展現得淋灕盡緻。從紫禁城的巍峨壯麗,到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從士大夫的筆墨丹青,到普通百姓的辛勤勞作,無不躍然紙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西方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在華活動的描寫很感興趣,他們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立足的?又如何看待中國的文化和習俗?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或者揭示一些當時西方決策者對華政策背後的考量?我相信,通過《紐約時報》記者的眼睛,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晚清中國,一個既有衰敗景象,也有生機勃勃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